一、北高“打金匠”打造出闻名全国的黄金首饰产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商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205
颗粒名称: 一、北高“打金匠”打造出闻名全国的黄金首饰产业
分类号: TS934.3
页数: 4
页码: 394-397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市改革开放后北高“打金匠”打造出闻名全国的黄金首饰产业,内容包含了莆田金银首饰加工工艺的历史传承,走南闯北的莆田北高“打金匠”,从流动“打金匠”到满城尽是“黄金铺”,从“打金匠”演变为经营黄金首饰的商人, 从传统手工艺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珠宝产业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新时期 打金匠 黄金首饰 莆田市

内容

传统的珠宝是指黄金、铂金、水晶钻石、银饰、玉器摆件、挂件、马锱等首饰。珠宝首饰产业,既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业,又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朝阳产业。研究莆田珠宝首饰产业,首先必须了解莆田金银首饰加工业和珠宝工艺发展的历史,才能对改革开放以来莆田珠宝产业发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莆田金银首饰加工工艺的历史传承
  莆田的金银首饰加工业是从艺雕行业中繁衍出来的工艺。据《莆田市志》记载:早在东晋时期,莆田境内开始建筑寺院,如永和尼院是境内最早采用木雕泥塑工艺的建筑物。陈永定元年(公元557年)建筑的林泉院(南少林寺),采用了大量木雕、石雕、铸煅、泥塑等手工艺。进入唐代之后,莆田境内大兴土木,修建了不少豪华寺院,采用了大量的木雕、石雕、铸煅、泥塑等工艺,造就了一支工艺精湛的艺雕手工业者队伍,制作出了许多优秀作品。如唐代的石雕作品“平泉醒酒名”和“凤山无尘塔”,雕艺精湛,远近闻名,成为国家级和省级保护文物。东岩寺石塔座上37只石狮子浮雕,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成为宋代石雕艺术的经典。进入元代之后,莆田雕塑工艺从建筑装饰发展到摆设品和收藏工艺品,许多雕刻艺人,师带徒从,开设作坊,从事工艺品的生产与加工,形成了一个地方产业。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莆田艺雕技术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出现了木雕、石雕、铜雕、泥塑、草编、漆器等多种传统工艺,金银首饰加工便由此衍生而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
  到了明清时期,莆田境内已经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金银珠宝饰品加工行业,在兴化府城、仙游县城和涵江、黄石、枫亭等集镇上,有着众多的金银首饰加工户。同时,还有不少走乡串巷的民间“打金匠”活跃在广大乡村。清朝末期,国门洞开,外国商品充斥国内市场,进口首饰众多,琳琅满目,珠宝市场日渐繁荣,促进了境内首饰加工业的发展。民国时期,大批百姓飘洋过海到东南亚各国谋生,由于外币汇兑困难,不少人在海外购买黄金首饰等贵重物品,带回老家变卖,以换取生活必需品,客观上也促进了境内金银首饰市场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黄金专卖制度,私人首饰加工作坊被取缔,“打金匠”大幅减少,只是偶尔出现在偏僻乡村。
  但经过几十代人的传承与发展,莆田境内积淀了相当深厚的珠宝文化和金银首饰加工工艺,特别是沿海的北高、黄石、东峤、平海、埭头等地,造就了一支工艺精湛的“打金匠”队伍,为新时期莆田珠宝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走南闯北的莆田北高“打金匠”
  莆田珠宝商大多经历了“打金学徒→开打金店→建黄金首饰加工厂→创办珠宝零售店→批发企业”这么一个创业历程。由于历史原因,莆田有个传统习俗,金银首饰是女儿、媳妇必不可少的陪嫁品和佩饰品。家境越好,陪嫁越多,饰品越精,装饰品收藏成为了当地的习俗,这也是莆田金银首饰行业长期发达的重要原因。但莆田的“打金”工艺又具有地方传统特色,一般是父子相授、代代相传,或拜师带徒,言传身教,在“打金”实践中,父辈或师父将首饰加工技艺直接传授给子女或徒弟,作为他们谋生的手艺,一般情况下不会将“打金”手艺传给不相干的外人。
  由于历史原因,莆田“打金匠”大多集中在沿海一带,俗称“界外底”,其中以北高人居多。
  传统的“打金”工具极其简单,一把小锤子、一个铁墩子、一把小天平秤和一把挫刀,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打金”是一个艰苦的行业,长年累月上山下乡,走街串巷,饥一顿饱一顿,过着流徙生活。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打金匠”没有固定的小作坊,到处奔波,招揽生意,足迹遍及全国各地。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经济落后,百姓手上的金银首饰不多,主要是一些有钱的老太太,一般是上辈祖传或陪嫁的金银首饰,因款式过时便请“打金匠”除垢或翻新。当时首饰加工没有专用机械设备,全靠手工操作,打造一件首饰需经过锤、敲、压、剪、刻、镂、缠、磨、雕、焊等多道技艺,加工一个手镯或戒指可挣到3—5元加工费,工钱虽然少,但比务农好多了。
  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珠宝首饰需求日益旺盛,“打金”生意越来越好,许多北高农民通过子继父业、师徒相承等方式,拾回丢弃已久的传统“打金”手艺。一批批北高人手提布包,走街串巷,走南闯北,开始了新时期“打金人”的创业生涯。
  但在20世纪80年代初,北高“打金匠”还是以传统的形式进行谋生,主要为乡下农民和城镇居民加工和翻新金银首饰。一个地方通常只能呆一年半载,时间长了就没有什么生意。所以,“打金匠”经常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平时缩衣节食、艰难度日。但在走南闯北的过程中,“打金匠”不断吸收异地文化,学习他人先进工艺,金银首饰加工技术日益精湛,风格和款式也更加丰富多彩。
  (三)从流动“打金匠”到满城尽是“黄金铺”
  莆田北高“打金匠”转变为珠宝商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奋斗历程。中国改革之前,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严格控制黄金买卖,金银首饰加工业务不多,北高“打金匠”收入微薄。但他们在走南闯北过程中,不但学到了不少加工黄金首饰的新工艺,而且积累了许多经商之道。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金银首饰倍受青睐,女儿出嫁要是没有戴上一套金耳环、金手镯、金项链,那可是很寒碜的事。家里老人做寿或父母生日,儿女们没孝敬上一两件金首饰,也是说不过去的。加上年轻人追求时尚,女人们喜欢佩带金质项链、耳坠、挂件等,男人们也流行粗金链、大戒指、大金牙等黄金饰品。市场需求迅速扩大,金银首饰生意越来越好做,莆田“打金”队伍也日益壮大。
  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逐渐放松黄金市场管制政策,允许私人经营黄金首饰,北高人捷足先登,夕日走街串巷的“流动金摊”逐渐淡出了市场,结束了流徙生涯,租上了店铺,开起子金银首饰的加工作坊,体体面面稳坐在金店中操持生意,出现了众多的夫妻店、兄弟店和家庭“打金铺”。据莆田华昌首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国王回忆:他16岁就随着师傅跑遍了大江南北,在1988年前后,东北的齐齐哈尔和牡丹江等市有100多家金铺,都是莆田人开办的。加上莆田人历来有跟“随风”习俗,有利可图的行业立马就有大批人加入。所以,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莆田沿海刮起了一股开“金店”的热潮,北高人纷纷弃农经商,奔赴全国各地开“金店”。同时,在北高人的影响下,莆田沿海的东峤、平海、埭头等乡镇的农民,也陆续加入开“金店”的行列,从业人员迅速超过了万人,全国各地冒出了数以千计的“金店”,出现了“满城尽是打金铺”景象。
  (四)从“打金匠”演变为经营黄金首饰的商人
  在20世纪80年代期间,北高人的“打金店”大多数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作坊,投资小、设备简陋,以金银首饰加工为主,珠宝销售为辅,利润不多,资本积累缓慢。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黄金“统购统配”体制开始松动,黄金市场日趋活跃,国家允许个体商户经营金银首饰和珠宝玉器。这一政策性转变给莆田“打金匠”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大多数“打金匠”经营起金银首饰生意。一方面,“打金匠”长期与金银首饰打交道,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比其他商人涉足珠宝首饰行业更具优势;另一方面,寻求利益最大化是商人的本性,也成为莆田“打金匠”不断扩张的动力。再说莆田“打金匠”本来就不满足于家庭“小作坊”,尤其是那些在改革开放初期已经挖掘了“第一桶金”的北高人,随时随地都在寻找新的发财商机。
  从20世纪90年代起,北高人的“打金铺”开始旧貌换新颜,大多数“打金匠”盘下了店面,进行了豪华装修,并从广东、香港、福建等地购进一些款式新颖的金银首饰,开始在全国各地销售。由于中国经济蓬勃发展,金银首饰日益成为时尚品,市场需求大增,生意非常好做,许多北高人发了财。加上当时黄金白银价格持续暴涨,经营金首饰既可以保值增值,又有不菲的利润,水涨船高,许多北高人因屯积金银首饰而财富大增。
  莆田北高人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迅速从金银首饰加工业向珠宝首饰销售行业转型,原来的“打金匠”迅速转变成经营金银珠宝的商人。到了90年代中期,人民币贬值速度加快,金银首饰成为人们主要收藏品,市场需求日益旺盛,金银首饰一度背离了价值规律,北高的“打金匠”再获暴利,大多数人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
  莆田珠宝商队伍的壮大还得益于科技进步,一个工艺精湛的“打金匠”需要“十年磨一剑”,而石膏模具的出现使金银首饰加工工艺变得十分简单。石膏首饰模具分上下两部分,黄金熔化后,将金水注入下部模具,并迅速用上部模具压住,金水在石膏模具中迅速冷却成型,然后稍作修磨便制成一件成品首饰。这种新的加工工艺,工序简单,加工快捷,既可以大量生产,又降低了成本,而且还提高了首饰质量,使“打金匠”门坎大大降低了。金银首饰加工工艺的改进,为莆田珠宝商队伍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快速发展,金银首饰市场出现了长盛不衰的态势,大多数北高“打金匠”获得了丰厚利润。早期的“打金匠”发财之后,激发了家乡农民发家致富的强烈愿望。于是,北高人纷纷举家外出,一时间在全国各大中城市中创办了众多的金铺。同时,在北高人影响下,莆田的黄石、东峤、平海、埭头等周边乡镇,也有大批农民加入了经营金银首饰的行列。一时间,全国各大中城市冒出了2000多家莆田人经营的“金店”,从中国东南部的福建、浙江、上海到西部的西藏、甘肃、青海;从南部的广东、广西、云南到北部的内蒙古和东北三省,凡是县以上城区都有莆田人开的“金店”,创建了一个全国性的金银首饰销售网络,造就了一支专门经营金银首饰的莆田珠宝商队伍,仅北高镇就有7万多珠宝商。
  (五)从传统手工艺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珠宝产业中国改革开放后,珠宝市场逐渐兴起。1985年,国家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回笼货币,通过人民银行一次性向国内市场投放了100吨黄金,刺激了中国珠宝市场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珠宝首饰从工艺美术产业中逐渐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商品部类,并迅速演变为一个跨轻工、商业、地矿、黄金、外贸等多行业的独立产业。精明的莆田“打金匠”洞察到中国黄金珠宝市场的发展动向,抓住机遇,迅速从黄金首饰加工业向珠宝玉石行业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莆田人的“金店”已经不再单一从事黄金饰品加工与买卖,经营范围迅速扩展到铂金、珠宝、玉器等佩带饰品和收藏品,莆田“打金匠”在市场经济中又领先了一步,华丽转身,迅速演变为专门经营珠宝的商人。
  进入21世纪之后,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加上通货膨胀和收藏需求,珠宝市场持续旺盛,为莆田“打金匠”提供了契机。已经完成了资本积累的莆田珠宝商,纷纷投巨资创办金银首饰公司和珠宝玉石加工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机械,实现电脑控制和自动化生产,不断推出新款式,在全国珠宝市场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同时,莆田珠宝商还不断开发“金镶玉”新首饰,将各种玉石加工成为款式新颖的钻石,镶嵌在黄金首饰之中,成为既可以佩带的装饰品,又能升值的工艺品和收藏品,迅速走俏市场,获得了高额利润。如创办于1998年的莆田市华昌珠宝有限公司,于2001年开始研发千足金镶嵌首饰,2003年推出千足金镶嵌系列产品,先后开发了1000多种款式,2005年又推出玉石镶纯金系列产品,迅速占领了中国市场,并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福州、郑州等地设立了6家分公司,在福建、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拥有20多家直营店,成为中国珠宝首饰行业的龙头企业,荣获“中华老字号”、“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称号。
  据中国珠宝界业内人士介绍,中国做珠宝生意的有两群人:一群是潮汕人,一群是莆田人。
  潮汕人主要生产珠宝,莆田人主要销售珠宝,可见莆田珠宝产业在全国的重要位置。据新华网报道:莆田珠宝商每年花在黄金采购上的金额达100亿元以上。福建省珠宝协会曾经作过统计:2006年,全国从事珠宝首饰加工的福建人有30万人,而其中80%为莆田人。全国700亿珠宝首饰产值中有300多亿是莆田人创造的。据2007年莆田市有关部门统计:仅莆田市境内的珠宝玉石首饰产值就达12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23%,成为莆田市支柱产业之一。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莆商发展史》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福建莆田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早期莆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莆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产业、医药产业、木业发展的贡献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