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莆田珠宝商对中国珠宝产业发展的重大贡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商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20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莆田珠宝商对中国珠宝产业发展的重大贡献
分类号: TS934.3
页数: 12
页码: 393-404
摘要: 本节记述了莆田市改革开放后莆田珠宝商对中国珠宝产业发展的重大贡献,内容包含了北高“打金匠”打造出闻名全国的黄金首饰产业,昔日的“地瓜村”变成了“中国银饰之乡”,莆田市各县区珠宝产业发展概况的详细介绍。
关键词: 新时期 珠宝发展 莆田市

内容

“莆田人除了在木材行业、民营医院等领域之外,在珠宝玉石首饰行业也闯出一片天地,年销售额800亿元以上,占全国珠宝销售总额的三分之一”。①中国改革开放后,莆田珠宝产业异军突起,盛名远扬,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生产基地。同时,在全国各大中城市的珠宝市场中,莆田珠宝商都占有重要地位。莆田市荔城区北高镇埕头的黄金市场,共有黄金、铂金、模具、玉器等加工企业400多家,从业人员近2万人,产品涉及项链、戒指、民间传统饰品等,年交易量达数百亿元,成为福建省知名黄金首饰市场。莆田市秀屿区上塘银饰市场,有银饰、宝石、模具、玉器等加工企业700多家,从业人员2.5万人,形成了一个集首饰设计、开发、生产、批发为一体的多元化、多功能的银饰市场,年交易量近50亿元。在玉器加工方面,莆田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之前。改革开放以后,莆田艺人把传统雕刻工艺运用到玉石加工中,构思巧妙,匠心独具,制作出许多优秀玉雕作品,多次荣获中国“天工奖”,培育了一大批玉雕工艺大师。据2010年统计,莆田市现有珠宝玉石企业2000多家,从业人员20多万,在全国珠宝行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便于读者加深对莆田珠宝行业发展历程的了解,本节着重将莆田珠宝发展历史与经营现状作简单的概述。
  一、北高“打金匠”打造出闻名全国的黄金首饰产业
  传统的珠宝是指黄金、铂金、水晶钻石、银饰、玉器摆件、挂件、马锱等首饰。珠宝首饰产业,既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业,又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朝阳产业。研究莆田珠宝首饰产业,首先必须了解莆田金银首饰加工业和珠宝工艺发展的历史,才能对改革开放以来莆田珠宝产业发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莆田金银首饰加工工艺的历史传承
  莆田的金银首饰加工业是从艺雕行业中繁衍出来的工艺。据《莆田市志》记载:早在东晋时期,莆田境内开始建筑寺院,如永和尼院是境内最早采用木雕泥塑工艺的建筑物。陈永定元年(公元557年)建筑的林泉院(南少林寺),采用了大量木雕、石雕、铸煅、泥塑等手工艺。进入唐代之后,莆田境内大兴土木,修建了不少豪华寺院,采用了大量的木雕、石雕、铸煅、泥塑等工艺,造就了一支工艺精湛的艺雕手工业者队伍,制作出了许多优秀作品。如唐代的石雕作品“平泉醒酒名”和“凤山无尘塔”,雕艺精湛,远近闻名,成为国家级和省级保护文物。东岩寺石塔座上37只石狮子浮雕,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成为宋代石雕艺术的经典。进入元代之后,莆田雕塑工艺从建筑装饰发展到摆设品和收藏工艺品,许多雕刻艺人,师带徒从,开设作坊,从事工艺品的生产与加工,形成了一个地方产业。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莆田艺雕技术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出现了木雕、石雕、铜雕、泥塑、草编、漆器等多种传统工艺,金银首饰加工便由此衍生而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
  到了明清时期,莆田境内已经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金银珠宝饰品加工行业,在兴化府城、仙游县城和涵江、黄石、枫亭等集镇上,有着众多的金银首饰加工户。同时,还有不少走乡串巷的民间“打金匠”活跃在广大乡村。清朝末期,国门洞开,外国商品充斥国内市场,进口首饰众多,琳琅满目,珠宝市场日渐繁荣,促进了境内首饰加工业的发展。民国时期,大批百姓飘洋过海到东南亚各国谋生,由于外币汇兑困难,不少人在海外购买黄金首饰等贵重物品,带回老家变卖,以换取生活必需品,客观上也促进了境内金银首饰市场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黄金专卖制度,私人首饰加工作坊被取缔,“打金匠”大幅减少,只是偶尔出现在偏僻乡村。
  但经过几十代人的传承与发展,莆田境内积淀了相当深厚的珠宝文化和金银首饰加工工艺,特别是沿海的北高、黄石、东峤、平海、埭头等地,造就了一支工艺精湛的“打金匠”队伍,为新时期莆田珠宝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走南闯北的莆田北高“打金匠”
  莆田珠宝商大多经历了“打金学徒→开打金店→建黄金首饰加工厂→创办珠宝零售店→批发企业”这么一个创业历程。由于历史原因,莆田有个传统习俗,金银首饰是女儿、媳妇必不可少的陪嫁品和佩饰品。家境越好,陪嫁越多,饰品越精,装饰品收藏成为了当地的习俗,这也是莆田金银首饰行业长期发达的重要原因。但莆田的“打金”工艺又具有地方传统特色,一般是父子相授、代代相传,或拜师带徒,言传身教,在“打金”实践中,父辈或师父将首饰加工技艺直接传授给子女或徒弟,作为他们谋生的手艺,一般情况下不会将“打金”手艺传给不相干的外人。
  由于历史原因,莆田“打金匠”大多集中在沿海一带,俗称“界外底”,其中以北高人居多。
  传统的“打金”工具极其简单,一把小锤子、一个铁墩子、一把小天平秤和一把挫刀,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打金”是一个艰苦的行业,长年累月上山下乡,走街串巷,饥一顿饱一顿,过着流徙生活。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打金匠”没有固定的小作坊,到处奔波,招揽生意,足迹遍及全国各地。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经济落后,百姓手上的金银首饰不多,主要是一些有钱的老太太,一般是上辈祖传或陪嫁的金银首饰,因款式过时便请“打金匠”除垢或翻新。当时首饰加工没有专用机械设备,全靠手工操作,打造一件首饰需经过锤、敲、压、剪、刻、镂、缠、磨、雕、焊等多道技艺,加工一个手镯或戒指可挣到3—5元加工费,工钱虽然少,但比务农好多了。
  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珠宝首饰需求日益旺盛,“打金”生意越来越好,许多北高农民通过子继父业、师徒相承等方式,拾回丢弃已久的传统“打金”手艺。一批批北高人手提布包,走街串巷,走南闯北,开始了新时期“打金人”的创业生涯。
  但在20世纪80年代初,北高“打金匠”还是以传统的形式进行谋生,主要为乡下农民和城镇居民加工和翻新金银首饰。一个地方通常只能呆一年半载,时间长了就没有什么生意。所以,“打金匠”经常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平时缩衣节食、艰难度日。但在走南闯北的过程中,“打金匠”不断吸收异地文化,学习他人先进工艺,金银首饰加工技术日益精湛,风格和款式也更加丰富多彩。
  (三)从流动“打金匠”到满城尽是“黄金铺”
  莆田北高“打金匠”转变为珠宝商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奋斗历程。中国改革之前,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严格控制黄金买卖,金银首饰加工业务不多,北高“打金匠”收入微薄。但他们在走南闯北过程中,不但学到了不少加工黄金首饰的新工艺,而且积累了许多经商之道。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金银首饰倍受青睐,女儿出嫁要是没有戴上一套金耳环、金手镯、金项链,那可是很寒碜的事。家里老人做寿或父母生日,儿女们没孝敬上一两件金首饰,也是说不过去的。加上年轻人追求时尚,女人们喜欢佩带金质项链、耳坠、挂件等,男人们也流行粗金链、大戒指、大金牙等黄金饰品。市场需求迅速扩大,金银首饰生意越来越好做,莆田“打金”队伍也日益壮大。
  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逐渐放松黄金市场管制政策,允许私人经营黄金首饰,北高人捷足先登,夕日走街串巷的“流动金摊”逐渐淡出了市场,结束了流徙生涯,租上了店铺,开起子金银首饰的加工作坊,体体面面稳坐在金店中操持生意,出现了众多的夫妻店、兄弟店和家庭“打金铺”。据莆田华昌首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国王回忆:他16岁就随着师傅跑遍了大江南北,在1988年前后,东北的齐齐哈尔和牡丹江等市有100多家金铺,都是莆田人开办的。加上莆田人历来有跟“随风”习俗,有利可图的行业立马就有大批人加入。所以,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莆田沿海刮起了一股开“金店”的热潮,北高人纷纷弃农经商,奔赴全国各地开“金店”。同时,在北高人的影响下,莆田沿海的东峤、平海、埭头等乡镇的农民,也陆续加入开“金店”的行列,从业人员迅速超过了万人,全国各地冒出了数以千计的“金店”,出现了“满城尽是打金铺”景象。
  (四)从“打金匠”演变为经营黄金首饰的商人
  在20世纪80年代期间,北高人的“打金店”大多数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作坊,投资小、设备简陋,以金银首饰加工为主,珠宝销售为辅,利润不多,资本积累缓慢。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黄金“统购统配”体制开始松动,黄金市场日趋活跃,国家允许个体商户经营金银首饰和珠宝玉器。这一政策性转变给莆田“打金匠”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大多数“打金匠”经营起金银首饰生意。一方面,“打金匠”长期与金银首饰打交道,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比其他商人涉足珠宝首饰行业更具优势;另一方面,寻求利益最大化是商人的本性,也成为莆田“打金匠”不断扩张的动力。再说莆田“打金匠”本来就不满足于家庭“小作坊”,尤其是那些在改革开放初期已经挖掘了“第一桶金”的北高人,随时随地都在寻找新的发财商机。
  从20世纪90年代起,北高人的“打金铺”开始旧貌换新颜,大多数“打金匠”盘下了店面,进行了豪华装修,并从广东、香港、福建等地购进一些款式新颖的金银首饰,开始在全国各地销售。由于中国经济蓬勃发展,金银首饰日益成为时尚品,市场需求大增,生意非常好做,许多北高人发了财。加上当时黄金白银价格持续暴涨,经营金首饰既可以保值增值,又有不菲的利润,水涨船高,许多北高人因屯积金银首饰而财富大增。
  莆田北高人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迅速从金银首饰加工业向珠宝首饰销售行业转型,原来的“打金匠”迅速转变成经营金银珠宝的商人。到了90年代中期,人民币贬值速度加快,金银首饰成为人们主要收藏品,市场需求日益旺盛,金银首饰一度背离了价值规律,北高的“打金匠”再获暴利,大多数人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
  莆田珠宝商队伍的壮大还得益于科技进步,一个工艺精湛的“打金匠”需要“十年磨一剑”,而石膏模具的出现使金银首饰加工工艺变得十分简单。石膏首饰模具分上下两部分,黄金熔化后,将金水注入下部模具,并迅速用上部模具压住,金水在石膏模具中迅速冷却成型,然后稍作修磨便制成一件成品首饰。这种新的加工工艺,工序简单,加工快捷,既可以大量生产,又降低了成本,而且还提高了首饰质量,使“打金匠”门坎大大降低了。金银首饰加工工艺的改进,为莆田珠宝商队伍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快速发展,金银首饰市场出现了长盛不衰的态势,大多数北高“打金匠”获得了丰厚利润。早期的“打金匠”发财之后,激发了家乡农民发家致富的强烈愿望。于是,北高人纷纷举家外出,一时间在全国各大中城市中创办了众多的金铺。同时,在北高人影响下,莆田的黄石、东峤、平海、埭头等周边乡镇,也有大批农民加入了经营金银首饰的行列。一时间,全国各大中城市冒出了2000多家莆田人经营的“金店”,从中国东南部的福建、浙江、上海到西部的西藏、甘肃、青海;从南部的广东、广西、云南到北部的内蒙古和东北三省,凡是县以上城区都有莆田人开的“金店”,创建了一个全国性的金银首饰销售网络,造就了一支专门经营金银首饰的莆田珠宝商队伍,仅北高镇就有7万多珠宝商。
  (五)从传统手工艺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珠宝产业
  中国改革开放后,珠宝市场逐渐兴起。1985年,国家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回笼货币,通过人民银行一次性向国内市场投放了100吨黄金,刺激了中国珠宝市场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珠宝首饰从工艺美术产业中逐渐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商品部类,并迅速演变为一个跨轻工、商业、地矿、黄金、外贸等多行业的独立产业。精明的莆田“打金匠”洞察到中国黄金珠宝市场的发展动向,抓住机遇,迅速从黄金首饰加工业向珠宝玉石行业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莆田人的“金店”已经不再单一从事黄金饰品加工与买卖,经营范围迅速扩展到铂金、珠宝、玉器等佩带饰品和收藏品,莆田“打金匠”在市场经济中又领先了一步,华丽转身,迅速演变为专门经营珠宝的商人。
  进入21世纪之后,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加上通货膨胀和收藏需求,珠宝市场持续旺盛,为莆田“打金匠”提供了契机。已经完成了资本积累的莆田珠宝商,纷纷投巨资创办金银首饰公司和珠宝玉石加工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机械,实现电脑控制和自动化生产,不断推出新款式,在全国珠宝市场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同时,莆田珠宝商还不断开发“金镶玉”新首饰,将各种玉石加工成为款式新颖的钻石,镶嵌在黄金首饰之中,成为既可以佩带的装饰品,又能升值的工艺品和收藏品,迅速走俏市场,获得了高额利润。如创办于1998年的莆田市华昌珠宝有限公司,于2001年开始研发千足金镶嵌首饰,2003年推出千足金镶嵌系列产品,先后开发了1000多种款式,2005年又推出玉石镶纯金系列产品,迅速占领了中国市场,并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福州、郑州等地设立了6家分公司,在福建、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拥有20多家直营店,成为中国珠宝首饰行业的龙头企业,荣获“中华老字号”、“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称号。
  据中国珠宝界业内人士介绍,中国做珠宝生意的有两群人:一群是潮汕人,一群是莆田人。
  潮汕人主要生产珠宝,莆田人主要销售珠宝,可见莆田珠宝产业在全国的重要位置。据新华网报道:莆田珠宝商每年花在黄金采购上的金额达100亿元以上。福建省珠宝协会曾经作过统计:2006年,全国从事珠宝首饰加工的福建人有30万人,而其中80%为莆田人。全国700亿珠宝首饰产值中有300多亿是莆田人创造的。据2007年莆田市有关部门统计:仅莆田市境内的珠宝玉石首饰产值就达12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23%,成为莆田市支柱产业之一。
  二、昔日的“地瓜村”变成了“中国银饰之乡”
  “银出上塘,赢在中国”,这条醒目的广告已成为莆田市秀屿区上塘珠宝城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秀屿区上塘村是福建最大的银饰品集散地、国内重要的珠宝首饰产业基地,也是继深圳、义乌之后中国第三大银饰交易市场。2008年,上塘村荣获“中国银饰之乡”称号,这也是全国唯一获得此殊荣的村庄,但谁能想到20年前的上塘村,竟是一片盐碱地,人称“地瓜村”。
  (一)穷则思变去“打银”
  上塘村隶属于莆田市秀屿区东峤峤镇,全村约有6500多人,耕地900多亩、小盐田1000亩。改革开放之前,上塘村是莆田市经济最落后的地方之一。加上地处沿海,缺乏水源,土地贫瘠,只能种植耐旱耐碱的地瓜。中国改革开放后,国家逐渐放松经济政策,上塘村农民因生活所逼,三三两两结伴外出打工,以补贴家用。
  20世纪80年代期间,与上塘村不远的北高农民因开“金店”而发家致富,对上塘农民产生了极大的示范作用。于是,上塘人也陆续加入了“打金”队伍。但“打金”多少算个技术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已经错过最佳时机的上塘人,没有北高“打金匠”那么幸运,在“打金”生涯中没挣到什么钱。不过人在“江湖”机会总会有的。
  20世纪90年代初,金银首饰加工工艺出现了革命性的突破,石膏模具的出现使“打金”工艺变得简单多了。上塘人抓住机遇,捷足先登,立即从长乐、福州等地购进大批石膏模具,倒卖到全国各地。当时首饰模具刚刚问世,不但大大提高了金银首饰的加工效率,而且用模具生产的黄金首饰更加均匀、美观,花样繁多,深受人们喜欢。所以,石膏模具非常紧俏,上塘人轻而易举地赚了一笔钱。但好景不长,贩卖石膏模具获利的消息一传开,大批上塘人加入了经营石膏模具的行列。而市场需求是有限的,经营的人多了利润就下降,石膏模具从暴利迅速转为薄利,最后连薄利都挣不到了。北高的“打金匠”亲自到福州、长乐等地批发模具,上塘人刚上道就面临着危机。
  正当上塘人“山穷水尽”之际,出现了“柳暗花明”。一些有商业头脑的上塘人,开始转向金银首饰加工业。由于使用石膏模具加工金银首饰工艺十分简单,很快就可掌握要领。上塘人本来就懂得石膏模具的使用,又长期同“打金匠”打交道,耳濡目染,多少懂些道道。所以,北高人打破了上塘人的饭碗,上塘人反过来要抢北高人的生意,市场经济本来就是竞争,就是“弱肉强食”。
  但上塘人与已经完成资本积累的北高“打金匠”相比,无论是在资本或经验方面,还是销售渠道或客户群等,都相形见拙。且刚刚涉足商场的上塘人,还要经历艰难的原始资本积累过程。
  加上当时黄金价格不断攀升,没有雄厚的资本根本开不起象样的“金店”,更不要说大宗的黄金首饰买卖了。不过,上塘人选择了另一条发展道路,即从价格比较低廉的白银首饰加工入手,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发展。到了20世纪末,上塘村已经形成了一支颇具规模的银饰加工与销售的产业队伍,全村有3000多人从事银饰品产业,其中有一半人从事银饰品加工生产;另一半人从事原料采购和产品推销。上塘人与北高人一样,足迹也遍及全国各大中城市。
  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上塘人也成功了,上塘银饰品名声在外。但上塘人的经营方式与北高人不同,北高人是在全国各地开设“金店”,从赚加工费开始发展到销售珠宝首饰,生意主要在外地,且以店面零售为主。而上塘人恰恰相反,则是从外地购买原料回莆田,利用家乡的廉价劳动力进行加工,然后将银饰品推销到全国各地,且以批发生意为主。但“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没几年功夫,上塘人就掌握了精致的银饰品加工技术,形成了一支庞大的银饰加工和销售队伍,积累了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其中一部分人率先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开始创办上规模的珠宝加工企业。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珠宝市场日趋旺盛,上塘银饰品因工艺精湛、款式多样、物美价廉而畅销全国,逐渐形成了闻名全国的上塘银饰品一条街。但银饰属于普通时尚产品,唯有创新,形成特色,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随着中国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金银饰品需求日益多样化,价格低廉的银饰品显然没有太大的收藏价值。于是,上塘人又在银饰品款式上下功夫,不断推陈出新,改进工艺,生产出款式多样的银项链、手链、脚链,推出各种造型的手镯、戒指、胸针、耳饰等,单单吊坠的款式就有几十种,包括花鸟鱼虫、贝壳、十字架、佛像、耶稣、蔓草等,琳琅满目,花样繁多。特别是“银镶玉”首饰,制作精美、晶莹剔透,倍受年轻人青睐,市场需求很大。
  在开发“银镶玉”首饰过程中,又催生了一个新兴产业——水晶宝石加工。那时上塘人已经忙得不亦乐乎了,根本腾不出手来生产水晶宝石。于是,秀屿区埭头镇的后温村农民承接了这项业务,几年之间也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水晶加工基地,全村现有6000人从事水晶加工和销售宝石,年产值达5亿多元。
  “十年磨一剑”,上塘村终于脱掉了“地瓜村”的帽子,大多数农民华丽转身,成为事业有成的珠宝商,建立了稳定的原料进货渠道和产品销售市场,白银、水晶、玉石等原材料源源不断地从全国各地流入上塘,在上塘加工成珠宝首饰成品之后,又销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诸国,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银饰品加工产业。
  (二)盐碱地上建起珠宝城
  进入21世纪之后,莆田银饰产业急剧扩张,声名鹊起,但随着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又出现了技术人才不足、研发能力差、企业规模偏小、经营分散、知名品牌不多等问题。正如福建宝玉石行业协会秘书长王乃珠所说:莆田珠宝商人的巨大成功,与莆田本地珠宝业发展状况不成正比。
  莆田市有着发展珠宝业独一无二的优势,如何发挥这一优势,既是莆田珠宝商们苦苦思索的问题,也是莆田各级地方政府必须思考的经济发展战略。
  “一石激起千层浪”,上塘银饰产业终于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地方政府开始全面规划莆田银饰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秀屿区利用上塘村330亩废转的盐田,筹建了上塘银饰品工业加工区。2003年,秀屿区政府开始实施民资回归工程,大力招商引资,动员全国各地事业有成的珠宝商回乡创业,大力发展银饰品加工业,倾力构筑发展平台,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2006年,秀屿区结合当地的产业资源优势,利用上塘村周边1588亩的废转盐田,开始筹建综合性工业园区——上塘珠宝城,打造以金银珠宝首饰加工为主,集妈祖文化、商业旅游、观光休闲、购物展示、博览和弘扬珠宝文化艺术为一体的现代化珠宝首饰加工贸易产业基地,提出了“打造中国银饰第一村”的口号。
  2006年7月,秀屿区投巨资建设上塘珠宝城,大力招商引资。最早落户上塘珠宝城是莆田市义兴珠宝有限公司,企业投产后出现了快速发展,年产值达亿元,起到了极大的示范作用。此后,在外莆商纷纷回乡投资,如原经营木材生意的著名莆商林金全,在上塘珠宝城创办“莆田市金银珠宝首饰有限公司”,之后又创办了“莆田市起航担保公司”,为珠宝企业融资贷款提供方便。在福州经营寿山石雕的东峤峤商人,也联合120多家石雕企业,组团回乡创建上塘石雕园。另外,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大中城市经营珠宝的莆商,也陆续返回家乡创办珠宝加工企业。至2008年底,上塘珠宝城已经初具规模,共进驻了规模以上珠宝企业32家,形成了以“七度银饰”、“雪峰机械银链”等为龙头的金银首饰加工业,以“义兴珠宝”为龙头的人造宝石产业,以“泰扬工艺品”为龙头的寿山石雕产业,带动了首饰盒、首饰模具、机械加工工具等相关产品的开发与生产。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努力,上塘村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银饰加工基地之一,成为一个集生产、贸易、产品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银饰市场。上塘珠宝城累计投资2.5亿元人民币,建筑面积10多万平方米。至2011年底,已有200多家珠宝首饰加工企业和珠宝批发商入驻上塘银饰城,涉及金、银、铜、玉、宝石、寿山石雕等10多个种类,3万多个品种,拥有国家专利产品18项、省名牌产品3个、著名商标2个、知名商标6个,形成了闻名全国的“上塘银饰”品牌。比较著名的品牌有上塘珠宝龙头企业“雪峰银饰”、中国银饰行业十佳品牌“依依银饰”、福建省诚信单位“林家好银饰”、著名品牌“凌志银饰”、走在时尚前沿的“盛兴银饰”和以技术创新设计创意而著称的“闽盛银饰”。还有专业产销意大利款式的金海湾银饰和拥有箔金、箔银等特色产品的“义兴饰品”等。目前上塘珠宝城已经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与全国各地5万多珠宝商和珠宝企业建立业务往来关系,在国内许多大城市和旅游景点都有固定的销售网点,产品远销欧、美、日、港、澳、台、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2011年统计,上塘珠宝城内日均交易额已达1000万元,年销售额约35亿元人民币,成为我国珠宝首饰的主要生产基地。
  三、莆田市各县区珠宝产业发展概况
  珠宝通常是指珠宝玉石和贵金属原料、半成品,以及珠宝玉石和贵金属原料、半成品制成的佩戴饰品、工艺装饰品、艺术收藏品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珠宝市场持续旺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珠宝产业出现了长足发展。据有关资料统计,2008年,我国工商部门注册的各类珠宝企业共有5万余家,从业人员300多万。其中,珠宝零售企业约4万家,从业人员150多万。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1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限额以上珠宝企业商品零售额达1837亿元,全国珠宝市场零售总额达3300亿元。可见,我国珠宝企业之多,从业人员之众,销售量之大。而珠宝界有这么一个说法:10个珠宝商中有9个是福建人,而其中8个是莆田人。虽然这种说法有些夸张,但莆商从事珠宝首饰行业的人数之多,由此可见一斑。
  (一)莆田市境内珠宝产业分布情况
  改革开放后,莆田珠宝产业迅速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整个莆田珠宝产业市场分为境内市场、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莆田市内的珠宝市场以生产和批发为主,主要分布在荔城区和秀屿区,以及仙游县、城厢区、涵江区等工业园区内。而国内莆田珠宝商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浙江、上海、北京和东三省、以及西安、新疆等中西部各省会城市,批零兼营,约占全国市场份额40%以上。而国外销售市场主要在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台地区。
  1.荔城区珠宝产业发展概况。改革开放后,荔城区一些艺雕手工业者陆续走上创业之路,促进了荔城区珠宝产业的快速发展。荔城区的珠宝产业主要以黄金、铂金、猫眼、锆石、银饰、玉器摆件、挂件、手镯等生产加工为主,形成了设计、加工、生产、销售一条龙的珠宝首饰产业链。
  据2007年统计,荔城区共有珠宝玉石企业1000多家,从业人员12万多人,固定资产达26亿元,其中有省级工艺大师60人,工艺师300多人,工艺技术业务骨干5000多人,年产值50多亿元,约占全区工业产值45%,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从2006年起,荔城区珠宝产业出现了迅速发展态势,年均增长率达15%以上。至2012年底,荔城区规模以上珠宝企业年产值已达200亿元人民币。
  荔城区珠宝产业规模最大的是北高镇,约有7万多珠宝商,遍布全国各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生产、加工与销售网络。北高镇埕头村有黄金、铂金、模具、玉器等加工企业400多家,从业人员近2万人,产品涉及项链、戒指、民间传统饰品等,年交易量200多亿元人民币,成为福建省知名的黄金首饰市场。还有荔城区的黄石镇,有100多家玉器生产企业,从业人员5万多,以精加工玉器摆件、挂件和玉镯等为主,年产值10多亿元人民币,是广东四会玉器市场和广州玉器市场的重要生产基地。
  位于荔城区境内的工艺美术城,是莆田市珠宝贸易展销中心,由展示中心、展销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组成,共有378家珠宝店面,进驻工艺城珠宝区的珠宝企业有100多家,“华昌珠宝”、“六六福黄金”、“金嘉利钻石”、“欧弗来黄金”、“金伯爵首饰”等著名珠宝企业约占半数,年交易额约6亿多元人民币。
  近几年来,荔城区珠宝产业持续发展,出现了众多的珠宝龙头企业。如翁文炳的“金威首饰有限公司”,荣获“福建省著名商标”,旗下拥有“金威”、“六六福”2个著名品牌,在浙江、安徽、四川、山西等地拥有旗舰店、直营店、加盟连锁店383家。还有“金嘉利珠宝公司”,也是一家集珠宝设计、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型专业化珠宝公司,拥有生产厂房近万平方米,员工1000多人,在全国各地有148家品牌加盟专卖店及3个大型区域配货中心,荣获“中国珠宝首饰业驰名品牌”、“中国著名品牌”等称号。林秀平的“莆田市永恒珠宝首饰有限公司”,占地也有180亩,拥有9栋标准厂房和实验室、生产车间等,13条生产线,500多名工人,并在北京、广州、深圳等地设有批发网点,在全国各地拥有几十家零售店和加盟店,其“永星珠宝”品牌荣获福建省知名商标称号。另外,还有李加生的“莆田市加利珠宝有限公司”,也是一家集新品设计、技术研发、生产加工、批发制造以及品牌推广为一体的大型专业化珠宝企业,拥有现代化标准厂房5800多平方米,年生产加工能力达80万件以上,产值超过3亿元人民币。同时,在黄石、北高等地,还有众多规模以上珠宝企业。
  2.秀屿区珠宝产业发展概况。秀屿区珠宝首饰产业以银饰品生产批发为主,水晶宝石、玉器、寿山石雕和其他人造宝石生产加工等为辅。全区拥有各类珠宝加工企业800多家,从业人员6万多人,涌现了一批工艺品生产专业村、专业街,形成了金、银、人造宝石、玉器、铜饰、包装工具等六大工艺门类,3000多种各类工艺系列产品。其中东峤镇的上塘村共有银饰、宝石、模具、玉器等加工企业700多家,年交易量约30多亿元人民币,是继深圳、义乌之后全国第三大银饰交易市场。还有秀屿区埭头镇的后温村,也是中国水晶宝石的生产基地,拥有6000多技术人员,80多家上规模的加工企业,年产水晶宝石近20吨,是广州水晶市场和梧州宝石市场的后方生产基地。
  另外,秀屿区的东峤镇,有3000多从事青石、寿山石雕和宝石玉器加工与销售的商人,产值也在6亿元左右。此外,还有黄金首饰、玉器宝石、铜饰品、首饰模具、首饰包装盒等相关产业。其中规模较大的珠宝企业和品牌有“依依首饰”、“凌志首饰”、“义兴饰品”、“玉林饰品”、“升威饰品”、“华通宝石”等,投资额均在6000万元以上,年产值超亿元。
  3.其他县区珠宝产业发展概况。除了秀屿区和荔城区之外,仙游、城厢区、涵江区也有不少珠宝企业。如仙游宝泉工业园区、城厢华林工业园区和涵江林柄工业园区,以及莆田城里、仙游县城等,都有珠宝生产企业。如张国王的“莆田华昌珠宝有限公司”,在涵江创建了“华昌首饰工艺园”,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拥有产品研发、生产加工、仓储物流、人力资源、市场营销、品牌管理、后勤保障等7个中心和镶嵌、特种、玉器、K金、模具、金银等6个生产分厂。在莆田市区、仙游县城、以及各县区的工业园区和开发区,还有众多的珠宝企业。据莆田新闻网报道:“目前,在辖区内已形成以北高埕头黄金珠宝村为中心,辐射东峤上塘的银饰市场,埭头后温村的水晶宝石加工和武盛的金银细软模具物业,完整的产业链......莆田金银珠宝首饰行业的零售营销网点遍布全国所有乡镇,零售额约占全国30%。全市与该产业相关企业2000多家,从业人员达12万多人,资产总额约45亿元,年产值500多亿元”。
  (二)全国各地珠宝市场莆商经营概况
  据福建省宝玉石协会秘书长王乃珠介绍,在中国珠宝行业中,福建仅次于广东,是全国第二大珠宝产业基地,在深圳超过半数的珠宝从业人员是福建人。目前,福建有30多万人从事珠宝首饰业,其中80%是莆田人。由此可见,全国各地从事珠宝行业的莆田人,至少在20万人以上,诸如北京、上海、天津、南京、云南、广西、广东四会、浙江义乌等珠宝市场,都有大批莆田商人在经营珠宝生意。在此着重介绍国内几个主要珠宝市场的莆商经营情况,以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莆田珠宝行业的发展概况。
  1.北京珠宝市场。北京是莆田珠宝商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约有7000多莆商从事珠宝生意,仅北京新街口大街的万丰、万持珠宝城和北京西四南大街的恩德国际珠宝城,就有70多家莆商创办的珠宝批发企业。其中比较著名的珠宝批发企业有叶清云经营的香港“六六福珠宝有限公司”北京珠宝批发中心,蔡国民经营的龙福祥珠宝有限公司、陈国林经营的新东方翠石园珠宝有限公司、陈金良经营的荣金隆珠宝有限公司、陈振文经营的爱鑫隆珠宝有限公司、翁超凡经营的金远恒珠宝有限公司、翁因赐经营的北京利百家珠宝有限公司、翁少中经营的北京四季同辉珠宝有限公司、翁秀金经营的惠百利珠宝有限公司、朱国兴经营的兴龙马珠宝有限公司、张木栅经营的北京怡豪珠宝有限公司......这些珠宝批发企业,年营业额少则10多个亿,多则几十个亿。同时,在北京各城区和商业城还有众多莆田珠宝商的零售商店,遍布北京市各个角落,凡有经营珠宝首饰的商场,几乎都有莆田人经营的珠宝柜台。据业内同行估计,莆田珠宝商的销售额至少占北京珠宝市场份额40%。
  2.广东珠宝市场。广东是中国最大的珠宝首饰市场,形成了广州、深圳、四会、南海平洲、海丰可塘、揭阳阳美等八大珠宝玉石集散地。其中深圳、四会、番禺、花都四大珠宝市场被国土资源部等3部委授予“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广东各个珠宝市场有大量莆商企业,据深圳市“莆田市珠宝玉石首饰同业商会”统计,已有500多家莆田籍会员企业,大多数是在广东四大珠宝市场经营珠宝生意的珠宝商,并出现了一批上规模的珠宝企业,如深圳七度银匠世家实业公司,在广东四大珠宝市场都有批发销售中心;金威首饰有限公司在深圳市罗湖区和广州市荔湾区等地都创办有“恒星珠宝行”,年销售金额达6000多万元。据莆田市珠宝同业商会会长翁德新介绍,在广东经营珠宝首饰玉器的莆田老乡很多,保守估计莆田珠宝产值约占广东珠宝首饰玉器总产值的30%以上。广东四家大型玉器基地其中有三家由莆田人主导市场。特别是在广州四会玉石市场,莆商经营的珠宝约占市场份额的一半。据广东四会市政府玉器产业管理办公室主任李汉洲介绍:在四会地区15万从业大军中,土生土长的四会本地人只有1/3。自从上世纪90年代起,外来雕刻技师开始大量涌入四会,四会的玉器行业逐渐形成了本地人、福建莆田人、河南南阳人“三分天下”的格局,其中莆田人居多。如莆田珠宝商吴庆生、郑文水、黄建波等人,都是20世纪90年代初赴广东创业,现已成为在全国珠宝界有影响力的商人。据有关资料记载:目前在广东四会从事玉器加工产业的莆商已逾5万人,拥有大小摆件厂20多家,挂件厂2000多家,年产值达6亿多元,约占四会珠宝市场份额的50%,形成了四会玉器莆田一条街。
  3.上海珠宝市场。上海是中国珠宝销量最大的市场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就有大批莆商前往上海经商创业。据上海市莆田商会统计,在沪创业莆商有10多万人、莆商企业有几千家,涉足木材、民营医院、珠宝、食品、餐饮、物流、化工等20多个行业,其中珠宝行业起源于80年代中期,创始人是莆田北高的“打金匠”,从黄金首饰加工开始,发展到集生产加工、批发、终端销售一条龙的金银珠宝产业链。在上海城隍庙珠宝批发市场里,约20多家莆田籍珠宝批发商,在南京路、徐家汇、城隍庙等珠宝市场里,也有众多莆田人经营的珠宝店。莆商在上海珠宝行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年销售额超过200亿元,约占上海珠宝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中规模较大的莆商珠宝企业有“上海华昌珠宝有限公司”、“上海威铂金银珠宝有限公司”、“上海文狮珠宝首饰有限公司”、“上海稀美珠宝有限公司”、“上海坚源珠宝有限公司”,以及“翠华珠宝”、“华昌珠宝”、“瑞珠珠宝”、“天乙银饰(上海)有限公司”等。知名品牌有叶国良的“鹊桥金店”、叶金杯的“上海金店”、翁福龙的“陆福银楼”、张春新的“华泰珠宝”和张德龙的“卡芙尼”等。
  4.广西、云南珠宝市场。云南、广西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珠宝市场,有众多莆商在经营珠宝生意。据云南联贸商城集团董事长、昆明市莆田商会会长肖荣福介绍,云南锦华国际珠宝玉器城是由莆田商会牵头,联络莆田珠宝商共同投资的大型项目,总投资额1亿多人民币,有近2万平方米的交易面积,可容纳珠宝玉器商500余家。该商城依托莆田市20余万从事珠宝玉器生产、加工、销售等技术人员的源头优势,以及该珠宝玉器城所处的交通枢纽优势,汇聚全国各大珠宝商共同打造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珠宝玉器大楼。在云南锦华国际珠宝玉器城里,从品牌零售到高端珠宝拍卖,从散户自营到品牌的统一推广,都是莆田珠宝商在掌控。同时,在广西梧州国际珠宝城,从事珠宝生意的莆田人约占30%以上,且大部分为上塘人。另外,在广西北海珠宝城,也有大批莆田人经营金银珠宝首饰。
  5.浙江义乌珠宝城。义乌是中国三大银饰品市场之一,也是莆田珠宝商较为集中的地方。据义乌莆田商会统计,在义乌经商的莆商企业约有数百家,从业人员3万多,经营项目涉及珠宝饰品、工艺品、食品干果等十几个行业,其中经营珠宝的企业约100多家,从业人员5000多,年产值约6亿多元人民币,特别是水晶宝石和银饰品的销售,基本上由莆田商人所垄断,其中规模较大的企业有陈金木经营的金雅丽珠宝有限公司、陈金宗经营的星星珠宝有限公司、翁金文经营的盛磊珠宝有限公司、林国恩经营的鸿恩珠宝有限公司、林智生经营的闽隆珠宝有限公司、谢国钦经营的盛金珠宝有限公司、翁清水经营的翠霞珠宝有限公司等。同时,在浙江诸暨华东国际珠宝城、杭州萧山珠宝商场等,也有大批的莆田珠宝商。
  6.西部地区莆田珠宝商经营情况。在中国西部各省处处活跃着莆田珠宝商的身影,特别是西安、兰州、青海、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有众多莆田人创办的珠宝加工企业和零售商店。据媒体报道:20世纪末,在挺进大西北的大军中有一支独特的队伍,清一色由莆田沿海的“打金匠”组成,人们称为“走西口”的“黄金大队”,其中有2000多名民间艺人,身怀绝技,凭着莆田人特有的勤劳和执着,顽强地在大西北广袤的黄土地上开辟珠宝市场。如莆商邹志群、邹顺福创办的陕西群鑫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从事金、银、玉石、珠宝首饰批发近20年,旗下莆商加盟商500余家,遍布陕、甘、宁地区。陈文太创办的亚太金银模具厂,先后在陕西、兰州等地开设了6家颇具规模的金银首饰模具加工厂,聘用了12名设计师、300多名工人,专门生产首饰模具和仿真珠宝。据不完全统计,仅北高、黄石、埭头3个乡镇的商人,就在西部各城市创办了500多家金银首饰加工企业和珠宝商店。尤其是北高镇山前村,约有四、五百人在西部各省经营珠宝生意,仅拉萨市就有30多家莆商经营的珠宝店。在陕西经营银饰批发著名企业主要有“十分银饰”、“尚银饰家”、“金海湾银饰”,旗下莆商加盟商200余家。还有新疆乌鲁木齐的玉石市场,也有大批莆田人在经营玉石,约占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
  除此之外,在全国各大中城市,还有大批莆田人经营珠宝生意,不少珠宝市场都被莆商所垄断。如福州寿山石一条街、中国寿山石交易中心、樟林村寿山石市场等,有近万人莆商在经营寿山石雕和玉器产品。如福州市鼓山镇樟林村,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有一批莆田东峤的年轻石雕匠在那里安营扎寨,从制作石壶起家,逐渐锻造出一条石雕产业链,从业人员由最初32人,发展到现在的5000多人,形成了远近驰名的“莆田街”寿山石雕加工交易中心。全国各地类似情况很多,深圳著名珠宝商翁德新讲了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以前‘莆田人走天下’,沿海几个乡镇经营金银首饰的人们经常在外地相遇,一交谈发现全是老乡。再后来,莆田老乡们发现原来一整个市场、所有环节都是莆田人在经营,生产、批发、销售。于是,他们就联合起来,分工合作,我生产、你批发、他销售。兄弟齐心,很快就打开了市场,而市场需求日益扩大反过来又促进了家乡珠宝加工业的蓬勃发展。现在全国不少地方,像广东等地的银饰市场已经基本都是这群人在经营”。可见,全国各地莆田珠宝商之多,莆商垄断了许多珠宝市场。
  总之,经过几代人的传承与努力,莆田珠宝产业已经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储备了雄厚的人才资源和技术力量。莆田珠宝首饰加工技艺十分精湛,珠宝首饰品种繁多,门类齐全,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世界珠宝市场需求的日趋旺盛,莆田珠宝产业更加蓬勃发展,其产业地位突出,区域特色明显,在中国珠宝行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7年,在第二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上,由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联合授予莆田市为“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称号。2008年,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莆田市秀屿上塘“中国银饰之乡”。据有关媒体报道:“2011年在全国金银珠宝产业3300亿元的年销售总额之中,其中约一半的销售额来自莆田人经营的珠宝首饰企业”。

附注

① 《湄洲日报》2011 年2 月11 日第一版。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莆商发展史》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福建莆田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早期莆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莆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产业、医药产业、木业发展的贡献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