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莆田“木材帮”对中国木业产业发展的重大贡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商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19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莆田“木材帮”对中国木业产业发展的重大贡献
分类号: F307.2
页数: 13
页码: 381-393
摘要: 本节记述了莆田市改革开放后商人涉足木竹生意对莆田木业产业发展速度快,产业规模大把木业做成当地的支柱产业,“木材帮”对中国木业产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内容包含了忠门蒸笼走天下,从蒸笼小生意到贩卖竹木的大买卖,从国内小买卖发展到跨国大生意,莆田木材产业发展新趋势,国内各主要木材市场的莆商经营情况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新时期 木业发展 莆田市

内容

中国改革开放后,莆田商人开始涉足木竹生意,并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建立起全国性的木材销售网络,垄断了全国各大中城市的木材市场,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木业产业,获得了“中国木业之城”、“全国木雕之城”、“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等荣誉称号。许多人对莆田木业产业发展速度之快,产业规模之大,感到不可思议。更难能可贵的在于没有任何森林资源的莆田人,不但把木业做成当地的支柱产业,而且还走出了国门,打进了国际市场,成为国际木材市场上不可小视的经销商。尤其是早期的莆田木材商,大多是小学文化,有的甚至不识字,连合同都看不懂,入道之前对木材知识几乎一无所知,但他们却把木材生意从莆田做到了全国,又从国内做到国外,着实令人刮目相看。据北京福建木材协会统计:全国各地约有8万多家莆商创办的木业企业,其中规模以上木业企业约有800多家,年创产值逾千亿元人民币,从业人员20多万人,形成了一支颇具实力的莆田“木材帮”,控制了国内近90%的木材贸易。莆田木业产业的蓬勃发展与莆田的历史渊源不无关系,只有认真了解莆田木业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才能理解莆田商人为什么能够创造出中国木业神话。
  一、忠门蒸笼走天下
  莆田“木材帮”源于忠门沿海加工的蒸笼手工业者,俗称“湾仔”。忠门半岛地处湄洲湾畔,土地贫瘠,资源匮乏,百姓以农业和捕渔为生,历来是莆田境内最贫穷的地方之一。蒸笼制作是忠门人的传统手工艺,起源于明代,至今有400多年历史。据《莆田文史》记载: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戚继光奉命率部入闽打击倭寇,在兴化境内取得了“林敦大捷”后,乘胜出击,击退了流窜莆田沿海的倭寇,救出众多受难百姓。忠门人为了感谢戚家军为民除害,用自制蒸笼烹蒸了一些“米糕”、“菜包”、“肉包”等地方小吃,慰劳军队。莆田小吃香甜可口,深受官兵们喜爱,戚家军便邀请忠门人为部队制作“米糕”和“小笼包”。但莆田传统的蒸笼很小,又是单层的,满足不了众多军队将士的生活需要。于是,戚继光便召集军中的能工巧匠,帮助忠门人改造蒸笼,改用杉木、竹片和山藤为原料,制作多层(三至五层)的大蒸笼。这样既解决了军队生活需要,又给忠门人留下了加工蒸笼的手艺。此后,蒸笼加工工艺代代相传,成为忠门人的传统手工艺。
  进入清代之后,忠门人利用莆田北部山区盛产的柳杉、甘母、鸭掌木等为原料,配以柔韧的生竹片和台湾阿里山的优质山藤,精心制作了各种形状的蒸笼,有方的、有圆的、有单层的、也有多层的。大蒸笼直径有1米多,小蒸笼直径只有15厘米,款式多样,经久耐用,产品销往闽南和闽中各县,蒸笼业成为当地的一个特色产业。
  民国时期,忠门蒸笼业继续发展,除了在省内销售外,还通过海运销往东南沿海各省。同时,有不少忠门人前往台湾经营蒸笼生意,如忠门梯吴村约有100多人长期驻扎在台湾境内,利用阿里山的优质毛竹、山藤和木料加工成各种款式蒸笼,然后运回大陆销售。至民国末期,台湾境内约有300多忠门人,其中有一半人从事蒸笼生意。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提倡集体经济,手工业者全部并入社办企业,在大办农业的口号下,忠门蒸笼匠大多弃工务农。“文化大革命”初期,少数忠门人趁“文攻武斗”之乱又做起蒸笼来,并挑到乡下贩卖,一旦遇到“市管组”人员,蒸笼就会被没收。但因生活所逼,仍有不少忠门人铤而走险,冒着被扣上走“资本主义道路”帽子的危险,偷偷从事蒸笼生意。
  20世纪60年代后期,忠门人开始涉足木材买卖生意。由于当时各派忙于批斗“走资派”,市场管制一度放松,忠门东坑村的郑亚柔、郑亚闪等20多位农民,于1967年合伙购买了双轮胶轮车,以生产队盖队址和自家盖房为由,到莆田北部山区购买木竹,然后在沿海地区倒卖,收益颇丰。在郑亚柔等人带动下,忠门人纷纷操起老本行,在省内各地走乡串村修补蒸笼和销售蒸笼。
  1968年,忠门蒸笼业再度兴起,蒸笼匠纷纷结伴赴省内外各地加工蒸笼。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全国各地忙于“斗私批修”,而忠门人足迹已经踏遍了八闽大地,年收入可达七、八百元,这在当时可是普通农民收入的三、四倍。其中经营规模较大的有忠门琼山村的蒋青松等10多人,奔赴山东济南、枣庄等地经营蒸笼,兼营竹器产品,成为第一批闯天下的忠门人。还有忠门的林渡平父子,率领10多名蒸笼匠从闽北打入江西上饶、南昌、九江等地,赚了第一桶金。特别是忠门东埔村的陈阿细,人称“湾仔头”,因做蒸笼生意“发了财”,经常遭“批斗”。
  1971年,忠门西山村在晋江县设立“忠门蒸笼厂”,共有工匠60多人,这是忠门人在外地创办的首家蒸笼加工厂。1972年,忠门公社在前范村成立了“忠门蒸笼厂”,有工匠400多人,并在龙岩、崇武两地设立分厂,年产值约240万元,产品销往北京、天津、南京、河南、黑龙江、吉林等地。同年,忠门公社成立了“度下大队蒸笼来料加工专业队”,并在度下、清风两村设立分场,共有工匠55人,专门承接莆田县外贸公司的蒸笼加工业务。
  从20世纪70年代起,大批忠门人外出加工和销售蒸笼,人数达500多人。如1972年,年仅22岁的忠门柳厝村人柳国荣,带着两个比他年长一轮的蒸笼师父南下广东做蒸笼生意。他们在同乡的帮助下,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海舰队驻广州某部后勤部加工蒸笼,并以此为基地拓展蒸笼生意,先后揽到了广州军区后勤部、广州远洋公司物资供应处等单位的蒸笼合同,一年订货四百多套,挖掘了第一桶金。1974年,柳国荣又带领蒸笼专业队赴天津远洋公司承接蒸笼业务,成为最早发迹的忠门人之一。还有忠门岳秀村的赵金焰,人称“湾仔焰”,将蒸笼生意打进了中国革命圣地延安,不但承揽了陕北各县机关食堂的蒸笼业务,而且还兜到了建筑工地脚手架材料的加工业务,赚了不少钱,成为最早贩卖建筑材料的忠门商人。
  20世纪70年代末,莆田忠门人三三两两背上篾刀、木锯、炊夹、锥子等工具和山藤、柳杉薄板等材料,走南闯北,为各机关单位食堂和城乡居民加工、修补蒸笼。尽管风餐露宿,旅途艰辛,但每年可赚三、四千块钱人民币,这在当时可算是高收入人群。
  中国改革开放后,国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忠门人纷纷背井离乡,足迹踏遍大江南北,蒸笼生意做到全国各地,忠门蒸笼业出现空前的兴旺,从业人员由4000人猛增到2万多人,年产值达数千万元,涌现出一批“蒸笼大户”和“农民企业家”。据《莆田市志》记载:“莆田竹木大户柳国荣等拥有百万元以上资产工商大户”,这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可是天文数字。①《福建日报》、《中国青年报》和《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都报导过忠门蒸笼走天下的事迹,莆田忠门镇因而被誉为“蒸笼之乡”。
  二、从蒸笼小生意到贩卖竹木的大买卖
  改革开放初期,并不是所有忠门人都有柳国荣那么幸运,其实蒸笼生意收入很微薄,只不过当时大家都很穷,稍微先富一点自然引人注目。但难能可贵的是在走南闯北过程中,忠门人得到了比金钱更重要的市场信息和闯荡商海的宝贵经验。
  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实行计划经济,蒸笼材料奇缺,忠门人只能从土产公司购买少量的木竹材料,价格贵、质量差,且经常缺货,为了多赚些钱,忠门人便合伙到闽北山区购买木竹原料。
  开始只是几个同乡合伙到山区购买一车毛竹、木料和山藤,然后运到各蒸笼加工点平分,这样既降低了成本,又保证了蒸笼质量,而且还提高了利润,更重要的是这条发财之道彻底改变了莆田忠门人的命运。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经济开始快速发展,全国各地掀起了大投资、大建设的热潮,各大中城市像一个个偌大的工地,到处都在建设高楼大厦,木竹材料暴涨,头脑敏锐的忠门人便倒卖起毛竹来。当时山区尚未开发,竹木原料非常便宜,差价很大,一汽车毛竹可赢利四、五千元,两车毛竹的利润在莆田忠门沿海就可建造一幢小楼房,可谓是“一本万利”。此后,长期与竹木打交道的忠门人杀出一条新的“血路”,经营起建筑工地的毛竹材料生意,不少人完成了资本积累。
  倒卖毛竹获得暴利的消息在莆田忠门沿海传开之后,大批忠门农民奔赴福建北部和江西、湖南等地,用汽车将毛竹源源不断地运到广州、上海、杭州、武汉等南方各大中城市倒卖。同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忠门人发挥做蒸笼的手艺,将毛竹加工成竹胶板,然后贩卖给建筑工地搭建脚手架,进一步拓展了毛竹的产业链。
  商人追求利润的欲望永无止境,忠门商人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并没有停留在贩卖毛竹和加工竹胶板的生意上,而是不断寻找新的商机,不断向新的行业发展。在贩卖毛竹过程中,忠门人发现建筑工地的木材消耗量比毛竹更大。于是,又涉足建筑木材生意,由于他们长期同建筑商打交通,近水楼台,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从倒卖毛竹发展到贩卖木材,水到渠成。不过当时国家对木材资源控制很严格,砍伐和交易需要指标,聪明的忠门人花钱“购买”单位介绍信,并以各机关单位名义向林业部门争取木材指标。起初,只是从福建、江西、湖南等山区购买木竹,用汽车长途贩运到周边城市。后来生意越做越大,忠门人便通过铁路输送,整车、整列地将木材拉往全国各地贩卖,并在广州、上海、杭州、南京、济南、武汉等大中城市建立起木材销售市场。
  从20世纪80年中期起,由于全国各地大规模投资建设,南方竹木资源日渐短缺,价格上升,利润下降。于是,忠门人又将目光转移到中国森林资源最丰富的东北——大小兴安岭。他们以塔河的加格达奇火车站为据点,三三两两,结伴同行,坐上林区的小火车,跑遍了大小兴安岭每个县的林业局。东到牡丹江,西到满洲里,北到漠河,到处都可以听到发声独特的莆田口音,大兴安岭的沟沟坎坎都留下了忠门人的足迹。当时大兴安岭的桦木、落叶松、杉木等原木价格非常便宜,每立方米约300元,一个车皮能装50—70立方米,约2万人民币,一般木材商每月可发3~5个车皮,大木材商每月可发10来个车皮,一年可赚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忠门人着实发了财。
  大兴安岭大门被忠门人敲开之后,莆田“湾仔”大举向中国中部和北方各省拓展木材市场,从福建发展到南方各省,又从上海辐射到长江流域和中国中部地区,再从北京拓展到整个华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忠门人的经商版图越来越大,各大中城市的木材销售网络逐步建立了起来。
  历史往往是偶然与巧合的堆积,机遇历来留给有准备的人。1987年,大兴安岭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森林火灾,中国境内林区过火面积达1800万英亩,前苏联境内也有1200万英亩的林区被波及,约有104万公顷森林资源遭受了破坏,焚毁木材85万立方米。大兴安岭火灾过后,有大量的过火林木需要处理,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本来就在大小兴安岭做木材生意的莆田忠门人,捷足先登,纷纷涌入大兴安岭各林区,承包了大量火烧林砍伐指标,源源不断地将过火木材运往全国各地,迅速占领了津、京、沪等各大中城市的木材市场。同时,又通过专列将大兴安岭木材运往郑州、西安、武汉、广州等省市,甚至原本是木材产地的福建、江西、湖南、广西等省,都成为大兴安岭火烧木的输入地。由于大兴安岭过火木材数量巨大,各地木材市场急剧扩张,大批忠门农民加入了经营木材的行列,从业人员迅速增多,超过了10万人,形成了一支颇具规模的莆田“木材帮”。
  大兴安岭火灾对中国来说是一场灾难,而对莆田忠门人来说却是一次发财的机遇。当时“火烧木”每立方米只需几十元,甚至比运费还便宜,忠门人将过火木料进行表皮处理之后,仍然卖出好价钱,利润十分丰厚,难怪没什么文化的忠门人做成了木材大生意,可以说大兴安岭火灾成就了忠门人的发家之路。到20世纪90年代初,莆田“木材帮”基本上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在全国木材行业声名鹊起,在北京、上海、杭州、天津、张家港、广州、济南、沈阳、大连、南京、郑州、石家庄、西安、太原、武汉、重庆、乌鲁木齐等大中城市,都建立了由忠门人主导的木材市场销售网络,并在全国木材交易额中稳居主导地位。
  莆田人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犹太人”,除了精明能干、吃苦耐劳之外,更难能可贵的是敢打敢拼、敢为人先。当10多万莆田木材商忙于搬运大兴安岭火烧林时,一些精明的莆田忠门人已经将目光转移到中国西南地区。西南地区是中国第二大林源,不但有普通的松木、铁杉、冷铁杉、枫木、桦木等,还有水冬瓜、金丝柚、黑黄沉香、檀木等名贵木料。如果说莆田人到东北是把那里的木材作为建筑材料来倒卖,那么莆田人跨入中国西南地区,则是把当地的名贵木材作为艺术木料来经营。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莆田“木材帮”开始将中国西南地区的杉木、枫木、松木和桦木等硬质木料,大量贩运到全国各地销售,用于制作木质家具。莆田境内木雕和古典家具产业之所以迅速发展,声名远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木材帮”将大批名贵木材运到老家,为家乡的工艺大师创作木雕和古典家具提供了珍贵原料,这也是“一业兴百业旺”之道理。
  三、从国内小买卖发展到跨国大生意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内木材资源日渐短缺,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大兴安岭火灾之后,国家开始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战略,曾经是木材资源最丰富的东北和西南地区,转眼之间成为国家重点保护区,这无疑给莆田“木材帮”当头一棒。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精明的莆田商人从国家封山育林战略中窥视到更大的商机,即随着国家退耕还林战略的全面实施,国内木材资源会更加紧缺,木材价格上升在所难免,木材供求关系的变化更有利于供应商,只要开拓出新的木材来源地,生意就有得做。于是,一批经过市场洗礼的莆田商人走出了国门,将目光盯到了邻国——俄罗斯和缅甸。由于这两个国家与中国的东北和西南地区相邻,气候条件相同,木材质量与中国相似,完全可以替代中国木材。
  已经完成了资本积累的莆田“木材帮”,完全有能力也有财力经营跨国生意。但跨国生意不像国内买卖那么简单,可大可小,可多可少,既需要巨额资金,还需懂外语的人才,甚至经营规模越大,成本越低,利润越高。所以,莆田“木材帮”开始从分散走向联合,采取股份合作制形式,组建了不少股份公司。一部分人前往与我国云南交界的缅甸、越南、老挝等国,进口家具类的硬质木材。另一部分人,则深入到俄罗斯原始森林腹地,通过国际专列将西伯利亚的白松、白桦、落叶松、水曲柳、柞木、榆木等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境内。如原上海莆田商会会长蒋元泰,从20世90年代中期起前往俄罗斯从事进口木材贸易,并在上海创办了“西部木材批发市场”。还有上海莆商叶文珍投资创办了“上海奉浦木材码头”,日加工木材达1500立方米。拓展外国林木资源意义重大,不但巩固了莆田“木材帮”在国内木材市场的垄断地位,而且继续保持了木材产业的超额利润。
  最早从俄罗斯进口木材的口岸是东北绥芬河,这个小镇集结了约1万多忠门人,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木材进口量最大的口岸,约占全国木材进口量的1/3,被誉为“中国木业之都”。1993年以后,国家陆续开放了一些通商口岸,莆田“木材帮”便分散到东北的满洲里、黑河、二连浩特和新疆的阿拉山口等口岸,仅内蒙古满洲里市就有300多家莆田人创办的木材经销企业,每家企业资金少则几百万,多则上千万,满洲里的木材市场基本上由忠门人主导。
  拓展国外林源和经营跨国生意,不但给莆田“木材帮”带来了丰厚利润,而且进一步增强了莆田“木材帮”的经济实力。据不完全统计,在北京、广州、上海、南京、天津、沈阳等几个大木材市场,基本上由莆田“木材帮”垄断。如在北京木材市场,近95%的木材生意由莆田人经营。
  上海、南京、天津等地的木材市场,莆田人经营的木材也占市场份额85%。在内蒙、新疆和东北三省等地,莆田“木材帮”的市场占有率约在80%左右。还有绥芬河、满州里、黑河等东北各通商口岸和广西、云南等西南地区的主要通商口岸,莆田“木材帮”都占据主导地位。
  四、莆田木材产业发展新趋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产业都无法长期保持暴利,更不可能长盛不衰,木材行业也是如此。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机制日趋完善,竞争不断加剧,木材行业利润开始下降,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迫使莆田木材帮寻找新的出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莆田木材帮开边陲始突破传统的经营模式,努力拓展与木材相关的新行业。
  (一)积极拓展木材产业链
  随着信息化、市场化的不断发展,依靠信息不对称和垄断地位来获取暴利的机会越来越少了,而随着市场资源配置机制的日趋成熟,进入木材行业的资本日益增多,在资本平均利润作用下,中国木材行业的利润越来越薄了。于是,莆田木材帮开始向木材产业链拓展。
  一方面,积极拓展木材上游业务。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莆田木材商开始向木材产业链的上游发展,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拓展伐木业。如莆商张文顺于1995年赴俄罗斯承包林区,直接从俄罗斯伐木商手上购买了砍伐手续,自己组织伐木队上山作业,很快就发展成为国外木材批发商。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等国,都有莆田木材批发商。同时,莆田“木材帮”还具有其他木材商不曾有的优势,即按照国际贸易惯例,国际贸易结算必须开设美元账户,通过国家外汇兑换结算,手续繁琐,耗时费力,成本增加。但莆田木材商遍布全国和世界各地,他们在茶余饭后之间就可完成国际贸易业务,甚至一个电话就完成了国际贸易结算,既快捷又可靠,这是其他木材商无法想象的结算方式。这些天时地利人和,既保证了莆田木材商国际贸易的巨额利润,又将其他木材商拒之门外。同时,除了开发中国北部邻国的木材市场外,莆田“木材帮”还大举进军东南亚各国,如缅甸、老挝、越南、泰国以及非洲各国。不少莆商出巨资买断了东南亚各国和非洲各国的部分林区,在国外组建伐木队,将国外木材源源不断地运进中国境内。据业内人士透露,国外伐木业是莆田“木材帮”生意中更隐秘的层面,也是获取暴利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莆田木材帮已经在东南亚各国、非洲,以及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建有伐木场和伐木队,生意拓展到欧洲、非洲、南美洲等国,造就了不少跨国公司和国际经销商。
  另一方面,莆田木材商不断向木材深加工行业拓展。如果说当初到邻国去寻找林源是被迫的,那么当莆田木材产业发展到第三阶段时,莆田木材商则是未雨绸缪、主动出击,到更遥远的太平洋彼岸去寻找木材资源,将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木材运回国内,加工制作成木业成品之后,又贩卖到国外。这一经营方式的重大转变,标志着莆田木材商已经走向成熟,展现了莆田木业产业的发展后劲和广阔前景。特别是近几年来,莆田木材商已经将目光盯在北美洲和南美洲,把生意做到了太平洋彼岸。如莆田市木材协会会长吴金良创办的“莆田市宏龙木业公司”,其生产原料全部取材于美国阿拉斯加山脉的原始森林,将进口木材进行蒸煮、刨切、贴面、双端铣等10多道加工工序,制作成美观、耐用、环保的实木门、木地板和家具等,然后通过湄洲湾黄金水道输出,销售到美国和欧洲市场,成为“两头在外”的木业企业。还有莆田木雕、古典家具所使用的檀香木、花梨木、紫檀、酸枝、鸡翅木等名贵木材,大多来自越南、老挝、缅甸和非洲各国,而相当一部分木雕家具又销回东南亚各国。目前莆田木材商正在大力拓展中东、非洲、南美洲等国际木材源地和木业市场,不断提高国外木业市场的占有率。
  (二)向高端名贵木材经营方向发展
  20世纪80—90年代期间,莆田“木材帮”的实力主要体现在普通建筑木材的市场占有率方面,即主要靠庞大的从业队伍和销量等优势。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内名贵木材需求量日益增多,一些头脑灵活的莆田商人洞察商机,迅速向高端木材经营方向转型。在莆田“木材帮”中,北京永辉木业董事长陈雪峰是最早从普通木材向名贵木材转型的商人之一。1995年,国家民航总局建设一个五星级酒店——“京瑞大厦”,当时北京名贵木材奇缺,总承包商找到了陈雪峰,双方签订一份上亿元的名贵木材供应合同。陈雪峰承接京瑞大厦木业项目之后,开始从东南亚、非洲等地大量进口名贵木材,一举成功,获得丰厚利润。现永辉木业每年销售额在4个亿左右,成为北京三家专营进口名贵木材的企业之一。在永辉木业的带动下,莆田“木材帮”纷纷转型经营名贵木材,在北京东坝名贵木材市场中有1000多户商家,其中大部分是莆商经营的企业,年销售额超过了200亿人民币,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名贵木材市场。同时,在广东、上海、沈阳、南京等地,也有不少莆田人经营的名贵木材市场。近几年来,莆田的木雕、古典家具等行业出现了蓬勃发展态势,主要得益于名贵木材的大量进口。
  (三)积极拓展木材原料产地
  进入21世纪之后,在莆田“木材帮”的长期“搬运”下,中国周边国家的木材资源日渐枯竭,尤其是制作家具的硬质木料更加短缺,寻找新的林源产地成为莆田“木材帮”能否继续垄断中国木材市场的关键所在。于是,莆田“木材帮”一边继续扩大中国周边国家的伐木场,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中亚各国以及东南亚各国的木材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另一方面,莆田“木材帮”又将目光盯向更遥远的南美洲和北美洲,到美国南部的阿拉斯加、加拿大等原始森林开发新林源。
  由于北美洲气候寒冷,冰天雪地,滴水成冰,是寒带针叶林生长的最佳环境,加上北美洲地区人烟稀少,少有砍伐,树龄大多在百年以上,材质结实厚重,木纹美丽,密度大,材质优,是制作高档木质家具的理想材料。近几年来,莆田的木业企业开始从北美洲大量进口原木,经过除害处理并加工成木作家具,然后出口到世界各国。如“莆田市宏龙木业有限公司”、“永辉木业有限公司”、“三山木业有限公司”、“东正木业有限公司”和“瑞祥安古典家具公司”等木业企业,每年从国外进口木材数额达100多亿元,大部分产品销往国外。据有关部门统计,2011年,莆田市从国外进口各种木材进口已经超过了200亿人民币。
  (四)积极向木材相关产业链拓展
  进入21世纪之后,由于各国大量砍伐林木,木材资源日渐短缺,市场竞争加剧,利润日趋平均化,不少莆田木材商的资本逐渐淡出木业行业,开始向新的行业投资。一方面,大力拓展与木材相关的行业。如家具、装修材料、木雕等,莆田的古典家具、实木门、木地板、木雕工艺品等,都成为莆田“木材帮”转型的主要方向。特别是“仙作”古典家具的迅速发展,消耗了大量的名贵木材。另一方面,莆田“木材帮”陆续向建材行业发展。有不少木材商转行经营建材生意,如秀屿区忠门王厝村的王子龙,1980年初到北京创业,从经营木材起家,事业成功之后创建了北京中通恒基集团,旗下拥有“中通国际木材电子交易市场”、“北京百子湾钢材批发市场”等多家建材公司,资产逾20亿元,年总销售额达35亿元,涉及地产、建材、汽车、家居、花卉等领域,仅钢材销售就占北京钢材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在全国同类民营企业中排行第一。还有天津的唐承锋、唐承宁两兄弟,从经营木材起步,发展到钢材批发,“蛋糕”越做越大,年营业额已达10亿元人民币,成为津门钢材大户。
  (五)不断拓展其他投资领域
  莆田“木材帮”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奋斗,已经积累了雄厚的资本,除了维持木业产业外,大多数木材商开始向其他领域发展。如北京福建企业总商会总会长陈春玖,先后创办了通厦小营环岛建材城、通厦西三旗花卉汽车建材综合市场、通厦立水桥家居广场、通厦康达商贸广场、北京通厦北苑商业广场、通厦·公元99商业广场、通厦重庆塔耳门申奥城等,经营范围涉及地产、汽车、建材、家居、电器、花卉等领域,成为一个多元化投资的现代集团企业。不少莆商从经营木材起家,事业成功之后,积极拓展其他行业,经营范围涉及房地产开发、电子商务、项目投资、物流仓储、金融债券、国际贸易等。如北京福建木业商会的会长陈雪峰,除了经营木材贸易外,还创办了北京中腾时代投资公司,涉及建材、酒家、房地产业和钢材制造行业等。尽管目前莆田“木材帮”的木材销售额仍然居全国主导地位,但在其他领域的投资已经异军突起,相当一部分莆田木材商的投资规模已经超过了木业产业。
  (六)创办进口木材加工区
  随着国内木材的日渐短缺,进口木材大量增加。国家为了防止国外森林病虫害传入中国,对进口木材要求十分严格,凡是从寒带地区进口的带皮圆木,都必须作薰蒸处理,至少要到第三方(日本、韩国)作检疫除害处理之后才能入境。这样每进口3万立方米木材费用就要增加100万元,同时还耽误了不少时间。而莆田拥有湄洲湾天然良港,具备了大量进口木材的交通条件,莆田“木材帮”看准了进口木材处理加工的商机和前景,于2003年联名向莆田市政府建议,希望能在莆田沿海创建一个进口木材熏蒸基地,以解决进口木材处理问题。这个设想得到地方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2004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同意莆田市在秀屿港建立木材检验检疫除害区。
  同年10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在莆田市秀屿区建立木材贸易加工区,作为秀屿港进口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的配套项目。2005年,国家林业总局、税务总局、中国海关等六部委联合批准秀屿港为进口原木加工锯材出口示范基地,成为国内最大的进口木材薰蒸、加工和贸易集散基地。
  2006年1月,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同意在莆田市秀屿区建设国家级木材加工贸易示范区,从而为莆田木业产业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2008年5月,国家质量总局与加拿大食品检验署签订《议定书》,规定莆田秀屿港为中国进口加拿大BC省原木的唯一输入口岸。同年12月,国家质检总局又与美国农业部签订协议,规定凡从美国阿拉斯加出口到中国的原木,必须从福建莆田秀屿港入境,在当地进行薰蒸处理后才能销售到全国各地。莆田秀屿木材加工区规划面积20000亩,首期基础设施投资1.8亿元人民币,拥有全球最大的木材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是中国首个海港口岸进口木材处理区。
  莆田秀屿国家木材加工区的创建与发展,有效缓解了我国南方各省木业发展的原材料瓶颈问题,对于保护中国森林资源和推动东南沿海各省的木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莆田秀屿国家木材加工区已入驻木业企业37家,总投资58亿元,其中外资企业6家,已投产企业26家,大型企业20多家。如中通恒基有限公司、海宏木业有限公司、福人木业有限公司、海神木业有限公司等,以及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马来西亚、日本等世界著名木材商,纷纷落户秀屿木材加工区,累计签约项目98个,总投资79.6亿元人民币。据2011年统计,秀屿国家级木材加工区进口原木达130多万立方米,实现产值近20亿元。利用秀屿港搭架起进口木材检验检疫和加工贸易这一平台,为莆田“木材帮”的国际化经营铺平了道路,也为莆田木业产业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五、国内各主要木材市场的莆商经营情况
  经过30多年的努力拼搏,莆田“木材帮”已经占据了中国木材市场的主导地位,其中居垄断地位的有北京、上海、天津、沈阳、大连、南京、无锡、绥芬河和乌鲁木齐等木材市场。同时,在广州、云南、广西、西安、石家庄、太原、黑河市、满州里等木材市场,莆田商人也占主导地位,现就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沈阳等地莆田“木材帮”的经营概况作简单的介绍。
  (一)北京莆田“木材帮”
  北京是莆田人最早经营木材的北方城市之一,也是莆商木材市场份额占有率最高的地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京莆商近20万人,创办有各种装饰材料、钢材、木材等大中型建材市场100多个,经营建材的莆商多达8万多人,年营业总额逾千亿元人民币,约占北京建材市场份额的70%。其中木业经营户有2000多户,约占北京木业市场份额的95%。
  中国改革开放后,大批莆田人赴京创业,其中忠门人捷足先登。1980年,从事蒸笼业和脚手架生意的忠门岳秀村赵金焰等人,从陕北移师京城,与同乡赵清泉、蒋金国等人合资创办了北京境内第一家莆商木材企业——综合贸易公司,挂靠北京市海淀区供销社,并在江西建立了木材加工基地——上高竹木加工厂,主营蒸笼业,兼营毛竹和建筑工程的脚手架,业务跨越大半个中国,东至福建、江西;北至东北三省;西至西安、乌鲁木齐等地,成为第一批进京的莆田木材商。与此同时,忠门镇王厝村的王子龙也揣着300元钱来到了北京,与朝阳区的一个农村生产大队合办了“朝阳区竹木加工厂”,揽接一些竹器活,如竹笼屉、竹梯、竹脚手板,小本生意,薄利多销。后来,王子龙又从闽北山区、吉林长白山等地贩运木材进京,生意越做越大。还有原北京市福建企业总商会会长陈春玖,也是20世纪80年代初到北京创业,从经营木材起家,先后创建了北京通厦木材贸易有限公司、北京通厦装饰板厂等,成为早期莆田“木材帮”中最成功的莆商之一。
  20世纪80年代期间,北京城市建设蓬勃兴起,建筑木料需求量大增,莆田商人纷纷转向经营木材生意。特别是大兴安岭火灾之后,莆田木材商抓住机遇,迅速占领了北京各大小木材市场。
  到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各建材市场里出现了几百家莆田人经营的木材场、木材商铺和木业加工厂,甚至北京周边的昌平、怀柔、丰台、通县等木材市场,也云集了大批莆田人。这些做木材生意的莆田人,以忠门“湾仔”为主体,也有来自莆田笏石、黄石、埭头、灵川和仙游等地的农民,其中莆田人最集中的地方是北京朝阳区建国门外八里桥建材市场,人称“莆田村”。在“莆田村”里约有5000多莆商从事木材、酒家、海产品、食杂、澡堂、水果、蔬菜等生意,但主营项目还是木材,其他行业只是为莆田“木材帮”生活服务而已。还有北京东坝名贵木材大卖场,其中大部分经销商是莆田人。除此之外,在北京住总家居建材商城、北京通州东方三龙建材市场、管庄南方装饰材料批发市场、蓝景丽家丽泽建材城等,都有大批莆田人在经营木业。
  目前北京地区约有100多个莆田人创办的建材市场和木业市场,其中莆田木材帮占主导地位的木材市场有北京东方盛市场、通州木材市场、西道口木材市场、姜场村木材市场、城北木材市场、民生建材市场、青云店木材市场、狼垡木材市场、石景山木材市场、廖公庄木材市场、西红门木材市场、四季青木材市场、国家木材市场、西北旺木材市场、姚家园木材市场、久敬庄木材市场、顺宇木材市场、居然之家建材城、东坝名木材市场、新发地木材市场等。
  北京莆田“木材帮”是一支颇具经济实力的莆田商帮,许多莆商已经向建材、家具、装饰材料等相关行业发展,其中较著名的木业企业有李雪峰的永辉木业有限公司、赵瑞海的曲美家具集团有限公司、郑国政和黄文峰的通惠坊投资有限公司、汪宏坤的华威家具制造有限公司、林庆财的大家之家古典家具有限公司、周国富的富华堂投资发展公司、鲍金照的金原醇能源科贸有限公司、鲍文龙的通顺明珠建材市场有限公司、陈国锋的东林景宏商贸有限公司、陈清山的京港万达商贸有限公司、陈文海的海源盛达商贸有限公司、陈文琦的东正同创商贸有限公司、杜德俊的天德鑫商贸有限公司、冯亚堂的平安聚源建材家居有限公司、郭建峰的万盛亿能经贸有限公司、郭天福的德华兔宝宝科贸有限公司、蒋新红的集睿投资有限公司、蒋玉先的汇亿腾达商贸有限公司、林荔敏的华夏盛广源物资有限公司、柳国祥的华大国际集团、潘冬泉的朝音信德贸易有限公司、唐金堂的金梁博宇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吴必洪的瑞祥安古典家具有限公司、吴秋勇的联华永辉商贸有限公司、吴万发的万兴盛通经贸有限责任公司、谢万天的市中通时代投资有限公司、许国营的中福银投资有限公司、严星辉的金龙禧工艺古典家具有限公司、曾进添的骏腾时代投资有限公司、张文强的中福恒昌投资有限公司、赵云的瀚峰融和投资(控股)集团、郑炳珍的沃力威经贸有限公司、郑功强的奥斯格尔家具有限公司、郑文金的和中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郑玉盛的京宝盛威商贸有限公司、郑志芳的华京福贸易有限公司等。
  (二)上海莆田“木材帮”
  上海莆田“木材帮”的经营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其前身也是忠门“湾仔”的蒸笼业。早在80年代初,就有不少莆商转战上海经营木材,如上海都友实业有限公司蒋元泰、上海优帮集团董事长赵国元、上海闽南木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文珍、上海耐盾建材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国春、上海中骋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郑万开、上海荔纬建材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清泉等,早期都是从事蒸笼和木材生意的商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沪经商务工的莆田人约有10万人,注册企业8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近千家,年创产值达1600亿元,涉及木材、钢材、房地产、生物医药、民营医院、医疗器械、金银珠宝等20多个行业。其中从事木材行业的莆商最多,规模以上木业企业有200多家,年销售量约在400万立方米左右,约占上海木材市场份额的90%。由莆田“木材帮”掌控的木材市场主要有上海木材市场、华星木材市场、海神木材市场、锦东木材市场、场南木材市场、龙吴港木材市场、宜山木材市场、西南木材市场、福人木材市场、西郊木材市场、樟马名贵木材市场、沪南木材市场、龙丰木材市场等。
  上海莆田“木材帮”经济实力雄厚,对家乡经济建设贡献巨大。2007年,由上海市莆田商会牵头,联络了46家在沪经营木业的莆商企业,拆资18亿元人民币,在莆田秀屿木材加工区创建“福建省海宏木业有限公司”。该项目占地面积3815亩,年加工木材50万立方米,年产值超过40亿元,年出口创汇2亿美元。同时,海宏木业还与铁道部鹰潭木材防腐厂共同组建“福建海宏中铁木材防腐有限公司”,计划用3年时间打造全国最大的木材防腐基地。
  近几年来,上海莆田“木材帮”经营范围不断扩大,积极拓展木材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从原木进口到各类建筑板材加工生产,从工程装饰材料到木业产品制作,形成了进口、加工、销售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不少莆商以木业为主,兼营建材、装修、家具、木业制作、市场租赁等。
  其中规模较大的莆商木业企业有赵宣的百饰得建材市场、叶文珍的闽南木业有限公司、周庆勇的上海浔龙实业有限公司、周国春的上海耐盾建材有限公司、郑永德的上海靓炫实业有限公司、郑万开的上海中骋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赵宗泉的上海义豪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赵东凯的上海颖滨实业有限公司、张阳洪的上海中涵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王乌象的上海闽山建材有限公司、吴国山的上海成山木业有限公司、柯金国的上海森傲木业有限公司、汪清龙的鑫木业有限公司、蒋文彪的上海崛盛实业有限公司、蒋金星的上海榕榕木业有限公司、蒋金山的上海常茂胶合板有限公司、蒋国聪的上海权宝实业有限公司、何国富的上海百聪建材有限公司、郭亚树的上海恒奕实业有限公司、郭金发的上海安村工贸有限公司、陈辉的上海辉茸工贸有限公司、陈国良的上海莲花路木材市场等。
  (三)辽宁莆田“木材帮”
  辽宁省境内约有莆商企业3000多户,从业人员5万多,主要分布在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锦州、营口、辽阳、阜新、盘锦、丹东等12个城市,以沈阳和大连两个城市居多,经营范围涉及木材贸易、木业加工、钢材贸易、民营医院、医药研发、厨房设备制造、建筑装饰设计等20多个行业,其中木业行业经营规模最大,从业人数最多。
  辽宁莆田“木材帮”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南方木材资源出现短缺之后,忠门人将目光盯向了东三省。特别是大兴安岭火灾之后,沈阳成为莆田“木材帮”的集结地。一方面,沈阳离大兴安岭较近,近水楼台,商机无限,自然吸引着大批莆商。另一方面,沈阳又是东三省的门户,北方的交通枢纽,也是通往大兴安岭的必经之地,自然成为北方最繁荣的木材市场。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辽宁省境内的莆田木材商已经完成了资本积累,开始规模经营,沈阳一度成为全国木材货源最丰富的市场之一。
  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开始封山育林,重点控制东北林区,东三省的木材供应量大减,辽宁境内莆田木材商开始分散到全国各地。如1985年就在辽宁经营木材的莆商陈国良,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南下上海创办木材市场。沈阳著名的莆田木材商陈美元,在沈阳创办了“九州阳光木业有限公司”,后又拆资前往深圳投资创业,创建了“深圳市阳光红木文化广场”,成为深圳市政府定点“红木文化基地”。还有原在辽宁经营木材的莆商陈建青、蒋文彪等人,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移师上海创办木业公司。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辽宁境内的莆田木材商相继离开沈阳前往全国各地投资创业,但俗语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沈阳仍然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木材集散地,也是莆商经营的主要木材市场之一。目前沈阳、大连等城市仍有不少木材市场被莆田“木材帮”所垄断。如在沈阳木材市场、丁香木材市场、东北木材市场、兴华木材市场、望花木材市场、望花西材市场、北陵木材市场、大成木材市场等,基本上由莆田“木材帮”所掌控。还有大连木材市场、大连原木市场、瓦房店木材市场、兴业建才市场、大连木材交易中心、长威木材市场、姚家木材市场、大北木材市场、小北沟木材市场等,莆田木材帮也占主导地位。
  进入21世纪后,辽宁境内的莆田“木材帮”开始转变经营方式,从分散走向联合,成立了沈阳市木材行业协会,集资创办了大型木业产业园。其中规模最大是辽宁省莆田商会牵头筹建的“沈阳五洲置业投资有限公司”,以陈美元、吴金太、何亚平、廖金永等莆田木材商为主体,投资创建了大型木材市场——沈阳国际木材交易中心。该项目列入2007年沈阳市7个重点项目之一,也是整个东北木材环保产业园项目的一期工程,总投资50亿元,占地1900亩,规划建筑面积132万平方米,共分六大区域,即精深加工区、木材交易区、物流仓储区、精品展示区、办公区、综合服务区等。沈阳国际木材交易中心是莆商在辽宁境内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对东北地区的家居建材、家具、工艺品等木制产品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沈阳莆田“木材帮”经济实力雄厚,在当地颇具影响力,有不少莆商木业企业已经实现规模经营,其中规模较大的木业企业有陈美元(中国木材协会、中国红木协会副会长)创办的沈阳九州阳光木业有限公司,主要木制品有木门、木线、木窗、木雕、楼梯、家俱等六大系列,有近千种款式。此外,还有郑亚兴的中振发展集团、林开源的大连大北建材市场、陈德凌的沈阳华悦建筑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陈国森的沈阳九州阳光木业有限公司、黄国行的沈阳艺豪建材有限公司、郑文清的盘锦市鑫森物资有限公司、郭金阳的沈阳奥中奥商贸有限公司、冯金华的沈阳市朝华山建材公司、郑文壁的沈阳市中实茂木业销售中心、方玉森的沈阳名贵木业、郑国良的伊春木业有限公司、吴金响的沈阳市金盛祥木业、潘树雄的沈阳宏佳木业有限公司、赵海波的大连海丰胡桃木有限公司、张文芳的福多多红木古典家具、陈国荣的沈阳市林浩木业制造有限公司等。
  (四)天津莆田“木材帮”
  天津是我国北方港口重镇,早在北宋时期就有莆商赴津经商。改革开放后,天津成为莆田人经商的首选地之一。目前在津莆商经营的行业涉及木材、木业加工、钢材、陶瓷、石材、珠宝、民营医院、医疗器械、餐饮等,从业人员6万多,年营销额达300多亿元,年纳税近10亿元,为当地安排就业岗位10多万个。其中经营规模较大的行业有木材、钢材、珠宝和民营医院等,这些行业约占天津同行业市场份额的80%。特别是天津建材市场的木材和钢材生意,基本上为莆商所垄断,仅新中建材城年交易额就达100多个亿,其中莆田木材商经营的建筑模板、方木、圆木等产品数量居北方建材市场首位,并辐射到北京、河北一带。
  天津莆田“木材帮”也是以忠门人为主。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大批忠门“湾仔”分散在天津各地制作蒸笼,兼营木竹生意。后来,天津市木竹需求量不断增长,经营木材的莆田人越来越多,集中在天津东丽区金钟一带。于是,一些木材经营大户便在天津郊区租地设场,创办竹木板加工厂,出售建筑材料。20世纪90年代,随着天津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木材需求量大增,经营木材的莆田人越来越多,逐渐集中在东丽区的新中村、何兴庄、赵沽里等木材市场。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在津莆籍企业家大多是从经营木材起家,约占天津莆商的70%。最鼎盛时有3000多户莆田木材企业,几乎控制了天津所有木材交易量。
  莆田“木材帮”在天津有很大影响力,特别是天津的“莆田村”,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天津“莆田村”筹建于2005年,由天津著名莆商张开强发起,天津莆田“木材帮”联合投资,地点位于天津东丽区新中村一带,取名“新中建材城”。该建材城占地400亩,是一个集仓储、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建材城,主要经营原木、方木、防腐木、木模板、桥梁板、建筑工地施工材料等。更有意思的是在天津新中建材城里,所有的路、巷、店铺等都用莆田市行政区和莆田名胜古迹命名,如荔城道、仙游道、秀屿道、涵江道、壶山路、文献路等。目前天津新中建材城共有300多家莆商企业,约有1万多莆田人在建材城中经营建材,莆田方言成为新中建材城的第一语言,甚至连天津当地人都学会了莆田话。在建材城附近的农贸市场、餐馆、超市等买卖交易,都使用莆田话,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莆田村”。
  近几年来,天津逐渐发展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全国各地有不少莆商“转战”天津创业。自2009年以来,约1万多莆商涌入天津市,新办莆商企业达100多家,其中有不少人从事木业生意。目前天津莆田“木材帮”掌控的木材市场主要有天津洪泥河木材市场、宜兴埠木材市场、新中村木材市场、杨柳青木材市场、珠江装饰城、进口木材市场、河兴庄木材市场、天保木材市场、环渤海木材市场等。同时,在天津河兴庄木材市场、韩家墅木材市场、徐庄木材市场、静海县木材市场等,也有不少莆商在经营木材和木业。其中天津东丽区的新中村、河兴庄、赵沽里三个木材市场基本上由莆商所垄断,俗称“莆田三家村”。目前天津境内规模较大的木材企业主要有庄国荣的天津市隆兴木材有限公司、翁文原的天津市捷旭木业有限公司、张开强的天津中球实业有限公司、翁文寿的捷旭木业有限公司、陈亚海的天津东鑫林业有限公司等。
  (五)南京莆田“木材帮”
  南京是莆田“木材帮”较为集中地方。据不完全统计,在宁莆商约有5万多人,涉及建材、木业加工、民营医院、医疗器械、金银珠宝、餐饮、宾馆等多个行业。其中木材是莆商最早经营的行业,也是最主要的行业,约有3万多莆商从事木业生意,约占南京木业市场份额的85%。
  莆田木材商赴宁经商源于改革开放初期,当时忠门人主要集中在南京城西中堡村和城南的城乡结合部,一家一户租一小块空地,用于堆放竹木材料,现买现卖,小本生意,属于露水市场。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南京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区范围迅速扩大,建筑材料需求量大增。于是,又陆续扩建了一些木材市场、建材城和装修材料市场,莆田人的木材生意才进入了市场。
  从1992年起,南京城里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客观上催生出红红火火的木材行业,其中规模较大的木材市场有集合村木材交易市场、应天路长江装修城、六合区的横梁木材市场、溧水县洪蓝木材市场等,每个市场里都有大批莆田人在经营木材生意。在南京集合村木材交易市场附近有一条集合路,由于大多数经营者是莆田人,故称“莆田村”。还有在南京应天路的长江装修城里,十有八九的木业商铺是莆田人经营。
  南京莆田“木材帮”也是以忠门人为主,大多数是家庭经营模式。如忠门商人戴金万,原在莆田一家单位上班,后来在南京做木材生意的同乡告诉他,南京辐射周边城市能力强,商机多,木材生意非常好做,便于1995年辞职到南京经营木材生意。随后,他创办了“南京戴氏木业有限公司”,除了经营木材、建筑装饰材料外,还兼营园林景观设计、施工等。而在戴金万的带领下,先后有100多位亲戚朋友到南京做木材生意,全都是姓戴的,形成了家族经营的局面。
  南京集合村木材市场是南京最大的全国性木材交易市场之一,莆田人经营的木材铺最多。在南京集合村木材中心市场、应天路长江装饰城和赛虹桥一带的几家大型木材超市,约有500余家木业企业是莆田人经营,经营品种从一般建筑木料到进口名贵木材,从国产普通木料到进口防腐材料,高中低档各种板材,应有尽有。
  莆田“木材帮”在南京市创办了众多的木业企业,其中规模较大的企业有庄龙的南京南木典范家具有限公司、郭沿海的南京苏雄建材实业有限公司、戴金万的南京嘉楠木业总汇、蒋友的南京天企建材有限公司、欧金树的南京宏宇木业有限公司、张国忠的南京富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苏文松的南京苏达木业、陈金海的南京嘉陵模板有限公司、戴德松的南京十二木业有限公司、林秀存的南京俄宁木业有限公司和唐朝郎的南京华东木材有限公司等。
  总之,莆田作为一个人口不多的滨海小城市,在短短的30年间将木业产业做大做强,并在全国占据主导地位,表面上看似乎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偶然性背后有必然性在起作用。一个产业的崛起与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客观条件,当然更重要是广大莆商的执着精神。如果说忠门人闯天下是生活所迫,那么将不起眼的蒸笼业做成在全国举足轻重的木业产业,更体现出莆商敢拼敢干、敢为人先的精神。

附注

①《莆田系民营医院的发展之惑》,载《中国医院报道》2008第一期。 ①《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302页。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莆商发展史》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福建莆田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早期莆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莆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产业、医药产业、木业发展的贡献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