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莆田“三资企业”的崛起与外资经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商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190
颗粒名称: 第五节 莆田“三资企业”的崛起与外资经济发展
分类号: F752
页数: 5
页码: 354-358
摘要: 本节记述了莆田市新时期“三资企业”在政府鼓励下的崛起与外资经济迅速发展的历史纪要。
关键词: 新时期 三资企业 外资经济 莆田市

内容

“三资企业”是指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外商独资经营的外商投资企业。中国改革开放后,莆田市大力招商引资,鼓励外商到莆田投资创办实业,境内三资企业不断增多,外资经济迅速发展,成为新时期莆田市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莆田境内三资企业起源于建国初期,兴盛于改革开放新时期。据《莆田市志》记载:“1950年,赖店下洋村归侨陈金哥与城关十字街蔡淮秋等合股投资8000元在城关大井巷创办华侨纺织厂,增加布匹供应,服务当地群众。1951年12月到1967年6月,福建省华侨投资股份公司先后投资数百万元,援建仙游糖厂;仙游华侨杨明建、归侨王财等积极参加募股集资,为发展仙游蔗糖生产作出贡献”。①改革开放后,莆田市为了搞活经济,大力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设备,鼓励外商来莆投资创业,以促进莆田经济的发展。据《莆田市志》记载:“1979年莆田县涵江人民公社与日本三正贸易行以补偿贸易的形式,引进日本养鳗设备,创办涵江养鳗厂。有职工40人,养殖面积20多亩,年产值62万元,为境内外‘三资’企业的开端”。②20世纪80年代初,莆籍海外华侨率先回家乡投资办实业。如“1982年,华侨集资79.5万元在仙游南门柳坑海亭岭创办华侨蚊香厂,年产蚊香5万箱。同年,华侨集资110万元,银行贷款380万元,在郊尾梅塘创办华侨陶瓷厂”,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华侨回乡投资的主要企业之一。③但由于经营不善,未投产就倒闭了。
  莆田建市后,外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1984年,福建省政府下放了外商投资项目审批权限,400万美元以下的外商投资项目由莆田市政府审批,150万美元以下外资项目两县两区即可审批。
  于是,各县区充分利用侨乡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一批莆籍商人,陆续回家乡投资创业。据《莆田市志》记载:“1984年6月,莆田县橡胶厂与马来西亚祥控有限公司合作创办莆田福祥塑胶有限公司,总投资25万美元,合作期10年,中方和外资各占50%,生产各种鞋类出口,为莆田市(审批的)第一家中外合作企业。同年,仙游首家中外合资企业福建省兴华塑胶企业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345万元,合资期15年,生产塑料制品。同年,由莆田涵东华砖厂与香港美成企业公司创办兴成牙签企业有限公司,生产牙签、快餐筷等”。④此后,境内三资企业快速发展,1984年共审批8家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即莆田县福祥塑胶有限公司、江口水产捕捞养殖有限公司、涵江兴成牙签联合企业公司、涵华发展公司、莆光电子有限公司、莆田县湄香海产公司、仁兴化工有限公司和江侨家私工业有限公司等。“主要经营塑料制品、鞋革、水产品捕捞养殖、商品房、电子表钟、铁木家具、泡棉、家用塑胶品、牙签”。⑤同年,还审批许可1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即仙游县塑料纺织厂同菲律宾菲华联盟有限公司(香港迈荣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创办“福建省兴华塑料企业有限公司”,总投资150万美元,经营塑料编织品,投资和利润分成双方各50%。但在改革开放初期,外商对中国经济政策还不太了解,大多数外商带有试探性投资心理,中外合作、合资经营企业规模很小,投资额也不大,且没有外商独资企业。
  1985年,莆田市人民政府专门召开涉外经济工作会议,认真总结对外招商经验,提出大力引进外资的新思路。一是发挥侨胞、侨资投向安全、投资方便、条件适应和信息灵通等优势,鼓励民间往来,动员侨属侨眷联营办厂,引导侨资从过去的兴助公益事业转向直接投资兴办企业。二是着力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加强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方便外商投资的工作机制,扩大服务项目,做好外商投资的引导工作。三是用足中央赋予沿海开放地区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实施外引内联方针,促进莆田市外资经济发展。“1985年4月,莆田无线电厂(甲方)与香港星印联合有限公司(乙方)、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丙方),三方合资成立闽星电子有限公司。......合资生产规模:收录机10万部、电视机10万部、微型收录机25万部、汽车音响10万部”,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①。此后,莆田境内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迅速增多。
  据《莆田市外经贸志》记载:“1985年,共审批许可17家。主要经营宾馆、商场、服装、特种水产品养殖、高级酱油、珍珠霜、建筑装璜材料、电子表钟、石英表、电子玩具、电子暖炉、旧汽车修理翻新、小型电子机械、电视机塑料”。“同年,开业投产的合资企业有湄香水产开发公司、仁兴化工有限公司、南利实业有限公司、兴华电子有限公司、香江特种水产开发公司、锦元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立时塑胶有限公司、华港工业发展有限公司、南联建筑装璜有限公司等”。②1986年,莆田市外资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全年共审批许可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20家,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8家,涉及的行业有啤酒、麦芽、玻璃制品、鳗鱼养殖、眼镜、塑胶玩具、服装、手袋等行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有4家,主要经营范围有建筑涂料、甜菊精、甜菊糖、袋装咖啡、鞋革。同年,利安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和闽新建筑涂料有限公司等2家外资企业建成投产。
  20世纪80年代中期,莆田市外资经济不断壮大,企业数量迅速增多,投资额不断增大。至1987年底,全市累计审批许可中外合资、合作企业65家,合同利用外资3575万美元,实际到资2226万美元。但早期的外资企业,大多采取中外合作、合资经营的投资形式,规模较小,投资额不大,且科技含量比较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
  从1988年起,莆田市根据国家赋予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优惠政策,制定了一系列吸引外商、台商入境投资的配套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外商对中国投资环境逐渐看好,外商独资企业开始落户莆田。据《莆田市外经贸志》记载:1988年,莆田市“开始审批客商独资企业合同,批准许可开设6家。主要经营水产技术开发、水产品加工、彩色印刷、鞋模、竹筷、电子表及轻工工艺品。有华海水产开发公司莆田饲料厂(台资);香港凯顺印刷(福建)有限公司(港资);莆田裕华鞋模有限公司(台资);莆田市湄洲实业有限公司(台资);莆田市莆华日用品有限公司(港资);新光电子(福建)有限公司(港资)”。③同时,引进外资的数额也不断增大,如1988年“8月,由省鞋帽进出口公司牵头,引进香港三台(国际)有限公司的资金在莆田县梧塘镇沁后村创办荔辉鞋业有限公司,总投资838万元,港方投资498万元。同年,荔辉公司又与台湾丰泰集团公司达成租赁经营协议,并更名为荔丰鞋业有限公司。1991年荔丰公司职工数1260人,年产耐克运动鞋202万双,产值达1.01亿元”。①外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投资规模和投资领域逐渐扩大,外资经济逐渐发展成为莆田地方外汇收入的重要渠道。
  从1989年起,莆田三资企业发展速度加快,当年共审批许可三资企业52家,其中外商独资企业17家,当年投产12家,其中规模较大的外商企业有莆田日山电子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总投资额3548万元人民币,由莆田电子厂与香港金泰力威集团共同出资,出资比例为35∶65,主要生产石英谐振器,产品全部出口。其次是国悦化学有限公司,总投资3300万元,由莆田北高电化厂与香港国悦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创办,出资比例为45∶55,主要生产出口烧碱。1989年,是改革开放以来莆田市引进外资最多的一年,合同总投资6029万美元,利用外商381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433万美元,其中外资工业企业44个,总投资额3504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244万美元。但从总体上讲,20世纪80年代期间,莆田市三资企业尚属起步阶段,企业数量不多,投资额也不大。
  但外资经济的崛起,对莆田市工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90年,莆田市对历年来签订的外商投资合同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理,表彰了一批重合同、守信用的外商企业,撤销了莆田白港服务公司、莆田东华实业有限公司等3家资金不到位的外商独资企业;关闭了莆田江侨家私工业有限公司等16家没有履行合同的合资企业;撤销了中国东衍(涵江)有限公司等12家长期不履行合同的企业资格。同时,莆田市又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1990年,莆田市共审批许可三资企业32家,其中外商独资企业24家,中外合资企业17家、中外合作企业1家。据史料记载:“1990年,客商投资企业数从1984年的9家增至167家。在省内各地、市实际利用外资的位次,从1984年的第6位升到第4位”。②这一时期的外商投资方大多来自港澳台地区,投资行业以工业为主,以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技术含量不高。其中规模最大的外商独资企业是印尼华侨陈子煌投资的“莆田金匙啤酒有限公司”,占地716亩,一期投资1.5亿元人民币,从德国引进了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国际著名品牌贝克啤酒和全套德国啤酒生产设备与技术,采用现代化生产工艺,取得世界著名品牌“贝克”和“健力士”的专利生产权。1992年4月15日,贝克啤酒上市,当年生产规模达到3万吨,以后逐年扩大生产规模,增资到7.6亿元人民币,年产量达到18万吨。
  三资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但壮大了莆田地方工业经济体量,而且带来了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据《莆田市志》记载:“1988年一1991年,由于引进外资,乡镇办的企业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布局也逐步由平原向沿海和内陆拓展。莆田县协丰鞋业有限公司、黄石鞋业有限公司、仙游县鲤城鲤光漆艺厂、宏荣鞋业有限公司、城东镇天然漆器有限公司、枫亭镇东龙鞋业有限公司、仪华鞋业有限公司、郊尾镇山中工艺品有限公司、亿成鞋业有限公司、宏泰纸器有限公司、度尾镇度尾菜厂、涵江鞋业有限公司、涵江大福鞋业有限公司等乡镇企业及合资企业。与80年代中期的振兴、荔辉(后改为荔丰)等骨干企业,都发展成为年产值上千万的企业,部分企业产值已经超亿元”。③至1991年底,莆田市累计签订外商投资合同274个,开业投产的三资企业共有180家,其中外商独资企业49家,中外合资企业104家,中外合作企业27家,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三资企业总产值达到14.4亿美元,资产总值达10.8亿元,安排从业人员3.3万人,缴纳税金额2287万元。投资商主要来自香港、澳门、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美国、日本、西班牙、泰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经营范围以鞋革为主,涉及电子、针织、服装、塑胶、水产养殖、食品、五金、机械、模具、工艺美术等20多个行业。
  从1992年起,莆田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三资企业继续发展,外资经济在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出现了四大转变:即从侨乡地向沿海乡镇扩展;从单项分散经营向综合集中经营过渡;从小型个别投资向大中型联合(集团)投资转变;从农、渔、食品、工艺行业向机械工业、矿产业、五金制造业、旅游业、商业等行业延伸;从自发自为投资向有计划、有组织地积极推进成片土地开发。在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下,莆田三资企业数量迅速增多,仅1992年就审批外资、台资项目201项,利用外资、台资合同总额56594万美元,是莆田建市8年(1983~1991年)来利用外资总量的一倍,居全省第4位。“迄1993年,全市累计签订客商投资合同734个,其中独资企业368个,合资企业317个,合作企业49个。累计合同总投资额24.5亿美元,其中客商投资金额18.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55亿美元。开业投产企业402家,其中独资企业165家,合资企业205家,合作企业32家。年末总产值34.91亿元,资产总值35.87亿元,年销售营业收入32.73亿元。期末安排从业人员5.3万人。引进外资、台资有香港、澳门、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美国、日本、西班牙、阿根廷、摩克群岛、玻利维亚、澳大利亚、泰国等15个地区和国家。‘三资’企业已成为莆田市经济建设的一支生力军”。①截至1995年底,莆田市共审批三资企业1016家,合同外资259492万美元,实际到资85495万美元,外资经济迅速发展成为莆田工业经济的主体。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莆田市开始引进大型外资企业。如1995年2月,印尼莆商林德祥旗下的佳通轮胎集团在湄洲湾畔创办“福建佳通轮胎有限公司”,占地1203亩,投资4亿美元,成为国内第二个轮胎生产基地。1997年,马来西亚著名侨领李文正等莆商在秀屿区东埔镇合资创办了湄洲湾火电厂,占地80公顷,一期总投资6.553亿美元,总装机容量为2×36.2万千瓦,是国内第一个获得国务院批准的全外资电力项目。该项目二期总投资69亿元人民币,占地2000亩,建设2组1000MW超临界燃煤机,并同步建设脱硫脱硝、圆型封闭煤场等项目,配套建设一座10万吨级专用煤码头。“九·五”期间,有不少大型外资企业落户莆田,全市新审批外资企业376家,合同外资149587万美元,实际到资123005万美元。截至2000年底,莆田市累计审批三资企业1392家,合同外资409079万美元,实际到资208500万美元。
  进入21世纪之后,莆田市三资经济稳步发展,外资企业由单纯数量扩张逐渐转向质量提高和产业优化发展,外商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并向服务业延伸。“十·五”期间,莆田市共审批三资企业合同317项,利用合同外资133313万美元,实际到资130190万美元。虽然三资企业数量和利用合同外资比“九·五”期间略有减少,但外资经济的质量有了较大提高,绝大多数合同外资都能到位。截至2005年底,莆田市累计引进外资企业1709家,合同利用外资542392万美元,实际到资472003万美元,外资经济成为拉动莆田投资增长和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十一·五”期间,莆田市开始探索新的引进外资方式,即通过国有企业股权转让、兼并、联合等方式以引进外资。如2006年1月,全球第一大啤酒企业——英博集团以人民币58.86亿元的价格收购了福建省最大啤酒企业雪津啤酒有限公司100%股权,实现国有股份制企业股权的成功转让。英博集团收购雪津集团股权之后,又收购了莆田另一个外资啤酒企业——“莆田金匙啤酒有限公司”,重新启用英博集团旗下全球性品牌——贝克啤酒,迅速提升了莆田贝克啤酒的影响力和经济效益。同时,还在福建的三明、江西的南昌等地创办雪津啤酒分厂和生产基地,拓展啤酒销售市场。“十一·五”期间,莆田规模最大的外资项目“林浆纸一体化项目”,由侨商陈江和的新加坡金鹰国际集团旗下香港超辉集团与莆田市国有资产投资营运有限公司联合投资,占地5000亩,总投资达252.4533亿元人民币,双方出资比例为9:1,拟建设年产100万吨阔叶木硫酸木浆,年产25吨BCTMP,年产25吨废脱墨浆厂和100吨高档文化纸。还有陈江和旗下的赛得利化纤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00亿人民币,建设大型粘胶化纤项目。特别是座落在涵江华侨农场的莆田高新园区,也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共有330家外资和民营企业落地园区内,规模以上企业有100家,吸纳从业人员5.8万多人,2011年工业总产值达301亿元,税收8.69亿元。其中规模较大的企业有刘玉莲创办的“福建新世纪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占地面积115亩,注册资本为2400万美元,投资总额7200万美元,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港商独资企业;香港新威集团投资的“莆田新盈液晶科技有限公司”,投资总额2亿港元,是一家专业生产TN、STN、FSTN液晶显示器等产品的高科技企业。还有俄罗斯安特集团投资的“福建省安特半导体有限公司”,占地面积200多亩,投资总额6000万美元,是俄罗斯外商在福建省投资的第一家大型企业。这些大型外资企业相继落户莆田,不但迅速壮大了莆田市外资经济体量,而且拉动了港口经济的快速发展。据统计:“十一·五”期间,莆田市共新审批三资企业229项,利用合同外资268800万美元,实际到资300460万美元。
  莆田外资经济的迅速发展,成为拉动莆田地方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据莆田市外经局统计,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三资企业实现工业产值490.5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8.74%。
  全年出口交货值为270.7亿元,占工业销售产值的30.9%。进出口依存度31.98%,出口依存度18.77%。全市涉外税收23.27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29.27%。纳税800万元以上外资企业有181家,纳税总额62.63亿元,其中外经贸企业有63家,纳税额27.29亿元。纳税额超亿元的外资企业有10家,纳税额24.36亿元;其中涉外企业占5家,纳税额15.51亿元。百威英博雪津啤酒有限公司以7.09亿元纳税额,居全市纳税大户之首。
  改革开放以来,莆田市大力招商引资,外资经济蓬勃发展,带动了莆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截至2011年,莆田市累计批准三资企业1953家,合同总投资90.62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83.3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2.38亿美元。据2011年《莆田市外商投资企业年检报告》,莆田市正常生产经营的规模以上三资企业有559家,其中独资企业433家,中外合资企业119家,中外合作企业7家,涉及3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港、澳、台商投资的企业共397家(其中香港292家、澳门24家、台湾81家),占71.02%,新加坡外商投资38家,英属维尔京群岛外商投资34家,上述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数占三资企业总数的83.90%。同时,还有美国、匈牙利等国的外商投资企业各13家,日本、菲律宾等国的外商投资企业各7家,澳大利亚外商投资企业4家,以及其它23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共有46家。外资企业安排就业总人数15万多人。

附注

①《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2443页。 ②《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302页。 ③《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302页。 ④《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9页。 ⑤《莆田市外经贸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61页。 ①《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9页。 ②《莆田市外经贸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62页。 ③《莆田市外经贸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①《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300页。 ②《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299页。 ③《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300页。 ①《莆田市外经贸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42页。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莆商发展史》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福建莆田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早期莆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莆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产业、医药产业、木业发展的贡献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