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营工业经济的发展壮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商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189
颗粒名称: 二、民营工业经济的发展壮大
分类号: F712.9
页数: 6
页码: 349-354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市新中国改革后,莆仙两县实行多种经营和多种流通渠道的工商业政策,使莆田个体手工业、私营联合体工业快速发展的详细介绍。
关键词: 新时期 民营工业经济 莆田市

内容

中国改革开放后,莆仙两县实行多种经营和多种流通渠道的工商业政策,以调动手工业者的积极性,使传统手工业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恢复,其规模、行业、数量和技术等方面都大大超过了50年代。据《莆田县志》记载:“1979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莆田个体手工业、私营联合体工业开始快速发展。1983年全县个体手工业468户,工业产值28.38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0.16①尤其是传统食品加工业和新兴鞋革工业,出现了快速发展态势,成为改革开放初期莆田私营工业经济的主体。“仅莆田县黄石公社西洪大队就有600多户家庭加工米粉作坊”,莆田的黄石、荔城、涵江等地共有200多家鞋革厂。②20世纪80年代初,莆仙两县的“个体企业凭借自己的优势,获得很大的发展,其特点是运用机械、动力和新技术代替传统的手工操作旧式作坊转变为新型企业,成为新型的个体工业。经营范围逐步扩大,行业扩大到粮油加工、建材、鞋革、电子、化工、饮食服务等门类,个体商业网点遍布境内外。至1987年,莆田市有个体企业3.83万家,从业人员151217人,总产值5.923亿元,出现了莆田竹木大户柳国荣等拥有百万元以上资产工商大户”。③但由于长期受左的思想影响,在改革开放初期,各级领导对私营企业仍持谨慎态度,个体、私营企业只好搭乘乡镇企业这艘“大船”,在逆境中艰难地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对个体、私营企业的限制稍有放松,个体工商户可以从事家庭手工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等。尽管生存环境不尽人意,但私营工商业仍以其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逐渐发展成为一支朝气蓬勃的生力军。据《莆田县志》记载:截止“1990年,全县有私营联合体工业2260家、从业人数22936人,个体工业6991户,从业人数38651人,工业总产值合计37374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4.71%”。④据1991年统计,“全市个体企业发展到43015家,从业人员16.95万人,总产值9.995亿元,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22.5%。上交税金2293万元,实现利润7926万元,成为乡镇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⑤从1992年起,国家确立了私营经济的历史地位。莆田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对私营工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1992年12月,涵江区在全省率先推出了30条优惠政策,即《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若干措施》,将私营企业、个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等暂定为民营经济,制定了鼓励民营企业横向经济联合、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具体办法,确定“鞋革、服装、玩具、电子”等作为带动涵江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行业,有计划地发展民营“专业街”、“企业城”和“商业城”,放宽民营企业的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并在资金、信贷等方面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同时,涵江区还召开了“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千人动员大会”,公开表彰了“十佳民营企业家”,大张旗鼓地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涵江区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引起全省各地的关注,成为当时一大新闻,福建日报、新华社等新闻媒体都进行了系列报道。
  涵江区发展民营经济的举措对莆田市各县区起到了示范作用。1993年初,仙游县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明确指出:个体私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凡城乡居民,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精简或优化组合的富余人员,待岗待业、停薪留职人员,离退休、退职人员,归侨、侨眷,以及国家政策允许的其他人员,都可以申办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在职人员(不含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经所在单位同意,在做好本职工作并且不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下,可以资金和技术合伙或入股个体、私营企业。在职人员经所在单位同意并与原单位工作脱钩后,可以应聘于个体或私营企业。同时,还允许个体、私营企业与国有、集体企业合资合作;与港、澳、台、外商合资合作;也可以进行租赁、承包、收购和兼并国有、集体企业,鼓励个体工商户创办股份合作制企业和组建企业集团,允许个体、私营企业从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一切生产和经济活动。另外,还赋予个体、私营企业主在办证、用地、税收、出国出境、用水用电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既营造了全民经商的积极氛围,也为莆田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1993年5月,莆田市人民政府召开全市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政策,营造环境,推进个体、私营企业的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出现了蓬勃发展态势。至1993年底,莆田市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其税收占全市财政收入的56%。1994年,莆田市提出“内联外引一起抓、三资民营一起上、让百万民众进入市场经济”等口号,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保持稳定”的新举措,要求各级政府“必须放开手脚,加大步伐上民营”,把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当作全市经济工作的重头戏和主攻点之一,全力以赴,促进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大跨跃。
  在大力鼓励个体、私营工业企业发展的同时,莆田市有计划地投资创办民营企业城和民营工业小区,引导民营经济从分散走向联营,促进个体、私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如1993年,涵江区率先划出600亩土地创办民营工业小区。同年12月,莆田县在黄石、西天尾、华亭等乡镇划出多块土地,创办民营工业小区,动员个体工商户到民营工业小区创办企业。据1995年统计,莆田市共规划53个民营工业小区,总规划面积达2万亩,进入实质性建设的民营工业小区有41个,在工业小区内签约的民营工业项目有1082个,动工兴建的工业项目有486个。至1997年,全市民营工业小区共投资9.3亿元,年创工业产值12亿元。
  经过几年的努力,莆田市民营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增长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出口创汇的主力军,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战场和农村经济的支柱。至1998年6月底,全市共有私营经济实体63461个,从业人员达33.2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28%。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不但增强了莆田经济实力,提高了农民和城镇居民的收入,而且促进了社会的安定与稳定,推动了莆田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进入21世纪之后,莆田民营工业企业体量迅速壮大。一方面,原有的乡镇企业通过改组、改造和转型,大多数转为私营企业,迅速壮大了民营工业经济的体量和实力。另一方面,私营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转型升级,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型企业转变,从外延式扩大生产转变为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其产品质量、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都有较大的提升。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通过改组、改制和合并,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焕发了生机与活力。至2002年底,全市个体、私营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达到156925万元,是1983年(29万元)的54376.7倍,占全市GDP20%,对莆田GDP贡献率达到了41.67%,解决了30多万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约占全市从业总人数20%,私营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标平均达到110%,总资产贡献率达到9.4%,产品销售率平均达到94.27%。据统计:“十·五”期间莆田市累计建设了105个重点民营工业项目,完成投资113亿元,民营工业经济出现了持续健康发展态势,成为拉动内需、投资和推动莆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
  为了加快民营企业发展步伐,莆田市还实施民资回归工程。改革开放以后,素有“中国犹太人”之称的莆田商人纷纷奔赴全国各地和国外谋取发展,经过20多年的努力打拼,许多商人发展成为身家巨富的民营企业家。据2001年统计,仅北京地区的莆商资产达百万元以上者就有2800多家,年产值达150亿元,税利6亿多元,约占当时莆田经济总量的一半。据不完全统计,21世纪初,约有50万莆商活跃在全国各地,许多莆商事业有成,拥有雄厚的资本。2002年,在省人大、省政协的两会期间,正荣集团董事长欧宗荣向福建省领导承诺,今后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动员在外莆商为家乡经济发展出力;二是抽调资金回家乡投资;三是为家乡多做公益事业。2003年,欧宗荣将正荣集团总部搬回福建,并在莆田沿海投资2亿元人民币,开发莆田第一个农业BOT项目——澄峰围垦工程。随后,欧宗荣又投巨资建设莆秀高速公路,这是福建省首个BOT高速公路项目。
  从2003年起,莆田市民营资本回归潮开始涌动。上海著名莆籍商人林建华带头回乡投资8000万元,经营物流和食品行业。随后,他又增资到3.9亿元,在城厢太湖工业园征地500亩,建设天喔食品城。此后,一大批莆商陆续回乡投资创业,截止2005年底,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68家,其中通过项目带动、民资回归和企业增资扩产的企业就有212家。如华港集团总裁彭炳华在秀屿港投资3亿多元,创办华港制油有限公司,年加工大豆50万吨,年产值10多个亿。还有莆田艾力艾鞋服有限公司、莆田盈富染织有限公司等重点民资回归项目,也陆续建成投产。
  2006年6月,莆田异地商会中实力最强的北京莆田商会,动员了73名北京著名莆藉企业家组成考察团,由商会会长陈春玖带队回莆田老家考察投资项目,相继洽谈成功了木材、医疗器械、机械制造等多个投资项目。2006年下半年,莆田市有关部门组织了招商局团,分赴京、沪、粤三地招商引资,共签订民资回归项目169个,总投资达79多亿元。据2006年底统计,莆田市民资回归合同投资额达1000多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50亿元,为莆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从2007年起,莆田市各县区陆续推出民资回归工程投资项目。如2007年9月,仙游县向在沪莆籍企业家推介了36个项目,总投资额150亿元,海宏林业、仙游商会等与仙游县签约3个项目,涉及木材交易、房产开发、物流、仓储等行业。2007年10月,莆田市召开第三届世界莆商大会,组织了33个民营投资项目进行开工和竣工剪彩,总投资21.165亿元。同时,还有30个民资合同在会上签约,投资总额达26.24亿元。市委书记袁锦贵在开幕辞中介绍:自启动民资回归工程以来,全市累计引进合同项目1488个,计划投资498亿元,其中投产竣工项目有804个,在建项目有475个,累计完成投资216亿元。至2008年底,莆田市共有私营工业企业2474个,占境内企业总数的47.7%据2010年统计,莆田市私营工业经济总产值已近千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千余家,经济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工艺美术、能源材料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重大临港工业项目不断推进,不少民资回归工程被列入莆田市临港工业重点项目,如中萃集团总投资10亿元建设妈祖海西渡假村、福建长盛投资有限公司总投资6亿元建设妈祖生态体育公园、湄洲湾北岸商会和忠门半岛实业有限公司共同投资3亿元的忠门国际大酒店、厦门莆商许金和投资创办的众和股份有限公司,成为莆田市首家上市公司......“民资回归”工程涉及制鞋、林产加工、食品、电子信息、化工、能源等十大产业集群,引进了一大批实力雄厚的莆商回乡创业。如上海著名木业经销商叶文珍,牵头46家“木材帮”组成投资团,联合投资18亿元,创办了“福建海宏木业有限公司”,从事木材检疫、除害和深加工等项目。还有北京著名莆商王子龙回乡创办了“福建省中通恒基投资有限公司”,在秀屿木材加工贸易示范区投资15个亿,创建了占地1300亩的木材加工区、物流区、生活区和国际木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王子龙的弟弟王子林,也将企业从北京转移到家乡发展,共投资10多亿元人民币,创办“福建莆田燃气股份有限公司”和“福建旷远集团”。还有著名莆商郑文水,回乡投资创建“莆田标准木业有限公司”,总投资达16亿元人民币,占地面积967亩(65公顷),引进了国际最为先进的德国林克公司研制的全自动木材综合加工生产线,成为福建省林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这些私营企业返乡投资创业,对莆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从2009年起,莆田市为了鼓励民营工业经济发展,先后举办了“莆田市十大民营工业经济人物”、“莆田市民营工业双十强”和“莆田市十大工业经济大事”等系列评选活动,对有突出贡献的著名民营企业家和私营企业进行表彰,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如2010年3月,莆田市召开了“2009年度莆田市十大民营工业经济人物”颁奖大会,“三棵树涂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洪杰”、“才子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宗美”、“福建众和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建成”、“天喔(福建)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程继良”、“莆田市东南香米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金龙”、“莆田市永丰鞋业有限公司林建肯”、“福建省莆田市华丰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蔡金辉”、“福建莆田市万鑫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维林”、“福建省莆田市海安橡胶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晖”和“莆田市荣兴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吴玉荣”等10名著名莆商受到表彰。同时,还举办了“2010年度莆田市民营工业双十强的工业企业”评选活动,“三棵树涂料股份有限公司”、“才子服饰股份有限公司”、“福建众和股份有限公司”、“天喔(福建)食品有限公司”、“福建华兴玻璃有限公司”、“莆田市力天红木艺雕有限公司”、“莆田市宏兴鞋材有限公司”、“莆田市昌盛鞋业有限公司”、“福建中科万邦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莆田市沃特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莆田市日晶玻璃制品有限公司”、“莆田市清华园电器发展有限公司”、“莆田市永丰鞋业有限公司”、“福建省泰盛包装彩印有限公司”、“双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15家民营企业荣获此殊荣。通过评选活动树立了一批先进莆商典型,促进了广大莆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激发在外莆商回乡投资热情。据2010年统计,莆田市共有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1033家,实现工业总产值711.06亿元,占境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74.1%,拉动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15.3个百分点,实现税金总额12.7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税金总额的62.2%,实现出口额146.11亿元,占莆田规模以上企业出口总额的65.8%。
  改革开放以来,莆田民营工业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成为境内增长速度最快、发展前景最好的支柱产业。截至2011年底,莆田市共有私营工业企业12711家,注册资本554.87亿元,其中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有64家,1000万至1亿元之间的企业有1341家,500万至1000万元之间的企业有1313家。同时,私营经济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比重持续攀升,占总数72.75%,注册资本占62.93%%,在国有、外商和私营企业投资总量中,民营工业资本所占比重达54.8%。
  民营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莆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方面,民营经济发展加速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由于民营企业大多数分布在各县区人口密集的重镇,如仙游县的枫亭镇、鲤南镇和榜头镇,荔城区的黄石镇和西天尾镇,涵江区的江口镇、国欢镇、梧塘镇和涵东、涵西等,城厢区的华亭镇、东海和灵川镇,秀屿区东吴、东埔、秀屿等乡镇。民营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吸收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提高了农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促进了莆田新农村建设,改变了农村面貌,加速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另一方面,民营工业经济的蓬勃发展,既增强了莆田市总体经济实力,又促进了境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总之,改革开放以来,莆田民营工业经济从传统的饮食服务业起步,逐渐拓展到科技、信息咨询、旅游、房地产开发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领域;从传统的制糖业、盐业、商贸、鞋革制造开始,迅速发展到电子、建材、机械、化工、轧钢等多个新兴产业群,在促进社会资源合理流动、三大产业均衡发展和莆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附注

①《莆田县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96页。 ②《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298页。 ③《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302页。 ④《莆田县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96页。 ⑤《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302页。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莆商发展史》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福建莆田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早期莆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莆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产业、医药产业、木业发展的贡献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