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莆田乡镇企业的崛起与衰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商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18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莆田乡镇企业的崛起与衰落
分类号: F276.3
页数: 6
页码: 342-347
摘要: 本节记述了莆田市新时期莆田乡镇企业的崛起与衰落,内容包含了莆田乡镇企业的恢复与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莆田乡镇企业的发展与衰落与莆田乡镇企业衰落的主要原因的详细介绍。
关键词: 新时期 乡镇企业 莆田市

内容

莆田乡镇企业源于早期的社办企业,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在农业合作化期间,莆仙两县建立了不少手工业合作社和各种副业组。1958年,莆仙两县开始“大办工业”,将合作化时期组织起来的“五匠”、“四坊”转为社办企业,主要有农业机械、粮油加工、砖瓦建材、陶瓷制作、铁器、木器、竹器加工等行业和社办果林场、建筑队等,共有社办厂、场、队186家,年产值7986万元。但由于受“大跃进”运动影响,浮夸风盛行,许多社办企业徒有其名,设备简陋,缺乏管理,统计数字误差很大。
  从1961年起,莆仙两县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对部分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需要的农械、农副产品加工、木器、竹编、砖瓦、陶瓷等厂、场、社等进行调整合并,大部分社办企业下马停办,剩余的社办企业由当地人民公社统收统支,出现了“大锅饭”。据1963年统计,莆仙两县共有社办企业204家,年产值1036万元,企业数量比1958年有所增加,但产值却大幅下降。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社办企业被当作“不纯不公”的半社会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徘徊、停滞状态。1971年,莆仙两县贯彻国务院“以粮为纲、多种经营、以副养农、以机促农”的方针和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精神,逐步建立起县、社、队三级企业。至1978年,境内共有社办企业343家,其中莆田县191家、仙游县152家,从业人员3.41万人,年总收入2201.4万元。
  改革开放后,莆田市社办业出现快速发展态势,集聚了大批优秀商人。从1983年起,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统一将社办企业改名为乡镇企业。但从莆田乡镇企业的经济性质看,绝大数是私营企业,或个人合作企业,只不过为了分享乡镇企业的优惠政策,而以乡镇企业名誉活跃在中国改革开放浪潮之中。所以,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是个体商人,了解莆田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则可以从侧面了解新时期的莆商发展历史。
  一、莆田乡镇企业的恢复与发展
  新时期的莆田乡镇企业发展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曲折的历史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社办企业初步发展阶段(1978—1982年)。改革开放初期,境内社办企业主要以种养业为主,亦工亦农,企业规模小、资金投入少,经营分散,产值不高,只是农业经济的附庸。二是乡镇企业蓬勃发展阶段(1983—1991年)。莆田建市后,高度重视乡镇企业发展,从“五个一”起步,发展到“莆田无处不制鞋”,电子表占领香港市场,传统的“五编五雕”走向世界,食用菌、水果、鳗鱼等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出口创汇企业。至1991年,莆田乡镇企业的总产值已经占据莆田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三是乡镇企业曲折发展阶段(1992—1997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发表之后,莆田市开始探索贸、工、农三结合和产、供、销一条龙的乡镇企业经营模式,不少乡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发展成为外向型企业和龙头企业,但也有不少乡镇企业被市场经济所淘汰,甚至亏损倒闭。四是乡镇企业衰落阶段。从1998年起,莆田乡镇企业因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势迅速丧失,出现了大面积亏损,从高潮逐渐走向终点。
  农村改革开始后,莆仙两县的社队企业开始恢复,成为搞活农村经济的主导力量,许多社办企业打破封闭式的传统经营模式,迈出了外延式扩张的发展道路。如1979年上半年,莆田县率先引进了麻底鞋项目,创办了28家社办鞋厂,主要集中在黄石、涵江、城郊、梧塘、西天尾等地,年产值达1086万元。1980年,莆田县黄石公社布鞋厂投资100万元,新建厂房4000多平方米,并引进了外国先进设备,鞋业年产值达到112万元。是年,莆仙两县社办企业发展到528家,从业人员44573人,总收入6564.7万元。
  20世纪80年代初,莆仙两县传统手工业开始发展。兴化米粉加工业率先起步,小型五金加工企业遍布城乡,忠门蒸笼走天下,以及陈桥家具、西洙纺织、渠桥禽苗、后郭草编和溪尾竹编、木雕泥塑等一大批传统手工业都蓬勃发展起来。同时,沿海滩涂养殖开始大面积开发,水产业迅速发展,据《莆田县志》记载:“1980年,忠门镇在西埔围垦内创办人工养殖对虾场,虾池面积600亩,为全县第一家人工对虾养殖企业,当年产量75吨,产值187万元。县内人工繁殖虾苗成功后,东峤、南日、埭头等沿海乡镇村先后发展对虾养殖场,至1987年全县有人工对虾养殖场60个,职工2500人,虾池6万亩,产量1100吨,产值2700万元”。①据1983年统计,莆仙两县社办企业总收入已达1.014亿元,比1981年7411万元增长36.9%。
  莆田建市后,提出了“开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实施乡镇企业打头阵的发展思路,使乡镇企业实现了跳跃式发展。城市改革后,商品日益丰富,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为乡镇企业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据《莆田市志》记载:“1984年后,社队企业改称乡(镇)办企业。境内创办莆田振兴鞋革厂、荔辉鞋业有限公司、西天尾福利鞋厂、江口镇星光电子厂、仙游县东风工艺二厂、榜头泰立鞋革有限公司、涵江区涵池鞋厂等骨干企业,逐步形成了以鞋革为龙头、带动各种门类、各个行业乡镇企业新局面”。②1984年,莆田市乡镇企业总产值比1983年翻了一番,达到4.74亿元。
  1986年,为了给乡镇企业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发展环境,莆田市提出了“十个抓”举措,即抓重点、抓时机、抓发展、抓提高、抓货源、抓批量、抓推销、抓联合、抓服务。由于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乡镇企业发展,集体、个人多渠道集资投入,创办了一大批新的企业,乡镇企业数量成几何倍数增长。至1988年,全市共拥有各类乡镇企业5.56万家,比1983年增长7.2倍,从业总数39.93万人,增长1.56倍,形成了食品加工、建材、轧钢、化工、塑料、竹木加工、鞋革、服装、电子、机械、冶金等10多个生产门类和产业体系。
  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了全国性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给莆田乡镇企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从1989年起,国家开始治理整顿,国内市场出现了疲软,资金、能源、原材料等日趋紧缺,莆田乡镇企业面临着巨大挑战,发展势头开始减缓。1990年5月,莆田市二届人大二次会议根据经济治理整顿的形势要求,对乡镇企业进行战略性调整,提出“少关停、多并转”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调整、整顿、改造、提高,引导乡镇企业“抓规模、抓管理、抓科技”,提出了“上档次、上效益、上水平”发展思路,使莆田乡镇企业稳中有进,健康发展。据《莆田市志》记载:“至1991年,全市乡镇企业数53202家,从业人员38.88万人,相当于50—70年代境内外就业总人数的12倍”。③20世纪90年代初,莆田市抓着机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经济,使莆田乡镇企业再上新台阶。
  1992年初,莆田市提出了“六管齐下”的发展方针,即成规模、搞嫁接、当配角、上水平、保质量、增效益,为乡镇企业发展排忧解难,促进乡镇企业的跨越发展。至1992年底,全省百强乡镇企业排序中莆田市占了12家,名列全省第二,显示了莆田乡镇企业的总体实力。至1993年底,莆田市乡镇企业总产值突破了百亿元大关,达102.6亿元,与1985年相比增长了3.3倍,外向度达到37%,居全省首位。
  1994年,莆田市共创办各类工业企业1800多家,总投资5亿多元人民币,其中大多数是乡镇企业和私营“挂靠”乡镇的企业,乡镇企业总产值再跃新台阶,总产值增长至251.7亿元,比上年增长65%%,利税达14.29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上亿元的乡镇有35个,占全市乡镇总数的70%,其中黄石、江口两个镇超过20亿元,榜头、笏石、华亭等6个乡镇超过10亿元。投资百万元以上的乡镇企业有293家,产值上千万元的有30多家,产值上亿元的有20家。
  莆田市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乡镇企业的大量增加,不但吸收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而且促进了莆田工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提高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懂生产、善经营的莆田商人,为新时期的莆商走天下奠定了人才基础。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莆田乡镇企业的发展与衰落
  莆田乡镇企业以其发展速度快、产值高、外向度好而誉名全省,但基础差、起点低的莆田乡镇企业,在计划经济转轨期间显示出竞争优势,而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逐渐形成,乡镇企业的优势又迅速丧失。从1995年起,原本在全省保持领先地位的莆田乡镇企业,各种量化指标开始下降,不少乡镇企业出现了亏损,一些乡镇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陆续倒闭。据有关资料统计。1995年,莆田市乡镇企业发展速度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7.65个百分点,居全省倒数第二,不但与泉州、福州等经济发达地区拉大了差距,相差32.7百分点和13.7个百分点,而且与宁德、龙岩等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相比,也少了22个百分点和50个百分点。莆田乡镇企业出口交货总值比全省平均水平低了20.5个百分点,为全省倒数第三。特别是在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形势下,莆田乡镇企业出现了大衰退。1994年,莆田市场共有乡镇企业8.39万个,而1995年只剩下7.64万个,一年之间减少了7400多家。
  莆田乡镇企业从全省上游衰退到全省下游,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市场竞争加剧。在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在技术、装备、资金、原材料和管理水平等方面释放出新的能量,对乡镇企业形成巨大的竞争压力。二是政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财政、税收、金融、投资、外贸等五大体制改革措施相继出台,乡镇企业过去那种减税让利的优惠条件已经不复存在了,税收、土地、廉价劳动力等优势逐步丧失,产品成本迅速上升,利润下降,生存日趋困难。三是国际市场压力增大。随着关税的大幅度减让,国家逐步削减出口许可证和出口配额等贸易保护,市场开放度日益扩大,外资企业和国外产品大量涌入,产品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给莆田乡镇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四是乡镇企业自身也存在着缺陷。
  一方面,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三个产业比例不协调,在生产方式和空间布局上存在分散性、趋同性和封闭性等局限,影响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优化组合。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的产权不够明晰,资产处于“人人有份、人人不问”的状态。同时,有相当一部分乡镇企业长期采取小作坊的落后生产方式,管理制度落后,产品成本高,竞争力差。五是乡镇企业的生存环境日渐弱化。一方面,许多优惠政策无法落实到位,或在落实中大打折扣,乡镇企业生存环境日渐艰难,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的经济负担比较重,乱摊派、乱集资、乱罚款现象屡禁不止,加重了乡镇企业的经济负担。六是资金制约日趋严重。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乡镇企业贷款规模不断缩小,远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发展规模与速度。如1992、1993、1994年,银行对莆田乡镇企业的贷款余额分别为14290、15435、17087万元,其增幅远低于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诸多因素共同制约着乡镇企业,使莆田乡镇企业出现了短暂的发展之后,又开始大幅衰退。
  莆田乡镇企业的大衰退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莆田市各级领导一方面组织有关人员前往上海、江苏等地考察,学习外地乡镇企业的发展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另一方面,组织人员进行了专题调研,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性调整,以促进乡镇企业东山再起。如创办经济工业小区、鼓励乡镇企业改制、优化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增强产品科技含量、鼓励农民参股投资和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等。还鼓励乡镇企业与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合资联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经过一系列战略性调整,莆田乡镇企业又出现了短暂的发展态势。1996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了251.69亿元,又跃居全省第三位。但好景不长,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莆田乡镇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来料加工业务锐减,产品出口量大幅衰退,许多乡镇企业停产待料,甚至倒闭。特别是从1998年起,国家逐渐减少对乡镇企业的贷款额度,乡镇企业流动资金严重短缺。
  加上晋江商人趁虚而入,纷纷到莆田乡镇企业挖掘人才,上至厂长、下至技术工人,一批一批地被挖走,不少莆田鞋厂外迁往晋江、泉州等地。还有不少经营乡镇企业的莆商奔赴全国各地谋取新的发展,这些经过市场经济洗礼且受过挫折的莆田商人,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很快地在全国各地东山再起。由于历史和现实等种种原因,原本在全省居领先地位的莆田乡镇企业遭受重挫,一蹶不振,再也无法恢复昔日的风光。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渐完善,在计划经济体制转型中发展起来的莆田乡镇企业,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无论是乡镇企业名称,还是企业经营模式;无论是企业管理机制,还是产品质量,都逐渐被市场经济所淘汰。特别是私营企业的地位被国家确立之后,乡镇企业的招牌已经“一文不值”了,大多数私营企业撕掉了乡镇企业这块“遮羞布”,冠冕堂皇地以民营企业的名誉参与市场竞争,辉煌一时的莆田乡镇企业失去了天时地利人和,再也无力回天,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莆田乡镇企业衰落的主要原因
  莆田市乡镇企业发展之所以出现三起三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从乡镇企业的管理层到地方各级政府,普遍存在着急于求成情绪。如上世纪80年代中期,莆田乡镇企业取得了一定成效之后,便出现了人为的推波助澜,一味地追求产值和数量,造成盲目发展,重复建设,导致一些乡镇企业投产后没效益,甚至未投产先倒闭。二是相当一部分乡镇企业规模小、投入少,设备简陋,产品成本高,竞争力差,一旦经济发生波动,乡镇企业首当其冲。三是乡镇企业市场信息预测能力较差。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市场供求变化频繁,而大部分乡镇企业是投资周期较长的种植业,市场信息预测能力弱,投资盲目性大,经常出现产品滞销。四是乡镇企业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和粗放型经营企业,劳动力素质低,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不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如莆田轧钢行业,20世纪80年代期间曾经风火了一阵,“1983年10月,投资80万元的莆田市拆船厂建成投产后,莆田市的小型轧钢厂达21家,年生产78万吨小型钢材。......主要企业有莆田市拆船厂、涵江金属材料厂、仙游铁合金厂。乡镇企业大力发展小~型轧钢厂,规模较大的有仙游榜头镇4家轧钢厂和江口镇华侨轧钢厂”。①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全国各地轧钢行业迅速发展,莆田各乡镇的轧钢厂因质量低劣,失去市场,纷纷倒闭。五是市场竞争能力不强。莆田乡镇企业在资金、人才、设备、技术、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天生不足,在新旧体制转型期间这些缺陷暴露还不充分,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形成,乡镇企业的各种缺陷迅速暴露出来,又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破解,最终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被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所取代,莆田乡镇企业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逐渐淡出了中国历史舞台。

附注

①《莆田县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65页。 ②《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289页。 ③《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298页。 ①《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1333页。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莆商发展史》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福建莆田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早期莆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莆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产业、医药产业、木业发展的贡献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