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营工业经济发展迅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商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175
颗粒名称: 一、国营工业经济发展迅速
分类号: F712.9
页数: 4
页码: 325-3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市建国初期国营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内容包含了国营工业经济的曲折发展和建立的集体经济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介绍。
关键词: 建国初期 国营工业经济

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莆仙两县大力发展国营工业经济和集体经济,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一方面,通过对私改造,将私营工业企业转为国营企业,迅速壮大了国营工业经济。另一方面,建国初期国家制定了实现工业化的战略目标,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工业经济,客观上加速了国营工业经济的发展速度。
  (一)国营工业经济的曲折发展
  建国初期,莆田境内国营工业经济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国营工业企业;二是集体社办企业(手工业)。最早的国营工业企业主要是通过接管旧官僚企业和私营企业而建立起来的国营企业。
  如1949年8月下旬,“莆田县人民政府接管国民党县政府官办的‘正报社’和‘正大印刷厂’,创办莆田电讯社,后改建为莆田人民印刷厂,是境内第一家地方国营工厂。是年,工业产值1万元,占莆田县工业总产值的0.1%”。④1950年,仙游县人民政府将私营仙游电厂转办为公办企业,成为境内第一个地方国营工业企业。1952年4月,仙游县又将4家私人印刷厂改造成为地方国营仙游印刷厂。随后,一批私营冰糖厂、乳品厂、酒厂、糖果糕饼厂、农械厂、酱油厂等也逐渐过渡为国营企业,从而壮大了地方国营工业经济。1952年7月,莆田县将涵江苍后街私营源昌盛酒铺改为国营莆田酒厂。之后,莆田县又陆续创办了一些国营企业,初步形成了国营工业经济。据《莆田县志》记载:“1953年,私营莆田电厂转办为地方国营莆田人民电厂。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年,莆田县地方国营工业企业发展到12家,工业产值78万元,占莆田县工业总产值的4.08%”。①通过三年的努力,莆仙两县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国营工业经济发展较快。1955年,在对私改造运动中,莆田县将涵江私营企业星兴机器厂、永利机器厂、利农机器厂、城厢的黄涛机器店合并成立地方国营莆田农具厂,后又更名为地方国营莆田农业机械厂、通用机械厂等。
  1956年9月,涵江铁器生产合作社和涵江镇机器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了涵江机铁生产合作社。
  同年,联星、星光、源盛、隆兴、春兴、犁星等6家私营鼎犁厂合并为公私合营莆田鼎犁厂。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莆仙两县国营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在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期间,莆仙两县大多数手工业作坊被公私合营,转变成半资本主义、半集体性质的集体企业。在“大跃进”运动中,公私合作集体企业受到歧视,成为既“不公”又“不大”的“半社会主义经济”,地方政府将合作企业和集体企业全部过渡为国营企业,进一步壮大了国营经济。据《莆田市志》记载:“1956年,莆田、仙游两县分别成立县手工业联社,掀起了社会主义改造高潮。莆田县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66家,年工业产值501万元,仙游县有手工业生产社71家,年工业产值200万元。私营手工业转变为国营工业企业,使国营商业经济迅速增长发展”。②但由于转变过快,产权没有理顺,企业经营权和收入分配等问题没解决好,私营企业转变后面临着许多困难,不少企业停工停产。
  1958年,中央政府实施“大办工业”战略,莆仙两县为了突出政绩,鼓励农民大办土农药厂、土化肥厂、农具厂、粮油加工厂等,盲目发展工业经济。据《莆田县志》记载:“1958年,莆田鼎犁厂、莆田罐头厂、莆田玻璃厂、莆田造船厂、涵江农具厂、莆田第二通用厂、莆田庄边纸板厂、莆田纺织厂、县商业局纺织厂、莆田盐场等44个公私合营企业及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转为国营企业,又新建了一些地方国营企业,如莆田糖纸联合企业、涵江糖纸厂、涵江钢铁厂、莆田水泥厂、风力发动机制造厂、磷肥厂、钾肥厂、细菌肥料厂、壳灰厂、橡胶厂、竹编厂、二三八厂(铀矿)、第一、二、三化工厂、涵江化工厂、钢铁联合企业(铁矿、锰矿、铁砂矿)等,全县地方国营企业猛增到109家,工业产值3060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86.98%③由于企业数量剧增,而生产原料、资金、技术等没有跟上,许多新办企业举步维艰,出现了管理不善和亏损。但“全民大办工业”,虽然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却对莆仙两县工业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如“50年代中期,境内创办仙游糖厂、莆田糖厂、莆田造纸厂等大中型国营企业,并实现对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分散小型的个体企业转变为大中型的地方国营和集体企业,初步建立以制糖、造纸、食品、化工等行业为主体的莆仙轻工业体系,构成以荔城、涵江、鲤城为中心,连结黄石、笏石、枫亭、赖店、度尾、榜头、梧塘、江口等重点集镇的经营网络”。④据《莆田市志》记载:“在‘大跃进’和‘全民大办工业’的口号下,各公社全面开花,大办各类工厂,工业企业迅速增至418家,工业总产值9400万元。可是这种一哄而起的企业,资金、设备缺乏,技术短缺,管理混乱,甚至虚有其名,无法持续经营”。①同时,私营企业和个体手工业转变成为国营企业之后,国营经济迅速壮大,“境内工业总产值从1953年的228万元增长到1957年的1658万元,5年增长了7.27倍”。②20世纪60年代初,莆仙两县有不少工业企业因原料短缺、技术落后和产品质量差而难以为继,被迫陆续下马。从1961年起,莆仙两县对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进行整顿、调整。仙游县率先对1958年以来仓促上马的国营企业进行关停并转,全面调整。据1962年统计,仙游县地方国营工业企业调整为88家,年工业产值2086万元。与此同时,莆田县也关停并转了一批国营工业,将一部分经营不善的国营业企业转为民办企业。据《莆田市志》记载:“1963年,莆田县国营工业企业调整为44家,年工业产值2009万元。主要行业有:电力机械、印刷造纸、食品、玻璃、鞋革、农机、制糖、制盐、化工、工艺美术等”。③经过调整之后,莆仙两县工业企业数量减少了一大半。
  据《莆田市志》记载:“经过3年的调整,国民经济逐步恢复。1965年,仙游县国营工业产值回升到5367万元。1966年,莆田县国营工业产值回升到2871万元。至1970年,莆田县地方全民企业有:通用厂、农械厂、农机厂、无线电厂、造船厂、合成氨厂、化工厂、糖厂、盐场、造纸厂、酒厂、玻璃厂、食品厂、印刷厂、鞋革厂、盐场属盐卤化工厂等。仙游县地方全民企业有印刷厂、冰糖厂、乳品厂、酒厂、综合食品厂、农械厂、水泥厂、无线电厂、电机厂、化肥厂、枫亭糖厂、园庄糖厂、针织厂等”。④虽然国营工业企业数量减少,但工业经济总产值却有提高,企业效益也有所好转。
  (二)集体经济一波三折
  建国初期,莆仙两县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集体经济。据《莆田市志》记载:“1953年,莆田县以城厢、涵江、盐区为重点,在各区乡、村分别建立起各行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是年4月,涵江镇33个打铁工人组织成立涵江镇铁器合作社,成为全县第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此后,全县又组成5个织布生产合作小组。是年,集体工业产值4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0.2%。1955年,全县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170家,工业总产值172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16%”。⑤仙游县在对私改造期间也将手工业户组织起来,联合成立了集体企业,形成最早的集体工业经济。据《仙游县志》记载:“仙游县供销合作社总社组织零散的铁匠、木匠、竹器手工业者成立城关铁器社、木器社、竹器社。1954年,增加1个合作社及6个小组,职工223人,产值20.34万元。1955年共有6个合作社、18个小组、职工605人,产值39.78万元”。⑥从1961年起,莆田县“对社(镇)队办企业进行调整,除部分生产、生活所必需的粮油加工、五金、木器、农具等集体工业企业外,大部分‘一哄而起’的企业停办。莆田农械厂、服织厂、竹麻厂、木器厂、涵江木器厂等国营企业转为集体企业。次年,莆田脱胎厂、砖瓦厂、壳灰厂、工艺厂、雕刻厂、陶器厂、建筑公司、鞋革厂修补车间等国营企业转为集体企业。同时,对社(镇)队办的企业进行调整,部分上收。至1962年,全县集体工业企业109家,工业产值429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1.06%。其中县属集体工业企业101家,工业产值395万元;社(镇)办集体工业企业8家,工业产值34万元”。1963年,莆田县再次对集体企业进行压缩整顿,又减少了27家。到了“1964年,全县集体工业企业82家,工业产值439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6.37%。其中县属集体工业企业74家,社(镇)办集体工业企业8家”。①经过调整之后,集体工业经济经营状况开始好转,据仙游县统计,“1965年,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回升,工业总产值达338万元”。②“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莆仙两县集体工业经济发展缓慢。据《莆田县志》记载:“1968年至1974年,新建莆田县合成氨厂、无线电厂、内燃机配件厂。1976年,全县有国营企业47家,工业产值占5179.80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7.44%”。③仙游县“1969年、1970年国营工业产值下降,1976年增至6663万元,比1965年增长24.15%”。④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莆仙两县的国营工业经济和集体工业经济开始出现快速发展态势。据《仙游县志》记载:“1978年后,贯彻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由于地属仙游糖厂、度峰糖厂产值猛增,使国营工业产值所占的比重直线上升,1979年,产值达12214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0.6%。⑤

附注

④《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1325页。 ①《莆田县志》,中华书局1995版,第298页。 ②《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1326页。 ③《莆田县志》,中华书局1995版,第298页。 ④《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1325页。 ①《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5页。 ②《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1325页。 ③《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5页。 ④《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5页。 ⑤《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1326页。 ⑥《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1326页。 ①《莆田县志》,中华书局1995版,第297页。 ②《仙游县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③《莆田县志》,中华书局1995版,第298页。 ④《仙游县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292页。 ⑤《仙游县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292页。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莆商发展史》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福建莆田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早期莆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莆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产业、医药产业、木业发展的贡献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