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持公益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商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162
颗粒名称: 一、支持公益事业
分类号: F712.9
页数: 4
页码: 286-289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市民国时期商人支持公益事业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内容包含了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海外莆商爱国爱乡的桑梓之心的详细介绍。
关键词: 民国时期 莆商经济 公益事业 莆田市

内容

在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长期负面宣传下,商人给人们的印象总是与唯利是图、不择手段和谋
  取暴利等贬义词联系在一起,这也是中国古代长期实施抑商、贬商政策所造成的后果。尽管如此,
  历代商人都能忍辱负重,默默无闻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虽然一些商家在商场
  上讨价还价、斤斤计较,显得很小气,但在重大天灾人祸面前,或在支援社会公益事业方面,经
  常有慷慨之举,甚至一掷千金。如修桥铺路、兴办教育、建设祠堂寺庙和扶贫济困等公益事业,
  大多数商人都能慷慨大方,无私援助。特别是在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面前,商人们更是
  旗帜鲜明,毫不含糊,不少商人赴汤蹈火,为国捐躯,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民国是
  一个多灾多难的非常时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许多兴化商人挺身而出,保家卫国,自
  觉承担社会责任,表现出莆田商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一)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莆商同全国商人一样,事业有成或富裕之后,都能够积极回报社会,无私救助弱势群体。特
  别是在赈灾救济、扶贫帮困和救助孤寡老人等活动中,莆商们总是走在社会各界前列。每当年终
  岁末,莆仙境内有不少贫民饥寒交迫,流落街头,为了救助这些孤寡老人和贫困百姓,通常由当
  地城隍庙(宫头)牵头,动员商人捐献大米和衣物。特别是涵江城隍庙每年底都要举行一次赈济
  活动,由保尾善德堂的“宫头”黄有志主持,每次能收到商人捐献的大米几万斤和众多的衣物,
  有的商家还亲自参加大米和衣物的发放工作。兴化府城隍庙也有一年一度的义赈惯例,一到年底
  商人们就主动向城庙董事会申报捐赈粮食数量。董事会将商人捐赠的大米寄放在“瑞源”碾米厂,
  发放时由董事会开单,贫困民众自己到碾米厂领取。
  民国时期,许多商家都有固定帮扶特困户的惯例。如涵江永记京果行长期资助10多户贫困农
  民,每月定期向贫困户发放生活补助,每年向特困户每人提供两套衣服。有一年,涵江发生流行
  性疟疾,“四知堂”商号派人到上海购买了一批“四日两头丸”,免费供应给贫困户。又如涵江霞
  徐的“黄家门”,每到年底都向贫困乡亲发放赈济款,帮助孤寡老人渡过年关。还有仙游县城和枫
  亭的一些商家,每遇到饥荒灾年,都会设站施粥,救助饥民。
  在公益事业建设方面,商人们也是慷慨解囊,一掷千金。如涵江商人林海秋,1929年在上海
  创办“永隆申庄”,经营桂圆干、蔗糖、棉布、日用百货和代理进出口业务等。事业有成之后,关
  心家乡慈善事业,筹集资金在江边盖了一座新宫,让乡亲们有个歇脚休息的乘凉之处。同时,还
  捐资修建了度下至涵江的道路,将泥土路改成石板路,以方便百姓通行。1930年,涵江发生重大
  火灾时,林海秋带头捐献一部消防车。抗战胜利后,林海秋同宁波莆籍商人戴品贤等人捐资兴建
  了塔斯江小学。还有涵江的“通美行”,先后在前林捐建了两座桥梁,大大方便了百姓通行。
  在支援家乡教育事业方面,莆商们更是慷慨解囊,无私援助。如民国九年(1920年),梧塘西
  庄商人陈奕新、卢光辉等人,发动在外西庄商人捐资1.35万元(银元),创建了私立博文小学(即
  今梧塘第一中学)。又如梧塘海外华侨苏志萱、蔡南祥2人各捐2万元大洋,在家乡创办了一所小
  学。还有涵江“永记京果行”,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出资在涵江保尾太师庙创办了一所洋学堂
  ——沙坂小学(今保尾小学、涵三中前身),培养有文化、会讲普通话的经商人才。抗战期间,梧
  塘旅沪商人朱维丰、吴文辉等人,积极联络在外莆商,集资了10万元创建了莆田私立博文初级职
  业中学,深受民众赞扬。
  据《涵江文史资料》第3辑记载:民国十三年(1924年),涵江公立中学筹建时,涵江商人自
  觉承担了学校建设资金,并将捐资任务分解到各商家。据档案资料记载:当时“涵江集市各商家
  共捐大洋7500元,分为50份,每份大洋150元。其中豆饼商应摊17份,计大洋2250元;桂圆商
  应摊12份,计大洋1800元;纱布商应摊8份,计大洋1200元;京果商应摊5份,计大洋750元;
  苏广商应摊1份,计大洋150元”。①其中捐赠最多的是陈树霖和曾振生2人,各捐资500元,还有
  陈杰人捐资300元;陈镜鸿捐资200元;江祖筵、刘奋扬、林柏清、林启荣、陈光第等各捐资
  100元。
  莆田商人还长期救助孤儿,培养他们自食其力的能力。如民国十八年(1929年),莆商吴台和
  莆田县商民协会会长黄辑生各出资200银元,续办“莆田惠儿院”,招收孤贫学龄儿童读书,采取
  半工半读的形式,学制六年,培养孤儿其自食其力的技能。惠儿院平时的经费开支也由商人们义
  赈,莆田商会专门设立了“月捐义赈”,先由商会和学校出面联系,然后派惠儿院学生到各商家领
  取,每月收到义赈款约100多元(银元)。1935年,惠儿院校长何进元前往南洋各国募捐惠儿院基
  建资金,海外莆商踊跃捐款,大力支持,捐资建设了4间新教室,修缮了多间旧教舍。惠儿院学生
  每年需要1万多斤口粮,也是由城隍庙董事会从商人义赈的粮食中拨给。同时,莆田商会还发动各
  商家赞助衣服、毛巾、纱布和学习用品等,以保证惠儿院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正常运行。
  民国时期,莆仙商人热心公益事业,事迹非常感人。如涵江“享利”商行老板陈杰人,在担
  任涵江商会会长期间,自觉承担关心民生的社会责任。抗战期间,“法币”大幅贬值,大米价格暴
  涨,涵江境内人心惶惶,陈杰人与“南通商行”老板郭松岩商议,共同出资从外地调进了大批大
  米,然后在涵江市场上抛售,抑制米价,缓解粮荒。抛售地点设在保尾“善德堂”,每人可购买12
  斤平价大米,深受百姓好评。同时,陈杰人还在“善德堂”设立棺材施舍处,对死亡无钱安葬的
  贫民免费提供棺材。民国时期,涵江陡门水闸年久失修渗漏,造成水源大量流失,著名莆商陈杰
  人带头捐资,筹集资金3000元进行重修,提高了灌溉效益。陈杰人一生“啬已乐奉公”,晚年将全
  部心血倾注在教育和公益事业上。据《涵江文史》记载:早在清末,他就捐资创办莆田兴郡崇实
  中学堂。1928年,他参与捐建紫璜中学,并先后捐资创办了“莆田国医专科学校”、重修了民众教
  育馆等。1947年,“省立高级水产职业学校”迁往涵江时,缺乏重建资金,他又带头捐资。1948
  年,陈杰人80寿辰时,亲朋好友送来了许多贺礼。他从俭做寿,将贺礼全部捐献出来,为紫3璜中
  学建设了8间新教室。莆商支援公益事业的感人事迹很多,不胜枚举,其慷慨善举,体现了莆田商
  人的拳拳爱心。
  (二)海外莆商爱国爱乡的桑梓之心
  海外莆商大多数是贫苦农民出身,他们生意发达之后,非常关心家乡的公益事业,留下了许
  多脍炙人口的动人事迹。根据《莆田市志》记载:“民国7年(1918年),莆田籍侨胞余珊捐资创
  办了江口东源初级小学。民国16年,新加坡华侨陈耀如捐款1万元兴建涵江中学(今莆田六中)
  校舍一栋。民国33年,印尼巴城的莆籍华侨集资创办了江口锦江华侨中学。抗日战争期间,莆田、
  涵江中小学被破坏严重,学校无法开课,莆田华侨积极汇款修复校舍。民国36年,新加坡华侨陈
  耀如与其父陈训彝捐建涵江中学(今莆田六中)‘训彝堂’教学楼。香港同胞程文铸独资在涵中中
  学创设高级普通商业职业学校,培养一批财经人才。江口旅居印尼侨胞林文实、陈庆嘉、何天水
  等164名福清、莆田、仙游侨胞募集荷币5.16万盾,兴建锦江中学礼堂、教室和师生宿舍楼”。①
  民国时期,由于地方政府财政困难,莆仙两县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海外华侨慷慨解囊,支持
  家乡教育事业。如民国十五年(1925年),侨居印尼邦加滨港经营脚车生意的江口华侨林文祥,回
  国探亲时发现家乡侨胞子女上学困难,回印尼后立即与雅加达莆田县私立锦江中学海外董事部主
  席姚焕德、总务陈庆嘉等人商议,请求兴安会馆出面动员海外商人支持,一次性集资5万多盾印
  币,用于捐建锦江中学校舍。还有莆田侨领程文铸,热心家乡教育事业,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
  年)利用自己的宅院创办了浦江小学,帮助家乡孩子就读。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他又捐资在
  涵江中学附设高级普通商业职业教育科,每年招生一个班,并设立了奖学金,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海外华侨对家乡卫生事业也给予全力支持。如民国28年,仙游县华侨协会理事长刘钟年前往
  新加坡、印尼泗水等地,向华侨募捐创办仙游国立医院。“理事王铭熏医师也往泗水募捐扩建‘红
  十字医院’,华侨热心赞助,慷慨解囊,集资3000元(法币)为红十字医院建病房1座”。“民国
  37年(1948年),江口华侨捐资筹建平民医院,时值国民党统治末期,物价暴涨,货币贬值,侨胞
  所筹建院资金严重贬值,建院工作遂告暂停。1950年,江口旅居印尼华侨林文祥受海外侨胞委托,
  回乡联系创办医院事宜,得到热心家乡卫生事业的侨胞和地方人士的支持,成立‘平民医院董事
  会’,使停建的医院工程重新上马。1951年6月医院正式落成开业”。①
  民国时期,一些海外商人事业有成,陆续返回家乡创办实业。如“民国18年(1929年),仙
  游城东三山桥华侨肖前与另外3位华侨合股在田岑底开办‘成记布庄’,以批零兼营纱布百货为主,
  并代办侨汇业务。民国22年,仙游赖店华侨杨明建与城关商人林维南、林继山合股,在枫亭下桥
  开办‘建瑞昌’股份有限公司,同时在莆田涵江设立分公司,经营化肥、豆饼、油类、大豆、花
  生、面粉等,从大连、营口、天津等地采购商品销往福清、惠安、永春等地”。②民国中后期,有
  不少莆籍侨商回乡投资创办实业,不但为家乡经济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而且将海外先进经营模
  式和管理经验带回了家乡,促进了家乡经济发展。

附注

①《福建商业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第128页。 ②张琴:《莆田县志稿》,(商业)。 ③朱维斡著:《莆田县简志》,方志出版社2005年版,第288页。 ④朱维斡著:《莆田县简志》,方志出版社2005年版,第288页。 ①涵江区政协编辑:《涵江文史资料》合订本,第223页。 ①《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2444页。 ①《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2445页。 ②《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2443页。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莆商发展史》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福建莆田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早期莆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莆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产业、医药产业、木业发展的贡献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杰
相关人物
吴台
相关人物
黄辑生
相关人物
陈耀如
相关人物
刘钟年
相关人物
林文祥
相关人物
杨明建
相关人物
林维南
相关人物
林继山
相关人物
余珊
相关人物
陈训彝
相关人物
程文铸
相关人物
林文实
相关人物
陈庆嘉
相关人物
何天水
相关人物
姚焕德
相关人物
陈庆嘉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莆田惠儿院
相关机构
东源初级小学
相关机构
紫璜中学
相关机构
涵江中学
相关机构
浦江小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