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内兴化商帮的发展壮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商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160
颗粒名称: 二、国内兴化商帮的发展壮大
分类号: F712.9
页数: 4
页码: 283-286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市民国时期国内兴化商帮的发展,内容包含了行业商帮不断壮大,福州兴化商帮声名显赫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国内兴化商帮 莆田市

内容

兴化商帮起源于宋代,发展于明清,鼎盛于民国时期。兴化商人由于地缘关系,语言相同、习俗相近、信仰一致、互相信赖,在外比较团结,从而形成了一个以同乡为主的商人群体。特别是同行业的兴化商人,大多是“近亲繁殖”,通常是一个商人带动一个家族,甚至一个村庄共同经营某一行业,从而逐渐形成了以行业为纽带、以血缘为基础的兴化行业商帮。如涵江梧塘商人大多举家前往浙江、上海、安徽一带经营桂圆干。涵江、秀屿、忠门、湄洲、南日和枫亭的商人大多数经营渔业和航运业,长年累月奔波在东南沿海各省和东南亚各国。还有莆田塔林的商人,主要在宁波、温州、台洲一带经商,家里几乎只剩下妇女儿童及老人。民国时期,全国各主要商埠基本上都形成了以区域为基础和以同乡为纽带的兴化商帮。
  (一)行业商帮不断壮大
  民国时期,莆田境内商业发达,商人众多,形成了专门经营航运的“海商”、经营干果的“桂圆帮”、经营香烟的“烟帮”、经营纱布的“布商”和经营进口商品的“代理商”等行业商帮,其中资金最雄厚、实力最强的是从事航运业的兴化海商。
  兴化海商历史悠久,从业人员众多,从宋代起就有不少人从事远洋航运业务。进入明代之后,秀屿港口约有商船400多艘。清代开放了5个通商港口,其中福建就占了2个,客观上促进了兴化航运业的发展。进入民国之后,南京政府基本上全盘接受了清朝签订的通商条约,国门洞开,对外经济交流屏障较少,莆田航运业迅速发展,境内轮船公司发展到20多家,拥有众多的远洋轮船,其中“驳船50~60艘、木帆船600艘、涡船200艘”,海商成为境内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的商帮。③同时,莆田境内出现了多个航运专业村,如涵江霞徐的黄家、东山的陈家、宫下的吕家和林家,延年的林家等,集聚了一大批家资巨富、资本雄厚的海商。
  民国时期,兴化“桂圆帮”队伍庞大,人员众多。特别是涵江梧塘的东福村,清代时期有大批商人前往南京、上海、苏州、芜湖、宁波、杭州等地经商,成为专门经营兴化桂圆干的专业村。
  据史书记载:民国时期,东福人在南京创办有“义丰”、“新万和”、“大同”、“万大”、“天成”“裕大”等26家大商号;在上海创办了“福兴泰”、“协春”、“生大”、“源兴”、“天生”等12家大商号;在苏州也有“红记”、“同裕”、“集春”“福春”“福建林”等5家大商号。另外,在芜湖、宁波、长兴、江北等地还有15家东福商帮创办的商号,形成了一支资本雄厚的“桂圆帮”。“据不完全统计,梧塘商人仅在苏(江苏)、浙(浙江)、皖(安徽)三省开办的商号有147家,从商人员不下5000人,其中主要为东福、西庄、沪后、霞楼、漏头、九锋、松东、松西等村出外经商的人,从中出现了好几位富商,如东福村林文兰(俗名阿九),在上海拥有2家商号,并开办申庄(即代客运输买卖、转运货物的货栈),还兼有13家商号的股东。每年经营桂圆干几千担,糖一万多担。
  其他南、北货数额更大。又如松西泗州‘芳来号’,资本雄厚,经营庞大。每年头水(首批)桂圆干运到上海后,许多莆仙籍桂圆商自认不是竞争对手,不敢擅自开盘定价,大家要等‘芳来号’开价后,才随价销售。该商号又利用其资本雄厚,从上海采购大量棉纱和布匹,运回涵江批发销售。芳来号在涵江拥有40多间店铺和商行的房产权,成为梧塘乃至涵江有名的富商”。①民国时期,仙游“烟帮”声名远扬,享有盛誉。仙游烟草行业起步于明中叶,发展于清代,鼎盛于民国初期。泉州、福州、闽北和宁波、上海、杭州、湖南、天津等商埠的烟草市场,从清代起就被仙游烟帮所垄断。进入民国之后,仙游“烟帮”队伍不断壮大,资本急剧膨胀,成为颇具实力的兴化烟帮。据《莆田市志》记载:“民国初期,仙游10多家烟行先后在福、厦、漳、泉各地开设烟铺并雇工制作烟丝,月销烟丝550公斤。县内城镇的烟丝店以‘协来’、‘九经’、‘源丰’、‘双塔’、‘玉兔’为著,月销量约100公斤。莆田县也开设烟铺20多家,在城关有‘新同兴’、‘协兴’等8家。两县在各地开设烟铺的烟丝原料,都是仙游境内土产的晒烟”。②民国时期,仙游县每年香烟销售量达5万条以上,形成了一支专门经营烟草的商人队伍,被誉为“兴化烟帮”,赢得了“无兴不成烟”的美誉。
  兴化糖商在民国时期也是一支商界劲旅。兴化蔗糖贸易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宋元时期,鼎盛于清。进入民国之后,莆仙两县仍然盛产甘蔗,年甘蔗产量达50多万担(每担50千克)。据民国二十年(1931年)统计,由三江口运出的蔗糖每年达19.4万担。据《莆田市志》记载:民国后期,仙游县境内共有糖行55家,每天销量800担左右。涵江有17家大糖行,其中有12家为仙游商人经营,平均月销售量约5000担。特别是福州台江的下杭街,形成了兴化糖商一条街,主要有“何元记”、“兆记”、“新兴”、“福兴”、“元通”、“大丰”、“大有”、“建东”等20多家糖行(栈)。
  加上民国时期经济交流不断扩大,对外贸易渠道通畅,境内蔗糖大量输出,促进了糖商队伍的扩大,形成了一支专门经营蔗糖的“兴化糖商”队伍。
  除了上述行业商帮之外,民国时期莆仙境内还出现了一个新的商人阶层——代理商。代理商以外国势力为背景,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承办外轮代理业务和进出口商品代售业务,垄断了外国商品的供货与销售,从中获取了高额利润,是一支颇具经济实力和政治背景的特殊商帮。
  (二)福州兴化商帮声名显赫
  民国时期,莆仙两县从商人员众多,莆商队伍庞大,各主要商埠都有兴化商帮,其中最为著名是福州“兴化商帮”。福州“兴化商帮”起源于清代,“五口通商”之后,省城双杭路商贾云集,商业繁荣,商贸发达,除了“福州商帮”之外,还有数十个省的商帮集聚于此,形成激烈的商业竞争局面。其中“兴化商帮”一枝独秀,经济实力最强、人数最多,居各商帮之首,故称福州双杭路为“兴化街”。据《福州市志》记载:20世纪30年代期间,福州下杭街成为兴化商人汇聚之地,有上百家兴化商人创办的商铺,如“义裕”、“义美”、“蔡大生”和“四德”、“五大”等大商号,执福州商业之牛耳。还有江口商人蔡友兰创办的“蔡大生”商行,经营福建与湖南两地的土特产,讲求信誉,经营有方,数年之间,一跃成为下杭街的商业巨子,位居下杭街商界“四大金刚”之首。其他三大金刚也是兴化著名商人,如“聚源发”纸行的林时霖、“义美”南北行的苏开勋和“何元记”糖栈的何元育等,在福州商界享有盛名。同时,福州中亭街还有著名的“四大”商行,即“德发”、“德余”、“德康”、“德昌”,被誉为福州京果行业的“老大”。另外,还有经营棉布业的关天培、经营汽车运输业的江子豪、经营侨汇业的程文铸等,都是民国时期福州商界的名人。从清末起至民国时期,兴化商帮在福州乃至全省工商界享有很高的声望。
  民国时期,兴化商帮在福州地区居于垄断地位的行业很多,如交通运输、京果、南北货、蔗糖、烟丝、土纸、鞭炮等行业,基本上由兴化商人垄断。特别是桂圆、荔枝干、食糖等莆仙土特产,由于产地优势,货源全部由兴化商人掌控,其他商帮根本无法插手。一些兴化商家为了减少中间环节,还创办了农产品加工厂,实现产供销“一条龙”经营。据史书记载:福州下杭街的京果业与食糖业特别多,一家连着一家,被称为“京果、食糖业一条街”,大多数商家是莆仙人。有些京果商还兼营海运业,初期自备木帆船,后来购置了轮船,开展海上运输业务。有的兴化商行还发行“钱票”,涉足金融业。如“蔡大生”商行就有多个钱庄,发行自家钱票,在福州商界颇有影响力。民国中期,福州兴化商帮包揽了福州地区的百货、棉布和汽车运输业。如莆商经营的“方成记”、“福兴建”、“德昌”等商行,成为福州地区百货、纱布行业的老大;江子豪经营的“福州汽车运输行”和蔡友兰创办的“福枫汽车公司”,垄断了福州乃至福建省的货运业务。
  民国中期,福州双杭路兴化商帮经营的商业行业达20多个,涉及各个领域,许多商号成为行业“老大”。诸如海运、京果、南北货行业有“蔡大生”、“德发”、“义美”、“宜美”、“大达”、“兰记”、“义成”、“恒成”、“建成”、“晋记”等商号;食糖行业有“何元记”、“福兴建”、“联兴”、“兆记”、“添记”、“元通”和“大同”、“大有”、“大美”等商行;百货、棉布行业有“方成记”、“德昌”、“福兴建记”和“林胜懋”、“方义成”等著名商家;土特产行业有“聚源发”的溪纸行、“裕来昌”的李咸行、“瑞丰”的颜料行、“增发福”的酱油行、“万聚”的烟行和“蔡大生”的鞭炮行等;金融业有“天吉”钱庄、“建隆”侨汇局和“中兴”物产保险公司等。在福州的潭尾街,也有兴化商人经营的“长兴顺”、“永兴隆”、“吉记”、“义成”、“义发”、“义顺”等商行,规模巨大,颇有名气。此外,还有不少兴化商人在福州市经营风味小吃,如兴化炸豆腐、腐竹、豆干、豆浆和兴化炒米粉、软糕、橘饼等,遍布福州大街小巷。
  民国时期,兴化商帮之所以在省城名声大振,不仅仅因为兴化商帮经济实力雄厚和从业人员众多,更重要是莆商队伍人才济济,在福州商界影响力很大。民国时期福州商界的领军人物大多数为兴化商人,如江口商人蔡友兰,先后当选为福建商会会长和福州市商会会长;莆商林时霖也当选为福州市商会会长;莆商徐建禧当选为福州市救火联合会会长。还有多位莆田商人担任福州各同业公会的理事长,如海运行业协会由蔡友兰担任理事长;中药行业协会由徐建禧担任理事长;颜料行业协会和进出口行业协会由张盈料担任理事长;糖业协会由张国安担任理事长;南北货行业协会由郑桂芳担任理事长;京果业协会由徐炳华担任理事长;汽车运输业协会由江子豪担任理事长......这些兴化著名商人,不但是福州地区的商界巨头,而且也是民国时期福建的社会名流,对于兴化商帮知名度提高和影响力扩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据《福建商业志》记载:“在福州的兴化商人,大多集中在下杭路和中亭路,创办了许多商庄、行栈,形成了全省首屈一指的‘兴化商帮’。所经营的鞭炮、南北货、食糖等,控制了福州市。百货批发和汽车运输业,也为兴化商帮风头最健的业务,仅兴化商帮的私营汽车就占福州全市私营汽车的85%以上”。①张琴在《莆田县志稿》中记载:“福州为莆商云集之地,中亭、下杭两街几尽为莆人商号。在抗战时期所纳营业利得税额之总和,有谓其浮于三山(福州)全部商人之所纳者”。②可见,福州兴化商帮之庞大,经济实力之雄厚,商界影响力之大。
  除了福州兴化商帮之外,民国时期全省各地也有众多的兴化商帮,如省内的厦门、泉州和闽北、闽东等地,都有兴化商帮的足迹。据史书记载:“在(闽北)建阳、浦城设布庄者,多为福州人;而售南北百货之店,则多为莆田人所设。在光泽、邵武售南北方货者,多为福州人;而所有布庄,几尽为莆人所有”。③在宁波,经营桂圆干、蔗糖的商人几乎全部是兴化商人,形成了一个颇具实力的兴化商帮。民国时期,兴化商帮遍布全国各地,赢得了“无兴不成镇”之美誉。如温州、杭州、上海、苏州、南京、江西、湖南、山东、天津、北京等各大商埠,都有兴化商帮。据史书记载:民国时期“长江流域,金陵以上,名城如安庆、芜湖、闻均有莆商。至浙西江南,虽小镇亦常有之,而甬沪集中之地。在沪者以梧塘人为最多,在甬以渭庄、塔林人为多。塔林半岛在吾莆南端,负山面海,风景秀丽,而耕地极狭,其相率赴宁波者”。④全国各地的兴化商帮发扬莆田人的优良传统,吃苦耐劳、俭朴节约、精明能干、善于经营,赢得了“中国犹太人”之美称。

附注

①《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2437页。 ②《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438页。 ①《千年涵江》,方志出版社2004年版,第27—28页。 ②《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559页。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莆商发展史》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福建莆田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早期莆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莆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产业、医药产业、木业发展的贡献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蔡友兰
相关人物
林时霖
相关人物
徐建禧
相关人物
张国安
相关人物
郑桂芳
相关人物
徐炳华
相关人物
江子豪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