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国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转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商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147
颗粒名称: 一、民国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转变
分类号: F741
页数: 8
页码: 257-2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市民国时期拟定的经济发展方针和战略的对外贸易政策转变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 民国时期 贸易政策 莆田市

内容

民国初期,南京政府拟订了“开放门户”、“振兴实业”的经济发展方针,旨在推进对外经济交流。袁世凯上台后,北京政府在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的浪潮推动下,宣称“民国成立,宜以实业为先务”,并制定了“开放门户,利用外资,振兴实业”的经济发展战略,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创造了一个较为有利的环境。从民国元年至十四年间(1912—1925年),中国通商口岸由5个增加到21个,对外经济交流迅速扩大,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资产阶级实业家要求“关税自主”的呼声日益高涨。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政府外交部发表了《对外宣言》,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并表示将与各国重新订立平等互尊主权之新约。随后,南京政府开展了一系列争取关税主权的外交活动,为中国迎来了一个发展外贸的新机遇。美国政府为了在华争取到最好的利益,率先与中国政府进行谈判,双方签订了新的贸易条约。随后,英、德、法、荷、瑞典、挪威、西、意、葡、丹、比等11个缔约国先后与民国政府进行了谈判,签署了新关税条约,中国政府终于夺回了关税主权。民国十八年(1929年)2月1日,民国政府颁布实施新的进出口税则,中国对外贸易开始走上健康发展轨道。
  抗战爆发后,日本侵占了华北、华中、华东以及华南的大片地区,中国被分割为沦陷区和国统区,不同区域实行不同的外贸政策。1937年10月,国防最高会议制定的《总动员计划大纲》,其中明确规定国统区实行国家统制外贸政策,利用有限的渠道出口盟国需要的中国农矿产资源和战略物资,进口抗战急需的军用品及民用物资。在沦陷区,日伪政权采取战时外贸控制政策,把东北的殖民统治政策移植到沦陷区,疯狂掠夺中国矿产资源,试图将中国变成为日本的原料基地,形成所谓“工业日本,农业中国”的格局,这种强盗式的经济掠夺根本就谈不上贸易。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通过与民国政府的军事联盟和经济援助等手段,加强了美国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地位。随后,美国为了独占中国市场,确保在华利益,又与国民政府签订了一系列新条约,使中国成为美国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材料基地。据统计,从抗战起到民国末期,美国与民国政府共签订了25个经济协议,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这些贸易协议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平等互利的条约,但中美两国经济状况不在同一水平线上,生产力水平悬殊很大,表面上的权利义务对等,却掩盖了实际上的不平等。这些贸易协议导致中国贸易壁垒大幅削减,国内企业处于极其不利的竞争地位。同时,这些经济协议又构成了美国在华的新特权,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为了确保中美条约的顺利实施,获取在华利益的最大化,美国政府还支持国民政府发动内战,大量向中国推销武器,使中国外贸出现了严重入超。民国末期,由于中国产业落后,企业竞争力低,美国廉价商品轻而易举地占领了中国市场。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中国经济状况迅速恶化,工商企业无力抵御外货冲击而纷纷破产,境内经济秩序出现了混乱,通货膨胀空前严重,客观上加速了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经济总崩溃。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莆商发展史》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福建莆田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早期莆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莆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产业、医药产业、木业发展的贡献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袁世凯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