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著名商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商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141
颗粒名称: 二、著名商人
分类号: F710
页数: 4
页码: 239-2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市清代商业文化发展商贸发达著名商人的生平简介,事业有成的详细内容。
关键词: 清代 著名商人 莆田市

内容

兴化地处东南沿海,历来商贸发达。从宋代起就形成了一支人数众多的莆商队伍,并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虽然兴化商人勤劳俭朴,低调做人,从不露富。但在天灾人祸面前,兴化商人经常是一掷千金,慷慨解囊,特别是在光宗耀祖、公益事业、社会救济、扶贫帮困等方面,从不吝啬,让人刮目相看。在此选登几位清代兴化商人的生平简介,以窥一斑而知全豹。
  1.徐万宝(生卒不详),祖籍仙游县仁德里(今龙华乡)金沙村,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迁往仙游县城居住。徐万宝少时家贫,在县城一家药铺当学徒。出徒后恰逢药铺老板病故,其儿子年幼不能自立,便把药铺转让给徐万宝经营。有一年,徐万宝同泉州药商赊购药物时,泉州药商突然病故,但他诚守信用,悉数归还赊款。徐万宝的诚信赢得泉州药商儿子的信任,便邀其到泉州合伙经营,后又重金委托他回仙游拓展药铺生意。
  徐万宝诚信经营,生意越做越大,除经营药铺外,还经营蔗糖、烟草、木材、土纸、桂圆、蜜枣、苎麻布、靛青等土特产品,通过海运大量销往江浙、湖广、天津、北京等地。同时,还在台湾开设商行,开展对台贸易,销售兴化土特产,又从台湾进口商品到兴化销售和闽中各县。
  徐万宝从省外大量调运豆饼、粮、油、京果和丝绸棉布等,在仙游批发给闽中各县的商人,数年之间,资本暴增,成为富甲八闽的大商人,号称“徐百万”。徐万宝事业发达之后,热心于公益事业,晚年捐资修建了徐氏祠堂7座,建设亭台楼阁10处,还与父兄一道,兴义学、建义仓、置义田,经常捐资赈济灾民,在仙游、莆田、闽侯、惠安、德化等地参与捐建金凤桥、江口桥、濑溪桥、平安桥、林中桥等15座桥梁,捐资总额达72万银元,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仙游知县为了表彰徐万宝的善举,在县城拱桥头修筑“乐善好施”石碑坊1座,以资鼓励。
  2.陈天高(生卒不详),祖籍晋江石狮。15岁时随姑夫到浙江合伙开设“丰盛”号土特产商行,先掌库存(理财),后管出街(采购),从商40年,积累资产折银达20多万两。
  清初,仙游境内农民开始大面积种植烟草,晒烟资源丰富,陈天高立即迁居仙游,投巨资在县城(鲤城)创办“隆兴”号烟行,从事烟丝加工与出售。每年收购烟叶万余担,雇员100多人,这在当时可算是一个大型家族企业。同时,陈天高非常注重商品的广告效应,他将烟丝分包成1斤、2斤、3斤三种不同重量的包装,内装2粒荔枝核,并以“双荔”为商标,被誉为“兴化名烟”,畅销福建、江西和浙江等省。
  陈天高经营有方,十几年间就聚资百万,成为仙游烟商第一巨富。清雍正十四年(1736年),仙游知县陈兴祚创办仙游官立金石书院,陈天高儿子陈涵辉根据父亲遗愿,捐巨资作为办学经费,受到朝廷褒扬。道光五年(1825年),陈家奉旨在县城东门外修建“乐善好施”石坊一座,历经30年才建成,为现存八闽艺术最精美的石雕代表作。1985年,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3.徐年盛(1655—1739年),仙游县城关功建里(今鲤城镇)人。年轻时继承家业,在仙游、泉州等地经营徐氏烟行,因经营有方,迅速发展为兴化境内最著名的烟商之一。为了拓展商路,他购置了多艘船舶,进行长途贩运,徐家船队经常往来于台湾海峡,将仙游的烟丝、蔗糖、桂圆干等土特产运往台湾销售,又将台湾的名优特产运销大陆,沟通了兴化与台湾的经济贸易。据《莆田市外经志》记载:“雍正年间(1723—1735年),仙游舶户徐年盛多率徐氏船队来往于台湾海峡,运销台湾大米、莆仙土特产、烟丝、桂圆及百货”。①清康熙年间,徐年盛又开辟了兴化至上海、天津、烟台等北方商埠的航线,将兴化桂圆干、蔗糖、烟丝等大量运销北方市场,又从北方运回豆饼、粮油和纺织品等回仙游,批发给闽中各县的商贩,生意蒸蒸日上,几年之间就成为百万富翁。
  徐年盛善于经营,生意持续兴隆,成为清代仙游境内的知名商人。晚年徐年盛慷慨解囊,兴办了许多公益事业,如捐资修建东渡塔、赖溪桥、双坑桥、金凤桥等。徐年盛逝世后,清廷褒封他为朝议大夫,在仙游城内修建了朝议祠和“荣可嘉”石坊各1座,以旌其德。
  4.黄邦杰(1821—1897年),名步,学名廷拔,字孟衢,号茹乡。祖籍莆田县渭阳村,后迁居涵江霞徐街。黄邦杰幼年家贫,19岁时赴宁波经商,先后在宁波和涵江创办了2个瑞裕商行,购置了一艘木帆船,取名“瑞安”号,载重2000担,航行于宁波、上海与莆田之间。北航时运出兴化桂圆干、白糖、赤砂和荔枝干等土特产,南旋时从宁波运回棉花、布匹、草席、蚕豆、豆饼和绍兴酒等,获利颇丰。
  黄邦杰经营有方,几年之间就积累了巨额财富,并在渭阳和涵江等地开设多处鲜龙眼收购站,建设了多间焙制桂圆干的焙房,专门从事兴化桂圆干批发和转运业务,逐渐发展成为兴化境内最大的桂圆干批发商。
  黄邦杰虽然身家百万,富甲一方,自己生活却十分俭朴,而对社会公益事业又非常热心。他先后参与捐资创办了渭阳明远书院,修建了黄巷大宗祠、霞徐天后宫和兴安会馆等,还捐出白银500两,助建萩芦溪大桥等。清同治年间,莆田县举孝廉活动,知县授予黄邦杰“孝廉方正”匾牌。
  5。蒲鲁士(1864—1917),号叟堂,美国乌省泉田城新历克顿乡人。蒲鲁士毕业于美国何省卫斯理神学大学,获博士学位。1889年,蒲鲁士赴新加坡等地布道。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被派到莆田主持美以美教会,创办了福音书院,自任院长。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蒲鲁士在莆田城内创办了“美兴书坊”,经营销售宗教书刊。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蒲鲁士又创办了《奋兴报》(罗文版)。次年,他还创建了“美兴纺织局”,开了莆田机器纺织之先河。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蒲鲁士将莆田境内的陈紫荔枝苗带往美国,种植于佛罗里达州,后传至巴西、古巴等国,被誉为“果中皇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蒲鲁士在城厢开办“美兴印书局”,自任局长,印刷罗马字母和莆仙方言音的基督教经籍。随后,蒲鲁士又在涵江创办兴仁医院,自任院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蒲鲁士在福音书院内附设师范学校,自任校长、教员,为教会培养师资。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蒲鲁士创办了汉文《奋兴报》,出版汉文《新旧约全书》,同时承印社会各界的印刷品,自任总经理,经营印刷业务。
  民国元年(1912年),蒲鲁士赴婆罗洲,与当地政府订约,在沙捞越地区租赁山地,组织莆、仙两县的教徒前往垦荒种植,并规定参加垦殖的教徒必须捐出1/10的收入给教会。次年,蒲鲁士又支持教友在黄石创办面粉加工厂。民国4年,蒲鲁士还创办了兴善轮船公司,购置了水上木制汽船,使用机器动力驱动,往来于城、涵两地。民国5年,莆田沿海堤坝决裂,海水淹没沿海大片农田,蒲鲁士身体力行募资修复了东埭石堤。民国6年,蒲鲁士在东埭、蒲岭一带购买田地近2000亩,租给农民耕种,并设立积谷仓收贮粮食。同年,蒲鲁士返回美国,不久后病卒,终年53岁。
  6.姚为祺(1872—1929年),又名寿美,江口镇东源村人,被称为“南洋脚车业始祖”。光绪十八年(1892年),姚为祺随乡亲赴马来亚吉隆坡谋生,开始只靠出卖苦力过日子,起早摸黑,含辛茹苦。三年后,他在当地一家机器公司学装配,学会了一些修车技术,并积攒了一笔钱。
  光绪二十五年(1899),姚为祺开始走上自主创业之路,先创办了“福隆兴脚车修理铺”,兼营英国自行车配件。不久,他取得了英国自行车销售代理权,经营规模日益扩大,收入日益增多。
  姚为祺事业有成之后,全力帮助亲友创业。江口的姚金榜、姚来喜和福清的王祖德、王禄梓等人,都是在他的引荐支持之下,先后发展成为马来西亚吉隆坡、泗水和新加坡等地的著名车商。
  在姚为祺的带领下,马来亚、印尼、新加坡等地经营自行车业和汽车行业的兴化商人不断增多,车行达数千家之多,市场扩展到马来西亚、泰国和新加坡等国,兴化商人在南洋诸国的汽车行业和自行车行业逐渐占居垄断地位,形成了庞大的兴化商帮。
  姚为祺肯吃苦,敢拼搏,富有开拓精神。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他开始涉足经营橡胶园,先后开发了200英亩橡胶园。当时,橡胶树在马来西亚还处于试种阶段,姚为祺敢为人先,大胆投资,为姚家以后的橡胶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姚为祺秉性仁慈,济贫助困,仗义疏财,不惜捐巨资支持家乡公益事业建设,素为侨胞和乡亲所敬仰。但姚为祺由于长年劳累,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于民国18年(1929)病故,终年57岁。
  7.林宗谟(1873—1936),字聚金,江口顶墩村人。林宗谟幼年上过私塾,略通文墨,精明灵巧,少年时经同乡引荐,先后到福清渔溪和仙游县城的京果店当伙计,积累一定经验之后,便开始自主创业。起初,林宗谟在福安县挑货郎担,贩卖日用百货和洋布等。福安虽地处山区,却滨临海边,特别是赛岐地区,北通上海、江浙,南通福州、福清,海上交通十分方便。于是,林宗谟便在赛岐创办了“瑞兴”商号,经营转口贸易,将上海的“洋货”、苏州的绢花、宁波和温州的草席,以及闽北的茶叶、笋干、香菇、黄花菜、草纸等土特产运往福清销售,然后又把兴化的桂圆、蔗糖等土特产运往福安和江浙一带销售,由于经营有方,几年之间就发展成为富商。
  正当林宗谟生意蒸蒸日上之际,一连串灾难向他袭来。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瑞兴号途经石虎岭时货物被土匪抢劫,损失惨重。同年十二月,瑞兴号从福清运往福安的一船货物突遇台风袭击,船沉货没,血本无归。天灾人祸,无力回天,林宗谟只好关闭“瑞兴”号,携妻带儿返回家乡。但祸不单行,刚踏进家门就围来了一大批债主,原来家中兄弟吸毒成瘾,负债累累。面对骨瘦如柴的兄弟,林宗谟只好倾资为兄弟还了债,不但身无分文,还欠下不少的债务。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林宗谟只身来到马来西亚新兴州的芙蓉坡,开始只是给胶园老板拉车。由于他待人诚恳、手脚勤快、办事利索,深受老板器重。有一次,林宗谟到吉隆坡出差,遇到同乡姚为祺。他乡遇故里,格外亲切,当时姚为祺正在销售自行车及其配件,生意蒸蒸日上,便建议林宗谟也试一试。林宗谟辞去胶园的差事,到吉兰丹州与泰国接壤处租了一个店面,销售自行车及其配件。由于林宗谟有着丰富的经商经验和人生阅历,店铺一开张就旗开得胜,生意兴隆。
  清末,林宗谟生意越做越大,便将胞兄、胞弟接到吉兰丹做帮手。随后,家乡有多批亲朋好友相继来到马来西亚投靠,他热情接待家乡亲人,无偿提供食宿,并借给本钱,让乡亲们自立门户,共同经营自行车及其配件。林宗谟不但为乡亲们提供货源,还指导同乡经营好自行车生意。
  于是,投靠他的莆田乡亲越来越多,逐渐在马来西亚形成了兴化自行车商帮。林宗谟成为自行车及其配件的总批发商之一,生意蒸蒸日上。
  清末民初,林宗谟深入到与吉兰丹一水之隔的泰国南部考察,发现泰国境内社会安定,民风淳朴,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且有不少华人居住,便在泰国南部开设自行车销售店,生意很好,收入颇丰。于是,他将马来西亚的生意交给兄弟经营,自己在泰南的大年府创办了“万瑞公司”。
  由于选址合适,交通方便,东南方向有吉兰丹州,西南方向是著名的商港和海岛都市槟榔屿,加上马来西亚是英国的殖民地,英货在境内畅通无阻。万瑞公司开张后生意蒸蒸日上,没几年就发展成为资本雄厚的大公司。随后,又有不少乡亲到泰国投奔林宗谟,万瑞公司有计划地将他们安排到泰国各地设店销售自行车,很快就在泰国形成了一个新的自行车销售网络。万瑞公司也迅速发展成为泰国地区自行车及其配件的总批发商,经营自行车的兴化商帮队伍不断壮大。
  民国初期,万瑞公司在泰国享有盛名。当时汽车工业在东南亚各国刚刚崛起,万瑞公司紧跟潮流,率先引进英、美等国的名牌汽车及其配件,在马来西亚和泰国销售,并通过兴化自行车商帮的销售网络,迅速占领了马、泰两国汽车市场,逐渐发展成为了大牌公司。
  万瑞公司走上健康发展轨道之后,林宗谟告老回乡,颐养天年,由儿子继续经营。林宗谟晚年热心公益事业,扶贫帮困,深受乡亲好评。民国二十六年(1936年),林宗谟在涵江顶墩病逝,享年64岁。

附注

①《莆田市外经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莆商发展史》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福建莆田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早期莆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莆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产业、医药产业、木业发展的贡献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林宗谟
相关人物
徐万宝
相关人物
陈天高
相关人物
陈兴祚
相关人物
陈涵辉
相关人物
徐年盛
相关人物
黄邦杰
相关人物
蒲鲁士
相关人物
姚为祺
相关人物
姚金榜
相关人物
姚来喜
相关人物
王祖德
相关人物
王禄梓
相关人物
林宗谟
相关人物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金石书院
相关机构
黄巷大宗祠
相关机构
霞徐天后宫
相关机构
兴安会馆
相关机构
福音书院
相关机构
万瑞公司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