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清代妈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商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13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清代妈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分类号: F710
页数: 7
页码: 226-233
摘要: 本节记述了莆田市清代妈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内容包含了清廷对妈祖信仰的大力推崇,妈祖文化在海内外的广泛传播的详细介绍。
关键词: 清代 妈祖文化 莆田市

内容

清代,妈祖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超越了以往各个朝代,达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顶峰。一方面,由于清代商业经济繁荣昌盛,对外经济交流不断扩大,信仰妈祖的百姓日渐增多,客观上促进了妈祖文化的广泛传播;另一方面,清统治者为了维护其执政的合法地位,千方百计突出妈祖在军事上的灵性,以证明朝廷对台军事行动的正义性和对汉人统治的合法性,故不遗余力地推崇妈祖信仰,凡是奏请褒封妈祖的请求,朝廷都一一给予满足,使妈祖在信仰、褒封、等级方面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一、清廷对妈祖信仰的大力推崇
  清执政者为了标榜满族对汉人统治的合法性,通过推崇妈祖信仰以收买人心,故清廷比前几个朝代更加重视妈祖信仰,曾经15次褒封妈祖,从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字数之多达64字,直至无以复加的程度。清代,朝廷对妈祖褒封的间隔也最密,仅咸丰年间(1851—1861),朝廷就5次褒封妈祖,将妈祖神格推到了历史的巅峰。清廷之所以如此重视妈祖信仰,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清初,福建沿海反清复明斗争此起彼伏,如火如荼。为了镇压反清势力,清廷频频向台用兵,而台湾和澎湖列岛的民众及驻台将士又大多数信仰妈祖,郑成功部队甚至把妈祖当作“护军神”。所以,清廷每次出兵台湾都要借助妈祖神威,如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出兵台湾之前,特地从湄洲妈祖庙奉请妈祖神像随军出征,并举行了隆重的祭典仪式,将妈祖作为护军之神,以增强将士攻打台湾的信心。施琅收复台湾之后,奏请朝廷册封妈祖为“天后”,还在台湾鹿港等地修建天后宫,供奉从莆田湄洲带去的随军妈祖神像。
  康熙六十年(1721年),福建长泰籍人朱一贵在台湾领导民众举行反清起义,清廷命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之子施世骠率兵入台平定。但施世骠出师未捷身先死,后由澎湖副将、南澳总兵蓝廷珍继续完成台湾平暴任务。雍正四年(1726年),蓝廷珍奏请朝廷册封妈祖,雍正帝赐“神昭海表”匾一块,分别挂于湄洲、厦门、台湾三座天后宫,以笼络福建沿海的妈祖信徒。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台湾岛内发生了漳州人林爽文领导的天地会暴动,闽浙总督常青先派福州守将恒瑞、福建水师提督黄仕简和福建陆路提督任承恩等人率4000清军征台。随后,清廷又派出陕甘总督大学士福康安、参赞大臣海兰察等人,率绿营8000入台平叛。天地会暴动事件平息后,福康安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向朝廷奏曰:官兵得到妈祖的默佑,请求褒封妈祖。乾隆皇帝加封妈祖为“显神赞顺”。可见,清廷每次对台用兵后都褒封妈祖,使妈祖神威不断提升。
  除了军事行动胜利后褒封妈祖,朝廷大使出访在海上遇险平安返回后都奏请褒封妈祖。如康熙二年(1663年),册封使张学礼、王垓等出使琉球,船经姑米山时遭遇风暴,祈求妈祖保佑,平安归来后,也请求朝廷褒封妈祖。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册封使汪楫、林麟焻等出使归来时,在海上遇飓风祈求妈祖保佑,平安返回后也奏请褒封妈祖;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册封使海宝、徐葆光等人出使归来时舟遇旋风,脱险后也奏请褒封妈祖;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册封使全魁、周煌等人的使船在姑米山海域忽遇台风,祈求妈祖保佑而脱险,返朝后也请求褒封妈祖;道光十九年(1839年),册封使林鸿年、高人鉴等赴琉球出使,途中两次突遇风暴,均祈求妈祖保佑,平安归来后也请求朝廷褒封妈祖......每一次有关妈祖的请奏,朝廷都给予了满足,一一褒封,使妈祖神威越来越显赫。
  二、妈祖文化在海内外的广泛传播
  妈祖信仰作为兴化古代最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业文化和海洋文化,长期支配着广大兴化商人的思想意识,并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到每个商人的精神世界之中。妈祖文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甚至影响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特别是中国商业这个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深深地刻上了“和气生财”、“行善积德”等富有妈祖文化色彩的传统烙印,被大多数商人所接受,并一直传承下来。在这一商业文化传承过程中,妈祖信仰从兴化地方性文化迅速演变为世界性的海洋文化,其中闽商特别是兴化商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宋代起,妈祖就成为兴化商人和广大闽商的共同神祗和精神依托,莆商足迹之处,必有妈祖信仰,闽商移居之地,必建妈祖宫庙。进了清代之后,兴化商业经济出现了空前繁荣,境内市场已经不能满足商人们的发展需求,大批兴化商人奔赴全国各地寻找商机,不少闽商向海外发展,促进了福建与全国各地以及海外各国的经济交流和人员往来,客观上加速了妈祖文化的传播和妈祖影响力的扩大。
  (一)商业繁荣促进了妈祖香火的旺盛
  从宋代开始,妈祖信仰始终与商业经济紧紧联系在一起。清代兴化境内商贸繁荣,商业集镇增多,商人队伍迅速壮大,城乡市场货物充足,商人们生意兴旺,收入增加,自然而然地将功劳记在妈祖身上,商人赚钱越多,妈祖就越灵验。所以,清代兴化境内妈祖香火十分旺盛,掀起了一股建设妈祖宫庙的热潮。据《涵江区志》记载:清代涵江商业空前繁荣,妈祖香火非常兴旺,先后修建了30座天后宫,仅涵江霞徐码头附近就建有7座妈祖庙(即顺济庙,义德堂、涵江旧宫、涵江新宫、涵江海关妈祖庙、昭应宫、石城宫),这些庙宇大多是商人集资兴建的妈祖行宫。
  清代莆田忠门半岛也创建了不少新妈祖庙。忠门沿海与湄洲岛仅一水之隔,从事渔业生产的渔民和从事海运的商人很多,百姓信仰妈祖非常普遍,妈祖香火历来旺盛。仅清初,忠门商人就先后集资新建了6座妈祖庙。至清朝末时,忠门半岛共建有22座妈祖宫庙,数量之多,密度之大,居兴化各地前列。
  清代仙游枫亭太平港商业繁荣,妈祖香火非常旺盛。据史书记载:清代枫亭境内新建妈祖宫庙9座,且大多数为商人集资兴建。如枫亭的“草厝宫”,清初因“截界”和海禁,宫庙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康熙十八年(1679年),从事航运的枫亭商贾共同出资重建,取名“龙聚宫”,并派人专程前往湄洲祖庙迎请妈祖分灵回乡奉祀。还有道光七年(1827年)新建的“安福宫”,也是由枫亭海商蔡育林出资兴建。枫亭草楼古码头附近的“青山宫”,清代时先后分炉出“龙山宫”、“丹山宫”、“景山宫”等多座妈祖庙,都是由当地商人捐资兴建的新妈祖行宫。
  从清初起,在兴化北部山区掀起了一股修建妈祖庙的热潮。如仙游县的西乡,地处偏僻,但妈祖信仰却很流行,清代共兴建了4座妈祖宫庙,即洋坂“梁峰宫”、圣山“龙泉新宫”、中峰“妈祖宫”和中岳“妈祖庙”等。还有仙游鲤南的“后振宫”、郊尾“松圣庙”等,都是当地商人集资兴建的新妈祖行宫。据不完全统计,清代莆田县境内共修建妈祖庙316座,仙游县境内也新建了近百座妈祖宫庙,妈祖宫庙之多,香火之旺盛,达到了历史鼎盛。
  (二)清代福建境内掀起一股建设妈祖庙的热潮
  清代,妈祖文化信仰已经从沿海向内地传播。一方面,满清王朝出于政治需要极力推崇妈祖信仰,导致妈祖威望不断升高,作为官方认可的妈祖,自然成为福建百姓普遍崇拜的神祗;另一方面,清代妈祖信仰已经从沿海走向内陆,从渔民、商人逐渐扩展到普通百姓家,妈祖信仰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清代福建各府县掀起一股以创建妈祖庙为内容的妈祖信仰热潮。据《福建通志》记载:清代福建境内共有53个县创建了妈祖庙,主要有闽县、侯官、长乐、福清、连江、罗源、莆田、仙游、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漳浦、海澄、南靖、长泰、诏安、南平、顺昌、将乐、沙县、尤溪、永安、建瓯、建阳、崇安、浦城、松溪、政和、邵武、光泽、建宁、泰宁、长汀、宁化、清流、归化、连城、上杭、武平、永定、霞浦、福鼎、福安、宁德、永春、德化、大田、龙岩、漳平、宁洋等县,有的县甚至修建了多座妈祖庙。从妈祖庙的建设资金来源看,大多数是由商人捐资赞助,许多妈祖庙的碑刻上都记载着商人捐资建庙的情况,“如福建沙县城西薛坊天后宫为本县商人于雍正间创建;光泽城西洪济坊天上圣母庙为盐商所建;泰宁炉峰山天后宫为福州商人郑国良所建;浦城城西砌头天后宫及南浦门外水南天后宫为浦城商人捐建和重建;建宁北门外下坊街天后宫为本县盐巴帮捐建。又如闽东宁德蕉城天后宫,为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商民所建;龙海上西湖街溪口慈济官为盐船及七帮盐商所建......”①由于清代福建各地修建了大量的妈祖宫庙,客观上促进了妈祖信仰的广泛传播。
  (三)会馆天后宫遍布全国各地
  会馆天后宫是清代国内妈祖信仰传播的又一重要形式。在清代商业繁荣的历史大背景下,莆商队伍迅速壮大,闽商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并先后在全国各大商埠成立了福建会馆和兴安会馆。
  这些会馆成立后第一件大事就是捐资修建天后宫,供奉妈祖神像,保佑商人生意兴隆。所以,会馆天后宫既是商人活动的场所,又是商人们联谊与沟通的纽带。各地会馆大多设在天后宫中,商人们商议商务、同乡聚会、祭典妈祖、互相交流等,也在天后宫中进行,故称会馆天后宫。据山东大学图书馆的馆藏资料,清代全国各地由商帮会馆创建的天后宫共计191座,其中明确记载由福建商帮或闽商参与兴建的天后宫有142所,以江浙、上海、天津、山东等沿海城市居多。如乾隆元年(1735年),福建八县商人共同出资创建了温州西门外天后宫;乾隆二年(1736年),闽商在台州临海县兴建了天后宫;乾隆六年(1741年),兴化商人又在温州南门外创建了天后宫。又如浙江金华天后宫、嵊县天后宫、松阳天后宫、衢县天后宫、嘉兴天后宫等,都是由闽商会馆出资创建的妈祖庙。还有广东的吴川县,清代创建了多座天后宫,其中一座“在陡门东炮台上,年久倾圮,相传闽商虔祷重修......闽人出入必祷于此”。①另外,在北方各大商埠,如天津、北京、山东、沈阳等城市,凡有闽商会馆之地,均有会馆天后宫。
  清代兴化商人分布在全国各地,凡重要商埠都有兴化人经商,并创建有兴安会馆和莆阳会馆,而大多数会馆都集资修建了天后宫。目前有记载的清代兴安会馆天后宫就有20多座,如清康熙年间,兴化商人先后在泉州涂山街胭脂巷、福州下杭街和江苏吴县姚家巷等地,创建了兴化会馆天后宫。清乾隆年间,兴化商人在全国各地创建了3座会馆天后宫,即北京崇兴寺胡同兴安会馆天后宫、温州南大门外兴安会馆天后宫和福建崇安五夫里兴安会馆天后宫。清咸丰年间,兴化商人在浙江象山盐仓创建了会馆天后宫。光绪年间,兴化商人在上海创建了复兴东路兴安会馆天后宫......这些天后宫都与兴安会馆合二为一,成为凝聚兴化商人、联络乡亲的纽带,也是兴化商人社团活动的场所。所以说,清代妈祖信仰的广泛传播,福建商人和兴化商帮起到了重要作用,凡由闽商集资建设的会馆天后宫,都有兴化商人参与,且大多数天后宫的妈祖神像是由兴化商人从湄洲祖庙分灵过去。所以说,闽商和莆商在清代的妈祖文化传播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妈祖文化在海外的广泛传播
  海外妈祖信仰传播始于宋代,发展于元、明两朝,鼎盛于清代。随着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海商队伍迅速扩大,特别是近代轮船崛起之后,极大地改善了远洋条件,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但“天有不测风云”,海上惊涛骇浪,风云莫测,海难事故时有发生。为了保佑航海安全,海商们始终将妈祖作为航海保护神,无论是兴化商人,还是闽商及全国各地的海商,甚至海外华人华侨,都在远洋的海船上供奉妈祖神像。据史书记载:“莆田人‘航大海而去。’运载的丝布、荔枝、妈祖像等‘尤不可计’”。所以,“世界各地,凡海船航海所经之地,华侨所到之处,多有妈祖庙,并引起国际友人重视”。②据莆田林氏族谱记载:清初,兴化商人赴日经商,“林水山把妈祖像带到日本,安置于野间岳西宫,被称为‘林家妈祖’。还有日本北半岛的大间浦,茨城县北部的矾原等地,也信仰妈祖”。③据周玄韦《圣林续记》载:兴化入“惯习通番,每一舶必置妈祖妃像,中燃祖庙信香”,“神在无所惧,故之周流岛国。道无不通耳”。①福建海商和莆商的船上几乎都奉祀妈祖神像。据琉球国《历代宝》记载:“中国商船遇害海难至琉球事件,其中福建省商人船户几乎都有妈祖神像”。②如乾隆十四年(1749年)三月初一,闽候商人吴永盛等29人,驾乘“宁”字497号海船去台贸易,十一月十五日漂流至琉球国北府冲礁船破,人员获救,捞起物中有“天后娘娘六位”;同年四月二十二日,闽县商人船户蒋长兴等27人,驾船往厦门装糖开船,航运到上海、锦州等地贸易,十月十五日出锦州港后途中遇风,“二十二日船漂至(琉球)麻姑山,冲礁打坏,货物沉空,只逃得性命上岸”,随带物中有“天后娘娘并将军三位”;同年十一月间,兴化商人船户黄明盛等30人在海上遇飓风,船只“漂至(琉球)叶壁山地方冲礁破坏,人命无虞”,捞起物中有“天后娘娘三位”;又如乾隆三十年(1765年),漳州龙溪船户蔡永盛等23人带“天后娘娘一位”......;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福州商人林攀荣等33人,带“天后娘娘一位”......;乾隆五十年(1785年),漳州龙溪商人林长泰等26人,带“天后娘娘一位”......③类似记载,不胜枚举,可见清代闽商对妈祖的虔诚与崇拜之程度。
  从海外妈祖信仰分布情况看,闽商和兴化商人也是妈祖文化传播的先驱。据海外兴安会馆资料记载:“世界许多国家都有妈祖庙,如法国巴黎、美国旧金山、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日本、台湾、泰国曼谷、印尼、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华侨,也有不少人信仰妈祖,这些妈祖神像和信仰最初是由兴化商人或闽商带过去的”。④清代迁移海外定居的兴化人,在移民过程中无不祈求妈祖保佑,为了平安到达目的地,他们将妈祖神像带到侨居国,并将其融入当地文化之中,促进了妈祖信仰在海外的广泛传播。特别是在古代航海科技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兴化移民飘洋过海,历经风涛之险和羁旅之苦,身在异国他乡,人生地疏,面临着境遇之难、前途之优,而对远在祖国的妻子儿女及其家人,又有思乡之切、怀念之痛,这种复杂的心情无处倾诉,只好祈求妈祖保佑。同时,妈祖又是朝廷和民间公认的万能神祗,自然成为兴化乡亲的象征,也是海外商人寄托情思和维系血脉的纽带,甚至成为海外华侨生存与生活的精神支柱,这也是妈祖信仰在海外能够广泛传播的深层次动因。
  清代妈祖信仰在台湾地区传播最为广泛,台湾岛内最早的妈祖庙是由兴化商人创建的。据史书记载:明至元十八年(1281年),兴化商船经常途经澎湖列岛,将兴化农产品和手工业品销往澎湖列岛,为祈求妈祖保佑,商人们便在澎湖岛创建了第一座妈祖庙。明中叶,多批兴化移民从台湾鹿港登岛,又在鹿港创建了天后宫,成为台湾岛内最早的天后宫。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有不少兴化人移居台湾岛内,带去了妈祖神像,创建了不少妈祖行宫。此后,莆台交往日益密切,人员往来日渐频繁,而台湾海峡风大浪高,海船往来多有不测,妈祖信仰便成为兴化商人抵御险恶环境的精神力量。进入清代之后,随着台湾移民的日益增多,妈祖信仰在岛内广泛传播。如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郑经派刘国轩驻兵屯田于鹿港时,莆仙人在南岸兴建一座妈祖庙叫‘兴安宫’,俗称新妈祖宫。原来‘鹿港天妃宫’称为旧妈宫,是台湾本岛最早的妈祖庙”。⑤此后,台湾岛内陆续兴建了10多座妈祖庙,分布在台北、台中和台南各地,妈祖信仰迅速传播到台湾全岛。
  加上清廷多次褒封妈祖,确立了妈祖信仰的合法地位,客观上也扩大了妈祖在台湾的影响力。据统计,清代台湾境内创建了大量的妈祖宫庙,“平均一万二千人就有一座妈祖庙。在清朝统治的232年内,台湾共兴建了220座妈祖庙,几乎每一年建一座”。①这些妈祖宫庙一半以上是由官府出资创建,其余的主要由商人、大陆移民和台湾原住民共同集资修建。
  马来西亚是南洋地区最早传承妈祖文化的国家。在十六世纪之前,马来西亚境内的妈祖神像大多同观音菩萨合祀。进入清代之后,马来西亚境内妈祖信仰越来越普遍。如创建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的马六甲青云亭妈祖庙和槟城广福宫,宫内都置有妈祖神像。清雍正十三年(1735),漳州六甲乡人林伯显奉圣母乘舟南渡,遇风漂到了吉兰丹万捷海岸,遂在当地定居垦殖,奉妈祖为保护神。进入十八世纪之后,随着海外华人的大量增加,以祖籍地和方言为纽带的同乡会馆应运而生,并建设了多个会馆天后宫。如马六甲永春会馆,于嘉庆五年(1800年)创建了天后宫;槟城嘉应会馆于嘉庆六年(1801年)创建了天后宫;马六甲福建会馆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集资创建了天后宫。还有创建于清中期的马来西亚海南会馆和清末的福莆仙会馆,也集资修建了会馆天后宫。十八世纪期间,在兴化商人、闽商和华人华侨的积极传播下,妈祖信仰迅速拓展到马来西亚各个角落。
  印度尼西亚境内的妈祖信仰起源于清初。清顺治七年(1650年),福建尤溪侨商郭桥兄弟在印尼境内创建了一座观音亭(后改名金德院),奉祀观音和妈祖神像,这是印尼境内有关妈祖信仰的最早记载。之后,一些福建移民陆续定居巴城,便在印尼境内兴建了一些寺庙,大多兼祀妈祖神像。乾隆十六年(1751年),福建侨商在巴城创建了第一座天后宫,专门供奉妈祖神像。据咸丰八年(1858)重修碑刻记载:自明季以来,中华之客贩于巴陵潮海之间,尤蒙圣母垂佑,行贾坐商,各得其宜。盖圣母系出湄洲,为我族之祖姑。我族之客巴陵者,皆深感圣母之庇,且以亲亲之义,崇奉最虔,乃鸠族中同志,而西园天后宫之所由建焉。乾隆后期,兴化商人又在寥内群岛的丹戎槟榔创建天后圣庙。进入十八世纪中叶之后,由华商集资兴建的天后宫几乎遍及印尼各个商埠,如万隆协天后宫、三宝垄市妈祖宫、南旺慈惠宫、茉莉芬市慈荣宫、泗水天后宫和苏岛棉兰天后宫等,还有寥内群岛丹戎槟榔天后圣母庙和锡江天后宫,以及苏拉威西岛俄伦打洛埠天后宫等。
  这些妈祖庙大多数是由商人集资兴建的,如棉兰天后宫现存有清宣统元年(1909年)刻记的《乐捐碑》,其中记载了该妈祖庙创建由12家大公司发起,200多家铺号参加捐建,共耗银24155圆。
  新加坡境内妈祖庙也是由商人集资创建的。据史书记载:星洲妈祖信仰起源于嘉庆年间,即十八世纪初。中国百姓移居新加坡时,将家乡带来的妈祖神像供奉在当地土地庙中。随着海外华人华侨的日益增多,土地庙不能适应华人的祭祀需求。道光十九年(1839年),富商陈笃先领衔捐资在亚逸街创建了新加坡境内第一座天后宫,取名“天福宫”,专门奉祀妈祖神像。据道光三十年(1850年)碑刻记载:我唐人由内地航海而来,经商兹土,惟赖圣母慈航,利涉大川,得以安居乐业,物阜民康,皆神庥之保护也,我唐人食德思报,公议于星嘉坡以南,直隶亚翼之地创建天福宫。天福宫是福建会馆的前身,具备了联络商人的会馆功能,如1854年福建华侨曾以天福宫的名义,倡议捐资创建新加坡第一座华文学校——萃英书院。咸丰十一年(1861年),闽商又在天福宫内成立了福建会馆,以妈祖信仰为纽带,联络海外闽侨。特别是海外华人的教育事业发展,通常是以天后宫名誉进行号召,如崇文阁、道路南(1906年)、南侨(1947年)、光华(1952年)等学校,以及南洋大学(1956年)的捐建,都是以天福宫名誉牵头联络,动员商人捐资赞助。鸦片战争后,大批商人涌入新加坡,促进了当地妈祖信仰的广泛传播,如福州、兴化、晋江、惠安、同安、永春等地的华侨,相继成立了同乡会馆,各会馆都相继创建了天后宫。如1857年创建的福建九龙堂、1867年创建的永春会馆和十八世纪末南洋莆田会馆天后宫等。还有一些外省商人及会馆也集资创建了妈祖庙,如1857年琼州会馆集资创建了天后宫;1880年义顺西河公司出资修建了天后宫;潮州八邑会馆也创建了崇祀天后圣母庙,以及“浮罗乌敏半岛天后宫、金榜山亭天后宫、木山圣母宫、云峰天后庙、波东巴西联合庙等”,都是由商人或企业出资创建的妈祖庙。①妈祖信仰在日本的传播源于明永乐年间。据史书记载:郑和船队下西洋时将妈祖信仰带到日本,先后建立了“上天后宫”和“下天后宫”,这是官方记载的日本境内最早的天后宫。明嘉靖年间,从事海运贸易的商人又把妈祖神像带进了日本长崎港,并创建了长崎三唐寺。当时日本政府严禁传播天主教,为了避免天妃圣母混同于天主教圣母而招致麻烦,商人们借佛教之名行天妃崇拜之实。据延宝二年(1674)《重兴分紫山福济寺记》记载:本朝正保间,有道人缚茅以居,奉天妃圣母香火。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日本当局划地建立唐人坊,强制华人入住。至18世纪中叶,唐人坊内华人已达5000人,便集资创建了一座天后宫。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闽商在日本创建了八闽会馆天后宫。道光二十三年(1897年),八闽会馆移址扩建,改名为福建会馆,馆内亦设天后堂。可见,日本境内妈祖信仰也是由闽商和兴化商人传播过去。
  越南境内妈祖信仰起源于明末清初,南明时期有一批不愿归清的中国人移民到越南境内定居,便在越南的延福县奉祀妈祖神像。随后,中国华侨又在越南的南圻柴棍铺华商社区设立会馆,崇奉妈祖神像。清末,越南境内已有多个闽商会馆,如三山、兴化、温陵、霞漳等会馆,各会馆都创建了会馆天后宫。
  泰国境内的妈祖信仰起源于清初,开始只是民间信仰,商人们在自家或小庙中奉祀妈祖神像。
  咸丰元年至同治二年(1851—1863年),华商们先后在曼谷、洛坤、素叻三地集资创建了天后宫,奉祀妈祖神像。同治三年(1864年),福建侨商创建了福建会馆,并集资创建了天后圣母庙(后改名新兴宫)。
  缅甸境内清代共修建了4座妈祖庙,其中丹老天后宫内尚存的大钟上面镌有“道光十七年献”的铭文,说明该天后宫至少创建于1837年。仰光的广福宫亦以观音与妈祖合祀,也是由福建船商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集资兴建的,今尚存碑记一块,刻记捐资船户52家名录。可见,海外各国的天后宫大多数是商人所创建,清代妈祖信仰在海外的广泛传播,闽商和兴化商人功不可没。
  总之,无论是国内的妈祖信仰发展,还是海外的妈祖文化传播,都与闽商和兴化商帮有关,他们既是妈祖文化的积极传播者,也是海外妈祖宫庙的创建者。凡是有妈祖信仰之处,必有闽商和兴化商人之足迹,了解妈祖在海外的传播过程,即可以了解海内外闽商的发展历史。

附注

①刘福铸著:《论清代福建妈祖信仰的兴盛及其原因》,《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第188页。 ①陈兰彬:《吴川县志》卷三,刻本,清光绪十八年(1892)。 ②《福莆仙乡贤人物志》,福莆仙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478页。 ③《福莆仙乡贤人物志》,福莆仙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478页。 ①蒲泉老:《拾墨记》卷十二(妈祖)。 ②徐茶生、黄国珍著:《海上贸易与妈祖信仰传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③刘福铸著:《论清代福建妈祖信仰的兴盛及其原因》《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第187—188页。 ④《福莆仙乡贤人物志》,福莆仙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476页。 ⑤陈光荣著:《寻根揽胜兴化府》,海风出版社2000年版,第94页。 ①陈光荣著:《寻根揽胜兴化府》,海风出版社2000年版,第97页。 ①《福莆仙乡贤人物志》,福莆仙文化出版社1990年版,第457页。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莆商发展史》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福建莆田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早期莆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莆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产业、医药产业、木业发展的贡献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