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商业“行话”五花八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商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132
颗粒名称: 三、商业“行话”五花八门
分类号: F710
页数: 2
页码: 224-2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市商业“行话”是同行业商人使用的一种暗语,通常是一个行业使用一种“行话”,商业俗俚源于日常商业活动之中,言简意赅,亦褒亦贬,反映商人的经营风格,鼓励商人诚信经营,颇具兴化地方商业文化特色。
关键词: 清代 商业文化 莆田市

内容

商业“行话”是同行业商人使用的一种暗语。清代兴化境内商业“行话”十分流行,通常是一个行业使用一种“行话”,也有几个行业共同使用一种“行话”,还有一个行业同时使用两种“行话”。如肩挑“剃头匠”敲打“商昴、商昴”的声响,“行话”叫做“唤头”;理发店“洗头”的“行话”叫“捋围”;顾客来了叫“草头”,其意思是生意来了。等待理发的人多了,师父会暗示徒弟“犁高”、“暂浮”,其意思是“马虎一点”,或抓紧时间。又如肉店掌柜称死猪肉为“马拐”,遇到老顾客或内行人就会暗示:这块肉是“马拐”,提醒客人换块肉。
  清代兴化境内不同行业的商人对数字也有不同的叫法。商人们进行交易或买卖时通常用暗语进行讨价还价,如杂货店、布店、京果店的商人,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数字称为:“章、绥、骨佬、剪旧、表德、西洪、吉生、华子、秋”。鱼行商人的“行话”略有区别,把“一至十”数字称为“章、绥、决漏、剪右、表祝、狮洪、吉生、华子、秋、章十”。而理发店、肉店的商人,则把“一至九”数字叫做“旦底、断二、倒川、横目、缺丑、杀大、毛尾、分头、旭边”。同时,商人们在讨价还价时通常采用手语,即一方将手伸进另一方袖子里,通过手指头来讨价还价,以防止旁人听到价格。这些商业行话和手语颇具地方特色,开始只是为了保守商业秘密,不让外人知道真实价格,以后逐渐演变为商人谋取利益和损害消费者的手段。
  兴化商人在长期商业活动中还形成了一些商场俚语。清代兴化境内已经形成一整套买卖交易的特殊用言。如老顾客叫“主客”;正宗品牌商品叫“正货”;卖不出去的商品叫“死货”;短斤少两叫做“骗称”;诚信商号称为“老招牌”;小本生意的商人自称“赚食人”;精明的生意人称为“生意精”;讨价还价称为“思量买卖”;产品质量不同价格不一样说成“一分钱一分货”;双方商定价格之后不能反悔称“输赢一样面”;一天之内出现物价波动说成“时得时价”......。这些商业俗俚源于日常商业活动之中,言简意赅,亦褒亦贬,既反映商人的经营风格,又表达了消费者的愿望,甚至一针见血地褒贬时弊,批评不法奸商,鼓励商人诚信经营,颇具兴化地方商业文化特色。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莆商发展史》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福建莆田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早期莆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莆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产业、医药产业、木业发展的贡献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