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兴化商人会馆的创建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商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127
颗粒名称: 一、兴化商人会馆的创建与发展
分类号: F712.9
页数: 4
页码: 217-2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市清代兴化商人会馆的创建与发展,内容包含了海外兴化华侨社团的建立与发展,兴化商会和行业公会的建立与发展,莆仙两县商会和同业公会的建立与发展,在维持商业铁序、行业管理、商人联谊和维护商人利益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受地方政府控制和利用,商会和行业公会往往成为征收赋税的工具,商人社团也成为统治阶级的附庸组织。
关键词: 清代 商人会馆 莆田市

内容

清代中国商贸持续繁荣,商贾众多,朝廷为了加强对商人经营活动的管理,鼓励商人建立行业协会和商会。同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地位日益提高,商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反映商人的政治诉求和参政权利,迫切要求建立能够代表自己利益的社团组织。于是,各地商人会馆和商业行会便应运而生,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团体。
  (一)兴化境内商人会馆的创建与发展
  兴化境内商人会馆起源于清初,但早期的商人社团组织不太规范,联谊活动不多,影响力也不大。到清乾隆年间,海禁开放,涵江商业贸易发达,“鬻贩全间,航飞来往”。①众海商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于乾隆已未年(1739年)由涵江顺利商号牵头,联合了方正和的“协和号”、王炳畿的“万利号”、游东升的“万顺号”、黎毓进的“振兴号”等40家海商,在涵江霞徐成立了“兴安会馆”,并捐资修建了天后宫。据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修兴安会馆碑刻》记载:“莆人之商贾,于吴越者,率以海舶,其出纳登降皆集于涵,故其主客皆会于涵,此涵江会馆之创由设也。
  创馆于乾隆已未年(1739年),风久浸坏”。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由24家著名海商成立了“兴安会馆香灯会”,集资购置房产,每年“可收租金二十千又八百千文,供妈祖香灯会使用”。
  “同治庚午年(1870年),众举黄徵君邦杰等董其事,费取于货之厘,制因其馆之旧,阅数岁始蒇事,以壬申年(1872年)腊月落成”。②同时,兴安会馆还专门修订了祭规以敬事妈祖,每年举行一次香会,会首叫“炉主,每年妈祖诞辰日在庙中拈香祭祀,轮流掷杯,一阴一阳交一圣,得圣最多者为炉主,选出若干理事协助炉主”。③涵江兴安会馆是清代兴化境内最早建立的商人社团组织,对兴化商人社团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到了清乾隆后期,兴化境内商人社团逐渐增多,各商业集市相继成立了商人会馆。如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由“经营于苏、松、嘉(兴)、金(华)、四府”的黄石商人牵头,在黄石水南成立了“水南会馆”,并商定“每担货物抽出香金”,用于修建天后宫。随后,涵江、荔城、鲤城、枫亭等各商业集镇也相继成立了商人会馆,大多以“兴安会馆”、“兴化会馆”,或“莆阳会馆”等命名。同时,“明清时期,随着涵江商贸、海运的日渐兴起,来自浙江宁波、温州及省内福州、闽北、闽南等地的商贩亦在涵江定居。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受清朝‘截界’影响,沿海数以千计的百姓迁至境内定居,导致人口迅速增长”。④外地商人不断增多,客商便在莆田境内成立了商会。据史书记载:嘉庆年间有一林姓南安人在涵江海关任职,后定居涵江,子孙以经营金银饰品为业。同治年间,晋江北宅商人林克助等人也到涵江开店。随后,泉州、晋江等地的商人陆续在涵江创办了“协源”、“泉源”等多家布庄,逐渐形成了涵江“闽南商帮”。清嘉庆四年(1799年),闽南商人模仿兴化商人的做法,在涵江保尾创建了“泉郡会馆”,作为在莆闽南商人联谊、聚会的场所。并集资筹建了会馆天后宫,正殿主祀妈祖神像,每年的元宵和妈祖诞辰日,莆田境内的闽南商人成群结队地前往泉郡会馆祭拜妈祖。
  清代,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一些以兴化商人为主体的社团组织。比较著名的有乾隆年间建立的泉州涂山街“兴化会馆”、福州下杭街的“兴安会馆”和崇安县五夫里的“兴安会馆”等。康熙年间创建的江苏吴县“兴安会馆”;乾隆年间创建的浙江温州“兴安会馆”、平湖“莆阳会馆”和北京“兴安会馆”等;道光年间创建的上海松江“兴安会馆”;咸丰年间创建的浙江象山“兴安会馆”;光绪年间在上海南复兴东路创建的“兴安会馆”。另外,在杭州、宁波、天津、山东、广东、湖南、湖北等地,清代都有兴化商人创办的社团组织,各地兴安会馆大多集资修建了妈祖宫庙,融会馆活动与妈祖祭祀为一体,具有明显的兴化地方文化特色。
  (二)海外兴化华侨社团的建立与发展
  清代,海外兴化华侨成立了多个同乡会馆和行业公会。据《莆田县志》记载:兴化人“在侨居国,侨胞都建立社团组织,其中部分由莆籍华侨单独组成,多数由福(清)莆(田)仙(游)同乡或闽籍同乡联合组成。旨在联络乡谊,为同乡排优解难”。①清代海外最早的同乡会馆是马来西亚“福莆仙会馆”,成立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福莆仙会馆的成立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十九世纪中叶,马来西亚太平地区发现了储量丰富的锡矿,约有4000多兴化同乡前往太平锡矿场当矿工。这些同乡远离家乡,孤苦伶仃,生老病死,极其凄惨。于是,福州、莆田、仙游三地同乡联合成立了“福莆仙会馆”,集资修建了“崇圣宫”。此后,在马来西亚各地相继成立了一些兴安会馆,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家的兴化同乡也陆续组建了一些行业协会,如人力车协会、自行车帮会、渔业公会等。这些海外兴化商人社团组织,在联络乡亲、济贫帮困和支持公益事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清代的兴化商人会馆和行业公会实际上是一种商人结社,具有近代商会的性质。这些兴安会馆和商业行会,在保护商人利益、维护商业秩序和协调各方关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会馆大多与乡土观念和封建势力相结合,也会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三)兴化商会和行业公会的建立与发展
  清光绪年间,清廷颁布新政,设立了“商部”和“劝商会”,要求各县成立商会。兴化商人积极响应,涵江商人率先向福建督署申请,经批准成立了“莆田县商会”,会址设在后坡埕李祠。据《莆田市志》记载:“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涵江后坡埕成立莆田县商会,涵江商人黄纪年任会长”。②商会宗旨:“联络同业,开通商智,和协商情,调查商业,提倡改良,兴革利弊”。③会长黄纪年系秀才出身,是鼎和桂圆行掌柜,后来又兼任涵江议事会会长。莆田县商会成立之后,经常帮助商人调解商务纠纷,代表商民应付“官厅”,积极帮助地方政府协调税赋,各项工作颇有成效。
  而莆田城里的商人见涵江商人捷足先登,颇有意见,但已成事实,无可奈何,只好在“城厢设立莆田县商会城埠分事务所”④。此后,城涵商会之争持续了几十年,其根本目的在于利益之争。
  继涵江商会成立之后,仙游商人也酝酿成立商会。据《仙游县志》记载:“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口通商后,福州下杭路发展成为兴化商帮的密集区,有‘兴化街’之称。仙游有糖帮‘聚星堂’,菸(烟)帮‘加兰堂’,他们奉祀共同神祗,以兴安会馆为活动场所,这是仙游商会的起源。光绪三十一年,福州商务总会成立,兴安会馆归其管辖”。⑤由于仙游烟帮在福州地区势力最大,故邀请在福州经商的仙游籍富商林梁材回来主持商会筹建事宜。据《仙游县志》记载:“清宣统三年(1911年),仙游富商林梁材等返乡组建仙游县商会,采用议董制,林梁材任会长”。①会长称总理,下设议董若干人,坐办1人,辖肥料(俗称五虎),京果(包括糖业)、海产、木材四业,称“四大公帮”,会址设在仙游城关大兴祠。辛亥革命后,仙游商会沿用议董制,改总理为会长,林梁材蝉联会长。
  除了创建商会之外,清代兴化境内还建立了众多的行业公会,如桂圆同业公会、烟丝同业公会、青果同业公会、酒业同业公会、药材同业公会、鞋业同业公会、铁器同业公会、箩篾同业分会、渔业同业公会、承揽运输同业公会等。据不完全统计,清代兴化境内共有20个同业公会。
  莆仙两县商会和同业公会的建立与发展,在维持商业铁序、行业管理、商人联谊和维护商人利益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受地方政府控制和利用,商会和行业公会往往成为征收赋税的工具,商人社团也成为统治阶级的附庸组织。

附注

①黄维桥撰、宋中岳篆:《兴安会馆香灯会碑记》。 ②翁卫平主编:《天下莆商》,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页。 ③(民国)《建宁县志》卷6。 ④《涵江区志》,方志出版社1997年版,第81页。 ①《莆田县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895页。 ②《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641页。 ③《涵江文史资料》(合订本)一卷,第188页。 ④《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641页。 ⑤《仙游县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718页。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莆商发展史》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福建莆田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早期莆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莆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产业、医药产业、木业发展的贡献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