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海外兴化商帮的形成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商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099
颗粒名称: 二、海外兴化商帮的形成与发展
分类号: F710
页数: 3
页码: 165-1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市明代海外兴化商帮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现状。
关键词: 明代 兴化商帮;海外;形成;发展

内容

明代,兴化境内掀起了一股出国经商热潮。据《明史》记载:“华人多诣吕宋,往往久住不归,名为‘压冬’;聚居‘涧内’为生活,渐至数万”。②明代,有不少兴化人移居海外各国经商,据史书记载:“莆田县陈、柯、蔡、许、李、王等姓氏族谱载。他们的先人在明太祖元年至成祖永乐元年(1368—1403)间就有移居东南亚的。明初,玉湖陈氏12世孙陈康作为闽人36姓赴琉球定居”。据《城厢区志》记载:莆田“英龙东里巷进士黄乾亨出任满刺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副使,带伯弟乾刚同往就职”。③在黄乾亨的引领下,陆续有兴化人到马六甲经商做生意。据《莆田市外经贸志》记载:“明代境内贾民往菲律宾经商,有不少人定居菲律宾。举凡水木建筑、农事耕犁、衣服鞋履制作工艺多传授给菲律宾人”。④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有不少兴化人前往暹罗经商。特别是“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船队下西洋,经湄洲,境内卫、所船工舵手、水军将士,多有随船赴西洋诸国寄居”。如“兴化卫所百户刘监,其祖父刘杰‘屡跟内官马斌下西洋’。
  兴化卫百户柳营,其曾叔祖柳兴‘永乐三年(1405年)随太监郑和等往西洋公干’。兴化卫中所副千户白祥,其曾祖父白旺‘节往本洋公干’兴化卫前千户所千户许政,其曾叔祖许癖,永乐元年(1403年)多次往西洋古里,小葛兰等国公干。兴化卫前千户百所张宽,其曾叔祖张能‘永乐十年(1412年)以卫所镇抚蒙太监郑和选往南洋。’”⑤据史书记载:“柳荣,以卫所舵工,随郑和往西洋;王钰,以小旗往西洋;张宽,以卫所镇托抚,蒙郑和选往西洋;许辟,以百户往西洋古里、小葛兰等国;刘杰,以小旗跟内官高彬下西洋”。⑥此后,有不少兴化商人沿着这条海路到东南亚各国经商或定居,这些兴化商人边做生意,边将海外商品和植物引进家乡,实现了优势互补。如定居菲律宾的兴化商人,“由海外转入的农作物有番薯(俗称甘薯、地瓜)、落花生(俗称地生)、烟草、玉蜀黍”等。明代邑人姚旅在《露书》中记载:兴化百姓从吕宋引进的晒烟品种,在兴化境内种植制成烟丝后,又大量贩卖到国外去。
  从明中叶起,兴化商人大举向海外发展。据《莆田市志》记载:“明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向朝廷奏准开放海禁,境内出海经商或定居外国谋生的人渐多。仙游《王姓族谱》载:‘十八代王士奇于明崇祯年间去南洋谋生。’华裔日人仲井真泓多一行,于1987年来莆田问祖时称:‘其先祖系中国福建省仙游县蔡襄的后代,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东渡赴日谋生,以后定居下来’,至今谱牒犹在”。⑦明嘉靖年间,倭患严重,兴化境内民不聊生,百姓纷纷逃难。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决海堤,田不可耕,耕不得以偿种子,百姓只好背井离乡,纷纷迁徙海外谋生。还有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攻陷兴化府城后,奸淫掳掠,放火杀人。莆人死难者数以万计,“城内大阴沟中,血流有声”,全县人口数比十年前的喜靖三十一年(1552)锐减:户减898户,口减22961口。①其中有不少人飘洋过海,前往东南亚各国谋生。如秀屿区埭头镇的鹅头村,多次被倭寇洗劫,民宅被焚烧,全村百姓被逼流徙海外,现海外华侨有2000多人,而在家乡人口只有1000多。
  明代,兴化境内有不少人前往台湾经商或定居。一方面,由于地理位置优势,莆台一衣带水,早在北宋时期就有海上贸易,两地经济交流日益增多,人员往来繁荣,不少人迁徙台湾定居。据《莆田市姓氏志》记载:“明熹宗天启年间(1621—1627),莆人蔡文举渡海抵达台湾,先在台南市设立慎德堂,后居高雄县冈镇,为蔡氏最早入台者”,现为台湾第八大姓。②还有徐姓的徐应月、徐祖、徐功、徐宗、徐悦、徐山等,也是在明代时期迁徙台湾,定居在“新庄市、板桥市、台北市松山区大安区、苗粟市及挑园县、新竹县等地”,从事农业工开发和商业经营。③另一方面,“明朝初年,三保太监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多次到湄洲祖庙朝拜妈祖,并在台湾南部‘汲水’,从此开通了莆田至台湾的航线,兴化府百姓往台湾的因而增加,台湾屏东县万丹的兴全里、兴安里,原名兴化廊,是兴化人最早移台的地方。廊即煮糖的工场,明郑时莆仙移民在这些地方煮蔗产糖。
  莆田的吉了(今秀屿梯吴村)村以渔航为主,明代已有很多人到台湾作业定居”。④据荷兰史料记载:“万历年间(公元1600—1620年),鹿港地域的汉人已有自己的村落......鹿港的一条莆田街,住着数百兴化人,其中陈姓人很多。这些人不会讲莆田话,但却牢牢记着自己是‘莆田人’。他们是明代去台定居的莆田人。......台湾《林氏大家谱》记载:嘉靖至万历年间(1522—1620年),仅福建林氏入台约一万人,其中台北市重庆路林氏宗祠收藏的全国126种《林氏宗谱》中。最早的是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和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均来自莆田”。⑤明代是兴化商人向海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也是海外兴化商帮形成的重要时期。明代兴化府出境的人员比较复杂,除了商人经商出境外,还有起义失败、躲避倭寇而出境,或因天灾人祸、生活所逼而出境。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因起义失败而出国。弘治九年(1496年),莆田广业里资国寺僧乌七三聚众数千人攻入仙游县城,扎营兴泰里。后魏升杀乌七三,火烧资国寺”,起义失败后,明军大举镇压,不少人被迫流徙海外。⑥明万历十一年至十五年(1583—1587)的五年间,莆田境内连年水涝旱灾,频频发生,山区地瘠民贫,人民生活困苦,生活所逼,百姓造反,失败后不少人逃亡海外。万历十六年(1588)十二月,广业里下溪村农民首领柯守岳在家乡联合畲民举行起义,烽火绵延莆田、仙游、永泰三县。半年后,起义军被明军所镇压,不少将士逃往海外。这些起义军流徙海外后,大多数选择经商之路,成为海外兴化商帮的重要力量。
  二是因躲避倭寇祸患而出境。明朝兴化沿海倭寇祸患历时近200年,福建、浙江、山东沿海诸郡屡受其害。莆田县地处东南沿海,受寇患之害尤烈。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大肆破坏兴化沿海的海堤,海水淹没了兴化平原,田不可耕,颗粒无收,逼于生计,百姓纷纷迁徙海外谋生。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攻陷兴化府城,奸淫掳掠,放火杀人,有不少人背井离乡,飘洋过海,出国谋生。还有莆田的黄石、平海、埭头等集镇,多次被倭寇洗劫,百姓无法生存,纷纷逃亡海外。据不完全统计,倭寇祸患期间逃往海外谋生的兴化百姓数以万计,迅速壮大了海外兴化商帮的力量。
  三是因生活所迫而出国。据史料记载:“自明嘉靖五年至三十五年(1526—1556年)30年间,兴化境内有十年遭受水、旱、风、火之灾,诸如‘夏秋大旱’、‘禾麦绝收’、‘风雨潮涨’、‘飓风大作’、‘大饿’、‘岁大饥’等字句,频现在清乾隆廖必琦编撰的《莆田县志》之中。明嘉靖、顺治年间,早灾、水灾不断,‘民生凋敝已极,背井离乡去海外谋生者有之。’①“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春、麦、稻无收......民赖以济”。②据《莆田县志》记载:“明洪武元年至永乐元年(1368—1403),县内陈、林、黄、柯、蔡、许、李、王等姓均有人移居东南亚各国”。③饥荒、灾害等也是导致兴化百姓迁徙海外的重要原因,客观上也壮大了海外莆商队伍。
  四是反清复明运动失败后,大批明朝将士流亡海外。据《莆田市姓氏志》记载:“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清初施琅平定台湾,均有大批闽籍人口落户台湾。有资料显示,台湾2300万人口中,有70%一80%源自福建,其中不少莆仙人”。④明末清初,郑成功部将杨耿等曾数度率部入莆。常太里人潘仲勤、仙游王士玉等人率众起兵响应,人数达数百人。杨耿攻入莆田兴化城时,邑人黄鸣俊、林嵋等人起兵响应,人数达千人。郑成功部攻克平海卫时,郭乐隆等人也在寨碉起兵响应......沿海抗清斗争此起彼伏,持续了20年,不少兴化百姓揭竿起义,加入抗清队伍。但抗清斗争失败后,清军对农民起义军大开杀戒,不少人被迫“亡命湖海”,逃往海外谋生,成为海外兴化商帮的一族。
  明代海外兴化移民队伍成分比较单纯,大多数是贫苦农民和起义军将士。他们流徙海外之后,起初只是从事种植、捕鱼、石匠、矿工、泥匠、筑路工和人力车、肩挑等重体力劳动,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小商贩,主要从事洗衣、餐饮、杂货、理发,以及从事农产品销售、手工业品、水木建筑、农事耕犁、衣服鞋履、木雕石刻等行业。由于兴化人吃苦耐劳,善于经营,许多小商贩很快发展起来,随后又千方百计地引荐亲戚朋友和乡亲外出经商,滚动发展,使海外兴化商人越来越多。加上兴化人因受地域限制,语言狭窄,风俗习惯相同,家乡观念强,在外经商的兴化商人能够互相帮助,共渡难关,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方言为纽带的地方商人群体,为海外兴化商帮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附注

②《东西洋考》卷5《吕宋(考)》。 ③《城厢区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1页。 ④《莆田市外经贸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99页。 ⑤蔡玉兰主编:《风雨沧桑故园情》,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⑥《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698页 ⑦《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2430页。 ①(清)廖必琦撰:乾隆《莆田县志》。 ②《莆田市姓氏志》,方志出版社2010年版,第140页。 ③《莆田市姓氏志》,方志出版社2010年版,第231页。 ④陈光荣:《寻根揽胜兴化府》,海风出版社2000年版,第37页。 ⑤陈光荣:《寻根揽胜兴化府》,海风出版社2000年版,第37页。 ⑥《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30页。 ①蔡玉兰主编:《风雨沧桑故园情》,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②《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30页。 ③《莆田县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891页。 ④《莆田市姓氏志》,方志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莆商发展史》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福建莆田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早期莆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莆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产业、医药产业、木业发展的贡献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