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兴化对外贸易的恢复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商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096
颗粒名称: 三、兴化对外贸易的恢复与发展
分类号: F710
页数: 4
页码: 160-1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市明代兴化对外贸易的恢复与发展,内容包含了兴化港口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通商的国家和进出口商品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明代 海禁 发展;莆田市

内容

明代兴化对外经济交流经过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明初,朝廷实施禁海政策和勘合贸易制度,兴化对外贸易几乎中断”。⑥朝廷规定所有番货贸易均由官牙经营,民间商人不能从事进出口贸易。但官办“牙行和牙人既是促成市场交易的媒介,又是妨碍市场运作的沙砾”,带来了许多弊端。⑦如一些地方官员利用牙行变乱时价,乘贱居积,坐收厚利,作弊生奸,强邀货物,肆意勒索,私成交易。据《莆田市志》记载:明初,兴化境内“出现官设‘牙行’,‘牙行’设‘牙官’,负责收购外贸货品。豪门巨室间有冒充牙官,采购货品乘巨舶贸易海外者。禁海期间,沿海舶户多冒禁出海,采购货物,行货转贩外洋”,官商勾结,牟取暴利。⑧从明中后期起,海禁松驰,兴化对外贸易开始恢复,进出口产品日渐增多,商船不断增加,海商队伍迅速壮大。
  (一)兴化港口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明代实施时开时禁的外贸政策,导致兴化对外贸易曲折发展。“明洪武元年至永乐元年(1368~1403年),境内陈、黄、蔡、许、李、王、林诸氏人丁多有移居海外东南亚各国,以经商或经艺谋生。以后,陆续有人外出打工、经商”。①据《莆田市志》记载:“洪武三年(1370年),泉州市舶司设置后,海禁稍微放松,兴化对外贸易开始恢复”,商人多从泉州出港,境内对外贸易渐兴。
  “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泉州市舶司迁徙福州后,境内通海一般贸易多转向北洋诸蕃。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莆田县进士黄乾亨、林元甫依次册封为满刺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副使和占城(今越南南方)使,以兼理官方贸易。隆庆元年(公元年),允许民商出海,准贩东西洋蕃货。兴化商人多浮舟贩运货物,经台州、温州,航至朝鲜、日本、琉球诸国贸易。官办的牙行收购外贸货物,贩运至福州、泉州,进行勘合贸易”。③明成化年间,朝廷放松海禁,兴化对外贸易恢复,如“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二季失收,其秋亡米。是冬。潮人载谷鬻贩,舳舻相踵,民以赖济”,粮食贸易规模甚大。③从明隆庆元年(1567年)起,兴化境内对外贸易开始快速发展,沿海商贸日渐繁荣,秀屿港口商船云集,逾400艘,商业经济繁荣,岁赋不下20万金。进出口商品以粮食、纺织、木材、果品等为主,其中粮食交易最为大宗。涵江和郡城已经发展成为对外贸易的集市。据《莆田市志》记载:“涵江三里长街,商户鳞次栉比。莆田的城厢已有三市一街(南市、乌石市、石幢市和东门外街)”。④到了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莆田沿海的秀屿、吉了、莆禧、冲沁、平海、涵江和仙游县城等地,均有经营进出口的集市,外国商品充斥市场,琳琅满目。
  明代对外贸易发展促进了兴化港口经济的繁荣,逐渐形成了秀屿港、三江口、莆禧港、东沁港等四大对外贸易港口。而元代繁荣一时的枫亭太平港因太平陂的修建,溪海连接中断,海汊淤积,大船无法靠岸,港口逐渐荒废,原太平港的进出口业务转移到秀屿港,促进了秀屿港的繁荣。
  而随着兴化平原水利设施的大规模建设,沿海港汊发生了重大变化,宋元时期繁荣一时的“白湖港、宁海港逐渐荒废,涵江港成为境内的海外通道主要口岸”。⑤明代兴化境内最繁荣的港口是秀屿港。秀屿港地处莆、仙、惠三县交界处,“开港于宋以前。
  6世纪中期,已有海道通商。唐代,为牧马场。宋代,秀屿称猴屿,亦称小屿,筑有石屣300米,与大陆相接。明代称石屿,改石屣为石趾桥,有137个墩,长600米,与陆地相通。后称秀屿,雅称鳌城”。⑥明代海禁开放之后,秀屿港逐渐繁荣起来,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发展成为一个繁华的港口小镇,居民达千家以上。王小桂在《秋岩管见斑录》中描述:“举坊市之民,仅百余家;而距城不远之小屿,反有千余家”,书中所指的“小屿”就是秀屿港。⑦《秀屿志略》也记载:“明时秀屿富甲莆阳,拥有四百艘海船,商贾云集,年商利不下二十万两银,人烟三万,居民千余家”。⑧当时民间有句俗语“一日走吉蓼,三天说勿了(不完)”,“吉蓼”即指秀屿,可见明代秀屿港口的繁荣盛况。于是,地方政府加强了对秀屿港口的管理,并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设秀屿巡检司,隶属莆禧千户所。筑有城堡,负责海内外船舶检查”。①明代涵江集镇因大规模的水利设施建设,港口经济出现了转移。“宣德五年(1430年)拆端明陡门旧址重建;正统二年(1437年),重修新港陡门;正统六年(1441年);重修西湖陟门,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重修太平陂”。②这些陂门修建之后,导致涵江港汊受阻,大船无法进入涵江商埠,港口日趋荒凉,而三江口港却逐渐繁荣起来。由于三江口港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兴化湾与内河交界处,对外连接兴化湾,对内与木兰溪、延寿溪相连,便于境内货物输送,元代时期就已成为兴化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进入明代之后,黄石集镇多次被倭寇洗劫,商业中心转移到涵江,促进了三江口港口经济的繁荣。从明中叶开始,海禁松驰,兴化对外贸易兴起,三江口港“帆樯利重涛声轻”、“乘风远近随所赴”。一艘艘满载兴化桂圆干、荔枝干、原盐、红糖等土特产的“乌槽”,从三江口启航远洋,货物运往全国各地和海外各国,航运业务十分繁忙。特别是“涵江集镇所在地新桥沿岸的内河港口,每逢涨潮,过驳货船鱼贯而入,与三江口港互为吞吐,一片繁忙景象”。由于三江口港“船只进出频繁,明中叶(兴化府)在三江口港设河伯所,以加强管理”。③在三江口港的带动下,江口港也日渐繁荣。江口港位于萩芦溪的入海口,“控福清、莆田沿海结合部,地形险要。北宋时设迎仙镇时,开有迎仙、江口两港。明代,两个港合为江口港。《兴化府志》载:‘早经云,(江口市)面北商舟所泊,人烟稠密,环山而居’。明初,朝廷在此设巡检司,建仙寨,置驿铺”,发展成为商业集市。④除了上述港口之外,明代兴化沿海的莆禧、冲沁、平海、吉了等港口也逐渐发展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据史书记载:莆田县冲沁,“在东六十里,......建石为城,下多村落......其民岁贩糖饴稻麦之属,浮温台泉潮,贸易为利”。⑤当时运送粮食的船只大多停靠在冲沁、平海、吉了等港口。据朱淛《天马山房遗稿》记载:“今闻广东高州有谷船到海上,五只泊之平海,一只泊在吉了,三只入涵头”。吉了港(今东吴港),古称鸡了港,鸡了城,正统九年(1444年)扩建成为船舶停泊港,明代海禁开放后,港口经济迅速繁荣起来。
  (二)通商的国家和进出口商品
  明朝对外贸易管理体制沿袭宋元时期的市舶司制度,但明代“市舶司的行政职能,作为政府衙门的作用增加了。经营对外贸易的职能逐渐为新兴的牙行所取代。官办牙行设有牙官管理榷政,征收进口税。由于实行‘勘合政策’,政府对与其通贸的国家、港口、次数、物品,甚至舶上随从人数都作了严格规定”。⑥1.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明代兴化对外贸易虽不及宋元时期繁荣,但通商的国家和地区却没有减少。据《莆田市外经贸志》记载:“明代,泉州刺桐港衰废,漳州月港取代之而兴。境内商贾多经福州港口及漳州月港转口通商。通商国家和地区有日本、朝鲜、琉球、吕宋、猫里务(菲律宾群岛之一)、下港(今爪哇)、美洛居(今摩洛哥)、苏禄、柬埔寨、暹罗、旧港(古为三佛齐)、苏门答腊、大泥(今马来半岛)”。到了“隆庆元年(1567年),(朝廷)允许民商出海,准贩东西洋蕃货。兴化商人多浮舟贩运货物,经台州、温州,航至朝鲜、日本、琉球诸国贸易。官办的牙行收购外贸货物,贩运至福州、泉州。进行勘合贸易”。①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明中期兴化府对外通商的国家共有16个。但到了“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福建巡抚许孚远制定海禁条规称:行驶东、西洋的商船,岁以88艘为限。其航行地点和船只分配船引(即通航证)以次为”,“即以今婆罗洲为界,婆罗洲以东称东洋,以西称西洋”。②兴化商人能够领到出海通行证的甚少,对外贸易出现了萎缩,通商国家和地区大幅减少。
  2.进出口商品。明代兴化进口商品与元代相比出现了一些变化,即进出口商品种类有所增加,但数量减少。除了元代经常进口的珍珠、胡椒、犀角、玳瑁、象牙、槟榔、木棉、葛布、药村、沉香、檀香外,还有“番薯(俗称甘薯)、落花生、烟草、玉蜀黍及宝石、黑胡椒、肉豆寇、香料、香木、番米、绿豆、番茄”等农植物的引进。③特别是经济作物的进口,对于优化兴化农业种植结构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明代兴化境内出口商品与元代时期大同小异,以农产品为主,手工业品为辅,“以土特产为大宗。纺织品有青布、印花布;家用品有草席、纸伞、土烟、土纸、瓷器、铁锅;食用品有荔枝干果、桂圆干果、橄榄、海盐、蔗糖、烟丝、白酒、蜜枣、大米、兴化米粉、粉干、小麦”等。④对外贸易形式仍以易货贸易为主,但也有不少兴化商人在东南亚各国创办商店,自营进出口商品。

附注

⑥《莆田市外经贸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⑦任放著:《明清长江中下游市镇经济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版,第208页 ⑧《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800页。 ①《城厢区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8页。 ②《莆田市外经贸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 ③乾隆《莆田县志》卷三十四,(祥异志)。 ④《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528页。 ⑤《莆田市外经贸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⑥《莆田市外经贸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⑦王小桂著:《秋岩管斑录》《奉郡官运亨通先生论筑城书》。 ⑧《鳌城刘氏族谱》(秀屿方略)。 ①《莆田市外经贸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②《千年涵江》,方志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 ③《千年涵江》,方志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④《千年涵江》,方志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⑤《闽书·捍圉志》。 ⑥《莆田市外经贸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108页。 ①《莆田市外经贸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82页。 ②《莆田市外经贸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③《莆田市外经贸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26页。 ④《莆田市外经贸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27页。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莆商发展史》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福建莆田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早期莆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莆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产业、医药产业、木业发展的贡献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