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水产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商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088
颗粒名称: 四、水产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
分类号: F407.8
页数: 2
页码: 148-149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市明代水产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主要表现在养殖和捕捞两方面,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
关键词: 明代 经济发展 水产业 莆田市

内容

朱明政权执政之后,十分重视水产业发展。明初朝廷昭令各地:“小沟小港山涧,及浇灌塘池,民间自养鱼鲜池泽,如有前夺民取采鱼器具者,许民人拿赴有司;有司不理,拿赴京来,议罪枭令”。④朝廷鼓励渔业发展的积极政策,对兴化水产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兴化地处东南沿海,水产资源丰富,在明代积极的渔业政策鼓励下,境内水产业开始快速发展。明代兴化渔业发展主要表现在养殖和捕捞两个方面。一方面,兴化水产养殖在明代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兴化百姓利用沿海滩涂养殖海产品,如种植海蛏、江瑶柱(干贝)、牡蛎、紫菜等。
  邑人关佛心在《莆田杂记·蛏》中记载:蛙出产于哆头,以“蛏种”种之。“蚶和蛏皆以海荡地为种之”,滨海百姓于浅海滩涂设置大量的蛎石,惟供蛎苗附生,这是最早有关人工养殖海产品的历史记载。《莆田简志》也记载:“牡蛎丽石而生,肉各为房;剖房取肉,故曰蛎房。宁海之桥础便有蛎房寄附,然吾莆之蛎实多产于笏石西南醴泉一带。......养蛎者约有六七百家”。⑤另一方面,海洋捕捞技术也有较大的进步。明代兴化渔民采取“设密网,于春冬之季专取白虾”,“沿海步拖大网,施罟网,取小鱼、乌鱼、鲈”,还出现了竹簄渔业,“簄者,插竹如环,缀似缯网,群鱼趁潮而来,潮退则鱼留簄内,大多为鳓、鲳、黄花、马鲛之类”。⑥同时,还有传统的“拾小海”,即退潮后沿海百姓在礁石上“用铁钩取蛎房、仙掌、螺”,在沙滩拾取车蛰、蛤蚌等。⑦涵江哆头一带渔民,沿用传统的“赤身捕章法”,即渔民赤身裸体下海捕抓章鱼,有经验者一次可捕抓章鱼35斤。
  明代兴化渔业捕捞工具有较大的进步。明初,兴化渔民大多使用“浮连网”捕鱼,即“将几十片鱼网连起来,用‘浮子’和‘沉子’,使网竖漂在海中,以捕捉马鲛、鲳鱼等。明中后期,海洋捕捞工具进一步改进,除用流剌网外,开始使用‘纶带’。古书中的‘纶’,也黍‘绲’,即廷绳钩,由干绳与支绳及鱼钩构成。‘纶’即干绳,一般长500米,上隔3米连一蝇,下系钩”。①同时,兴化渔民已经探索出一套成熟的捕捞方法,即“取墨鱼以钩勾、取鲨、鳓、马鲛以流网,取带鱼以流网或定置网”。②海洋捕捞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了渔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兴化渔业的快速发展。
  明代兴化渔民远洋捕捞作业非常普遍。据《莆田市志》记载:“明代,海洋捕捞向境外发展,捕捞海域远到浙江舟山”。每年秋季,兴化渔民成群结队,出海捕捞,渔业作业区不断扩大,东至舟山群岛、台湾海峡,南到琼州海峡。兴化渔民在长期的海洋捕捞中摸索出鱼类的生活习性,“带鱼自北而南,冬则先至风尾,风尾在浙直外洋,故福兴泉三郡,沿海之渔船,无虑数千艘,悉从外洋趋而北,至春鱼乃渐南,闽船亦归钓”。③渔民们根据带鱼生活习性,自北向南缓慢转移,以保持捕捞的最佳时机和地点。浙江巡抚张延登曾在《请申海禁疏》中曰:“闽船之为害于浙者,......一曰钓带鱼船。台之大陈山,昌之韭山,宁之普陀山等处,出产带鱼。闽之莆田、福清县人善钓,每至八九月,联船入钓,动经数百,蚁结蜂聚,正月方归”。④由于兴化渔民在舟山群岛一带大量捕捞,影响了浙江渔民的利益,引起当地官员的不满。
  明代兴化境内淡水养殖和捕捞也有发展。如莆田县庄边的旧厝村,有专门养殖鸬鹚捕鱼的专业村。仙游东乡的芹山村,全村人都以鸬鹚捕鱼为生。同时,还有不少农民利用池塘、洼地养鱼,以增加副业收入。
  明代兴化水产品加工业继续发展。据《兴化府志》记载:兴化“鱼产于海,种类不一,各应时而至。有钓取者,有网取者,有以扈箔取者。暮取诸海,旦鬻诸市为鲜鱼;盐晒成干,货买他方为鲞鱼;或不盐而曝名白鲞,尤他方所珍者”。⑤渔民除了出售新鲜海产品外,还将海产品制成干品,以便保存,从而为水产业发展开辟广阔前景。
  渔业是明代兴化地方政府的支柱产业,也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渠道。据《兴化府志》记载: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兴化府设立河泊所,专门收办鱼课米。洪武十八年(1385年),又增设了涵头、莆禧、黄石、仙游4个河泊所。“兴化府河泊所管辖地方:芦浦、塘东、溪东、东门、新度、园头、下浦。业户分作六干:海船干、溪船干、沟船干、网船干、罾(用竿支架的鱼网)干、挑贩干,各色业户计三百六十五户”。兴化府每年“共岁办鱼课米三千五十六石六斗四升七合,闰月加米三百五十五石八斗一升六合”,从渔课收入也可以看出明代兴化渔业的生产规模。⑥总之,明代兴化境内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农产品日益多样化,为城乡商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加上明代兴化纺织业、制盐业、刻书业、农具、酿酒、制醋等手工业的迅速发展,手工业品商品化生产进程加快,带动了兴化城乡贸易的繁荣,为清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崛起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兴化商帮的发展壮大创造了条件。

附注

④《明会典》卷36,《课程五·渔课》。 ⑤朱维斡著:《莆田县简志》,方志出版社2005年版,第285页。 ⑥朱维斡著:《莆田县简志》,方志出版社2005年版,第285页。 ⑦谢如明著:《莆田发展简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0页。①谢如明著:《莆田发展简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0页。 ②朱维斡著:《莆田县简志》,方志出版社2005年版,第285页。 ③董应举:《崇相聚·条议》。 ④(清)计六奇:《明季北略》。 ⑤(明)周瑛、黄仲昭著:《兴化府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4页。 ⑥(明)周瑛、黄仲昭著:《兴化府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13页。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莆商发展史》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福建莆田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早期莆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莆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产业、医药产业、木业发展的贡献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朱明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