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明代兴华府手工业经济发展概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商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08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明代兴华府手工业经济发展概括
分类号: F407.8
页数: 6
页码: 144-149
摘要: 本节记述了莆田市明代兴华府手工业经济发展,内容包含了纺织业生产日益商品化,刻书业再度繁荣,制盐业生产规模继续扩大,水产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明代 经济发展 手工业 莆田市

内容

手工业是封建社会中仅次于农业的重要产业,在兴化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宋元时期,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承担了繁重的官府徭役,徭役制度束缚了兴化手工业者的自由发展。朱元璋执政之后,对徭役制度进行了改革,采取“纳银代徭”方式,使手工业者获得了人身自由。据《莆田市志》记载:“明代,境内有匠役、‘铺行之役’、‘里甲之役’和‘驿传’等四差。
  工匠一概纳银代役。万历四十年(1612年)时,莆田县924名匠班共纳额银340.2两,闰月加31两多。坐贾铺户除纳商税、门摊钞外;还要服‘铺行之役’,里甲民户成丁(16~59岁)从役,称‘里甲之役’。正德(1506~1521年)时,莆田县办夫役银1264两,用力夫役827名;仙游县为银577两、夫役123名”。③纳银代徭制度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手工业者的劳动积极性,加速了兴化手工业经济的发展速度。
  一、纺织业生产日益商品化
  纺织业是明代兴化手工业中规模最大的行业。据《兴化府志》记载:“莆作业,布为大,黑白糖次之”。④明代兴化百姓“纺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不止村落,虽城中亦然,往往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晨入市易棉花以归,仍治而纺之,明旦复持以易,无顷刻闲”。①从史书记载可以看出,明代兴化纺织品生产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值,具备了商品化生产的性质。同时,无论是纺织品生产规模,还是从业人员,明代都有较大的发展,出现了“四郊无不耕之土,而机杼之声不绝”的繁荣景象。②明代,兴化纺织业与宋元相比呈现出六大特点:一是纺织技术有了较大进步。明代引进了江浙一带的先进纺织技术,棉籽“用输车绞出之”,棉絮“以竹弓弹碎”,织布用“改机”(即原来两层纱,明代改进为四层纱,故称“改机”)。兴化百姓能够生产绫、绸、丝、缎等高档纺织品,黄石集镇已发展成为纺织业的生产基地和纺织品集散地。据《兴化府志》记载:“黄石机户织绫,有串四、五不同;串四稀而薄,串五厚而密,用丝也有多寡”。“黄石机户纯用丝为之,诸色皆有”,“其布均匀疏朗,他方人乍见爱之。其或以丝为经、以绵纱为纬而织者名白兼丝,与宋制异”。③可见,明代兴化纺织业的快速发展,关键在于纺织技术的提高和纺织品市场的形成。
  二是纺织材料生产日益商品化。早在宋代时期,兴化境内就开始大量种植木棉,但传统的“木本木棉”产量低,质量差,“然终非其地之所宜也”。到了元代,境内木棉种植日趋减少。明初,朝廷为了推动纺织业发展,在南方推广一年熟的“草本棉花”。至明宪宗、成化年间,兴化境内棉花“其种乃遍布天下”。但嘉庆年间,江浙一带棉花丰产,纱线价格大跌,冲击了兴化纺织品原料市场,境内棉花种植面积日渐减少。据《兴化府志》记载:“兴化近来间有种者亦不甚多”。④其原因有二:一方面,兴化境内属海洋性气候,棉花产量不高,利薄,百姓种植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江浙一带纺织材料质量好,价格又便宜,兴人商人贩运桂圆干前往江浙销售,又贩回“湖丝”(江浙的丝、纱),境内纺织品原料市场受到冲击,价格下跌。据史书记载:隆庆、万历年间,松江府棉花丰产,价格大跌,“湖丝”大量倾销兴化城乡市场,纺织户竟先抢购,“隆万中,闽商大至,州赖以饶”。⑤据《八闽通志》记载:明代兴化境内的丝纱原料,“每岁所须以织纱帛,皆资吴、杭而至者”,加上“本地桑叶薄,所产丝多疵”,“吴、杭人种桑皆用粪壤。故叶厚,蚕食得力,其蚕亦厚;及缲为丝也,屡易清水,帮丝色白”,是纺织丝绵的好材料。⑥加上明代中国商品经济日趋发达,商品流通扩大,客观上也促进了兴化纺织业商品化的历史进程。
  三是纺织品生产主要为了增殖。唐宋时期,兴化境内的纺织业多为家庭副业,主要是为了满足家庭生活需要而生产,用于出售或交换的纺织品相对较少。进入明代之后,纺织品生产已经演变为商品生产。据史书记载;兴化境内“地产棉花甚少,而纺之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小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晨入市易棉花以归,仍治而纺之,明旦复持以易。纺者日可得纱四五两,织者日成布一匹”。特别是莆田沿海的“下里家女妇,治此甚勤,每五日织成一布,丈夫持至仙游,易谷一石”。⑦这种生产方式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自给自足的家庭副业,而是具备了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性质的家庭作坊。
  四是纺织品种类日益多样化。明代兴化境内纺织品的品种日渐增多,有白苎布、绵布、蕉布、丝布,还有丝、绵、紬、绫等。据《兴化府志》记载,“白苎布,即福生布用灰淋水沤白耳。今女妇治此,只逐日将所绩纱夜露昼曝,其色自白,比灰沤者为性硬。按白苎,吴服之。古乐府有《白苎辞》,其来远矣,莆人盖习为之耳”,还有“绵布,织吉贝为之。吉贝今所谓木棉也,树三四尺,春种秋收,其花结蒲,蒲中有茸;茸中有核大如豆,用输车绞出之,乃以生长弓弹碎,纺以为布”。①另外,明代兴化境内还生产蕉布。“此蕉灰理之,绩面成布,可为署服。今按此布性硬而脆,染作真红,极鲜亮”。②五是纺织品质量不断提高。宋时兴化生产的丝布是“细绩苎麻杂丝织以为布”,明代兴化生产的“以丝为经、以绵纱为纬”的丝绵布,柔软细密,手感极好。特别是“黄石机户纯用丝为之,诸色皆有”。同时,境内还生产“绵”,即丝绸织品。据《兴化府志》记载:“莆人亦擘茧为绵,但茧恶,故绵亦恶耳”。因为兴化“土产之丝多疵,以为紬絁可也。紬音俦,厚缯酾,缯似布者”。③后来百姓从吴、杭一带购买高质量的“湖丝”,用于纺织丝绸布料,使绵布质量大幅提高。
  六是纺织品贸易日益扩大。明代兴化纺织贸易非常繁荣,黄石成为莆、仙、惠的纺织品集散地,客商云集,商贸繁荣,产品远销海内外。兴化百姓生产的“棉纱丝布”和“纻麻细布”,被称为“东方织品”,物美价廉,盛名远扬,销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各国。特别是黄石生产缎绸,质优上乘,被列入朝廷贡品。据《八闽通志》记载:兴化府每年向朝廷贡缎338匹,仅次于福州府。同时,从明代兴化纺织品税收情况分析,也能看出明代兴化纺织业之盛况。据《莆田市志》记载:“明代,兴化府年共办10种钞钱13247锭4贯268文,闰月共加钞1115锭1贯125文”,税收总额仅次于农业。④
  二、刻书业再度繁荣
  兴化刻书业始于唐,发展于北宋,鼎盛于南宋。进入元朝之后,由于受蒙古文化的冲击,兴化刻书业一落千丈,许多刻书工匠飘洋过海,到异国他乡谋生。进入明代之后,朱明王朝宣扬儒学,文化事业再度繁荣,上至朝廷内府、诸王藩府,下至地方各省布政司、按察使司,各府、州、县及其儒学者,都视刻书为时尚。清代诗人袁栋(上海人)在《书隐丛说》道:“官书之风,至明极盛。内而南北两京,外而道学两署,无不盛行雕造,官司至任,数卷新书,与士仪并充馈品”。⑤特别是明中后期,朝野上下均以著书为荣,这种崇尚儒学的风气,为中国印刷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明代兴化刻书业再度繁荣。据莆田市图书馆统计,目前可查的明代兴化刻书就有133部近2000卷,有官刻,也有家刻,还有坊刻。如蔡襄的《宋蔡忠惠文集》36卷、徐渤撰写的《蔡忠惠别纪》10卷、黄仲昭和周瑛著的《兴化府志》54卷、康大和撰写的《兴化府志》36卷和林尧俞撰写的《兴化府志》56卷等数十部史书,都是明代兴化刻书坊印刻的巨著。
  明代兴化境内家刻书籍大多以乡贤遗集为主,印刷数量很大。如林润刻印宋端仪的《考亭渊源录》24卷、黄希英印刻黄滔的《唐黄御史集》8卷(两次重刻)、陈淇塘刻印其六世祖陈道潜的《淇园编》2卷、董士弘刻印柯潜遗稿《柯竹岩集》18卷。特别是柯维骐的《宋史新编》,多次重刻印刷,流行甚广。还有明万历年间林俊刻印其祖先《见素先生文集》28卷、三一教徒刻印林兆恩的《林子本行实录》,以及郑炫重刻其祖郑岳的《山斋集》24卷等。这些兴化名人遗著,刻印量很大,对兴化刻书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明代兴化私营刻书业非常发达,不仅刻印本邑先贤著作,还刻印一些历史原著,如《史记》、《欧阳助教全集》、《未轩文集》等名著,且印数很多。同时,私营刻书坊还经常选择一些名人名著和唐诗宋词,重刻后销售给本地的学堂、书院、私塾等,甚至销售到外地,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印刷业和经营图书的商人。
  明代兴化私营刻书坊的经营方式灵活多样,集编辑、刻印、出版、发行和销售为一体,具有资本主义小作坊的生产性质。这种新型的生产方式,不但增强了刻书坊本身的竞争力,而且又促进了兴化刻书业和图书行业的发展。
  从明中叶起,兴化境内出现了众多的“书肆”、“书坊”、“书铺”,经营方式多样,有“卖书”、“贩书”等图书贸易,还有“佣书”、“典书”等书籍经营业务,图书买卖流通量很大,形成了一个重要行业。
  三、制盐业生产规模继续扩大
  明初,兴化百姓继承了元代的制盐工艺,利用海水的潮涨潮落,筑坎拦水晒盐,自产自销,分散经营。明洪武年间,兴化采用“结砂晒盐法”,产量有所提高,但在倭寇祸患期间,兴化盐业生产一度衰退。明嘉庆年间,兴化百姓发明了“丘盘晒盐法”,食盐产量稳步增长。据《兴化府志》记载:“其法:潮退后,各家就地(即海荡地)犁取海泥而邱阜聚之,别坎地为溜池(广约七八尺、深约尺四五),池下为溜井(大如釜,深倍之,约盛水二,各槌砑使光,不至漏水。池底为窍以通于井,窍内塞以草复瓦土以塞其外(土稍粘稻糠,令水得出)。遇天日晴霁,开取所聚泥曝之,务令极干,搬置池中(池面及底皆稍布稻糠),以海水淋之,水由窍渗漉人井,渗尽干取泥滓而出之,别置新泥就以井中水淋之,如是者再,则卤可用矣(凡试卤以莲子,莲子浮则卤成矣,若沉复淋,如前法)。仍治地为盘,名邱盘,铺以断瓮,分为畦塍,广狭不过数尺,乃运井中水倾注盘中,遇烈日,一夫之力可晒盐二百斤。然亦不能常得日也。此法大省柴薪”。①“丘盘晒盐法”的采用,既提高了盐产量,又降低了制盐成本,促进兴化制盐业的迅速发展。
  明后期,兴化百姓采用“坎晒法”生产食盐,产量大增。即“盐民挖掘土沟用以引入涨潮的海水,称沟滩(即纳潮沟);在沟滩四周叠土围筑阡陌,称盐埕(即蒸发池);邱盘垫上缸片(陶器片),砌上坚固石条作成盐坎(即结晶坎)。遇上晴朗天气,用戽桶(后来使用水车)提取海水进盐埕,经自然蒸发成盐卤后,引盐卤进卤沟,用小木桶提取卤水渗坎,经浓缩后结晶成盐,二三天后,每坎(约15平方米)可扒盐20—25公斤。这样晒出的盐,粒细色白,称为‘细盐’”。②坎晒法制盐成本很低,生产一斤食盐仅需二文钱成本,为宋之五分之一。明代制盐工艺的不断改进,对兴化制盐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明朝一度允许私人制盐,境内私盐户大增,这也是明代兴化盐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据史书记载:“明代,个体盐业得以发展,产量剧增”。①明代兴化沿海先后建立了凌烟、闪沁、东蔡、珠江、珠川、下亭和柳边等七处盐场,称为“七场”,共有盐户2566户,比宋代增加了400多户,年产盐4000多吨,占全省的2,产量位居福建省第二位。
  制盐业是明代兴化各行业中利润最大的行业。据《兴化府志》记载:“莆利盐为大,鱼次之”。②在利益的驱动下,兴化制盐业迅速发展,除了莆田县上里盐场和仙游双迟(今海安)盐场外,仙游的双溪口也有大量制盐户,兴化府成为福建食盐生产的重要基地。
  但明中后期,地方政府任意提高盐税,盐户不堪重负,经常出现盐户逃税事件。据《莆田市志》记载: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置福建都转运使莆田司,下设上里场盐课司,负责盐户管理、食盐收购、转运和赋税征收等事宜。“官府垄断盐业。盐税收入有盐课、盐粮等。莆田县上里场盐课司有盐户2566户,分为31团,每引收银10两或钱1.2万文。岁共办盐20200引180斤。
  弘治年间(1488—1505年)始依山和附海盐户共年出银6517.2两多,每百两另加水脚银2两通解盐运司转部。仙游县在双溪口有盐户,万历七年(1579年),上里场新增晒盐丘盘银,计税216两,遇闰加18两;摊派各晒盐人户办纳。后因盐户逃亡,复召商承办”。③
  四、水产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
  朱明政权执政之后,十分重视水产业发展。明初朝廷昭令各地:“小沟小港山涧,及浇灌塘池,民间自养鱼鲜池泽,如有前夺民取采鱼器具者,许民人拿赴有司;有司不理,拿赴京来,议罪枭令”。④朝廷鼓励渔业发展的积极政策,对兴化水产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兴化地处东南沿海,水产资源丰富,在明代积极的渔业政策鼓励下,境内水产业开始快速发展。明代兴化渔业发展主要表现在养殖和捕捞两个方面。一方面,兴化水产养殖在明代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兴化百姓利用沿海滩涂养殖海产品,如种植海蛏、江瑶柱(干贝)、牡蛎、紫菜等。
  邑人关佛心在《莆田杂记·蛏》中记载:蛙出产于哆头,以“蛏种”种之。“蚶和蛏皆以海荡地为种之”,滨海百姓于浅海滩涂设置大量的蛎石,惟供蛎苗附生,这是最早有关人工养殖海产品的历史记载。《莆田简志》也记载:“牡蛎丽石而生,肉各为房;剖房取肉,故曰蛎房。宁海之桥础便有蛎房寄附,然吾莆之蛎实多产于笏石西南醴泉一带。......养蛎者约有六七百家”。⑤另一方面,海洋捕捞技术也有较大的进步。明代兴化渔民采取“设密网,于春冬之季专取白虾”,“沿海步拖大网,施罟网,取小鱼、乌鱼、鲈”,还出现了竹簄渔业,“簄者,插竹如环,缀似缯网,群鱼趁潮而来,潮退则鱼留簄内,大多为鳓、鲳、黄花、马鲛之类”。⑥同时,还有传统的“拾小海”,即退潮后沿海百姓在礁石上“用铁钩取蛎房、仙掌、螺”,在沙滩拾取车蛰、蛤蚌等。⑦涵江哆头一带渔民,沿用传统的“赤身捕章法”,即渔民赤身裸体下海捕抓章鱼,有经验者一次可捕抓章鱼35斤。
  明代兴化渔业捕捞工具有较大的进步。明初,兴化渔民大多使用“浮连网”捕鱼,即“将几十片鱼网连起来,用‘浮子’和‘沉子’,使网竖漂在海中,以捕捉马鲛、鲳鱼等。明中后期,海洋捕捞工具进一步改进,除用流剌网外,开始使用‘纶带’。古书中的‘纶’,也黍‘绲’,即廷绳钩,由干绳与支绳及鱼钩构成。‘纶’即干绳,一般长500米,上隔3米连一蝇,下系钩”。①同时,兴化渔民已经探索出一套成熟的捕捞方法,即“取墨鱼以钩勾、取鲨、鳓、马鲛以流网,取带鱼以流网或定置网”。②海洋捕捞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了渔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兴化渔业的快速发展。
  明代兴化渔民远洋捕捞作业非常普遍。据《莆田市志》记载:“明代,海洋捕捞向境外发展,捕捞海域远到浙江舟山”。每年秋季,兴化渔民成群结队,出海捕捞,渔业作业区不断扩大,东至舟山群岛、台湾海峡,南到琼州海峡。兴化渔民在长期的海洋捕捞中摸索出鱼类的生活习性,“带鱼自北而南,冬则先至风尾,风尾在浙直外洋,故福兴泉三郡,沿海之渔船,无虑数千艘,悉从外洋趋而北,至春鱼乃渐南,闽船亦归钓”。③渔民们根据带鱼生活习性,自北向南缓慢转移,以保持捕捞的最佳时机和地点。浙江巡抚张延登曾在《请申海禁疏》中曰:“闽船之为害于浙者,......一曰钓带鱼船。台之大陈山,昌之韭山,宁之普陀山等处,出产带鱼。闽之莆田、福清县人善钓,每至八九月,联船入钓,动经数百,蚁结蜂聚,正月方归”。④由于兴化渔民在舟山群岛一带大量捕捞,影响了浙江渔民的利益,引起当地官员的不满。
  明代兴化境内淡水养殖和捕捞也有发展。如莆田县庄边的旧厝村,有专门养殖鸬鹚捕鱼的专业村。仙游东乡的芹山村,全村人都以鸬鹚捕鱼为生。同时,还有不少农民利用池塘、洼地养鱼,以增加副业收入。
  明代兴化水产品加工业继续发展。据《兴化府志》记载:兴化“鱼产于海,种类不一,各应时而至。有钓取者,有网取者,有以扈箔取者。暮取诸海,旦鬻诸市为鲜鱼;盐晒成干,货买他方为鲞鱼;或不盐而曝名白鲞,尤他方所珍者”。⑤渔民除了出售新鲜海产品外,还将海产品制成干品,以便保存,从而为水产业发展开辟广阔前景。
  渔业是明代兴化地方政府的支柱产业,也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渠道。据《兴化府志》记载: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兴化府设立河泊所,专门收办鱼课米。洪武十八年(1385年),又增设了涵头、莆禧、黄石、仙游4个河泊所。“兴化府河泊所管辖地方:芦浦、塘东、溪东、东门、新度、园头、下浦。业户分作六干:海船干、溪船干、沟船干、网船干、罾(用竿支架的鱼网)干、挑贩干,各色业户计三百六十五户”。兴化府每年“共岁办鱼课米三千五十六石六斗四升七合,闰月加米三百五十五石八斗一升六合”,从渔课收入也可以看出明代兴化渔业的生产规模。⑥总之,明代兴化境内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农产品日益多样化,为城乡商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加上明代兴化纺织业、制盐业、刻书业、农具、酿酒、制醋等手工业的迅速发展,手工业品商品化生产进程加快,带动了兴化城乡贸易的繁荣,为清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崛起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兴化商帮的发展壮大创造了条件。

附注

①朱维斡著:《莆田县简志》,方志出版社2005年版,第36页。 ②《莆田县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60页。 ③《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1805页。 ④(明)周瑛、黄仲昭著:《兴化府志》,福建省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5页。 ①(明)周瑛、黄仲昭著:《兴化府志》,福建省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7页。 ②杨亚其:《妈祖神化对明代湄洲湾造船业及海上贸易的影响》,台湾各姓渊源研究学会1998年版,第86页。 ③(明)周瑛、黄仲昭著:《兴化府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6页。 ④朱维斡主编:《福建史稿》(下册),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30页。 ⑤吴伟业:《梅村家藏稿》卷十(木绵吟)。 ⑥(明)周瑛、黄仲昭著:《兴化府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5页。 ⑦(明)周瑛、黄仲昭著:《兴化府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5页。 ①(明)周瑛、黄仲昭著:《兴化府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5页。 ②(明)周英、黄仲昭著:《兴化府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5页。 ③(明)周英、黄仲昭著:《兴化府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5页。 ④《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793页。 ⑤袁栋:《书隐丛书》卷七。 ①(明)周瑛、黄仲昭著:《兴化府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4页。 ②《莆田县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328页。 ①《莆田县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326页。 ②(明)周瑛、黄仲昭著:《兴化府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4页。 ③《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841页。 ④《明会典》卷36,《课程五·渔课》。 ⑤朱维斡著:《莆田县简志》,方志出版社2005年版,第285页。 ⑥朱维斡著:《莆田县简志》,方志出版社2005年版,第285页。 ⑦谢如明著:《莆田发展简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0页。 ①谢如明著:《莆田发展简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0页。 ②朱维斡著:《莆田县简志》,方志出版社2005年版,第285页。 ③董应举:《崇相聚·条议》。 ④(清)计六奇:《明季北略》。 ⑤(明)周瑛、黄仲昭著:《兴化府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4页。 ⑥(明)周瑛、黄仲昭著:《兴化府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13页。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莆商发展史》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福建莆田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早期莆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莆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产业、医药产业、木业发展的贡献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