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兴化港口经济繁荣与外贸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商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075
颗粒名称: 一、兴化港口经济繁荣与外贸发展
分类号: F303
页数: 4
页码: 125-1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市元代兴化港口经济繁荣与外贸发展,内容包含了黄石商贸中心的形成与港口经济的发展,妈祖信仰在兴化港口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详细介绍。
关键词: 元代 商业经济 莆田市

内容

元初,元军在沿海大肆抢夺商船,以补充军队战船,导致兴化海商财产大损,商人元气大伤。
  虽然朝廷出台了许多鼓励对外贸易的政策措施,但大多数兴化海商缺乏资本,惨淡经营。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兴化海商逆境而上,有的商人通过借高利贷,“捐生其利,期偿称贷”;有的商贩通过合资、合股和合作等方式,多方筹资,“相结贮钱”,共同经营;有的海商则搭附大商之船,租用舱位,借鸡生蛋,滚动发展;有的坐贾则与蕃客“结托”经营,代售代购,赚取差价。经过一番艰难的拼搏,兴化海商慢慢恢复了元气,境内对外贸易逐渐繁荣起来。
  (一)黄石商贸中心的形成与港口经济的发展
  元代兴化港口经济发展始终处于动态之中。元初,兴化境内进行大规模的水利设施建设和桥梁建设,境内交通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航道出现了重大变迁。即宁海桥修建之后,阻断了白湖港的航道,昔日繁荣的郡城港口日渐衰落。涵江新港的端明陡门修建之后,阻断了涵江港的商船通行,商船无法直接进入涵江商贸中心,端明港的进出口货物只好转移到三江口港。同时,随着兴化港口经济的兴衰,商贸中心也出现了转移,逐渐形成了一个商贸中心和四个对外贸易港口,即黄石商贸中心和太平港、秀屿港、宁海港、三江口港等四大外贸港口。
  黄石是元代兴化境内最大的商贸中心。在北宋时期,农村商贸渐趋活跃,黄石集市日渐繁荣,迅速发展成为农产品集散地。而商业繁荣又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黄石百姓逐渐富裕起来,成为兴化境内著名的商业区与富裕区。加上黄石地处兴化平原的中心地带,毗邻秀屿港、宁海港,水陆交通便利,在元代外贸经济繁荣的辐射下,黄石迅速发展成为莆、仙、惠三县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海商蕃客云集,“贷物充斥,买卖旁午”,一片繁荣景象。
  元代兴化境内最繁荣的港口是枫亭太平港。太平港开港于中唐时期,发展于南宋时期,繁荣于元朝中期。太平港包括下桥、陡门、沧溪三个港口。沧溪港以鱼货行栈为主,下桥港和陡门港主要是商行货栈。宋庆历六年(1046年),太平桥修建之后,陆路交通得到了改善,太平港渔船会集,逐渐形成了海产品市场和食盐市场。进入元代之后,太平港再度兴旺。莆田、惠安、仙游三县的农民、渔民、手工业者和小商小贩天天云集太平港,商贸非常繁荣,周边三个县的农民将农产品运到太平港销售,换回生活用品。各地手工业者将手工业品运到枫亭市场抛售,南日岛、湄洲岛及惠安崇武等地渔民则将海产品运到太平港换取粮食、油料等生活资料,从而形成了多个专业市场。据《枫亭志》记载:“元代,太平港贸易兴盛,‘舶舻衍尾,风涛架空’,‘遐珍远货,不可殚名者,无不幅辏于南北之贾客。’‘一哄之市,百货骈集’”,一派繁荣景象。①外国商品“重载而来、轻赍而去者,大率贸白金而置青铜。......舳胪衔尾,风涛驾空。粒米之狼戾,海物之维错,遐琛远货,不可殚名者,辐辏于南北之贾客;白鱼、乌贼、水珍、川泽之百种、先二潮而上者,所至相接踵;薪、炭、竹、木、柿、梨、枣粟,山林之百物。由道而来者,其积如崇墉”。②元代的太平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人物之所合,水陆之所备,舟车之所会,既日盛于一日,自远方而来徙家者,复多于穴之蚁,窠之蜂”。③可见太平港商贸之发达,经济之繁荣。
  秀屿港也是元代新崛起的港口。秀屿港航道宽阔,水深不淤,又处于湄洲湾避风处,成为商船装卸货物、加水、避风和中转的理想港口。但在宋之前,秀屿港地处偏僻,陆路交通不便,进港货物需要二道运输,增加了商品流通成本,其港口优势没能得到充分发挥。进入元代之后,兴化商业中心开始向沿海转移,特别是白湖港荒废之后,秀屿港的优势逐渐呈现出来,大型船舶大多停靠在秀屿港,过境船只也经常到秀屿港避风、吸水和补充给养,使秀屿港逐渐繁荣起来。据史书记载:元代时期,方圆仅1平方公里的秀屿港口,发展成为食糖、食盐、水果、花生、陶瓷、杉木、中医药、土苎、麻、棉、细布等商品贸易中心,成为莆、仙、惠(安)三县进出口商品的集散地。
  除了太平港和秀屿港之外,三江口港、宁海港也是元代兴化对外贸易港口。据史书记载:三江口港繁荣之后,涵江集镇范围迅速扩大,“涵头市,长三里许,人家稠密,商贾鱼盐辐辏,为莆闹市”。①元代,涵江的霞徐码头非常繁荣,从田厝的埭头至六角亭附近的港道,可泊2000担的“乌槽”(即大木帆船),从六角亭至端明陡门外的港道可航行300担以下的商船,霞徐码头和端明陡门都发展成为元代兴化对外贸易的重要码头,并带动了涵江集市的繁荣。
  宁海港也是元代兴起的对外贸易港口,元统二年(1334年),龟洋僧人越浦发起募捐修建了宁海桥,使两岸天堑变通途,但又截断了白湖港的航道,兴化郡城的货物全部转移到宁海港进出,宁海港迅速繁荣起来,进而形成了黄石商贸中心,商贸空前的繁荣。
  (二)妈祖信仰在兴化港口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元代兴化港口经济繁荣也有妈祖的功劳。忽必烈确立了统治地位之后,大举南粮北运,每年漕运粮食、食盐等多达数百万担。而在科技比较落后的元代,漕运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经常出现沉舟覆船和人员伤亡事故。为了鼓舞士气,增强航海者的信心,元统治者极力推崇航海保护神——妈祖。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朝廷封妈祖为“护国著天妃”,下令全国为妈祖举行春秋两祭,逢初一、十五“晋香”(进香)。元朝先后多次褒封妈祖,大幅提升妈祖的地位。据《元史·世祖本纪》和《续文献通考》记载: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先后褒封妈祖为“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等,使妈祖从人间神祗上升为天上尊神,既管瞑间诸魔,又负有护国安民之责。同时,元代还“诏滨海州郡,皆置祠庙”,漕运所经之所,妃庙遍布,妈祖倍受官员、商人和百姓们尊崇。
  兴化是妈祖的故乡,也是泉州向北航运的必经海路,许多商船特地驶入兴化港口,到湄州祖庙、宁海圣墩妈祖庙、白湖顺济庙、黄石清江天后宫和枫亭三妈宫祭拜,请求妈祖保佑航海平安、生意兴隆,客观上也促进了兴化港口经济的繁荣。据顾炎武《日知录》记载:“兴化外有南日湄洲,再外有乌丘海坛,实为闽省右翼之扼要也”。“妈宫西屿北港,八罩四澳,北风可以泊舟,若南风不但有屿,可以寄泊”。②湄洲湾“作为南来北往船只的天然中间站,既有深水良港可供停泊,又有淡水可供汲取,还有妈祖庙可以祭祀祷告保佑航海安全。所以,往来船只一定要到湄洲湾停泊,这就促进了湄洲湾港的发展与妈祖庙的兴盛”。③元代翰林学士张翥(云南晋宁人)于元至正初(1341年)到湄洲岛拜谒妈祖时,曾经赋诗一首:“飞舸鲸涛渡渺冥,祠光坛上夜如星。蛟龙筍口悬金石,云雾衣裳集殿庭。万里使轺游冠盖,千秋海甸仰英灵。乘槎欲借天风便,仿佛神山一髪青”。④可见,元代中后期,湄洲岛和兴化沿海各港口,船来船往,进进出出,人气旺盛。
  元代时期,妈祖信仰伴随着兴化商人的足迹,继续向海内外广泛传播。据史书记载:“元代,随着海运与贸易的发展,妈祖行宫建造范围也逐渐扩大了,北抵塘沽(天津),南跨琼州(海南岛)都有妈祖庙”。①凡繁荣商埠必有妈祖庙,而有妈祖信仰的地方必有兴化商人,这也是“无兴不成镇”之由来。

附注

①《枫亭镇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第15页。 ②(明)周瑛、黄仲昭著:《兴化府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41页。 ③(明)周瑛、黄仲昭著:《兴化府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43页。 ①《涵江区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第193页。 ②丘陵:《大学繁衍义·补》卷22“治平天下之要利”。 ③谢如明著:《莆田发展简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5页。 ④《莆田诗咏》,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9页。 ①《福莆仙乡贤人物志》,福莆仙文化出版社1990年版,第478页。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莆商发展史》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福建莆田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早期莆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莆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产业、医药产业、木业发展的贡献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