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商的国家和地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商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055
颗粒名称: 一、通商的国家和地区
分类号: F303
页数: 3
页码: 95-97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市宋代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内容包含了对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与主要的外贸航线发展历程。
关键词: 宋代 外贸经济 莆田市

内容

宋代,福建沿海最繁华的对外港口是泉州剌桐港,当时泉州与汴京(开封)、京北府(西安)、杭州、福州、长沙、庐陵、南京等地,堪称全国八大城市,泉州刺桐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与泉州通商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多达57个之多,呈现出“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泉州剌桐港与兴化港口近在咫尺,对兴化港口的经济繁荣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辐射作用。
  随着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出国经商的兴化商人日渐增多。北宋时期兴化开始大量出口荔枝干。蔡襄在《荔枝谱》中记载了兴化荔枝外销埃及、波斯、日本的盛况。宋乾道五年(1169年),仙游盛产的蔗糖已经从枫亭太平港大量运销海外,兴化木帆船远航阿拉伯和东南亚及朝鲜、日本等国。当时泉州是通往东南亚、西亚、北非的海上丝绸之路,有不少莆商与泉州商人一道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开展对外贸易。进入南宋之后,兴化境内有众多“游商海贾,履风涛历险阻,牟利于他郡外番”,形成了一支人专门经营对外贸易的海商队伍。①据史书记载:宋代与兴化军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10多个,当时称“海南诸国”,主要指阿拉伯半岛,以及大食(统指阿拉伯地区)、阁婆(印尼爪畦岛中部)、三佛齐(苏门答腊岛东部)和高丽(朝鲜)、日本、琉球等国家和地区。还有交趾(今越南北部)、占城(今越南南部)、真腊(今柬埔寨)、中南半岛等一些国家和城市,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
  宋代时期,海船设备简陋,只能借助海洋季风为动力,沿着大陆架和海岸线行驶,航速慢,风险大。一般“以冬季往,以夏至归”,“舶船去以十一月、十二月,就北风;来以五月、六月,就南风”,而“蕃诸之入中国,一岁可以往返,惟大食必二年而后可”。②宋代兴化对外贸易的航线有国内和国外两种。其中国内航线有三条:一是向南航线:即从兴化各港口出发,航往泉州、厦门、广东、台湾、香港等地;二是向北航线:即从兴化各港口出发,航往福州、温州、宁波、杭州、上海等地后,并沿长江而上;三是内地航线:即从兴化港口出发,“帆船经福州至四明(今扬州),由四明北上天津......陆路入京师,外至北戎西夏”,深入到金、辽等西部少数民族地区。③宋代兴化对外航线也有三条。一是兴化——三佛齐——麻逸的航线。“宋代,境内通商帆船先至泉州,时泉州连海外之国,有36岛。海船由境内港口经泉州南下经占城(越南南方)、罗斛(今泰国曼谷)、真腊(今柬埔寨,属国有波斯兰、真里富),开往三佛齐国。三佛齐国是诸蕃水道要冲,国都巴淋冯(今苏门答腊的东南部),三佛齐的属国有凌牙斯加(今马来半岛的大泥)、吉兰丹、佛罗安,大都属马来半岛的范围”。商船到达三佛齐国后,又分东西两条航线。东航线:“海船由三佛齐国东南航行,至阁婆(今爪哇),此国多胡椒荟翠之地。由阁婆而东北至渤泥(今婆罗洲北部的文莱),由渤泥而东北至麻逸(今菲律宾群岛,麻逸是群岛中的民都洛岛)”。④这条航线是宋代兴化商人经商的主要航线,其潮水、风向比较适合,“舟行迅速,无有艰阻,往返不逾年,获利百倍”。⑤西航线:兴化——三佛齐——巴士拉港航线:即兴化商船从泉州港口出发,到达三佛齐国后向西航行。“海船由三佛齐国西行取道凌牙斯加进入印度洋,先至马八儿(今马拉巴尔),或先至故临(亦作俱蓝)住冬,次年再起锚,顺风60日到大食(今伊拉克),有著名海港叫做巴士拉港”。⑥这条航线航行时间较长,且要经过印度洋,风险较大,利润丰厚,只有大商船或有经验的商人才选择这条航线。而外国船舶来中国贸易,大多是一年往返,但大食国的商船入境必须住冬,第二年才能返回。
  还有一条航线是先国内后国外:由兴化港口起航,经福州、扬州北上,“水路东南至新罗、高丽、日本、琉球”等国家和地区。①在宋辽两国军事对峙期间,宋廷担心商人往日本、高丽等国经商,会同辽国发生联系,曾一度禁止商人往日本和高丽经商,但民间贸易仍暗中来往。南宋时期,朝廷规定:“凡往高丽者财产须达三千万贯”。②当时一石米只不过六七百文,有三千万贯家资的商人,可谓是凤毛麟角,故南宋时期与高丽、日本的贸易曾经一度中断,直到元丰二年(1079年),宋廷才废止此禁令。宋代兴化与日本、新罗、高丽等国的航线是兴化主要外贸航线。蔡襄在《荔枝谱》中记载:兴化商船“水浮陆转,以入京师,外至北戎、西夏;其东南舟行新罗、日本、琉球、大食之属,莫不爱好,重利以酬之”。③

附注

①《莆田市外经贸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260页。 ②《莆田县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441页。 ③庄季裕:《鸡劝篇》卷中。 ④蔡卞:《北征纪实》卷五。引自《福建史志》,蓝兆雄《宋代福建植棉、纺织业的发展及其社会经济影响》 ①留晖著:《莆仙人迁移海外源流》,《湄洲日报》2002年5月20日。 ②朱维斡著:《莆田县简志》,方志出版社2005年版,第263页。 ③《莆田市外经贸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④《莆田市外经贸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⑤郑振满、丁荷生编纂:《福建宗教碑铭汇编·兴化府分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 ⑥《莆田市外经贸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①《莆田市外经贸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 ②《宋会要辑稿》食货38之33。 ③《枫亭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第447页。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莆商发展史》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福建莆田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早期莆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莆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产业、医药产业、木业发展的贡献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