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宋代兴化军对外贸易航线、进出口商品和外贸方式转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商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053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宋代兴化军对外贸易航线、进出口商品和外贸方式转变
分类号: F303
页数: 5
页码: 95-99
摘要: 本节记述了莆田县宋代兴化军对外贸易航线、进出口商品和外贸方式转变,内容包含了通商的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商品,对外贸易方式的详细介绍。
关键词: 宋代 外贸政策 经济发展 莆田市

内容

进出口商品和外贸方式转变对外贸易是宋代兴化商业繁荣的重要因素。北宋初期,兴化外贸业务受到诸多条件限制,如资金缺乏、朝廷禁榷、市舶司报批手续麻烦等,影响了兴化对外贸易发展。北宋中后期,朝廷逐渐放宽进口商品禁榷,兴化商人逐渐从国内贸易转向国外贸易,莆商足迹遍布台湾、新罗、日本和东南亚各国,以及中东地区。进入南宋之后,朝廷大力鼓励对外贸易,东南沿海港口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这一大背景下兴化对外经济交流迅速扩大。
  一、通商的国家和地区
  宋代,福建沿海最繁华的对外港口是泉州剌桐港,当时泉州与汴京(开封)、京北府(西安)、杭州、福州、长沙、庐陵、南京等地,堪称全国八大城市,泉州刺桐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与泉州通商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多达57个之多,呈现出“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泉州剌桐港与兴化港口近在咫尺,对兴化港口的经济繁荣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辐射作用。
  随着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出国经商的兴化商人日渐增多。北宋时期兴化开始大量出口荔枝干。蔡襄在《荔枝谱》中记载了兴化荔枝外销埃及、波斯、日本的盛况。宋乾道五年(1169年),仙游盛产的蔗糖已经从枫亭太平港大量运销海外,兴化木帆船远航阿拉伯和东南亚及朝鲜、日本等国。当时泉州是通往东南亚、西亚、北非的海上丝绸之路,有不少莆商与泉州商人一道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开展对外贸易。进入南宋之后,兴化境内有众多“游商海贾,履风涛历险阻,牟利于他郡外番”,形成了一支人专门经营对外贸易的海商队伍。①据史书记载:宋代与兴化军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10多个,当时称“海南诸国”,主要指阿拉伯半岛,以及大食(统指阿拉伯地区)、阁婆(印尼爪畦岛中部)、三佛齐(苏门答腊岛东部)和高丽(朝鲜)、日本、琉球等国家和地区。还有交趾(今越南北部)、占城(今越南南部)、真腊(今柬埔寨)、中南半岛等一些国家和城市,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
  宋代时期,海船设备简陋,只能借助海洋季风为动力,沿着大陆架和海岸线行驶,航速慢,风险大。一般“以冬季往,以夏至归”,“舶船去以十一月、十二月,就北风;来以五月、六月,就南风”,而“蕃诸之入中国,一岁可以往返,惟大食必二年而后可”。②宋代兴化对外贸易的航线有国内和国外两种。其中国内航线有三条:一是向南航线:即从兴化各港口出发,航往泉州、厦门、广东、台湾、香港等地;二是向北航线:即从兴化各港口出发,航往福州、温州、宁波、杭州、上海等地后,并沿长江而上;三是内地航线:即从兴化港口出发,“帆船经福州至四明(今扬州),由四明北上天津??陆路入京师,外至北戎西夏”,深入到金、辽等西部少数民族地区。③宋代兴化对外航线也有三条。一是兴化——三佛齐——麻逸的航线。“宋代,境内通商帆船先至泉州,时泉州连海外之国,有36岛。海船由境内港口经泉州南下经占城(越南南方)、罗斛(今泰国曼谷)、真腊(今柬埔寨,属国有波斯兰、真里富),开往三佛齐国。三佛齐国是诸蕃水道要冲,国都巴淋冯(今苏门答腊的东南部),三佛齐的属国有凌牙斯加(今马来半岛的大泥)、吉兰丹、佛罗安,大都属马来半岛的范围”。商船到达三佛齐国后,又分东西两条航线。东航线:“海船由三佛齐国东南航行,至阁婆(今爪哇),此国多胡椒荟翠之地。由阁婆而东北至渤泥(今婆罗洲北部的文莱),由渤泥而东北至麻逸(今菲律宾群岛,麻逸是群岛中的民都洛岛)”。④这条航线是宋代兴化商人经商的主要航线,其潮水、风向比较适合,“舟行迅速,无有艰阻,往返不逾年,获利百倍”。⑤西航线:兴化——三佛齐——巴士拉港航线:即兴化商船从泉州港口出发,到达三佛齐国后向西航行。“海船由三佛齐国西行取道凌牙斯加进入印度洋,先至马八儿(今马拉巴尔),或先至故临(亦作俱蓝)住冬,次年再起锚,顺风60日到大食(今伊拉克),有著名海港叫做巴士拉港”。⑥这条航线航行时间较长,且要经过印度洋,风险较大,利润丰厚,只有大商船或有经验的商人才选择这条航线。而外国船舶来中国贸易,大多是一年往返,但大食国的商船入境必须住冬,第二年才能返回。
  还有一条航线是先国内后国外:由兴化港口起航,经福州、扬州北上,“水路东南至新罗、高丽、日本、琉球”等国家和地区。①在宋辽两国军事对峙期间,宋廷担心商人往日本、高丽等国经商,会同辽国发生联系,曾一度禁止商人往日本和高丽经商,但民间贸易仍暗中来往。南宋时期,朝廷规定:“凡往高丽者财产须达三千万贯”。②当时一石米只不过六七百文,有三千万贯家资的商人,可谓是凤毛麟角,故南宋时期与高丽、日本的贸易曾经一度中断,直到元丰二年(1079年),宋廷才废止此禁令。宋代兴化与日本、新罗、高丽等国的航线是兴化主要外贸航线。蔡襄在《荔枝谱》中记载:兴化商船“水浮陆转,以入京师,外至北戎、西夏;其东南舟行新罗、日本、琉球、大食之属,莫不爱好,重利以酬之”。③
  二、进出口商品
  (一)出口产品。“宋代,兴化境内盛产蔗糖、荔枝、麻布、青靛、铁器、木材等土特产,运销外地”。④宋初,兴化军“输出之物,以金银、铜铁、钱绢、瓷器等为主”。⑤北宋后期,兴化军“出口商品种类渐多,有纺织葛布、银器、蔗糖、海盐、青瓷器、中药材、荔枝干果,其中以荔枝干果和海盐为大宗,分别出口至日本、朝鲜及东南亚诸国”。⑥南宋初,兴化的“庄边窑、灵川窑生产的青瓷、青白瓷(影青)产品,销往菲律宾、日本等国家”。⑦南宋后期,兴化军出口产品种类增多,有食品、药材、杂货、纺织品、陶瓷器皿等。纺织品类主要有锦绫、缬绢、丝帛、皂绫、假锦、五色缬绢、红吉贝等。陶瓷器皿类主要有陶盆、陶钵、青瓷、白瓷、黑瓷用具和摆设等。
  金属类主要有铜、铁、铅、锡、金、银、钱币、铁钉、铜鼎、网坠等。药材类主要有川芎、朱砂、大黄、黄连、白芷、樟脑、麝香、荔枝干等。食品类主要有糖、盐、酒、茶叶等。杂物类主要有漆器、绢伞、藤笼等。
  (二)进口商品。宋代兴化进口商品种类繁杂,有农产品、也有手工业品;有奢侈品,也有普通日用品,还有花卉等经济作物的引进。据《莆田市外经贸志》记载:“宋代,蕃舶入境渐多”,进口商品主要“有占城稻(即早稻)、木棉(棉花)、香料、细香料(含丁沉香、豆寇仁、龙脑之类)、胡椒、犀角、象牙、珍珠、玳瑁、耶悉茗(俗称素馨)、蕃桂(俗称指甲花)、茉莉(俗称茉莉花)、俱耶异(俗称夹竹花)”等。⑧还有乳香、没药、血竭、金颜香、笃耨香、苏合香油、安息香、栀子花、蔷薇水、笺香、檀香、丁香、肉豆蔻、降真香、麝香木、槟榔、椰心箪、苏木、芦荟、珊瑚树、猫儿睛、琉璃、腽肭脐、翠毛、龙涎香、鹦鹉、瑇瑁、黄蜡等。同时,宋代兴化军还进口植物新品种,如从西域引进菩提果,从东南亚进口茉莉、素馨、余甘等,从占城引进水稻和蕃桂等。据《莆田市志》记载:“宋代,海外花木种植技术传入境内有五(种)。斜堤,《三山志》称:‘南海种,商舶传入闽中’;耶悉茗,出拂林国,亦出波斯国,《兴化府志》引宋旧志称:‘番舶载至,广人易其名曰素馨’。蔡襄咏曰‘素馨出南海,万里来商舶’;俱那异,俗称夹竹桃,曾师建《闽中记》说,‘皆出西域,盛传闽中’;蕃桂,本为越南国物产,《兴化府志》引宋旧志称:莆仙到处有此花,花有香味,故又称蕃桂。民间少女喜采叶嚼碎,以染指甲成红,俗称指甲花;茉莉,《兴化府志》引宋旧志称:‘佛书谓之茉莉花’”。①另外,宋代,兴化还“输入大米、食油、棉花、丝绸、药材及文化用品”。②宋代,兴化军还“进口奢侈品,以珍珠、香料、象牙、犀角居多”。③由于奢侈品大量进口,导致境内奢侈风气盛行,“英宗治四年(1009年),知兴化军王居安奏称。香犀象翠,蕃舶载来的太多了,引起铜镪漏卮,造成奢侈风气”。④
  三、对外贸易方式
  宋代对外贸易方式主要有三种,即官办贸易、私人贸易和走私贸易。北宋时期,对外贸易以官办为主,朝廷实施进口物资“禁榷”制度,“不属于禁榷的货物经过课证、博卖等程序后,可进入集市交易”。⑤官办贸易由朝廷委托各沿海市舶司代办,与地方政府无干,一般是以朝贡或回赐的形式进行易货贸易,对外贸易品种和数量极其有限。
  北宋初期,大多数进口商品列入禁榷范围,通过商人之手流入市场的进口商品甚少,民间贸易受朝廷节制,主要是受市舶司委托,开展少量的对外贸易业务,经营方式为半官半私性质。所以,当时经营对外贸易的商人,大多数与权贵和朝廷官僚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成为中国最早的官商勾结模式。
  从北宋中后期起,朝廷逐渐放松蕃客入境限制,外商经泉州市舶司批准之后,可以在境内设铺经营进口商品。兴化境内开始出现外商店铺,主要销售“香犀象翠”等进口商品。同时,外商还在兴化境内开店设铺收购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如蔗糖、荔枝干、桂圆干和纺织品、陶瓷等。据《莆田市志》记载:“番客或设铺经营,或越过州县销售,或同境内商贾合伙贩运”。⑥经营方式灵活多样,外商既可与境内商人“结托”,合作经营,也可以同境内商人共同出资,组建远洋船队,开展对外贸易,这也是兴化境内最早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的经营方式。
  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兴化境内出现了中外商人互相勾结进行海上走私贸易活动。据《莆田市外经贸志》记载:“外蕃夷民时有聚众非法入境,于莆田县的南日、湄洲、平海、秀屿,仙游县的枫亭、沧溪诸港汊岛屿,走私国家专营商品茶叶、晒盐,走私者以耶蛮人和倭人居多”。⑦为了遏制海上走私活动,兴化军于“元符二年(1099年),遵照宋朝廷颁定的对外经贸防守、盗纵、诈冒断罪法,以保护正当的对外贸易,打击走私违法行为,加强对外贸易的政府监管职能”。①海上走私贸易出现,虽然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对于宋代兴化对外贸易规模扩大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宋代,兴化境内形成了多个对外贸易集市,主要集中在沿海通商口岸和古驿站周边。据《莆田市志》记载:宋代“通海兴化集市有迎仙市(今江口东田)、江口市(今江口镇)、涵头市(今涵江)、莆田市(今黄石)、太平市(今枫亭)”,为了给外商提供方便,宋代兴化军增设了多个驿馆。②但南宋朝廷规定,外国商人不能居住在郡城和县城之内,宋代驿馆、驿站主要设在城外和港口附近。据史书记载:兴化“境内驿馆有迎仙驿(址江口)、莆田东驿(址荔城东门)、莆田西驿(址荔城西门)、太平驿(址枫亭)、华衮馆(址鲤城镇西)、登瀛馆(址鲤城东北12.5公里处)、九仙馆(址鲤城东0.5公里处)、皇华馆(址游洋)”。③一个兴化军竟设立了8个接待外商的驿馆、驿站,可见当时对外贸易之繁荣,故被誉为“莆东南海滨,商舟之所会”。④

附注

①留晖著:《莆仙人迁移海外源流》,《湄洲日报》2002年5月20日。 ②朱维斡著:《莆田县简志》,方志出版社2005年版,第263页。 ③《莆田市外经贸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④《莆田市外经贸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⑤郑振满、丁荷生编纂:《福建宗教碑铭汇编·兴化府分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 ⑥《莆田市外经贸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①《莆田市外经贸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 ②《宋会要辑稿》食货38之33。 ③《枫亭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第447页。 ④《仙游县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418页。 ⑤朱维斡著:《莆田县简志》,方志出版社2005年版,第266页。 ⑥《涵江区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245页。 ⑦《莆田县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419页。 ⑧《莆田市外经贸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26页。 ①《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1699页。 ②《宋会要辑稿》食货38之33。 ③《莆田市外经贸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25—26页。 ④《莆田市外经贸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238页。 ⑤《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682页。 ⑥《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682页。 ⑦《莆田市外经贸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133页。 ①《莆田市外经贸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108页。 ②《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682页。 ③《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682页。 ④乾隆《莆田县志》卷一。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莆商发展史》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福建莆田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早期莆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莆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产业、医药产业、木业发展的贡献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