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商业繁荣与墟集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商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045
颗粒名称: 二、商业繁荣与墟集发展
分类号: F710
页数: 3
页码: 86-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市宋代商业繁荣与墟集发展,经济的持续繁荣促进了农贸市场的发展。
关键词: 宋代 商业经济 莆田市

内容

兴化商业经济起步于唐初,发展于唐末,鼎盛于宋。宋初,朝廷在兴化县(今游洋镇)设置兴化军,辖莆田、仙游、兴化三县,游洋逐渐发展成为兴化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莆仙两县经过唐代的农业大开发和五代十国的经济发展,已经有了较好的经济基础。特别是在宋代宽松的商业政策环境中,兴化农村墟集不断增多,城镇集市商业发展速度加快,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
  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兴化军治迁往莆田县延陵里之后,商业中心随着向沿海转移。
  城里零散的商业网点,开始集中在兴化郡城的西门和东门,商业规模日渐扩大,“兴化军城依托白湖港成为兴化的商贸中心”。⑤据《城厢区志》记载:宋代兴化“手工业品的生产、航运业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当时,市场上形成的较大行业有:土苎麻棉细布业、饮食糕饼业、盐商、牙行、中医药铺、三土业(土菸、土纸、土糖)、南北京果、山货、杉木行、铸造和陶业。一些商人还通过海上运输,搞易地贸易,输出的以蔗糖为主,输入的以大米为主”。军城边的白湖市,商船云集,商人络绎不绝,“常航南粟至莆”,成为兴化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⑥宋代莆田县黄石集镇开始繁荣,从农村墟集发展成为商业集市。据《兴化府志》记载:黄石“市跨莆田、景德、连江、国清四里,居人延亘千余家,其秀民多读书登仕版,而果园、蔬畦映带左右。当市闹处,货物充斥,买卖傍午,而读书之声往往杂出其间,是为市井秀处”。①“在莆田里(黄石旧地名),其附近的塘头。‘有食物及货等馆’;后度,‘有铜铁铺及灯人家’;西街,今呼书街,‘鱼鲜为谷行市集此’”。②北宋进士郑叔侨在《宁海桥》一诗中生动地描写了宋代黄石的盛况:“千寻水面跨长桥,隐隐晴虹卧海潮。结驷直通黄石市,连艘横断白湖腰”。③黄石集市上,车马接踵而去,商船穿梭而过,客商云集,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景象。
  宋代涵头集市持续繁荣。据《千年涵江》记载:涵江“陡门周围的墟集进一步扩张,形成小集镇。建炎年间(1127—1130),国子监祭酒刘政返回家乡涵头时,见其住地保尾至楼下一带,海水浸漫,内河堵塞,水不可饮。刘政主持疏通内河,使周围居民饮上清洁的河水,并引水浇灌楼下附近的埭田。河道疏浚后,涵头集市的交通更顺畅,交易更便利,集镇范围进一步扩大。原有的‘涵头’之名已不能适应日益繁荣的市井。于是,有识之士便改‘涵头’为‘涵江’,故后人有‘涵江得名起宋世’之咏”。④涵江集镇繁荣又带动江口集市和迎仙集市的商贸发展。据史书记载:江口集市“地南北商舟所泊,人烟稠密,环山以居”,而“迎仙市旧时大路经此,及有馆镇务寨,故人烟辏集而成市”。⑤可见,宋代兴化沿海已经形成多个集市,商业经济繁荣,商贾活动频繁。
  宋代兴化农村集市也有较大的发展。早在唐代时期,莆田县的蒲口、迎仙市和仙游县的枫亭、石碧镇等,已经形成了农产品贸易墟集。进入宋代之后,农村墟市不断增多,人口密集之处基本上都形成了墟市,农村商店日益增多。据史书记载:宋代兴化县的游洋、徐州(今庄边)、百丈(今大洋)均已形成了墟市,出现了一些私营商店。仙游境内也有6个较大的农村集市,“早有太平镇,绍兴二十六年废。沙溪市,在阳谷里。龙华市,在养志里龙华寺之前。早有阜安镇,绍兴二十六年废。寺庙边市,在万善里。旧有石碧镇,绍兴二十六年废。中岳市,在万善里中岳填充前”。⑥据《兴化府志》记载:“龙华市,街长一里余”,“中岳市,旧为山中闹市”,“潭边市,旧有镇、寨,人物繁盛,同中岳为山中闹市”。⑦“沙溪市,在旧阳谷里,......南北往来大路,客店、酒肆稠密”。⑧同时,随着商贸的发展,一些墟集逐渐演变为商业集市。据《莆田县志》记载:宋代“黄石出现市肆,涵头(现涵江)、港口(今江口)、吴塘(今梧塘)、霞梧墩(今西天尾)、花亭(今华亭)、笏石、宁海、吉了(今忠门梯吴)、莆禧白湖(今阔口)等地,先后由墟市变成为小集镇,私营商业渐趋兴盛”,“濑溪也有客买卖”。⑨各集镇上商品繁多,有农民自产自销的农产品,也有外地运进的棉花、棉布、丝绸等纺织品,还有外国进口的象牙、香料、金银饰品等高档奢侈品,商品琳琅满目,集市交易繁忙。
  城镇商业经济的持续繁荣促进了农贸市场的发展。据史书记载:“宋代,仙游境内的集镇,商店铺设,日渐俱全,县际交易,亦趋繁盛。枫亭太平港与木兰溪通航后,商贾从海路把仙游的蔗糖、桂圆、木材等土特产品输往省外,换回大宗粮油应市。街市商业与墟集交易相辅并行。境内商业市镇主要有:连江里的枫亭市、旸谷里的沙溪市、养志里的龙华市、万善里的潭边市及中岳市。粮油贸易位居商业10大行业之列”。①县城的东门外、枫亭的太平港和三妈宫墟市、西乡的阜安镇和中岳,以及东乡的坝下形成6个粮油集市。“米贩粮商以仙游蔗糖、桂圆、木材等土特产换回大米供市;民间余粮多加工成糙米,挑到墟场出售,或以粮换物。粮行米市逐渐发展”。②宋代,兴化港口经济开始繁荣,形成了多个对外贸易市场。如仙游太平港繁荣之后,枫亭的南市坪有菜墟,三妈宫有米墟和柴墟,南观音海滩有鱼墟和盐墟。特别是枫亭的海鲜鱼货市场,商人云集,非常热闹,每天凌晨“天刚初晓,近邻枫亭的惠安、莆田以及本地渔民,就挑着新鲜的鱼货,担头插着烛灯‘走青’赶到霞桥、沧溪的渔市,进行交易”。③各地小商小贩汇聚一起,“漫天开价,就地还钱”,善价而估,便宜就买。上午10时至中午12时最为热闹,称为“一哄之市”,或“老鹰市”。据《仙溪志》记载:“枫亭市,在连江里。人家并海。土产砂糖。商舟博贩者率于是解缆焉”。④还有莆田的涵头集市,也有海鲜、陶瓷、粮油、纺织品等多个专业市场。还有白湖港、宁海港、秀屿港等码头,有农产品、纺织品和进口商品市场。据《莆田市志》记载:宋代兴化境内“集贸活动更为频繁,圩日交易时间间隔缩短,并且规模更大,以枫亭、秀屿较为著名,时人赞道:‘一哄之市,百货骈集。五达之远,四方会通’”。⑤宋代兴化商业经济蓬勃发展,对外经济交流不断扩大,各地客商往来频繁,促进了驿站、旅馆、餐饮等服务业的发展。据史书记载:兴化“城有东驿、西驿,郡北五十里有迎仙驿(站),郡西南六十三里有太平驿(站);仙游有华袞馆及登瀛馆;兴化县有皇华馆,皆为待宾而设”。⑥从旅店、驿站设置数量和建设规模,也可以看出宋代兴化商业繁荣和对外贸易盛况。

附注

⑤《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526页。 ⑥《城厢区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3页。 ①(明)周瑛、黄仲昭著:《兴化府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4页。 ②《莆田县文史资料》第八辑,第98页,引自弘治《兴化府志》(黄石市)。 ③(明)周瑛、黄仲昭著:《兴化府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47页。 ④《千年涵江》,方志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⑤(明)周瑛、黄仲昭著:《兴化府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3页。 ⑥(宋)黄岩孙撰:《仙溪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页。 ⑦(明)周瑛、黄仲昭著:《兴化府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6页。 ⑧(明)周瑛、黄仲昭著:《兴化府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9页。 ⑨《莆田县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406页。 ①《仙游县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421页。 ②《仙游县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465页。 ③《仙游县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423页。 ④(宋)黄岩孙撰:《仙溪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页。 ⑤《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526页。 ⑥(明)周瑛、黄仲昭著:《兴化府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39页。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莆商发展史》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福建莆田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早期莆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莆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产业、医药产业、木业发展的贡献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