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宋代兴化刻书业繁荣与书籍商品化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商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040
颗粒名称: 五、宋代兴化刻书业繁荣与书籍商品化发展
分类号: G239.29
页数: 4
页码: 77-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市宋代兴化刻书业繁荣与书籍商品化发展,内容包含了刻书业的兴起与发展,宋代兴化刻书坊经营方式,图书收藏与销售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图书 宋代 莆田市

内容

古代刻书业(印刷业)是手工业中一个重要行业。据史书记载:“宋代刻书地有三:其精杭为最,其多闽为最,蜀皆次之”。④经济繁荣必然伴随着文化发达,而文化发达又促进了刻书业发展。
  “宋代福建刻书最发达的地区,一是建阳建瓯,二是福州,三是莆田”。⑤随着宋代文化教育的蓬勃发展,兴化刻书业迅速崛起,并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行业。
  (一)刻书业的兴起与发展
  隋唐之前,书籍均用手写,且不多有,其重要原因是刻书工艺落后,书籍昂贵。进入隋朝之后,中国出现了雕版印书工艺,成为中国印刷业发展的新里程碑。据史书记载:隋开皇十三年(593),朝廷敕:“废像遗经。悉令雕版”。但只限于浮屠经像,对于民间作品没有硬性要求。从中唐起,其雕刻印书渐兴。到了五代十国时期,雕版印书已流行全国。
  兴化刻书业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境内就有金钢镌刻,徐寅在《自咏十韵》中记载:“拙赋偏闻镌印卖,恶诗亲见面图呈”。说明当时境内已有镌刻工艺,出现了专业的刻书坊,专门经营印书和图书。到了五代十国时,莆田刻书技术大幅提高,境内出现了雕板印刷技术,即把木雕工艺运用到刻书业中,大大提高了刻书和印刷效率。根据莆田市图书馆古代书籍资料馆藏,现仍存有唐代兴化刻本8部83卷,而失传的刻本不计其数。
  宋代,兴化刻书手工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行业。特别是南宋时期,兴化境内出现了众多的“书仓”、“郡斋”、“宗敬堂”、“荔陷山房”、“长盛堂”等刻书坊。据史书记载:宋代兴化刻书艺人陈振孙,刻书工艺精湛,蔡襄的《荔枝谱》、《开元天宝遗事》和《先秦经籍考》等多部宋代名著都出于他手。现莆田市图书馆保存的宋代刻本,有《后村居士集》、《尔雅注》、《复斋易说》、《荔枝谱》、《莆阳志》等60部871卷,其中有记载而没有刻本的书籍更多。
  宋代兴化文化教育事业发达,客观上也促进了境内刻书业的繁荣。唐代科举兴盛,莆仙两县先后有林藻、陈峤、徐寅等21人考中进士,科举取仕的选人制度,极大地剌激兴化这个灵毓之乡的读书风气。到了宋代,兴化境内形成了读书仕进的风尚,书堂遍布、书院林立,除官办县学、军学外,私人书院、书堂、私塾遍布城乡,出现了“比屋业儒,不废读书”、“三家两书堂”、“十室九书屋”等景象。莆籍大学士翁承赞曾经形象地描述:“过客不须频问姓,读书声里是吾家”,“人家不必论贫富,惟有读书声最佳”。①宋代,兴化境内形成了“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和“以读书为业”的风气。这种崇尚儒学的习俗,为兴化刻书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据史书记载:宋代莆仙两县共考取进士1756名(含特奏名、赐进士等),赢得了“进士之乡”的美誉。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文人墨客众多,著书立说成风,客观上也促进了兴化刻书业的发展。
  (二)宋代兴化刻书坊经营方式
  宋代,兴化刻书坊有官刻、家刻和坊刻三种形式。官刻是官办性质的刻书坊,旨在宣扬名教和提供士人阅读的范本。但官刻业务有限,主要是经史方面的官定读物,如“莆田郡斋”、“兴化军学”等,都是官办刻书坊。家刻主要是刻印自家著作,其目的是为了弘扬地方文化,或传播本家思想,或收藏家祖作品。坊刻属于商业性刻书坊,由私人投资创办,以盈利为目的,是宋代兴化刻书业的主体。宋代兴化私人刻书坊众多,雕版印刷字迹清晰、字形工整、着墨均匀、装帧精美,无论是在规模、品种方面,还是业务量方面,都超过了官刻和家刻。
  宋代兴化境内刻书业务十分繁荣,主要有六大块:一是作者刻印自家作品,即家刻。宋代兴化境内文人墨客众多,朝廷政要比比皆是,达官贵人为了宣扬自已的思想和政治主张,花钱雇人印刻自己的著作和文章,以赠送他人。诸如刘克庄的《后村大全集》、郑樵的《通志》、蔡襄的《荔枝谱》和《茶录》等,都是广为流传的名著,且多次刻印,这些书籍虽然没有进入市场流通,但对兴化刻书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是家族刻书收藏,主要是一些书香门第和官宦后裔,整理印刻祖先作品,如蔡襄、黄仲元、方大琮等后代,整理印刻了大量先祖书稿,有的作品还多次印刻,刻印量很大,如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蔡襄后裔委托兴化军学印刻《蔡忠惠集》36卷;宋庆元五年(1199年),莆人黄汝嘉刻印胡安国的《春秋传》30卷;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莆阳许兴裔刻赵彦肃的《复斋易说》6卷......这些都是宋代兴化刻书业的重要业务,一般以家刻为主,即雇用手工业者在自家刻印,但也有委托私人刻书坊刻印。
  三是郡县出资印刻书籍,即官府出资创办的刻书坊。主要是刻印朝廷指定的读物、文书、法令等资料,平时也翻刻一些名著,如宋嘉定七年(1214年),兴化郡斋刻印了李俊甫的《莆阳比事》。宋淳祐九年(1249年),莆田郡斋刊刻刘克庄的《后村居土集》50卷。还有“兴化军学刻印《开元天宝遗事》”。①这部分印刻业务主要由官府出资,不具有商业性质,但刻印量也不少。
  四是刻书坊的商业性业务。私人刻书坊除了承接外来委托的刻书业务之外,还经常选择一些名著、诗集、散文和教科书等进行翻刻,内容涉及经、史、子、集等,刻印成书后出售给书院、书堂和收藏者,以谋取利益。这部分书籍纯属商品书,也是刻书坊的主要业务。
  五是印刻本地的各种刊物。宋代兴化境内发行了多种刊物,据宋洪迈的《溶合斋随笔》记载:“近岁兴化学刊《遗事》”,就是宋代兴化著名刊物,印量不少。又如林希逸在《后村居士集》跋中记载:“莆名郡也,前辈诸闻人,文字散落不少,......余尽官所藏,刊之郡斋”。还有“宋宝庆三年(1227年),莆田教官陈森刊本,每半页十二行,行二十三字”。②这些《遗事》、《郡斋》和陈森《刊本》等,也是兴化刻书业务的重要部分。
  六是寺院的佛经刻印业务。宋代中国境内佛教盛行,兴化各地寺院遍布,约有200多座,2万多僧尼,经书需求量很大,加上当时僧尼地位很高,收入颇丰,又不纳税,自然有钱刻印佛经。
  宋代经书的刻印业务主要是由私人刻书坊承接,数量很大。
  (三)图书收藏与销售
  兴化境内图书市场非常活跃。兴化士人形成了一股藏书之风,许多达官贵人视书为财富,喜欢收藏各种书籍,作为财产留给子孙后代。宋代兴化各书院、官学和私塾都建有藏书楼,且有大量藏书,出现了“书楼林立”和“三家两书屋”的景象。诸如“一经堂”、“富文楼”、“金紫方”、“万卷楼”、“三余斋”、“墨林方氏”、“寿峰方氏”等书楼,藏书都超过了万卷。还有余日华的“桔巨阁”、谢洪的“经史楼”、李氏的“藏六堂”、吴叔告的“叔告书楼”等,藏书均在万卷以上。
  宋代,兴化籍朝廷命官大多有收藏书籍的爱好,如仙游士人陈郯,一生喜爱书籍,到处查访、收集古籍,或抄书装订成册进行储藏。宋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谢洪,筹建了“经史阁”,藏书达万卷以上。宋代司封郎中傅诚,将一生的薪俸全部用于购书收藏。仙游县举人朱元飞,一生喜欢购书、藏书和建设藏书楼,临终前将书籍作为财产分给3个儿子。南宋淳熙五年(1178)进士,秘书丞兼代工部郎官余崇龟,建有“静胜堂”,藏书万余卷。还有嘉定七年(1214)进士,南宋藏书家郑可复,一生俭朴,唯喜藏书。受兴化藏书风气影响,兴化的地方官员也喜欢收集古书集。
  据史书记载:“宋宝庆三年(1227年),兴化军通判陈振孙搜集了兴化各家藏书3039种,51180卷,并在这基础上修撰了《直斋书录解题》。宋周密在《齐东野语》卷12中说:‘近年惟直斋陈氏书最多盖尝仕于莆,传录夹祭郑氏、方氏、吴氏早书五万一千一百八十余卷,且仿《读书志》作解题,极其精详’”。③据不完全统计:宋代兴化军私人藏书巨大,在全省以至全国都是名列前茅,堪与国家图书馆比肩而立。宋代诗人刘克庄曾经说:“吾里藏书多善本,洲泮多英才,傍考互校......莆本当优于广、越矣!”④这种藏书风气,客观上也促进了兴化印书业的发展。
  刻书业的繁荣又加速了兴化图书商品化进程。宋代,兴化境内形成了尊儒爱书习俗和“聚书为财”的风气,对刻书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兴化的文人墨客,认为书籍是人生的真正财富。如宋进士林霆,藏书数千卷,临终时告诉子孙说:“吾为汝曹获留良产矣”。莆田名儒林坤(字仲之),常常对人讲:“吾蓄书数千卷,苟有子孙贤,足矣;不贤,多财活为累耳”。许多兴化士人“捐金帛购书籍惟恐不及”,“所至专访文籍,民间有奇书,必捐金帛求之”。①重金求书、高价购书的风气和视书为财的习俗,导致兴化书市繁荣,书斋林立,图书交易量不断扩大。
  刻书业的繁荣还带动了笔墨纸砚等文化用品行业的发展。宋代兴化境内出现了专门销售文化用品的商人,郡城、涵江、黄石、枫亭和仙游县城等地,均有经营纸张、笔墨、砚台等文化用品的商店,文化用品已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行业。

附注

④朱维斡主编:《福建史稿》,上册,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57页。 ⑤李瑞良主编:《福建古代刻书业综述》,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6页。 ①甘玉连主编:《莆田文化丛书》(兴化教育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①《文献通考》(经籍考)二十二。 ②刘克庄著:《后村居士集》“跋”。 ③谢如明著:《莆田发展简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9页。 ④甘玉连主编:《莆田文化丛书》(兴化教育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①甘玉连主编:《莆田文化丛书》(兴化教育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莆商发展史》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福建莆田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早期莆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莆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产业、医药产业、木业发展的贡献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