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纺织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商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036
颗粒名称: 一、纺织业
分类号: F407.81
页数: 5
页码: 68-72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市宋代纺织业技术不断提高纺织业发展迅速,内容有纺织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纺织技术改进与纺织品日益多样化,蓝靛生产与印染业发展,纺织品生产与贸易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宋代 纺织业 莆田市

内容

宋代福建纺织业出现了快速发展态势,纺织技术不断提高,达到了全国一流水平。“一些四川著名织帛工匠不能解决的技术难题,福建丝织工匠都能迎刃而解”。③据史书记载:“徽宗宁间造柱衣,欲织锦作升龙附于柱,文辄不合,凡易百工不成,因以殿柱尺度付蜀工,亦不能造。有言建阳民善织,试使为之,既成,施之殿柱,文合为龙不差”。④因此,朝廷指定福建生产的罗、绫、纱、丝绵等纺织品为贡品。在福建纺织业大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兴化纺织业开始快速发展。
  (一)纺织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兴化境内纺织原料十分丰富,自古以来,兴化百姓就地取材,纺纱织布,自给自足,成为传统家庭手工业。据史书记载:莆田“黄麻产量居全省首位”。⑤“蕉麻苎葛、水湄蒲草随处可见,木有松、柏(梌)、杉、桑、山绵、木棉”。⑥进入宋代之后,兴化纺织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江浙的先进纺织技术传入了莆田,普遍采用纺纱车,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纺织品产量大增,纺织业开始由传统耕织结合的家庭副业逐渐向专业化商品生产过渡,并迅速发展成为地方特色行业。
  北宋时期,兴化境内大面积种植木棉,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据彭乘的《续墨客挥犀》记载:“闽岭以南多木棉,土人竞植之,有至数千株者,采其花为布,号吉贝布”。“其华成时如鹅毛。抽其绪,纺之以作布”。⑦木棉即棉花,古代称吉贝,耐旱,成活率高,“地无南北皆宜之”,且“功不在五谷之下”。所以,“种植木棉成为棉农衣食之资”,宋代兴化境内木棉种植十分普遍。
  宋代,兴化百姓将传统的葛、麻纱线与棉纱混合织布,即“取藤抽丝,析而织之”,生产葛布,制成葛衣,为夏秋衣服。宋《仙溪志》中有关葛布、葛衣的记载很多,如“取蕉,以灰理其皮,织而成布,可以为署服”,“布帛之幅,则治麻与蕉,织丝以苎”。①南宋时期,都城临安(今杭州)成为宋代政治经济中心,南方经济繁荣,丝帛绸布需求剧增,促进了南方丝绸织品的发展。
  据史书记载:兴化军“南宋宝祐年间,绝大多数农家植桑养蚕”。②据《八闽通志》记载:兴化有“绸:兼丝布细缉苎麻,杂丝绩之。宋本军土贡葛布十匹,后以非土宜,而代之以此。生苎布:白纻布以灰治之,其色纯白。(以上莆田、仙游二县俱有,而莆之涵头、吉了出者尤佳)”。③可见,宋代兴化境内的纺织品,品质上乘,成为朝廷贡品。
  纺织业是宋代兴化最主要的手工业行业,仅次于农业。莆籍诗人刘弇在《龙云集》中云:“家家余岁计,吉贝与蒸纱”。④可见兴化纺织业规模之大。据《游洋志》记载“兴化为邑,僻在万山之中,舟船不至,民性质朴,多事稼穑,而妇习任织”,农家妇女在家纺纱织布,以补贴家用。⑤蔡襄在《端明集》中描述了北宋时期兴化妇女纺纱织布的盛况:“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⑥郑得来在《连江里志》也记载:兴化妇女“亦事纺织,以供衣食,故有夜浣纱而旦成布,谓之机布”。⑦可见,宋代兴化境内纺织业生产规模之大,从业人员之多。
  但由于古代统计数据不全,兴化纺织业的从业人员、生产数量和销售情况等均无记载,后人很难还原宋代兴化纺织业的基本概况,不过从地方政府财税征收情况可以看出宋代兴化纺织业的生产规模及贸易情况。据宋绍熙年间兴化军夏税征收记载:布税是兴化军四大赋税之一,“本军领三县额设夏税,正钱、布钱、折麦钱、折草钱四色,总计一万七千一十一贯六百九十八文,省”,其中“有土贡。本军岁贡葛布十一匹(以土产缣丝布充)、绵一百两(系军资库收买起发)”,“有冬衣赐。合用绢三千五百匹,紬七百五十布匹,绵八千一百五十两”。⑧纺织品税赋数量仅次于田赋,说明宋代兴化纺织业已成为境内第二大支柱产业。
  (二)纺织技术改进与纺织品日益多样化
  北宋时期,兴化纺纱技术有较大的进步,旧的纺织工艺逐渐被淘汰,先进的纺织机具开始引进,形成了一整套新的纺织工序,如赶、弹、卷、纺、軠、织、染等工艺,普遍应用于纺织生产之中。宋代,兴化引进了“五腕竹弓弹吉贝”工艺,即用手扯松棉絮,梳理成条,手握茸就纺,纺成纱线。特别是集开棉和清棉于一身的线弦竹弧小竹弓新工艺,利用振荡原理,将棉花振松后,纺成纱线,不但提高了纺纱速度,而且纱线质量更优,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同时,采用新式脚踏式纺车进行织布,俗称“土机”,既省力,速度又快,布料均匀细密、光滑平整。宋《仙溪志》中记载:“纱出于土机者最精,绸粥于蚕户者为良”。⑨宋代兴化纺织品质量好、品种多。据《莆田市志》记载:“宋代,兴化已生产蕉布、苎布、棉布、绸布”,以及丝、帛、紬等多个品种。①《宋志》对兴化纺织品种类有着详细的记载。如“莆有生苎布。其法:绩苎为纱,纺而之,名福生布。其纱不纺,用糯米糊烈日中抽过而织之,名褊纱布”。蕉布是兴化境内产量最多的一种布料。“此布性硬而脆,染作真红,极鲜亮;染青可作员领”。②加上蕉布透气、吸汗,适应沿海炎热气候,深受百姓欢迎。
  宋代,兴化生产的苎麻布、紬布和棉布,数量甚多。据《宋志》载:“细绩苎麻杂丝织以为布”。“其布均匀疏朗,他方人乍见爱之”。“本军岁贡绵百两。以非土产,岁就军资库掇钱收买”。③《兴化府志》中也记载了宋代紬布和棉布的生产情况:“土产之丝多疵,以为紬絁可也。紬音俦,厚缯酾,缯似布者”。④以紬絁代替蚕丝织成的布料,美观大方,质优价廉,非常畅销。另外,兴化沿海一带还生产棉布,据《兴化府志》记载:兴化“有绵布,织吉贝为之。下里人家女妇,治此甚勤”。⑤宋代,兴化境内还生产以纻麻丝为材质的“丽密”布,俗称“贡绸”,被朝廷指定为贡品。据《仙溪志》记载:贡绸“是以细织纻麻皮,杂丝织为布”。⑥贡绸以苎麻为原料,加入一些蚕丝,“以丝为经,以苎麻杂丝为纬”,经过严密辔而成,俗称纻麻丝布。⑦这种纻麻丝布柔软细密,均匀对称,远销大江南北。由于进贡朝廷的“贡绸”数量有限,宫中供不应求,朝廷特地派人到兴化军“置场收买”,大量收购“贡绸”,贮藏于尚衣库,作为奖赏百官的礼品。⑧时任北宋宰相的蔡京(仙游枫亭人),最喜欢穿家乡贡绸制成的青道衣,平时又习惯乘坐用棕叶草编的蒲轿。陆游在《陆放翁集》中记载:“蔡太师作相时,衣青道衣,谓之太师青,出入乘棕顶轿子,谓之太师轿”。⑨可见,宋代兴化纺织技术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纺织品质量大有提高,深受达官贵人所喜爱。
  (三)蓝靛生产与印染业发展
  宋代,兴化纺织业兴盛促进了染布业的发展。在化工染料尚未问世之前,蓝靛成为纺织品的主要染料。荀子《劝学篇》有句名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其中的青就是靛。靛又称大青,俗名山皇后、大青臭、大叶地骨皮,属马鞭科,叶椭圆形,叶背粗糙。夏季开花,花粉红色,果球形,呈蓝色。靛是兴化特产,以仙游西北部山区(今书峰乡)产量最多。
  靛全身是宝,根可作药用,专治偏头痛、关节炎、肢软无力、血淋、劳热、消瘦、丹毒和竹叶青蛇咬伤等病毒。叶茎是制靛的原料,而靛又是染布的原料,用蓝靛印染的布匹,色泽柔和悦目,经久不褪色。
  宋代,兴化境内大青栽培技术非常成熟,百姓采取扦插法栽培青苗。大青系野生植物,通常生长在潮湿的灌木丛中,既怕高温,又怕霜冻;既怕旱,又怕涝,生长环境很讲究,需要阳光柔和、不干不湿和不冷不热的气候条件。宋代兴化农民已经掌握了大青的生长习性,通常用木头搭架,上面盖些杂草,遮住部分阳光,不让其直接照到大青树叶上,使其在和煦的阳光下生长。宋代兴化百姓采取插条法栽培大青,选择适当的青树,砍其中一节树枝,插在松软的土中,经常浇水,长出根来,即可成活。整个栽培周期100天左右,以后每隔20~30天收割一次。一棵大青可活三年,第二年出靛率最佳。
  蓝靛制作工艺比较简单,只需挖一个直径二米、深一米的水池,中间略深,象个浴盆,注入清水,将收割的大青放入水中浸泡,温度掌握在30℃左右,三天后捞出青梗,留下蓝蓝浓水,投入石灰搅拌催化,使其起化学反应。然后进行过滤脱水,制成蓝靛。据《兴化府志》记载:宋代兴化境内“有淀。按淀,以蓝为之。马蓝叶大,槐蓝叶细,皆可为淀。蔡襄在《江南月录》云:‘采,以船盛水,浸除滓梗,以灰揽之即成淀,转贩入浙。’据此,则自宋以来,莆人擅蓝淀之利矣”。①所以,宋代兴化境内已经形成了蓝靛销售市场,在莆田的城里、仙游的城关和枫亭等地,都有销售蓝靛的商店。同时,一些商人还将蓝靛销售到江浙一带,成为百姓的重要经济收入。
  宋代兴化纺织品印染技术有了很大进步。早在唐代时期,兴化百姓就利用天然植物作为染料,将白布染成红、黑、蓝等单色布。到了宋代,随着印染技术的不断提高,兴化百姓能够染印多色花布。据《仙溪志》载:“渍蓝为靛,红花可以朱,茈草可以紫”。②即利用靛蓝类植物,浸制成染料,把土布染成朱、青、兰、蓝、黑等多种颜色,并设计出简单的花样图案,染成花布,以提高纺织品的附加值。据史书记载:兴化“农民采用栽种的靛蓝类植物(俗称小青)浸制成染料,把土布染成青、蓝、黑色,做衣服、被单等”。③
  (四)纺织品生产与贸易
  宋代,兴化纺织业生产方式有了较大变化。虽然纺织品生产仍然以家庭作坊为主、工场手工业为辅,但纺织品已经具备了商品经济性质。据《兴化府志》记载:“下里人家女妇,治此甚勤,每四五日织成一布,丈夫持至仙游,易谷一石”。④所以,宋代兴化纺织业不再是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已经具备了商品经济的某些特征。
  宋代,兴化境内纺织品贸易非常兴盛。据史书记载:“宋代,境内民间村姑以棉麻纺纱织布,俗称‘土纱布’,其自给有余,还进集市圩日交易,主要品种有蕉布、苎麻布。随后还出现一种以棉经苎纬或麻经棉纬的‘土细布’,也上市经营,进入民间消费”。⑤据《仙游县志》记载“宋代,城镇里布庄已成一大行业。经营品种有:境内手工织造的苎麻布、土细布,莆田输人的棉纱布,福州、苏州、杭州的绫、罗、绸、缎”。特别是莆田县“城乡布庄已自成一业。境内的文峰宫、大路均设有布庄、布店,经销苎麻布、土细布、棉纱布等十多种地产纺织品,亦调进少量苏杭的绫罗绸缎等名品,以供达官富豪阶层的消费需求”。⑥纺织品市场需求的日益扩大,客观上促进了兴化纺织品生产与贸易。
  宋代兴化纺织业之所以长盛不衰,其原因有二个方面:一是纺织品用途广泛。既是家庭日用品,又可以用于纳税、完租和代役;既是重要军用物资,也是宋金贸易的主要商品;既可以“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进行换钱、易粟和买卖,还可以作为“使君作细远相寄,表似夷锦红欲燃”的馈赠佳品。①二是宋代中国经济发达,商业繁荣,促进了纺织品需求的扩大。特别是南宋时期,南方丝棉织品需求量大增,纺织品价格上涨,刺激了兴化纺织业的发展,农家妇女普遍“亦事纺织,以供衣食,故有夜尝纱而旦成布,谓之机布,其余则贸易,以为利”。②

附注

③唐文基主编:《福建古代经济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55页。 ④王象之撰:《舆地纪胜》卷129《福建路建宁府》。 ⑤《莆田市地理志》,(种植业),福建省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5页。 ⑥(清)郑得来著:《连江里志》卷四(事类)第18页,载《枫亭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第458页。 ⑦(清)彭乘著:《续墨客挥犀》卷第一,(吉贝布),乾隆版线装本,第6页。 ①(宋)黄岩孙撰:《仙溪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页。 ②翁卫平主编:《天下莆商》,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121页。 ③(明)黄仲昭著:《八闽通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26页。 ④刘弇著:《龙云集》卷七(莆田杂诗二十首)之一。 ⑤《游洋志》卷之三(宦迹志)。 ⑥蔡襄撰:《端明集》卷二十六(乞减放漳泉州兴化军人户丁米箚子) ⑦(清)郑得来著:《连江里志》卷四(事类),载《枫亭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第458页。 ⑧(明)周瑛、黄仲昭著:《兴化府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7页。 ⑨(宋)黄岩孙撰:《仙溪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页。 ①《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345页。 ②(明)周瑛、黄仲昭著:《兴化府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5页。 ③(明)周瑛、黄仲昭著:《兴化府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5页。 ④(明)周瑛、黄仲昭著:《兴化府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5页。 ⑤(明)周瑛、黄仲昭著:《兴化府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5页。 ⑥(宋)黄岩孙撰:《仙溪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页。 ⑦(明)周瑛、黄仲昭著:《兴化府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5页。 ⑧《宋会要辑稿》,食货64之21。 ⑨(宋)陆游著:《陆放翁集》,王云五(万有文库)第二十四卷,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十九年版(1920年),第86页。 ①(明)周瑛、黄仲昭著:《兴化府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7页。 ②(宋)黄岩孙撰:《仙溪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页。 ③《仙游县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297页。 ④(明)周瑛、黄仲昭著:《兴化府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5页。 ⑤《城厢区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1页。 ⑥《仙游县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431页。 ①沈辽:《云巢编》卷三。 ②(清)郑得来著:《连江里志》卷四(事类),载《枫亭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第458页。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莆商发展史》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福建莆田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早期莆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莆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产业、医药产业、木业发展的贡献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