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墟市的形成与商店的兴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商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019
颗粒名称: 四、墟市的形成与商店的兴起
分类号: K921.57
页数: 3
页码: 46-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市墟市的形成与商店的兴起,唐代经济繁荣是商业经济崛起的重要阶段。
关键词: 商业经济 商店 唐代

内容

古代莆田境内商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南北朝之前,莆田“地僻而物货悭,商旅迹罕到,一哄之市间或有之”,但没有固定的集市。③从梁朝开始,境内开始出现了商店,但数量极少。唐初,莆田境内开展大规模的农业开发,特别是围海造田和水利设施建设,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日益增多,大多数农民需要以农产品换取生活用品和手工业品。于是,一些农民便从农业中游离出来,专门从事农产品加工与销售,成为莆田境内早期的小商贩。
  莆田商业圩集的形成始于隋,发展于唐。从南北朝开始,中原衣冠士族陆续入闽,将北方集市方式传入莆田,境内逐渐出现了以物易物的墟集,农民们将余粮和农副产品挑到圩集上换取手工业品和生活用品,交换时间通常是半月一次,后来缩短到10天一次,人们称其为“赶集”。据《莆田县志》记载:陈光大年间,莆田设县后,“境内已有市集进行商贸活动”,县治所在地的延陵里成为早期的圩集。④“隋末唐初,莆田前墩尾(今西天尾)已出现集贸市场。初为‘十日一墟,日中为市’之集,以后逐渐发展为‘三日一集,不限于午之市’。唐代莆田集市发展的一大特征就是专业性加强,境内的濒海之地枫亭,圩集以水产品、农副产品的交易为主,专业性特色明显,太平桥和三妈宫等地分别分布有海产品、渔盐、大米、柴草之类的不同圩集”。⑤还有莆田的城厢、江口、西天尾和仙游的城东、枫亭、东乡、西乡等地,都逐渐形成了圩集。
  随着莆田商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的圩市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交换需要,商店便应运而生。境内商店“可追溯到晋代,中原衣冠入闽,带来了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随着中原货币的流入,一些村落逐渐有人从事商业经营,如度尾的三般店,就因1400多年的梁朝时,开设三爿经营(盐、豆、铁、瓷)店铺而得名”。①据《仙游县志》记载:“隋代西乡三般店已有店铺(今度尾镇剑山)”,主要经营食盐、铁农具、稻谷等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这是史书记载莆田境内最早的商店。②进入唐代之后,莆田“县城及城郊就有商店,黄石、庄边、白沙、百丈(今大洋)、濑溪等地已经出现了墟集和私营小店”。③莆田城里庙前有米市,西门外有青果摊,据《兴化府志》记载:莆田义井街有“南市,旧名行尾市,亦名鱼行”,起源于唐乾宁间,曾有诗曰“市连义井岁时丰,水红壶公文物盛”,还有莆田郡城边上有白湖市,“客商贩米谷,舳舻相望”。④唐圣历二年(公元699年),仙游置县后,境内商业经济迅速发展,“县城东门街的私商店亦初具规模”。⑤同时,在仙游的中岳、游洋、东乡、西乡等人口密集地,都出现了商店,主要经营稻谷、杂粮、农具、水果等农产品和葛、棉布以及陶瓷等手工业品。特别是“枫亭的南街、北街、后览街,县城的东门街,西乡的三般店都有零星的商业网点”。⑥特别是太平港码头附近的集市,“其地处闽海之滨,界兴泉之于,本北万峰绵亘,而良沃蕴于中;东南临大海,蛟龙鱼鳖,而海物错焉”,“渔人蜃户,晚帆归浦,则枫溪之市语喧矣”。⑦据史书记载:“唐初,枫亭因陆海交通便捷、商贾云集而形成集镇,为闽中海产品、谷米等农副产品集散地”,到了“唐末,境内个体、私营商业已很发达,商贾云集,主要经营砂糖、食盐、荔枝干、桂圆干、竹纸、海产品等”。⑧特别是五代十国时期,枫亭已经形成了多条商业街,“出现了墟集和小商贩,形成了店肆、铺陈、酒坊,进行了农产品、水产品、牲畜、日杂货等交易”,成为仙游境内最繁华的商业集市之一。⑨唐代莆田境内交通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为商业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唐初,古驿道贯穿莆仙境内,从迎仙市(今江口镇)进入,经莆田县城和仙游枫亭,向南通往泉州。驿道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带来了信息,带动了物流,促进了莆田商业经济的发展。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境内又建立了上通郡省,下达漳、泉的枫亭驿站,枫亭太平港周边商店逐渐增多,形成了南街(包括南市坪和南市尾)、北街(即现在的霞溪)和后览街(现秀峰村),以后南街又延长到筛斗桥街、新店街和长贝街,成为唐代仙游境内的重要集镇。还有莆田的梧塘也形成了商业集市,据宋志载:“在今萩芦镇有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开设的九坎店,宋人称为‘唐店’,后来萩芦镇逐渐形成商贸集镇。唐代古驿道路自福州南下,经福清蒜岭山,折进莆田邑境迎仙市(今涵江区江口镇石狮村)后,翻过烧灰山,下趋东田、过囊山、九峰横贯梧塘,而通至莆田城关”。⑩唐代经济持续繁荣,古驿道上客商纷至沓来,迎仙市成为莆田境内最繁华的商业集镇之一。
  与迎仙市毗邻的涵头市,水陆交通方便,商业发达,逐渐发展成为商业集市。据史书记载“早在唐初,现涵江市区的发源地仅为一处排泄河水入海的水涵之首,俗称‘涵头’。其地不过泊数艘海船、河船而已,岸上也只有数十家商铺、居户,‘日中为市始列肆’,经营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的小买卖”。①《福建商业志》也记载:“唐代,兴化的黄石、涵江、城厢、江口、西天尾、华亭、庄边、笏石、北高、枫亭、鲤城等地,先后设立商业网点”。②所以说,唐代是莆田商业经济崛起的重要时期,也是莆商队伍形成的初始阶段。

附注

③(宋)黄岩孙撰:《仙溪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页。 ④《莆田县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57页。 ⑤《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543页。 ①《福建商业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7页。 ②《仙游县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418页。 ③《莆田县志》,中华书局出版1994年版,第406页。 ④(明)周瑛、张仲昭著:《兴化府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55页 ⑤《仙游县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419页。 ⑥《仙游县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422页。 ⑦《枫亭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第434页。 ⑧《枫亭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第434—435页。 ⑨《福建商业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7页。 ⑩翁卫平主编:《天下莆商》,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80页。 ①《千年涵江》,方志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②《福建商业志》,中国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7页。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莆商发展史》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福建莆田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早期莆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莆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产业、医药产业、木业发展的贡献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