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音铜锣制作技艺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唯一号: 130334020230003727
专题名称: 十音铜锣制作技艺
文件路径: 1303/01/object/PDF/130310020230000016/001
起始页: 0642.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产地: 洛江区

专题描述

洛江区“十音铜锣制作技艺”在全国可称得上绝无仅有,具有较高历史、科学、文化价值。十音铜锣由10个内径8厘米、外径11厘米、厚度约1毫米的帽形铜锣组成,按一定要求排列,用琵琶线穿挂在一个特制的架子上。演奏时,把特制的十音铜锣架平架腰身,悬空部分用绳子系好挂在脖子上,左手扶住铜锣架,右手拿着由橄榄核制作而成的锤子敲打。每个铜锣可分别敲出一个音,10个铜锣分别敲出5、6、1、2、3、4、5、6、1、210个音。“十音铜锣制作技艺”始祖黄瑞台研究发明十音铜锣制作技艺,为泉州南曲“下四管”增添一种音色柔和的打击乐。十音铜锣制作技艺主要是制作时的“刨、削、调音”工艺技术堪称独特。十音铜锣是闽南音乐所特有的一种乐器,主要配合南音“下四管”器乐,“下四管”声音铿锵,十音铜锣声音柔和,是南音不可缺少的一种铜乐器。历经明代、清代、民国的兴盛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追求西方流行、时尚音乐,逐步淡忘传统、古典音乐,十音铜锣遭遇冷落,造成整个传统铜锣市场大量萎缩。罗溪铜寮村黄氏后裔中有第十三代孙黄平水(1941年11月出生)、黄伙伦(1949年7月出生)兄弟,分别办厂生产铜器乐。黄氏后裔尚有11人会制作铜器乐,但仅有第十三代传人黄平水、黄伙伦和第十四代传人黄成余3人能创制十音铜锣。十音铜锣制作技艺是民俗民间文化的研究范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性项目。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泉州市洛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尽量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07年,记述断限内洛江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规划建设、经济总情、工业、农业、国内商贸服务业、对外经贸、金融、经济综合管理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洛江区
产地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洛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