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市农耕习俗桔槔吊水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唯一号: 130334020230003534
专题名称: 晋江市农耕习俗桔槔吊水
文件路径: 1303/01/object/PDF/130310020230000015/001
起始页: 0378.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古籍《闽部疏》说到闽南:“其地喜雨而恶旱,田中多置井,立石如表,辘水而灌之。”说的就是过去晋江普遍用以灌田的桔槔吊水——在田头水井边立1根石柱,上架长竹,一端悬汲水之桶,一端悬重物,利用杠杆原理提水。我国早在公元前1700多年就使用这种工具,传说是伊尹发明的。《庄子》写桔槔“引之则俯,舍之则仰”。现在在晋江一些乡村还能看到。 除桔槔外,水车、戽桶、戽榉也是常见的引水浇地的农具。 水车又称翻车、龙骨水车。相传是东汉灵帝时(168—189)毕岚发明的。木制,车身狭长,内有安装叶片的龙骨链条。用人力或牛力转动转盘,带动链条,可以把水提到高处。《天工开物》载:“车身长者二丈,短者半之,其内用龙骨拴串板,关水逆流而上。大抵一人竟日之力,灌田五亩,而牛则倍之。”晋江一地都用人力(2人或4人)踩踏转盘车水。是当年互助组、生产队最常见的灌田工具,后来被抽水机取代。 戽桶,在一种特制的斜口木桶两侧上下各穿1条长绳,使用时2人相对,左右手各执1绳,共以俯仰之势,牵绳引桶,将水戽上高处。宋人沈与求诗:“水戽联翩接渚涯。” 戽榉,竹制,状如斗笠,口部绑一长柄可持,浅水戽水用。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九卷,内容包括:劳动与社会保障、华侨与港澳台事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民族宗教、民间信仰、民俗、放言、街道、镇、人物、荣誉榜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