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市农耕习俗立春鞭春牛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唯一号: 130334020230003531
专题名称: 晋江市农耕习俗立春鞭春牛
文件路径: 1303/01/object/PDF/130310020230000015/001
起始页: 0377.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古人根据农耕实践中观察和积累的经验,将全年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其名称各自体现当时的气候特点或农事特点。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时在农历正月。“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是农耕开始之时。古代晋江以农业经济为主,历代官府也很重视农业,把“劝农”即鼓励农民积极从事耕种作为一种职责。从宋代开始一直到清末,鞭打春牛成为地方官在立春日举行的一种劝农仪式。其做法是,按规格用泥土制造一头春牛,一尊芒神(孟春之神),在立春日早上扛到泉州迎春门外东郊,地方文武官员列队出行到郊外,主持的长官用长24寸(代表24节气)的柳条打牛背三下,然后交给下属官吏轮流鞭打三下,谓之“鞭春”,意即把农闲休息一冬的耕牛打醒让它振作精神,进行春耕。然后抬着春牛、芒神,登迎春门楼大排春宴。宴毕,又抬着春牛,旗鼓彩旗前导,官吏兵勇随后,入城巡游,经涂门街、南大街及东大街,返回府内。据说,种田者能拿到春牛身上一块土回家供奉,是年田地必有好收成,所以在巡游过程中总会有许多围观者上前争抢春牛土,直到抢尽为止。入民国,此俗遂废。 传承下来的有贴春牛图习俗。所谓春牛图,即一种绘有芒神与春牛的年历。芒神状如牧童,头扎双髻,手执春鞭,或立牛侧,或骑牛背,意为祈春。据说从其光足还是穿鞋还可以预测当年雨水多少。晋江所见的春牛图为清代泉州历学家洪潮和及其后代印制,以浅红色纸1张,划为6截,中作元日朝贺像,两旁分12个月,下为值岁神春牛太岁。人家每于春节前买来张贴,以占新年气候年景。挂历流行后,春牛图仍被视为一种吉祥物,不乏销路。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九卷,内容包括:劳动与社会保障、华侨与港澳台事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民族宗教、民间信仰、民俗、放言、街道、镇、人物、荣誉榜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