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唯一号: 130334020230003464
专题名称: 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
文件路径: 1303/01/object/PDF/130310020230000013/001
起始页: 0633.pdf
专题类型: 景区

专题描述

1990年8月,根据国家海洋局领导和海洋专家的建议,晋江县政府成立以副县长郑建树为主任的深沪湾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筹委会,下设办公室,指定专人看护古森林古牡蛎礁遗迹,建设、编制。同年11月,晋江县政府向国家海洋局申请建立深沪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面积为31平方千米,即东经118°38'04"—东经118°41'57",北纬24°36'49"—北纬24°41'27"四点连线以内;连带石圳海岸地貌景观自然保护区,中心座标北纬24°33'6",东经118°39',面积3平方千米,合计总面积34平方千米。但国家海洋局海洋管理监测司批复同意先期建立县级自然保护区加强保护。1991年10月,晋江县政府以《关于建立晋江县深沪湾自然保护区的决定》先期确定深沪湾自然保护区为县级保护区,具体区域分为两处: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石圳海岸地质地貌典型景观保护区,并印发《关于深沪湾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若干规定》,明确深沪湾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由晋江县科委统一负责。1992年9月,深沪湾自然保护区通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会的评审。10月27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同意天津古海岸与湿地等十六处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批复》,成立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至此,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 随着深沪湾自然保护区工作的发展,1995年,晋江市政府决定建设保护区管理大楼,并于12月28日在深沪镇华峰举行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碑揭彩暨管理大楼奠基典礼。1999年10月15日,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筹建领导小组在深沪镇召开第一次成员会议,会议决定建设管理大楼等,以便切实加强对这一独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计划把保护区建成一个集科研、科普、旅游于一体的景区。为规范保护区管理,2000年6月,深沪湾自然保护区筹建办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在深沪湾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按每50米立一界桩,每200米立一界碑(背面附座标)的形式,在陆域范围开展定界立标工作。同年7月28日—8月4日,由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晋江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福建晋江深沪海底古森林遗迹国际研讨会在晋江举行。 2000年,由泉州、晋江两级政府共同出资468万元,其中泉州市政府100万元、晋江市政府368万元。深沪湾自然保护区管理大楼破土动工投入建设。同年,完成深沪古森林遗迹科技馆主体工程征地、设计等工作,年底动工兴建。2002年底,科技馆竣工封顶,建筑面积3057平方米,楼外圈地0.67公顷,耗资300多万元。2003年8月,保护区管理大楼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新建的保护区管理大楼占地范围0.67公顷,主体建筑面积3057平方米,主楼七层,裙楼三层,是一幢集办公、会议、科研科普为一体的综合性办公大楼。 2004年12月,保护区管理处在市政府的支持下投资86万元修缮建设保护区区碑广场,并在广场临海一侧建一巡视岗亭,用于监察人员的日常巡护。整修后的保护区区碑广场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整洁壮观,成为保护区开展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十七卷,内容包括:政区与自然环境、国土资源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综合经济实力、品牌、开放与开发、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业、旅游业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