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唯一号: 130334020230003463
专题名称: 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
文件路径: 1303/01/object/PDF/130310020230000013/001
起始页: 0633.pdf
专题类型: 景区

专题描述

2003年初,由市科技局牵头对深沪湾地质公园进行规划,并申报省级地质公园。8月,省国土资源厅批准晋江深沪湾地质公园为省级地质公园。2004年元月19日,国土资源部批准福建晋江深沪湾地质公园为第三批国家地质公园。公园面积68平方千米,其中陆域面积21平方千米,分为深沪湾、围头、龙湖三个景区,拥有典型的里亚斯型海岸地貌、海蚀变质岩剖面、海底古森林遗迹和古牡砺礁、红土台地海岸、旧石器遗址和人文景观,极具美学、科研、旅游价值。 2005年初,举办深沪湾旅游风情大展示活动,建设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区碑广场。 2002年2月,晋江市政府专家顾问团成员、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曾荣树研究员在市政府召开的迎春座谈会上,首次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突显晋江滨海里亚斯型海岸地貌特征,结合深沪湾周边人文景点,建立以反映环境变迁为主题的国家地质公园”的设想,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与支持。2003年4月,市政府正式批准成立深沪湾地质公园申报领导小组,由副市长颜子鸿负责主抓申报事宜,市科技局、深沪湾自然保护区筹建办公室具体负责申报工作,并委托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旅游资源学院三家单位共同承担申报材料编撰工作。8月,经专家组评审,省国土资源厅正式批准建立晋江深沪湾省级地质公园,并推荐申报国家级地质公园。其范围东起东海垵东侧海域,西至围头码头(旧),南起围头角,北至龙湖杆柄村,总面积68平方千米,其中陆域面积21平方千米。由于深沪湾地质公园具备自然性、典型性、稀有性、优美性等条件,市政府继续向国土资源部申报国家级地质公园。 2004年1月,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建立福建晋江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7月,地质公园管理处挂牌成立。2005年底,公园管理处开展该地质公园大门建设事宜。2006年初,将办公大楼一楼面积约400多平方米的大厅开辟为地质公园博物馆,并着手进行装潢布馆。12月,大门建成投入使用。新建的公园大门总跨度16米,高10.65米,样式上突显闽南的牌坊式建设风格,梁柱上镶嵌着20多幅以影雕形式表现的反映深沪湾文化积淀的各类历史、传说图片,极具地方特色。年底,博物馆项目正式验收竣工。新装修的地质博物馆以实物、展板、沙盘及多媒体的形式向游客全面展示深沪湾地区复杂的地质变迁和独特的地貌景观。该馆成为晋江市重要的科普旅游基地,并被列为省级科普教育基地。 2007年底,晋江市政府决定在深沪镇华峰—首峰村征地13.33公顷开工建设地质公园生物化石园,并先期核拨1000多万元用于化石园的征地、拆迁安置工作。生物化石园是一个以展示生物化石标本为主要内容的园林式主题公园,预算总投资约6000多万元。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十七卷,内容包括:政区与自然环境、国土资源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综合经济实力、品牌、开放与开发、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业、旅游业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