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泽区衣服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唯一号: 130334020230003166
专题名称: 丰泽区衣服习俗
文件路径: 1303/01/object/PDF/130310020230000012/001
起始页: 0895.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清代,男装以长衫加马褂作礼服;短式汉装为便服,衣原为大裾、后改为对襟,裤宽筒深裆,折叠大腰。女装上为衫或袄,大裾右衽,高领宽袖,衣长近膝;下为裤或裙,裤款同男装,裙有布裙、百褶裙和肚裙,劳动妇女一般穿裤不穿裙。女服裾边、袖口、裤脚、裙沿都有配色镶边。男女老幼通用马甲,无领无袖,并以兜肚贴身护腹。 民国初,穿长衫在政、学、商界仍很普遍。中山装、学生装、西装成为时尚。机织背心、汗衫进入生活领域。女装渐趋短化,衣长盖臀,上下服改镶边为绲边。旗袍宽腰直筒,下摆至踝,甚至曳地,在官绅、豪富人家和知识界妇女率先穿着。 民国后期,中山装、旗袍在城镇普及,并向农村推广,成为通式服装。穿西装、连衣裙范围扩大。旗袍注重曲线造型,下摆至膝,夏装无袖露全臂,冬装长袖外加大衣或短套,流行于中青年妇女。老妪、农妇和其他劳动妇女仍穿短式大裾女汉装,不穿旗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衣饰以朴素为荣,长衫、西装、旗袍绝迹。20世纪50年代初,男女蓝、灰列宁装风靡一时,工人服在工人和学生中流行,少女穿宽大的大花大裾衫,窄筒、短至腿肚的蓝、黑半长裤成为时尚。20世纪50年代中期,讲求服装美化,男花格衫,女印花连衣裙一度风行。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青年装为男青年所喜爱,妇女普遍穿着小翻领对襟衫、西式长裤,穿汉装者日少。“文化大革命”期间,绿色军装广泛流行。 20世纪80年代,服装考究美观、时髦、高档、质感,款式日新月异。女装由遮蔽保守型趋向袒露开放型。男装以茄克衣、西装最普遍,中山装仍为老人常服;男女通用装有风雪衣、喇叭裤、T恤衫、牛仔服、运动服;女装有连衣裙、旗袍、套装、蝙蝠衫、裙裤、袜裤、喇叭裙、西装裙、马甲裙、桶裙、套叠裙、超短裙等。布料迅速变化,选用呢绒、涤纶、哔叽、皮、毛、绸、缎以及其他人造纤维织品。 20世纪90年代,人们着装观念逐步改变而趋向时装、便装,追求品牌化。男青年在秋、春、冬季主要穿西服、牛仔裤、夹克,配皮鞋、旅游鞋,夏天穿T恤、衬衣配西裤、西装短裤、皮凉鞋。女青年在衣着上日趋多样化、个性化,职业女性多穿套装,在夏天时兴连衣裙或短裙,筒裙配半敞胸短袖或无袖上衣,穿高跟鞋,力求体现曲线美,也有女性尤其是一些时尚女孩,穿超短裙、无袖短上衣以及各种款式牛仔裤,甚至在秋凉时节衣着依然,人们戏称“爱风度不要温度”。冬天,羽绒服、风雪衣、毛线衣及各种套装成为女性穿着时尚,一些经济优裕者讲究穿名牌衬衣、西服、夹克和皮鞋。老年人衣着从中山装、列宁装为主转为西装、夹克、皮袄等;在过生日、儿女结婚、过年等喜庆日子,老年人穿唐装,显示吉庆、隆重。唐装款式传统中带现代情趣,如收腰、蝶型盘扣、喇叭袖、斜襟、胸前一朵大型团花图等。进入21世纪,除个别手工裁缝因适应少数人对衣着款式的需要而保留外,作坊式的衣服加工厂基本消失,成衣市场所售全为工厂生产衣服。 儿童服装,早时注重实用。初生婴儿穿掩裾“和尚衫”,围孩儿肚,下垫尿布,扎被裙,外罩披风。稍长,穿鸡罩衫、开裆裤或其他简便童装。五六岁穿连裆裤。婴、幼儿衣背领下绣“卍”字,以祈平安吉祥。改革开放后,儿童服装设计新颖,形式活泼。20世纪90年代后,儿童服装更是五彩缤纷,或贴或印上黑猫警长、奥特曼、忍者神龟等各种儿童喜爱的小动物或儿童动画人物、动物。一些家长为子女选购衣着,讲究名牌、高档。

知识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泉州市丰泽区志》

本书收录了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城市建设,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综合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与海洋渔业,工业,商贸服务业,对外经济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人民政协地方组织,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军事法治,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民政,华侨华人,港澳台乡亲,教育,科技,文体旅游,艺文,医疗卫生,风俗宗教民间信仰,街道概况,方言和人物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丰泽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