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公园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唯一号: 130334020230003122
专题名称: 东湖公园
文件路径: 1303/01/object/PDF/130310020230000012/001
起始页: 0773.pdf
专题类型: 景区

专题描述

东湖,位于东湖街道仁风社区,温陵路北段以东,东湖路以南。系古代泉州城郊最大的湖泊。唐代,以万媪显灵于此,亦名万婆湖、万家湖。又以后积七里墩,名七里湖。渺十里。莫知开浚年月名氏,于郡境诸湖为最大。溉田九百五十顷有奇,后茭葑壅塞,几成平陆。唐贞元元年(785年),刺史席相令浚湖,于湖中岛上建亭。时湖面40顷,遍植莲藕,湖水澄碧,青山环绕,号称“澄湖万顷”,是当时泉州主要游览园林。贞元九年(793年),席相置酒亭中,与姜公辅、欧阳詹宴送清源秀士上京赴试。席相与别驾姜公辅常抵此同游。席相离任,后人为纪念太守与公辅请于县尹,选二公所钟之地建“二公亭”,欧阳詹作“二公亭记”。五代至宋,沿湖及湖中建宝胜禅寺等寺院,并筑有清源胜境和班春等亭廊。南宋时期湖中淤积,庆元六年(1200年),知州事刘颖两度疏浚,积其土为四山,分别建亭名丰泽、湖光、聚星、绿野。于湖中即西南隅置斗门四,所以通潮,因以为放生池。岁久浸废,豪民富家窥请为田。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知州事顔颐仲又浚之,凡浚五万五千余丈,铺设石径,又积土为三山,植竹,修桥造亭,形成湖中7岛,称七星墩,复丰泽斗门,置水利局,僧司之。积其土为三山。元朝东湖淤积益甚。明初,分上下二塘,塘中有岸为界(在水漈、田庵间以岸隔之)。上塘属三十九都,下塘属三十七都。塘内仅出鱼荷。中有七里墩(宋庆元所积四山和淳祐所积三山)。下塘水由七里坑来,俗呼“洗脚坑”;上塘水由尚书塘来。二水俱从清源山诸坑而下。南有二陡门,左名龙须涵,右名郊水涵,俱通溪潮,遇旱则开陡门以放溪潮入塘。灌溉湖心、水漈等洋田。明天启五年(1625年),知府沈翘楚再浚,掏淤泥为堤,堤如北斗之柄,堤下为桥,堤上建“揽古亭”,移宾客庐、宿候馆于湖上,何乔远为之作记。清及民国无疏浚,东湖逐渐淤塞,又豪强侵吞,筑庐营墓或辟田畴,东湖胜景不存。1994年,地级泉州市政府重建东湖公园竣工对外开放,面积20.56公顷,公园突出闽南石雕、石刻、盆景特色,设春夏秋冬四景区,各景区建筑小品紧扣季节特点,春为温陵集锦,夏为星湖荷香,秋为山海汇奇,冬为桐林怀古。春冬二景区间设竹径通幽过道。并复建二公亭、恩波亭、揽月亭等亭榭。园内分设主次环道,主环道环中心湖主景区,以花岗岩铺地装饰花纹,西北段架拱桥,主环道可通车。次环道根据各景区地形和造景需要呈“S”型布局。路面铺花岗岩,分景区采用不同花纹。建桥7座。2004年,种植荷花0.67公顷,并从浙江引种睡莲13个品种300多盆,展现泉州十八景之一“东湖荷香”风采。2005年,移植乔灌木600多株,种植草皮0.5公顷,培育盆花上万盆,增植睡莲13个品种300多盆。2006年,增建免费健身器材仁风亭、旅游公厕等设施,整治星湖荷香舞台周边环境,铺设健身道200米。

知识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泉州市丰泽区志》

本书收录了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城市建设,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综合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与海洋渔业,工业,商贸服务业,对外经济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人民政协地方组织,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军事法治,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民政,华侨华人,港澳台乡亲,教育,科技,文体旅游,艺文,医疗卫生,风俗宗教民间信仰,街道概况,方言和人物的相关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