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长恭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唯一号: 130330020230005117
人物姓名: 庄长恭
人物异名: 字:丕可
文件路径: 1303/01/object/PDF/130310020230000009/001
起始页: 1377.pdf
性别:
时代: 当代
出生年: 1894
卒年: 1962
籍贯: 泉州甲第巷
亲属: 蔡翔文

传略

庄长恭(1894~1962年),字丕可,泉州甲第巷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二月生。民国5年(1916年),在泉州中学校(今泉州五中前身)毕业,获奖学金保送进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后转美国芝加哥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深造,1924年获化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担任东北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民国20年,赴德国哥丁根大学和慕尼黑大学研究有机化学,从事麦角甾醇结构的研究,取得杰出的成就。民国23年回国,历任中央大学理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当选为中央研究院评议员。抗日战争初期,留在上海药物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民国30年12月8日珍珠港事变后,辗转云南省昆明,继续从事科研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再度赴美国,与有机化学界科学家进行学术交流。回国后于民国37年担任台湾大学校长。同年,被评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解放后,庄长恭从台湾间道返回大陆,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学部委员、化学学部常务委员会委员,后又被任命为化学部副主任。1956年,担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1954年、1958年分别被选为第一、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2年2月,庄长恭在上海逝世,享年69岁。 庄长恭一生从事科学研究和高校教育工作,对有机合成,特别是有关甾体化合物的合成,以及天然有机产物结构的研究,作出重大贡献。民国21~30年间,发表重要论文18篇,如《麦角甾醇的结构》等。1933年,在德国哥丁根大学期间,对麦角甾醇结构的研究卓有成效。他对与甾体有关化合物合成的研究,推动了多环化合物化学的发展。为了合成带有角甲基多环A一酮,庄长恭设计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获得满意的结果,受到国际有机化学界的重视。 庄长恭在德国从事研究工作时,曾到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学习刚发展起来的有机微量分析技术。回国后,首次在中国建立这项新技术。此外,庄长恭还和其他合作者进行生物碱结构的研究。庄长恭治学严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极为仔细。如在麦角甾醇结构的研究过程中,他在麦角甾烷的氧化物中,发现有难于溶解的钠盐悬浮于乙醚层和水层之间,便把它分离出来,经酸化得到关键性的产物——去甲胆酸。 庄长恭主要论文有《麦角甾醇的结构》[Ann500(1933年)270~80],《2—甲基—环已烷乙酸》-[1]-甲酸-[2]及其有关化合物的合成》[Ber.deut.。hem.Ges.68B(1935年)864~70.与田迂霖、黄耀增合作]、《单酸酯与β-甲基一三羧酸的综合》[Ber.deut.Chem.Ges.68B(1935年)882~6,与马集铭合作]、(8-m-甲氧基苯基一丁酸的合成》[Bet.deut.Chem.Ges.69B(1936年)1508-8,与黄耀曾合作],都发表在《德国化学会志》上。 庄长恭事迹被收入《中国科学家辞典》、《中国科苑英华录》(新中国之部)。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专题

教授
职位
主任
职位
院长
职位
所长
职位
评议员
职位
校长
职位
所长
职位
委员
职位
委员
职位
委员
职位
委员
职位
副主任
职位
委员
职位
代表
职位
代表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