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唯一号: 130330020230005057
人物姓名: 李贽
人物异名: 原名载,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又号:龙湖叟
文件路径: 1303/01/object/PDF/130310020230000009/001
起始页: 1331.pdf
性别:
时代:
出生年: 1527
卒年: 1602
籍贯: 泉州南门聚宝境(今万寿路)
亲属: 李钟秀

传略

李贽(1527~1602年),原名载,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龙湖叟等,泉州南门聚宝境(今万寿路)人,明嘉靖六年(1527年)十月二十六日生。 李贽先祖本姓林,元代入闽。三世叔祖因在省城福州文庙前骑马违禁而被杀,部分亲属逃往南安县榕桥乡,改姓李。隆庆初避明穆宗朱载雱讳,改称李贽。 李6岁时母亲徐氏去世,7岁随父亲李钟秀(号白斋)读诗书、习礼文,12岁作《老农老圃论》,显露才华。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李贽乡试中举,直至嘉靖三十五年才授任河南省共城(今辉县市)教谕。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李贽贽迁任南京国子监博士,数月后因父亲去世回泉州。当时,正值倭寇攻城,他带领弟侄辈日夜登城击柝巡守,与全城父老兵民同仇敌忾。三年孝满,李贽携家眷进京等候补缺,至嘉靖四十三年才授北京国子监博士。不久,祖父讣告至,次男也在北京官邸夭逝。李贽把妻子黄氏和两个女儿安置在共城县,买几亩田让她们耕作自食,自己只身回泉州奔丧。 当时,共城官吏拦截漕河敲榨钱财,有人想代李贽求请几亩田用水,李贽不肯,说道:“吾安忍坐视全邑万顷,而令余数亩灌溉丰收哉!”这年果然大荒,李贽田地仅收数斛稗子,次女、三女相继病逝。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李贽补礼部司务。这期间,李贽开始接触当世理学家王守仁学说。隆庆四年(1570年),调任南京刑部主事,历升员外郎、郎中,前后8年,法平刑简。当时,御史耿定向在都城的南畿地方督学,倡导讲学。由于李贽对封建礼教和理学持批判态度,往往与因循守旧的假道学格格不入,因此与上司有抵触。 万历五年(1577年),李贽调任云南姚安(治所在今姚安县)知府,经湖北黄安县(今红安县)拜访耿定向之弟耿定理,把女儿和女婿庄纯夫留在黄安,约定三年任满即来黄安退隐。李贽到姚安府后,在任三年一介不取,离任之时囊中仅有图书数卷而已,而对于扶济民困、施行教化、抑制豪强、保护少数民族利益却尽心尽力,拿出自己的俸禄修建孔庙学宫,开办三台书院,建连厂桥,主修城东火神街。他政令清简,僚属、胥吏、士民以及少数民族首领对他十分尊敬。 李贽三年任满,留簿书,封府库,求见巡按刘维侍御代他申报离任。刘维恳切挽留,李贽竟逃入滇西鸡足山阅《藏经》不出。上司便向朝廷奏请,才得辞官。李贽离任之日,士民拥车遮道相送,以致车马不能前进。 万历九年(1581年)春,李贽到湖北黄安县,寄居在耿定理家,每日互相讲书论道。万历十二年耿定理病逝,而李贽与耿定向的道学观点不同,不久两人水火不能相容。耿定向发动门生群起攻之,把李贽比之为异端。 万历十五年(1587年),为与假道学抗争到底,李贽令女婿庄纯夫和女儿送妻子黄氏回泉州,他只身留在黄安县。不久移居麻城县(今麻城市),再移居龙湖芝佛院,自称“流寓客子”,不理俗务,不愿受人约束。假道学攻击他是异端,他便剃发留须,故意摆出一副“异端”的面目。万历十六年,他妻子病逝,也不返泉州,只嘱咐女婿料理丧事。 李贽住在龙湖十年,闭门下键,每日读书著述,淡泊简束,不喜俗客,客人未先知照而来,就令他远坐,但对意气相投的客人相接甚欢,如公安县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到龙湖,竟一住三个月。先后与李贽会聚的有周柳塘、邱长孺、杨定见、周友山、僧无念、道一等人,听他讲学的有士子、樵夫、丈夫、女子。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李与翰林修撰焦竑同至南京,首次会见意大利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并赠给利玛窦两把扇子,上有小诗两首。万历二十八年,李贽在山东济宁刘东星漕署居住,适逢利玛窦来济宁传教,拜访了李贽,讨论教义。 李贽的哲学观点受王阳明、王艮、何心隐一派的影响,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见解,认为天下万物皆生于二,不生于一,如阴阳、夫妇。他的社会观是“泛爱众、真平等”,在这个基础上认识世界,评论古今。 李贽推崇孔子,但反对以孔子当时之是非来衡量今日之是非。 李贽提倡“童心说”,认为童心即真心,“若失却童心,即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他从“童心”出发,反对文学创作复古募仿的形式主义,主张抒发真情。 他重视小说戏曲的社会作用,是中国小说戏剧评点的实际开创者之一。他评点《水浒传》,指出自皇帝至宰相、兵部、督府不可不读,如果能以《水浒》为鉴,用贤才、去不肖,则忠义不在水浒而在朝廷。他批点《西厢记》、《拜月亭》,肯定男女有恋爱的自由,主张男女平等,提倡女子入学,反对强迫女子守贞节,认为卓文君之奔司马相如是归凤求凰,岂可诬蔑。 李贽所学既广,又吸收佛学、老庄思想,具有高见卓识,所以气概激昂,行为惊俗,谈 吐新奇,为卫道者所不容。黄安县、麻城县一带士大夫在假道学怂恿下,对李贽群起而攻之,污蔑他左道惑众,甚至大打出手,纠集人众把他驱逐出境,又毁坏他的墓塔。万历二十八年冬,李贽避寓麻城东北商城县黄檗山中。 第二年,李贽被罢职御史马经纶接至通州(今北京市通县),每日与马经纶研读《易经》,完成《九正易因》。此时礼科给事中张闻达上疏弹劾,说“李贽著刻《藏书》、《焚书》、《卓吾大德》等书,流行海内,惑乱人心,推崇吕不韦、李园和李斯,说冯道(五代后周人)是吏隐(不追求利禄,居官如同隐者),赞扬卓文君善择佳偶,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以孔子之是非为不足据”,又说“最近李贽移居通州,距都城才四十里,倘若流毒一入都门,必乱纲政,应将李贽解放原籍治罪”。神宗见疏即下诏书,以李贽“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缉拿下狱,他的书籍尽被烧毁。马经纶即上《与当道书》为李贽辩解,但无效。 万历三十年(1602年)三月十五日,李在狱中留:“志士不忘在沟壑,烈士不忘丧其元。”含愤之下以剃发刀自刎,至十六日子时气绝,享年76岁。马经纶不避嫌疑,为他治丧,今墓在通州西海子公园,焦竑题书墓碑,汪本钶撰写碑记。 李贽著作几十部,最重要的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说书》、《史纲评要》、《初谭集》、《九正易因》、《解老》、《净土决》及批点《水浒传》、《西厢记》、《拜月亭》、《琵琶记》等。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专题

礼部司务
职位
刑部主事
职位
员外郎
职位
郎中
职位
知府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