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陈伯达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唯一号:
130330020230001121
人物姓名:
陈伯达
人物异名:
原名:声训;又名:健相;字:尚友
文件路径:
1303/01/object/PDF/130310020230000007/001
起始页:
1177.pdf
性别:
男
时代:
当代
出生年:
1904
卒年:
1989
籍贯:
洛阳镇梅岭村
亲属:
陈其潜;曾玛官
传略
陈伯达,(1904~1989年)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月出生于一个贫寒农家,原名声训,又名健相,字尚友,洛阳镇梅岭村人。父陈其潜,塾师;母曾玛官,善针黹。兄妹三人,伯达居中。 伯达年幼时随父入塾馆读书,8岁时父殁,后转学至梅山小学。15岁考进集美学校师范部。17岁毕业后回家乡当小学教师。18岁到厦门教书,兼任5所小学的功课,又入同文书院学习英语。19岁开始写些新诗文,经常给《厦声报》投稿,初露他的激进思想和文学才华。20岁时与人合办《厦门通俗教育》(半月刊)。在这期间,他结识中共党员张觉觉,经张推荐,当上《厦声报》驻沪记者。在上海时进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学生运动,逐步受到马列主义理论的熏陶。 民国14年(1925年)3月,伯达由上海回到厦门,经永春籍同学黄振家的介绍加入国民党,并加入“孙文主义学会”。不久,上海“五卅”运动发生,他撰写《中国的言论界》一文,针砭当时为帝国主义张目的上海言论界。是年秋天,经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吴康的介绍,他到中山大学中文系读书,且以诗作求教拜访学院院长郁达夫。 民国15年暑假,伯达经张觉觉介绍结识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张贞,得到张贞赏识,被聘为诏安军官学校教员、国民党汕头市党部秘书。 北伐军克复福州后,张贞推荐陈伯达兼任何应钦在福州创办的“军事干部学校”的政治教官。其间,他离开张贞部队,又协助中共党员陈少微创办的《福建评论》杂志的编辑工作。 民国16年初,中共中央特派员王荷波来福州组织工人纠察队,陈少微引见陈伯达,即被授任为工人纠察队顾问。3月下旬,张贞收到南京密电,要他就地处决陈伯达,张贞立即秘密通知陈伯达,并奉赠路费,派军官林学渊护送他逃离福州,潜往厦门。未几,追捕随至,他只好转往上海。 在上海,陈伯达与张觉觉、陈少微取得联系。4月下旬经张、陈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旋即奉命向武汉转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科科长。7月18日中共中央在武昌召开扩大会议,决定举行南昌起义。为策反张贞,组织派陈伯达和陈文总结伴前往行使密令。路上,形势十分危险,陈文总半途“失踪”。他孤身一人,继续前往张贞部队驻防区(即闽西赣东)。当探悉张贞已倒向蒋、汪时,他便逃离险境,返回武汉。9月中共组织选派他往苏联进中山大学学习,主攻马列主义哲学和俄语。期间,他经常受到王明、博古为首的“国际派”的歧视和打击。 留苏3年后,陈伯达于民国19年冬回国,被分配到福建厦门办党刊。不多时,因身份暴露,要求离开厦门。翌年春,他回到上海,组织派他到天津顺直(河北)省委宣传部工作。4月8日,他抵天津的当天,顺直省委机关遭敌破坏,他与省委机关领导陈原道、刘亚雄、刘宁一等在天津英租界集贤里同时被国民党特务逮捕。9月间,陈等被解往北平草岚子监狱关押。民国21年2月在好友的担保下出狱,一出狱他又找上共产党。 民国22年,伯达被组织派到张家口吉鸿昌部队工作,写文章,编刊物。10月,吉鸿昌被蒋介石逮捕,他遂躲回山西,埋头撰写《论谭嗣同》一书,翌年此书由吉鸿昌出钱印行。嗣后伯达在天津编《实话报》。不久,他被派回北平做文化工作。在北平期间,他应吴承仕的聘请到中国大学任教,从事先秦历史和先秦诸子哲学的教学工作,同时参与地下革命活动,为北京的《文史》、《盍旦》杂志,上海的《太白》、《芒种》、《世界知识》等刊物写一些文、史、哲论文,清晰地表明他的哲学观点,赞同辩证唯物主义,反驳国民党的攻击。 民国24年,北平爆发“一二·九”运动,陈伯达受中共北方局指派,参与领导北平全市学生总罢课,负责起草北平学生运动的宣传大纲。民国25年5月,北平中共组织遭敌破坏,他难以立足,又往天津,编辑中共天津市委的机关刊物《华北烽火》。后被提名为中共北方局宣传部长。是年秋天,他与艾思奇等人发动一场“新启蒙运动”,介入文艺界“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之争,发表《文学界两个口号问题应该休战》一文。在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的辩论中,他详细阐述自己的马列主义观点。民国26年2月,上海新知识书店出版陈伯达的论文集《真理的追求》。5月,他被任命为中共北平“三人委员会”的成员,参与主持北平市委工作。7月29日,北平沦陷,他立即转移延安。 陈伯达秘密来到延安,先后被安排在陕北公学、中共中央党校和马列学院当教员。不久,被调到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科任科长,写出《三民主义概论》。在一次讨论孙中山思想的座谈会上,他的发言“恰当地分析了孙中山思想的阶级属性问题”,得到与会同志的重视和赞赏。他擅长中国古代哲学,尔后开始从事理论研究和政治宣传等工作,多次举行中国古代哲学讲座。民国27年“延安新哲学学会”成立,他是学会主要成员之一。民国28年初,他接连写出《墨子哲学思想》、《孔子哲学思想》、《老子哲学思想》等文章。是年春天,他被调到毛泽东办公室工作,任中央军委主席办公室副秘书长,具体处理军务电文,后改做资料收集工作。不多时,相继担任中共中央秘书处秘书、中央研究院秘书长、中国问题研究室主任、中央政治研究室主任等职务。 民国32年,陈伯达被授意撰写《评〈中国之命运〉》一书,发表于《解放日报》上。民国34年4~6月,中共召开“七大”,陈伯达当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会后,他从“七大”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得到启示,写出《窃国大盗袁世凯》、《中国四大家族》和《人民公敌蒋介石》等书。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伯达转而研究经济问题,主要是研究农业问题。民国37年,被任命为马列学院副院长。 北平和平解放后,1949年7月,在北平成立中国新经济学研究会总筹备会,陈伯达任主任。12月中旬,陈伯达跟随毛泽东出访苏联。1951年,他参加编辑《毛泽东选集》。后担任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参加关于农业合作化的三个决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起草工作。1955年10月,在七届六中全会上,陈伯达代表中央政治局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草案的说明。 1956年9月,中共召开“八大”,陈伯达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其间,他负责起草“八大”政治报告的《决议》。“八大”以后,他协助整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是年年底至1957年初,他到福建南安县莲塘蹲点,进行市场调查,提出“五社合一”的构想。 1957年11月2日,陈伯达再次陪同毛泽东访问苏联。出席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参加12个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出席的会议,并参与起草《莫斯科宣言》。 1958年5月25日中共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出版中央理论半月刊《红旗》,由陈伯达任总编辑。这个职务,他一直担任至1970年9月。未几,中央召开郑州会议。会上,毛泽东严厉批评陈伯达,“你马列主义没学好”。在会议纪要中还“批评了废除商品生产,实行产品调拨的错误主张”。 1959年初,陈伯达回到故乡——惠安梅岭村,看望父老乡亲,为母校梅岭小学题词“为劳动而读书”,参观乌潭水库的兴建,并写下“英勇的惠安妇女万岁”、“向支援惠女水库的人民解放军战士致敬”的题词。与此同时,他还在南安县满山红(即今南厅)等农村蹲点做调查研究工作,提出“四共同”(即共同商量、共同决定、共同执行、共同负责)。干部群众称之民主运动。回北京后,他以周金的笔名在《红旗》杂志(1959年7月)上发表题为《关于领导农业生产的问题》的文章。 1961年,陈伯达任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主任,负责起草《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即“六十条”),同时协助刘少奇做一些文字工作,参与起草中央扩大工作会议(亦称“七千人大会”)的报告,并整理、修改《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重新发表于《红旗》杂志上。 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展开大论战。陈伯达在《红旗》创刊号和第2期上接连发表两篇批判文章。1963年3月,论战趋于白热化,他写出《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即“二十五条”),文章正面阐述中共论战观点,全面批判苏共的“三和两全”(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全民国家,全民党)。此外,他还参与“九评”的审稿工作。 1965年1月,陈伯达被授意起草《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集的全国工作会议讨论纪要》(即二十三条),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京举行。5月16日,会议通过由陈伯达等人起草,经毛泽东多次修改的中共中央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会后,中央文化革命小组于28日成立,陈伯达任组长。5月31日晚,他带领工作组进驻《人民日报》社,夤夜他口授和审定题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6月1日发表于《人民日报》上。7月20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改组中共中央宣传部,陶铸任部长,陈伯达任顾问。8月1~12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在北京举行,陈伯达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还通过陈伯达负责起草的《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30日,中央决定在陈伯达有病休息或外出期间,由江青代理组长。是年10月9~28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陈伯达作题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两条路线》的报告(后改为《对两个月运动的总结》)。 1967年1月4日,江青、康生、陈伯达在接见武汉“赴广州专揪王任重造反兵团”时说,陶铸是“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忠实执行者”,陶铸突然被打倒。是月,毛泽东严厉批评陈伯达的激进主张,并责令其作检讨。2月25日至3月18日,在北京怀仁堂召开“政治生活会”,江青、康生、陈伯达、谢富治等人以“二月逆流”的罪名,批斗谭震林等人。此后,中央政治局停止活动,中央文革小组完全取代中央政治局。7月18日,江青、康生、陈伯达趁毛泽东离开北京之机,擅自决定组织批斗刘少奇夫妇的大会。 1969年4月28日,中国共产党九届一中全会在北京举行,陈伯达为政治局常委委员。 1970年8月23日至9月6日,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在庐山召开。8月25日,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责令陈伯达检讨。31日,毛泽东写了《我的一点意见》,全会揭发批判陈伯达。9月6日,宣布对陈伯达进行审查。11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陈伯达反党问题的指示),决定首先在党的领导机关内开展批陈整风运动。1971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反党分子陈伯达的罪行材料》。4月29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把批判陈伯达运动推向全党全国。10月3日,中央决定成立中央专案组,由周恩来负责,审查林彪、陈伯达反党集团的问题。 1973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永远开除陈伯达的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1980年11月,陈伯达作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十名主犯之一,被押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1981年1月25日,特别法庭宣布陈伯达犯有积极参加反革命集团罪、阴谋颠覆政府罪、反革命宣传煽动罪、诬告陷害罪,判处有期徒刑18年。同年8月获准保外就医。1988年10月17日刑满释放。 1989年9月20日中午,陈伯达因患心肌梗塞,在家中去世,终年85岁。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专题
科长
职位
教员
职位
秘书
职位
顾问
职位
秘书
职位
秘书长
职位
主任
职位
主任
职位
副院长
职位
副部长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