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黄雪月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下册》
唯一号: 130330020220000038
人物姓名: 易黄雪月
文件路径: 1303/01/object/PDF/130310020220000002/001
起始页: 0444.pdf
性别:
时代: 近现代
出生年: 1927年
卒年: 1998年

传略

易黄雪月(1927—1998年),女,原籍南安市诗山镇,民国16年(1927年)生于一个殷实的望族世家。先后就读诗山中心小学、成功中学。自幼秀丽活泼,得到父亲宠爱。童年时学唱南曲,一有迎神赛会,常扮阁旦,风头很健。年青时,黄雪月大方漂亮。她婉拒富家婚求,嫁给山高地僻的教师易峥嵘。入门后一反奢习,勤俭治家。她把衣物送给贫寒穷人,把食物分给村邻妇小。她用陪嫁物——当时全村唯一的一架针车(缝纫机),起早摸黑为妇孺缝制衣服,缝补破衣旧裤,耄耋翁媪夸赞她的手艺,叨念她的好处。她常教育子女:“不该用的五分钱都得省,该用的不管多少都得花。”她相夫教子,把6个子女培养成商家。新加坡南安公会主席黄国衣赞她是“巾帼人杰,母爱典范”。1956年,前往新加坡与丈夫团聚。1964年起,辅助丈夫经商。易黄雪月人缘特好,又能察言观色,体会人意,善于招呼顾客,成为公司的好助手。易黄雪月曾任新加坡武吉巴督区公民咨询委员会名誉主席、百德咨询委员会主席、新加坡南安会馆名誉主席、新加坡福建公会名誉主席等职。1997年11月7日,新加坡总统王鼎昌授予她公共服务奖章(P·B·M),她是唯一获此殊荣的安溪女乡亲。新加坡武吉巴督社区各团体授予她“巾帼之光”匾额。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黄雪月与其夫经常回乡。20世纪90年代起,她发愿在力所能及时要为家乡办些公益事业。1996年10月,夫妻捐资助铺省道205线通往贞洋村的“钟洋幸福路”。易黄雪月此时年事已高,她在儿媳的陪伴下,裹着硕大的棉袄,挪着浮肿的双腿,顶着凛冽的寒风,入工棚询问工人的生活,捧着图纸察看设计标准,下工地巡查施工质量,归来时手脚麻木,其儿媳为她按摩数小时才有热气。视察施工现场的县领导赞扬她“责任心比谁都强”。1997年7月,夫妻捐资给安溪第七中学兴建图书馆(以其先嫜名字命名“珍问图书馆”)、购置图书并创建电脑语音教室、购置多媒体电脑语音教学设备。1997年,夫妻助建安溪县特教学校综合楼1幢(以其先姑名字命名“郭来综合楼”)。夫妻还多次捐资为贞洋小学建教学楼及添置教学设备;捐资为贞洋村建造楼房1幢,作为村委会办公场所、医疗室及老年人活动中心;易峥嵘曾感慨地说:“雪月最可贵的精神就是特别热爱家乡。”湖南诗人沙菲赞其“不将外国作天堂,却把天堂搬故乡”。夫妻俩还捐建魁斗卫生院院舍,捐赠医疗仪器等设备,安溪县人民政府将该院命名为“树德医院”;捐资给安溪县铭选医院添置医疗器械及助建树德综合楼,创设峥嵘医学科学研究人才基金。夫妻热心家乡公益事业,获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捐资办医造福人民”金质奖章、“兴医利民”匾额及荣誉证书。夫妻还获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捐资兴学”金质奖章、银质奖章、“惠泽桑梓”“乐育英才”匾额及荣誉证书,获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造福桑梓”匾额,获安溪县人民政府授予“热心公益、造福桑梓”匾额。 1998年4月8日,易黄雪月在新加坡病逝。她病逝后,设立贞洋易黄雪月慈善基金,用于家乡奖学奖教助学和扶贫济困。 1998年6月20日,《泉州晚报》“华夏风情”专栏以《情系故土》为题著文,怀念易黄雪月女士。 1998年7月18日,《福建侨报》发表署名文章《游子情怀总是真》,缅怀易黄雪月女士的感人事迹。2002年秋,安溪县楹联学会向全国各地诗联界征稿,由贞洋易黄雪月慈善基金主办,编辑出版《故园明月》一书,缅怀易黄雪月。2006年6月,泉州市人民政府为其立碑表彰:“易峥嵘、黄雪月伉俪,泉籍旅居新加坡侨胞,其身居海外,心系故里,不吝解囊兴办公益事业,造福于国家社会。为彰其功德,垂范后世,谨勒石,以志之。”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下册

《安溪县志 下册》

本册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本册设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13卷。

阅读

相关专题

名誉主席
职位
主席
职位
名誉主席
职位
名誉主席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