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罗庚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下册》
唯一号: 130330020220000035
人物姓名: 陈罗庚
文件路径: 1303/01/object/PDF/130310020220000002/001
起始页: 0441.pdf
性别:
时代: 近现代
出生年: 1925年
卒年: 1998年
籍贯: 安溪县湖头镇后溪村

传略

陈罗庚(1925—1998年),安溪县湖头镇后溪村人,民国14年(1925年)生。童年因家境贫困,无法进学校学习文化,就随父母种稻栽菜和学习甘薯苗培育技术,并与甘薯结下不解之缘。 1953年冬,陈罗庚在甘薯“新三齿”植株上采到5粒自然杂交种子。1954年春,陈罗庚将这5粒种子种植后进行无性栽培(将长出的薯蔓剪下种植)。至1960年,经过反复对照筛选,终于选定一个品种暂名“新种花”,作为繁育薯苗进行大田种植。种植后,株株结薯,亩亩增产,块块好吃。群众赞其为“三高”(含糖分高、产量高、晒干率高)良种。1962年秋,时任晋江专署农业局农业技术员杨逢平下乡湖头公社,亲眼看到新种花薯块块头大、皮质光滑、薯肉金黄,外形极佳;煮熟后尝之,甜而无渣,嫩而不烂,舒口性好。1963年春,在杨逢平帮助下,该品种在惠安、晋江、南安、同安巷东旱作站(今泉州农科所)等地,进行大面积种植对照试验。经测定,该品种产量高,质量好,适应性强,出粉率、晒干率高,营养丰富。是年,晋江地区农业局专门召开该品种鉴定会,同意将该品种正式命名为“新种花”,并决定尽快推广,以发挥其效益。同时决定每月由晋江地区农业局、农科所各出50元补助陈罗庚。此后,晋江地区(包括今泉州市及莆田市)各地都种上甘薯新种花。是年,陈罗庚受聘为福建省农科院特约研究员。 1964年春,甘薯新种花推广至福建省大田、同安、漳浦等地,进行大面积种植。是年12月,陈罗庚与杨逢平参加福建省科委以省政府名义在福州召开的全省稻薯专题讨论会。杨逢平宣读了两篇有关甘薯新种花的论文,引起轰动。会后,省内多地和湘、赣、粤、桂等省、自治区纷纷来信索要新种花薯苗。陈罗庚自己繁育的种苗供不应求,其所在生产大队就在所属24个生产小队中各划出0.13公顷地,专门给新种花育种传苗。1965年,甘薯新种花仅福建省已推广37个县,种植面积2.9万多公顷。至20世纪80年代末,新种花成为泉州市乃至全省的甘薯当家良种,年种植面积在6.7万公顷以上。其中,1979—1983年,福建省、泉州市和安溪县种植新种花面积累计分别为40.84万公顷、14.27万公顷和2.87万公顷,各占甘薯种植总面积40%、47%和72%。甘薯新种花一般公顷产3万公斤,最高达7.5万公斤。晋江县金井镇古垵村陈连成从宅园地里挖出一株新种花甘薯,重达34公斤,成为罕见的奇迹。 1975年起,甘薯新种花被福建省种子公司确定为全省甘薯品种联合区域试验的标准对照品种。1978年,甘薯新种花获福建省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1983年,被列为福建省主要粮油作物优良品种。1984年,被列入《全国甘薯品种资源目录》。1988年,名列《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甘薯品种第二。1989年5月,福建省农业厅在惠安县召开全省旱粮生产现场会。省农业厅主要领导了解陈罗庚繁育甘薯良种新种花的事迹后,当场决定每月给予50元补助。1991年8月30日,泉州市科技局决定给予农民育种家陈罗庚科技成果特殊专项奖励金4000元。同时,肯定甘薯新种花“为提供人们的食粮作出较大的贡献”。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甘薯新种花因缺乏提纯复壮,种性退化及薯瘟、蔓割病等,种植面积逐渐减少。 1993年,陈罗庚被评为农民高级技师。曾被授予“福建省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曾当选为福建省第三、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8年6月22日,陈罗庚在湖头镇后溪村病逝。 陈罗庚逝世后,泉州市农业局原局长杨逢平常对人说:“勿忘‘新种花’,常记陈罗庚。”2002年6月,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将甘薯新种花编入《福建省小学乡土教材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下册

《安溪县志 下册》

本册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本册设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13卷。

阅读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