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物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74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人物传
分类号: K82
页数: 13
页码: 678-69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泉州市洛江区人物传的情况。其中包括蔡襄、陈麒、林一麟、俞大猷、刘宏宝、赖虹山、杜跃苍、杜应楚、林如源、吴觐、刘鳞长等。
关键词: 洛江区 人物 传记

内容

蔡襄
  蔡襄(1012—1067),字君谟,仙游县人。父名琇,世居仙游县枫亭驿,初务农,曾为泉州吏员。母亲卢氏,惠安县德音里(今泉港区后龙镇)圭峰村名士卢仁之女。蔡襄童年受到外祖父的严格教育。15岁参加乡贡,18岁游京师,入国子监深造。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参加开封乡贡获第一名。天圣九年登进士第十名,次年授漳州军事判官,任职4年。
  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蔡襄主持谏院衙署,遇事从不回避,奏疏忠诚恳切,大都关系天下利弊、一时缓急。蔡襄认为国家安危取决于人事,国君要知人善任、辨别邪正。蔡襄直言敢谏,权贵心怀畏惧,多有收敛。
  庆历四年,蔡襄调任福州知州,庆历六年秋改任福建路转运使。庆历八年,父亲去世而离职。皇祐三年(1051年),蔡襄回朝修《起居注》,参加政事。皇祐四年,迁任起居舍人、知制诰兼判注内诠。
  嘉祐元年(1056年),蔡襄再知福州。在任上劝学兴善,传播医治蛊毒的药方,教育民众遵法为善,改变陋习,监督官吏深得民心。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蔡襄奏请减免漳、泉、兴三州身丁钱一半,减轻民众负担。
  至和、嘉祐年间(1054—1063年),蔡襄两次知泉州,第一次自至和三年二月至嘉祐元年六月,第二次自嘉祐二年七月至嘉祐五年秋。蔡襄在泉州任上,首先整顿吏治。当时晋江县令章某贪赃枉法,蔡襄奏疏弹劾,把章某革职为民。蔡襄又修建沿海州县城池,加强军事防备,教习舟船熟记水势,防备海寇。
  泉州城东郊有洛阳江,下游出海口江面宽五里,有万安渡。“每风潮交作,数日不可渡”“沉舟被溺,死者无算”。北宋皇祐五年,王?首倡建造石桥,蔡襄主持这项工程,费时6年8个月,至嘉祐四年十二月完工,桥长1105.92米,宽广4.6米,酾水(排水孔)47道,称万安桥,又称洛阳桥。于是“渡石支海,去舟而徒,易危为安,民莫不利”。洛阳桥建成后,蔡襄亲自撰写《万安渡石桥记》,刻碑立在左岸。此碑文章简约,书法遒劲,镌刻传神,被誉为“三绝”。
  蔡襄知泉州时期,连年发生旱灾,他调动民力,加强水源管理,制定《龟湖塘规》,制止用水纠纷。蔡襄任转运使期间又在郡南小乌石山访得一泉,通知泉州地方官好好管理,供民众饮用和灌田。治平年间(1064—1067年),晋江县令王克俊在摩崖刻“蔡公泉”三字以为纪念。
  北宋嘉祐四年,蔡襄在泉州成《荔枝谱》一书,分3卷7篇,内容包括荔枝的产地、生态、功用、服食、加工、贮藏、运销,介绍荔枝品种32种。
  北宋嘉祐五年,蔡襄奉诏还京,嘉祐六年拜翰林学士权理三司使。嘉祐八年,仁宗去世,英宗即位,正式任命蔡襄为三司使。这年蔡襄又撰《茶录》一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论茶道,包括辨茶、煎茶、品茶等10个问题;下篇论茶器,包括制茶工具、饮茶器具等9件器物,生动详尽。
  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蔡襄出知杭州,拜端明殿学士后才去上任。治平三年十月,母亲卢氏去世,蔡襄护丧南归。治平四年八月,蔡襄在家中逝世,享年56岁,赠吏部侍郎,葬在枫亭蔡岭,欧阳修撰《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赠谥忠惠。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年),在洛阳桥南街尾建蔡襄祠。
  蔡襄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书法精妙,恪守法度,有晋唐风轨,前代意韵,变态无穷,真、行、草、隶四体都达到妙胜之境。欧阳修称“蔡君谟(书法)独步当世”,苏轼评“君谟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就其所长求其所短,大字为少疏也”。现存《万安渡石桥记》是蔡襄的大字冠冕;小楷中,《集古录序》横逸飘发,《荔枝谱》严正方重,《茶录》劲实端严,书体虽有差异,却各得精髓。蔡襄著作编成《蔡忠惠公集》,乾道年间王十朋知泉州,通过知兴化军傅自得求得善本,刻印行世。
  陈麒
  原名陈麒,生卒年不详,字伯卿,排行第三,出生于南宋末,河市镇梧宅村人。陈三平生风流倜傥,工诗善文,但无意仕进。因送嫂至广南途经潮州,爱慕黄五娘,未经双方家长主婚而出奔,返还故乡,隐居林泉。他与五娘的爱情故事被编成著名的梨园戏《陈三五娘》历代传唱,陈麒就是该剧作中的陈三原型。陈三热爱公益事业,曾独资建“陈三坝”(包括两岸堤堰)。元兵入泉,杀戮宋室臣僚,陈麒不愿受辱,与妻投井死。
  林一麟
  林一麟(1502—?),字国祯,号“西塘”,国学生,系暗林第九世,马甲镇潘内村人,自幼敏悟,胸怀大志,一生不息地搏在公益事业上。青壮年时期,林一麟花巨资买下仙公山(谱载以百金购之),又在倭寇聚居地的鼻子底下(据传曾被寇抓入穴里勒索资财,施刑罚先后被剥十指指甲),在海拔758.5米高的山巅上大兴土木建庙宇,为完成宏愿,数十年的风餐露宿,肩挑行走在山野丛林之中,与蛇蝎蚊虫为伍,时而与虎豹豺狼打交道,尝尽人间苦中苦,庙宇建好已进入晚年,又投入抢修暗林族谱(首编),办学堂,修宫庙,修祖墓等公益事业上。仙公山白水岩寺右侧的“西塘祠”(亦称檀越祠)就是为纪念林一麟对仙公山的开发贡献而建的。
  俞大猷
  俞大猷(1503—1580),字志辅,号虚江,河市镇濠格头村人。俞大猷少怀壮志,向蔡清弟子王宣学《易》,又向赵本学(号虚舟)学习用《易》推演兵家奇正虚实之法。嘉靖元年(1522年),俞大猷承袭父亲俞爱松百户世职,又从李良钦学剑术。嘉靖十四年,登第五名武进士,升泉州卫正千户,守御福建金门所。
  明嘉靖二十一年,尚书毛伯温荐俞大猷任福建汀漳守备。嘉靖二十六年,击溃海贼,俘获300余人,立下功劳,擢广东都指挥佥事。嘉靖二十八年,俞大猷平定剽掠钦、廉二州(今广西钦州市和合浦灵山等县)的安南大臣范子仪之乱,但太师严嵩压扣俞大猷战功不报,只奖银50两。同年,广东感恩(今东方黎族自治区)、昌化(今昌江黎族自治区)二县各峒黎民起事,俞大猷任崖州(属琼州)参将,单骑入峒寨,与黎民约法,招降3700余人,平定海南,并建议建城设市,用汉法治理。
  明嘉靖三十一年,倭寇大举骚扰浙江沿海,朝廷诏命俞大猷任宁波、绍兴、温州、台州诸郡参将。俞大猷发兵攻击汪直海贼与倭寇,在宁波、绍兴、松阳等处交战,斩获4000余人,溺死者不可胜计,其余倭寇逃遁。此役大捷,俞大猷竟遭停俸处分,不久俞大猷在海上焚烧贼船50余艘,才恢复俸禄。嘉靖三十三年,倭寇占据普陀山(在今舟山市定海区),杀武举火斌等300人,朝廷又命俞大猷戴罪剿贼,直到俞大猷在吴淞所(今上海市吴淞镇)击败倭寇,朝廷才免除俞大猷前罪。不久俞大猷为苏州、松江副总兵,在平望出击倭寇大捷,斩首3000余级。嘉靖三十四年,倭寇2万人屯松江县柘林镇,俞大猷随张经在嘉兴县以北的王江泾、六金坝大破倭寇,但功劳被严嵩义子、工部尚书赵文华和浙江巡抚胡宗宪占为己有,俞大猷被诬金山失律,谪贬充事官。继而一批倭寇进犯苏州陆泾坝,打败南京都督周于德,侵扰常熟、江阴、无锡三县之境,出入于太湖。俞大猷与副使任环在陆泾坝大败贼寇,焚烧、击沉贼船37艘,接着在江苏吴江县莺应湖击败贼寇,乘胜追击到马迹山,捉住魁首。金泾、许浦、白茆港贼寇溃逃出海,俞大猷一鼓作气追击到茶山、柘林,焚烧、击沉贼船25艘,俘获贼船9艘,时恰逢飓风,敌人覆没者无数。败寇300余人登岸走据华亭县(今属上海市松江县)陶宅镇,屡败赵文华等大军。巡辅曹邦辅反弹劾俞大猷纵贼,世宗大怒,褫夺俞大猷世荫,责令立功赎罪。不多久,俞大猷与副使王崇古入海追贼,焚烧巨舰8艘,斩获无数。
  明嘉靖三十五年三月,俞大猷任浙江总兵,在西庵、沈庄、清水洼、黄浦接连击败贼寇,朝廷下诏赐还世荫,加都督佥事。同年击败盘踞浙江舟山岛倭寇。
  明嘉靖三十六年,俞大猷加署都督同知。时海盗汪直被诱捕下狱,其党羽毛海峰守据舟山顽抗,俞大猷四面环攻,将士多死伤,而新倭寇又攻入沈家门,朝廷免去俞大猷及参将戚继光官职。嘉靖三十八年,倭寇流劫闽广,俞大猷先后斩杀倭寇四五千人,胡宗宪暗中纵放倭寇,却把罪责推给俞大猷,俞大猷被逮捕下狱,再夺世荫。锦衣卫陆炳为之拇通关节,大学士徐阶亦出面担保,才命俞大猷到边塞戴罪立功。
  明嘉靖三十九年初,俞大猷东出蓟门,西入云中,大同巡抚引为契友,晨夕与之讨论军政大事。大同巡抚根据俞大猷的建议,由俞大猷吸收前人的经验,创制新式战车百辆,训练骑兵3000人。秋,投入实战,于安银堡大破俺答骑兵,获得百十年来未有的大捷。紧接着俞又以战车、骑兵辅助李文进袭击板升,再获大胜,朝廷诏还俞大猷世荫。借鉴上述2个出名的战例,京师开始设置兵车营。
  明嘉靖四十年,俞大猷奉命南征,途经河南嵩山少林寺,选僧宗擎、普从随军学艺,回传少林棍真诀。俞大猷回到南方,升湖南辰州(治所在今沅陵县)镇参将,接连削平云溪等三郡六县叛乱。七月,俞大猷移师南赣,会合闽、广兵镇压饶平县(今属汕头市)张琏暴动,斩首1200余级,升副总兵,控制江湖闽广四道兵马,协守南赣、汀、漳、惠、潮诸州郡。
  明嘉靖四十一年,俞大猷升任福建总兵。冬,倭寇攻陷福建兴化府,俞大猷与戚继光共同发兵收复,斩寇首2200余级,救出被掳男女3000余人。明嘉靖四十二年,俞大猷改任广东潮州。时有倭寇2万与吴平部众及峒民蓝松三、伍端、叶丹楼等武装,每日掠夺潮、惠二州,福建有程绍禄在延平府(治所在今南平市)作乱,梁道辉侵扰汀州(今长汀县),俞大猷逐一平复。后来吴平叛逃,俞太猷又被定罪夺职。时李亚元在广东河源、翁源二县叛乱,俞大猷用反间计生擒李亚元,俘斩万余人,救出被掳男女8万余人,朝廷恢复俞大猷官职,授广西总兵官,挂平蛮将军印,进署都督同知。
  明隆庆二年(1568年),海贼曾一本进犯广州和福建,俞大猷合苏松副总兵郭成、福建总兵官李锡共同发兵平灭,再进右都督,还镇广西。在广西任上,俞大猷捐俸重建家乡濠溪桥。隆庆五年,俞大猷擒杀广西古田僮(壮族)杀人越货的巨盗黄朝猛、韦银豹等人,朝廷又进俞大猷世袭指挥佥事。
  明隆庆六年,俞大猷受诬,回原籍听候调遣。事实澄清之后,俞大猷起为南京右府佥书,未到任又以都督佥事为福建总兵官。明万历元年(1573年)秋,俞大猷已70高龄,因计议进攻澎湖倭寇失利,又被夺职。万历四年,俞大猷重新以署都督佥事起右府佥书,领兵车营训练。有人讥他老耆,俞说:“吾祖、父世官,享国厚禄,未有以报。平生志在北边,老当益壮,死而后已。”翌年,俞大猷训练好的兵车战术因故未能在边关推行,怀着终生遗憾心情三次上疏乞归。
  明万历八年,俞大猷逝世,赐祭葬,赠左都督,谥号武襄,墓在晋江县后厝街西南苏垵村(今属晋江市磁灶镇)。广东的崖州、饶平,福建的武平、金门,浙江的宁波等地都建祠祀奉他。俞大猷在安定边疆抵抗倭寇的斗争中建立丰功伟绩,威名远震,与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俞大猷的军队号称“俞家军”。俞大猷著有《兵法发微》《剑经》《洗海近事》《镇闽议稿》《广西选锋兵操法》等,并辑编他的老师赵本学《韬钤内外篇》为《续武经总要》。俞大猷的记室李杜为他编纂《正气堂集》16卷并撰《征蛮将军都督虚江俞公行记》。
  1993年,俞大猷家乡为其雕立石像,始建俞大猷公园。
  刘宏宝
  刘宏宝,生卒年不详,万安桥南村人,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累官中宪大夫、赠太常侍少卿。刘宏宝是位“宁可丢官,不可丢民”的清官。在担任浙江参政时,施行仁政,百姓有罪,采取“重教轻刑”,且洁身自好,恪守廉节,民感其德,各守本分,社会安定,时人赞曰:“宽来示辱鞭犹在,宠去清风鹤自携。”刘宏宝政绩斐然,谏声驰誉遐迩、善治“理学”,被浙江省列入“名宦”,被福建泉州列入“乡贤”。刘宏宝去世之后,恩赠“少卿”谥“文清”,赐之“名谏清卿”石坊,予以褒奖。平生著作有《尚书说》《谏垣遗稿》《诗集》等书。
  赖虹山
  赖虹山(1522—1578年),罗溪人,又名统,字宗吾,号虹山,生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正月廿二酉时,卒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十二月二十申时,享年五十七岁。赖虹山以泉州府附生习《易经》,明嘉靖三十四年举人,任广西思明府同知州,著有《课农轩稿守边集四子集解》,兴学造梁,赊荒化猾理冤,政绩载《广西通志》。
  杜跃苍
  杜跃苍(1561—1621年),马甲人,字腾甫,号跃苍。据凤栖旧谱《武林志》记载,杜跃苍年少聪颖,勤文好武,应试两科武举。
  明成祖时期,正式赐予朝鲜为国称号。朝鲜王朝对明朝采取“事大”尊奉政策。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开始,倭寇收买朝鲜部分军队,煽动民众,形成一股强大势力试图侵略朝鲜国土,战乱殃及百姓。朝廷多次谴派钦差前往朝鲜封王平息战火,但所派钦差无一返还,多被刺身亡,或收取寇军贿赂叛变。朝鲜到处兵荒马乱、硝烟四起,百姓不得安宁,皇帝愤批众臣无用……情急之下,在朝为官杜应楚举贤不避亲,主动圣请皇帝差使堂兄杜跃苍往朝鲜宣令。杜跃苍早闻前差之事,胸怀痛恨之心,暗骂前使卖国求荣、庸弱无能,当圣面立下生死状:“不成仁便成义,若未能完成圣命,愿自提人头来见”。杜跃苍抵达朝鲜国后,一直没有宣读圣旨,更不收受任何金银珠宝,不被收买,而是深入民间考察民情,选出得民心顺民意的朝鲜新王。等到要离开之日,坐上回朝廷的船,离岸一箭之地时,当众宣读圣旨,再将圣旨用箭射到朝鲜国土,得以全身而退,完成钦差大臣使命。之后朝廷两次派兵支援朝鲜军队,于万历二十六年歼灭寇军。从此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朝廷众臣纷纷赞杜跃苍文韬武略,皇帝龙颜大悦,即踢封杜跃苍为六品官禄。
  明万年三十三年杜跃苍请得圣恩准许还乡,得赐粮食三百石,为表杜跃苍钦命出使,不辱使命,特赐圣旨牌一块,上面写着“皇旨宣令”,杜跃苍回到家乡后将赐赏粮食与族人,深受族人敬仰。杜跃苍晚年时,每天坚持教导族人传承拙隐公家风家训,遵道贵德。明天启元年(1621年),杜跃苍无疾而终。
  杜应楚
  杜应楚(1575—1634),马甲人,字翘甫,明万历七年(1579年)儒士应试副榜补晋邑庠生,年登二十九,万历十年补廪,万历十三年(1585年)乡试第五十三名,万历二十三年会试中一百九十四名,殿试一百十五名,工部观政,授河南怀庆府孟县知县。万历二十七年调直隶镇江府丹阳县,万历二十九年升南京户部广西司主事,万历三十五年任江南监税,万历三十六年十一月任山西员外郎,同年十二月升贵州司郎中,又升江西南昌府知府。
  林如源
  林如源(1576—?),马甲人,字维清,号五因,系暗林(莆楼)第十世,著名布衣文士。明万历四年(1576年)三月廿一日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自幼敏悟,启蒙后博览群书,过目成诵,通读《十三经》《二十一史》以及诸子百家等书,编修族谱十四卷、《五因闲抄纲目集要》《史评》《八闽名山志》《八闽掇名志》《何司徒佳话》等二十余部书籍,并精诗赋,著有杂咏八十余首收入《诗文集》。仙公山上的“禅鸡冢碑”,即为五因撰文、张瑞图书丹。《泉州府志》(乾隆版)第二十八册有载。
  吴觐
  吴觐(?—1647),罗溪人。父亲是本乡地主的佃户,吴觐和弟弟吴二、吴尾成人后也被地主雇为长工。三兄弟身材魁梧,孔武有力,一人能挑200多斤,同拜乡中拳师黄学宫学拳术。
  明朝末年,泉州城郭附近乡村农民相继组织“斗栳会”抗租抗税,吴觐被穷苦佃户推举为乡中斗栳会首领,聚集本乡和邻乡500余人,联合抗租抗税,公开向地主派饷。
  清顺治四年(1647)四月,吴觐以斗栳会为基础,召集数千人,歃血为盟,正式起义,亲手杀死地主黄世斗的小老婆,将居宅砸个稀烂,把黄家财产、粮食分散给穷人。吴觐起义后,很快在罗溪乡和马甲乡一带建立半岭庵、香炉、玉叶3个大寨和6个小寨作为根据地,招兵买马,制造兵器,训练士兵。吴觐自封为大帅,据半岭庵大寨,吴二据玉叶寨,吴尾据香炉寨,鼎立为三,互相接应,声势浩大,经常四处活动,打开地方劣绅的仓库救济贫民,主动出击摧毁劣绅黄明台等地方武装。八月,郑成功叔父、定国公郑鸿逵攻打泉州府城,扎营桃花山。吴觐率领义军从罗溪出发,直抵泉州城北花园头支援郑军。但郑鸿逵已退兵,城中重兵把守,戒备森严。军师章怀引(一说谢应奎)力主强攻,吴觐认为敌强我弱,强行攻城可能导致全军覆没,于是下令撤军。为此两人意见不合,章怀引将所部带往南安县洪濑另立山头,后来受清军招安。十月,吴觐义军袭击马甲乡凤栖杜氏宗祠等地方武装据点,打击封建势力。至顺治五年,起义队伍发展至数万人。
  清顺治五年十一月,清军副将马得功率士兵300人入泉州,由黄明台做向导“围剿”吴觐起义军。黄明台献计切断香炉寨的水源,吴尾带领起义军击退清军一次又一次进攻。后来,吴尾贸然下山交战,被敌人用绳索绊倒坐骑。吴尾被擒不屈,被活活钉死在大门板上。接着,清兵围攻半岭庵大寨,马得功用疑兵计,令士兵夜间挑灯行军,循环往复,彻夜不停。吴觐以为清兵大军已到,为了保存实力,下令部属分散躲避,自己只身逃往笋坑一个山洞中藏匿。半岭庵大寨不攻自破,吴觐也很快被抓获,惨遭杀害。清军最后围攻玉叶寨,吴二虽然勇猛善战,但求胜心切,中计被擒。马得功派章怀引劝降,吴二得知吴觐、吴尾被害身亡,不禁怒火填膺,奋力挣拆囚枷,当场击毙章怀引。不几日,吴二被押至洪濑六甲街处死。
  黄仕藻
  黄仕藻(1605—1661),罗溪人,字元素,号果斋,黄梦诏三子,明崇祯三年(1630年)中举人,崇祯七年登进士,历任浙江平湖、南昌江建县令、南京户部、江西清史主事员外郎。受晋升一级奉敕督催直江粮饷、分守广西左江道布政司参议,按察司佥事参政。朝廷加封太子少保、太常侍卿。任广西道时,民慕其功绩,为其建宦祠,其父遗像亦恭奉于此。崇祯七年家庙兴建。清同治年间,奉旨建“九上九落皇宫大厝”及“土楼”。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寿终。
  刘鳞长
  刘鳞长(?—1661),万安桥南村人,字孟龙,号乾所,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中举,越年中进士,累官资政大夫、太子少保,升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刘鳞长为官清正、刚直不阿,在任工部水司主事时,参与皇极殿的建筑工程,廉洁奉公,得到工部尚书王佐的赏识,在疏通护城河的工程中,按时按质完工,为朝延节省一万余金。在街道厅上任时,不畏权贵,拆毁提督乾清宫太监王体乾的侵街房屋,清理追随被戚宛和高级内监侵占的五城官房。在修葺卢沟桥的工程中,内监滥报预算费用40万金,在其主持并认真核算下,估算不需内监预算的1/4的资金,得罪内监马诚,马诚与权奸魏忠贤勾结,在刘鳞长到卢沟桥主持修桥后不久,急降圣旨,无端被降三级调外。直到魏忠贤倒台,才官复原职。崇祯初,因台省侵权,政出多门,刘鳞长因擅行调拨国库案无端株连入狱。事情澄清后调任常州通判,代理昆山知县四个月,任内革除积弊,为昆山百姓做实事。昆山父老感激之,塑其像于候潮旧址。后转为南京户部主事,升郎中,奉旨考察两浙学政,人称“公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调任四川建昌参议,后升川东参政。时四川农民起义,社会动乱,其在任内恢复重庆等州县建制,稳定四川局势。在重庆被围时,亲自赴援,遂解重庆之围,不久告老返乡。清顺治二年(1645年),唐王朱聿键入闽,在福州建小朝廷,刘鳞长被任为“太仆侍少卿”,“兵部左侍郎”,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翌年,唐王兵败,刘鳞长在桥南的府第被毁。顺治四年,洛阳桥被毁数坎,刘鳞长集资重修。泉州文化界耆宿陈泗东先生撰文在《福建乡土》杂志刊登,赞誉:“温陵七相,鳞长居一”。
  杜中士
  杜中士(1801—1847),汉族,字亮询,号翘林,后号蕉林,榜名中士,后改彦士,郡北凤栖杜氏(今洛江区马甲镇)。杜中士出生书香门第、诗书世家。曾祖杜生华(字朴庵)是郡北布衣才子,曾到泉州小山丛竹书院向学者名士世拱显(锡兰王裔)求学;因才华出众,世拱显将女儿世来舍许配杜生华,从此郡北杜家文风兴盛。杜中士自幼“聪颖慧、多才情”,饱学诗书,艺冠一时。后考进清源书院,拜陈寿祺(福州人)为师,与王捷南、梁文、丁汝荣、陈金城等人同窗,其《小学集注》等科尤其精进,深为师生赏识。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时值童子试,泉州知府岳山主持考务,杜中士获得头名。道光三年(1823年)殿试中进士,二甲第十九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改授礼部主事、员外郎。清道光十七年因才华超众,任顺天同考官;道光二十一年会试同考官。
  清道光十九年十二月,林则徐在广东开展禁烟运动,杜中士向道光皇帝奏报福建沿海鸦片走私泛滥实情:“漳泉沿海奸民,平时勾通夷船者,今多在船同事,习其教法,依其装饰”“夷船所以停泊无忌者,由于水师员弁收受陋规,每船得洋四百圆—六百圆不等。船上烟土,皆营弁包庇贩卖。夷船一到彼处,则盈干累万,交水师哨船代为交易。”道光帝调邓廷桢任闽浙总督,选派祁寓藻和黄爵滋会同查办福建禁烟。
  清道光二十年七月,英国殖民者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杜中士心系国事、积极上奏,“筹图防守事”,建议将福建巡抚、闽浙总督驻扎泉州,大吏亲往督办,以收实功。道光皇帝下旨:“令闽浙总督,每岁亲赴泉州暂驻数月”,以便“一切就近督办”,使“其汉奸夷匪,闻风悚动,皆知法在必行,断难售其鬼蜮”。闽浙总督邓廷桢亲赴泉州督办海防。
  清道光二十七年,身任浙江督粮道的杜中士“告老还乡”,晚年以收藏鉴赏为乐,收集的珍本书籍、名家书画不计其数。龚显曾在《泉州藏书家》中称赞:“陈颂南师,杜蕉林(中士)观察,许激甫师,家皆有万卷罗列。”
  杜中士喜好文学、工于书法,与陈庆镛、苏廷玉、黄宗汉等泉籍文人雅士多有往来。杜中士书法作品《灵飞经洒金书法立轴》仍存世。杜中士文章曾编辑成集稿本,收录文章计有90篇;集稿本尚存,遴选入《泉州文库》丛书。
  杜中士为官清廉、敢言直谏。与陈庆镛、黄宗汉齐称泉州三御史。
  邱二娘
  邱二娘(1833—1855),女,河市人,生于穷苦农民家庭。父亲邱柳,半农半渔,懂得一点历法、医术;哥哥邱猴,种田烧炭为业。邱二娘从小被卖到惠安县后龙乡峰尾村刘家为童养媳,婚前婚后,备受婆婆和丈夫的虐待。
  清咸丰初年(1851年),邱二娘忍受不了婆家的虐待,逃到东坪村表哥林杯家中,靠自己刺绣和行医谋生(她从父亲和王掌处学会一些历法和医术)。林杯是个江湖汉子,参加过太平军,被派回福建活动,通过与林俊结拜兄弟的法石村人胡熊同林俊取得联系,准备在惠安发动武装起义。在林杯的启发教育下,邱二娘经常以行医为掩护,深入群众,很快团结一批志同道合的人,雇工张炉、医生王文岳(王掌之子)、小贩杨信、秀才陈秋浦等先后加入起义队伍,并成为义军的骨干。
  清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林俊在永春州起义,林杯、邱二娘也在惠西笔架山高明王宫树起义旗,开始领导贫苦农民抗捐抗税,袭击地主武装,惩办贪官污吏,得到晋(江)惠(安)仙(游)人民的热烈拥护,队伍由几百人迅速扩大到几千人。起义后不久,林杯牺牲,邱二娘高举“顺天命邱娘娘”的旗帜,继续战斗,成为义军的首领。她仿照天国军事组织,建立男营和女营,建立根据地石级小寨。清军前来“清剿”,她率义军在官溪、半岭、驿坂等地抗击,打败清兵,并在同年八月间率领义军同当时进入仙游、莆田的林俊队伍会合,声势更加壮大。清朝福建统治者曾一再惊呼“东起莆田,南至惠安,绵亘百余里…尽为贼踞”。邱二娘的义军给封建统治者以有力打击。
  清咸丰四年四月,林俊在南安埔头、炉内等处被清总兵钟宝三部尾追甚急,为引开敌人,林俊命邱二娘率部进攻惠安县城。邱二娘立即与各乡义军约定:以玳瑁山上的烽火为号,一见山上火起,即到县城会合。四月二十四日上午,邱二娘与胡熊亲率义军千余人向县城挺进,可惜当天大雾迷漫,各乡义军看不到玳瑁山上的烽火,没有前来会合,加上军情走漏,城内清军早有防备,邱二娘孤军作战,虽对县城发动猛烈攻击,终因守城清军拼死抵抗,四乡地主武装迅速赶来夹击,县城未能攻克,军师张炉等20余人被捕牺牲,邱二娘拔队离开县城。这次战斗虽未攻克县城,但调动敌人、帮助林俊解围的目的已达到。此后邱二娘始终在惠北山区领导抗清。
  清咸丰五年五六月间,由于起义队伍中的陈大、陈桥、陈潮家三人利欲熏心,暗中向清廷告密,邱二娘被捕获,押送泉州,受尽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同年六月十四目,在泉州南校场被凌迟处死,时年仅23岁。
  邱二娘牺牲后,泉州南校场居民祀她为“庄脚妈”,后人编有《血染桐江》剧本颂扬其英雄事迹。
  黄赞恩
  黄赞恩(1859—1927),罗溪人,字梅礼,号雪亭,清光绪五年中举人,光绪九年中进士,与状元黄培松同授业其父黄纪堂门下,光绪年间,钦点“御前侍卫”,后授任江苏维安府两江参戎,任官廉洁,政绩斐然,民怀其德,立碑永志。辛亥革命后还乡后,兴建“英斋宗祠”,寿终69岁。
  蓝飞鹤
  蓝飞鹤(1901—1930),原名蓝福来,字羽中,畲族,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出生,祖籍马甲镇坑头。民国10年(1921年)春,就读于泉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历任小学、中学教师。民国14年,出国到新加坡。不久因组织领导沙捞越贫苦华侨的“三罢”(罢工、罢市、罢课)示威请愿而被驱逐出境,民国16年冬,回到惠安。民国18年,经中共惠安县委书记陈平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9年初,蓝飞鹤以福建省委特派员的身份到厦门,领导省委直属厦门港区工作,配合陶铸所组织领导的厦门大劫狱斗争。劫狱胜利后,蓝飞鹤奉命担任泉州特委组织部长。同年2月,中共福建省委在厦门召开第二次党代表扩大会议后,蓝飞鹤被任命为闽南总指挥部第二团长和“闽南苏维埃政府筹委会”副主席。蓝飞鹤由于日夜辛劳,积劳成疾,但他仍以坚强的革命意志,坚持革命斗争,于民国19年9月16日领导“惠安暴动”率师一举攻下反动的山柄民团的碉堡,打响“惠安暴动”第一枪,当场击毙反动民团总陈鸣周,打倒号称五陈乡一霸的土皇帝陈奕昭,把有铁锤镰刀的红旗,高高插在山柄民团的碉堡上,并在碉堡前的广场上,召开群众大会,烧毁陈鸣周父子的债券、田契,宣布没收其财产分给贫苦群众,公布陈鸣周、陈奕昭的罪行,张贴“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总指挥”的公告,在群众欢呼声中正式成立“五陈乡苏维埃政府”。革命的枪声震动惠安大地,广大贫苦农民纷纷前来投奔红军,许多村庄派来代表要求成立苏维埃政权,蓝飞鹤不顾身体有病,仍沉着地指挥战斗。18日凌晨,蓝飞鹤率领红二团战士突袭前林村时,不幸被敌人包围,病发被捕牺牲,时年仅29岁。
  王济弱
  王济弱(1907—2001),原名王生,河市镇人。幼年随堂兄往马来亚投靠父亲。民国15年(1926年)中学毕业后,回国报考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济弱被录取后先编入“学生军大队”受训,民国16年(1927年)正式编入该校第七期步兵科训练。国民党叛变革命后,济弱弃军从教,于民国18年重新报考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不久该校停办,返回晋江县安海等地任教。民国2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当选为中共晋南特别支部组织委员。
  民国25年重返马来亚,担任槟城《光华日报》记者,参加晋江会馆、同善校友会、钟灵中学校友会、北马文化俱乐部等社团活动;发起组织集美校友会,创办北马集美小学并任校董会董事兼义务校长。抗战爆发后,参加“华侨抗敌后援会”,任“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槟城分会”执委,带头捐献部分工资作为抗日活动经费。配合骆世生、庄明理、洪丝丝等创办《现代日报》和《现代月刊》等刊物,宣传抗日救国。民国35年,任“中国民主同盟槟城分部”组织部主任。
  1952年回国,在民盟泉州市委工作。1954年,调任泉州市侨联副主席,并蝉联第四至七届侨联副主席。1957年10月,当选致公党泉州市委第一届委员会副主委,并蝉联致公党泉州市委第二至第四届主委职务。1984年离职休养。2001年1月逝世,享年94岁。
  许金荣
  许金荣(1916—1984),又名吴寅、徐克、清源(清元),双阳高厝村人,民国5年(1916年)农历三月在漳州出生。因父亲经营饼店亏损,许金荣只念完小学。民国19年,父母染鼠疫同日去世。饼店负债1000多元,债主上门把财物一扫而空,当时许金荣年仅14岁。
  民国20年,许金荣到厦门集隆参行当学徒。民国21年,结识厦门水果捐稽查员李青石(中共地下工作者),受李青石引导,开始接受革命思想。
  “九一八”事变后,许金荣参加厦门反帝大同盟运动和收复“九一八”失地同盟的抗日秘密组织。民国2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常与李青石到店员和码头工人中开展宣传活动。是年底,厦门中共党团组织遭破坏,许金荣失去组织联系。
  民国25年夏,许金荣往缅甸,先后在勃固县枳都镇和敏濑镇的华侨商店当店员。
  民国26年“七七”卢沟桥事变,许金荣参加当地缅甸华侨救灾分会,抵制日货,募捐筹赈。同年底,许金荣决心奔赴抗日圣地——延安,许金荣和好友郑有礼、苏学新由仰光缅华文艺界救国后援会介绍回国。
  民国27年4月,许金荣一行三人辗转至西安。历经一个半月艰险跋涉,终于进入陕甘宁边区旬邑县陕北公学分校,许金荣被编入三十队学习。同年8月10日,许金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许金荣毕业后,又进延安中央组织部举办的党训班学习。翌年春,调中央党校学习。民国29年,转马列学校。民国30年7月,许金荣奉派到关中边区负责经营光华商店,任副经理兼财经部门党支部书记,为冲破国民党的封锁,许金荣和同事们深入边境集市,采购大量边区急需货物。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组成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民国31年初,中共中央决定以朱德为书记,建立中共中央海外工作委员会(简称“海委”),抽调许金荣等30多名华侨干部在王家坪学习、训练。民国33年秋,训练班结束,许金荣被调到八路军总司令部办公厅工作,先后担任秘书股长和庶务股长。
  民国34年,抗战胜利结束,内战又一触即发。毛泽东主席于8月28日率中共代表团飞抵重庆,进行国共和谈。许金荣同10多位华侨干部一道,奉派到重庆负责谈判的后勤工作。
  民国35年4月,为发动侨胞支援解放事业,许金荣重返仰光胜发土产公司当会计。次年,缅华店员联合会成立,许金荣任副主席。此外,还参与工联、书记公会以及店联民盟小组的领导工作。
  1954年初,许金荣奉调回北京,担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员。1955年,中联部派许金荣和许立(晋江人、归侨干部)到重庆创办四川学院,许立任院长,许金荣任党总支书记兼校务委员。1960年,许金荣调任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兼省委干部三处处长。1965年,调任中共云南省委联络组组长,兼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民委员会副秘书长。
  1971年,任昆明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1979年7月,许金荣调回泉州,任华侨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
  许金荣历任全国归侨联合会第二、三届委员,全国华侨史学会理事,福建省华侨历史学会副理事长。
  1984年4月26日,许金荣在厦门欢迎来华侨大学的港澳中学校长参观团时,被自行车撞倒,头部受重伤,于28日凌晨逝世,享年69岁。
  杜伦
  杜伦(1917—2007),曾用名杜铁高,民国6年(1917年)4月15日出生于印度尼西亚苏岛火水山埠,其父祖籍马甲镇新生村围仔厝,20世纪初年南渡印度尼西亚谋生,杜伦幼年在印度尼西亚上华人学校念书,自幼聪颖,勤奋好学,从小学至中学,学习成绩优异。经华人教师向印度尼西亚的学生介绍祖籍地中国幅元辽阔,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深深地打动了海外莘莘学子对祖国的向往之心。民国24年,杜伦踏上了归国之路,回到故乡新生围仔,在其舅舅资助下,到上海一所大学就读预科班。抗日战争爆发后,杜伦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并参加军官训练团学习。在战干团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杜伦由长沙转至广西桂林,进入徐特立为主任的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工作,并在广西大学组织开展学生运动。民国29年5月,随同徐特立一起奔赴延安,进入中央马列学院海委研究班学习。民国33年回延安整风后,被派往外国语学校英语系学习。翌年,被组织派往辽宁开展工作,任辽宁本溪市军政干校政治处主任,三地委干部科和宣传科干部,县委宣传部部长。民国37年12月,任抚顺市文教局长。民国38年4月,杜伦奉调进京,8月随广东干部南下。1949—1965年,在广东16年,曾任潮阳军管会主任,潮阳党委副书记,广东省华建投资公司总经理,广东省工业厅副厅长,中共汕头市委副书记。
  1965年12月,杜伦回到泉州,任中共晋江地委副书记,1974年调任龙溪地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共龙溪地委副书记。1980年起,杜伦历任福建省外贸办副主任,香港华闽、福建华侨投资公司总经理,中共福建省顾问委员会委员,1990年离休,享受副部级待遇。2007年9月1日病逝,享年91岁。
  尤鸿源
  尤鸿源(1920—1944),原籍罗溪镇,在菲律宾马尼拉市出生。父亲早逝,少时失学,做过报童和餐馆、西药店学徒,靠微薄的收入维持家人生活。
  民国24年(1935年),尤鸿源参加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菲律宾分会(简称“民武分会”)。民国25年,“西安事变”后,尤鸿源推动“民武分会”成员与工、商、学业余俱乐部店员组织各种形式的抗日团体。民国26年5月,菲律宾华侨总工会倡议组织华侨劳工团体联合会(简称“劳联会”),尤鸿源被推举为“劳联会”筹备委员会成员。民国27年4月,“劳联会”在马尼拉正式成立。“劳联会”所属的菲律宾店员救亡协会(简称“店救协会”)也相继成立,选举许敬诚(许立)、尤鸿源、张匡时等8人为第一届执行委员。在尤鸿源等人的领导下,“店救协会”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举办时事讲座,创办夜校和各种学习班,举办文娱体育活动,进行争取改善店员生活的合法斗争,积极发展组织,以物力、人力支援祖国抗日战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马尼拉沦陷前夕,“劳联会”组织300多名华侨青壮年,从马尼拉转移到中吕宋阿拉脱山的树林里,尤鸿源是领导人之一,他的菲律宾语、英语讲得很流利,又熟悉菲律宾的民情风俗,使转移队伍顺利抵达目的地。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简称“华支”)成立后,尤鸿源作为“华支”驻中吕宋的代表,担负“华支”与菲律宾抗日友军之间的联络工作。尤鸿源不畏艰险,在深山老林中奔波,传递信息。
  民国33年12月初,日本侵略军出动大批兵力搜索蕊描弱夏省甲标社地区,尤鸿源刚好去那里的一支部队办事,不幸被日本侵略军抓住。日本侵略军对尤鸿源施行各种毒刑逼供,尤鸿源始终没有泄露机密。最后,日本侵略军惨无人道地把尤鸿源凌迟碎尸。尤鸿源牺牲时,年仅25岁。
  刘超然
  刘超然,生卒年不详,河市人,先祖从万安桥南村徙河市。曾在民军陈国辉部任闽南财政处处长。陈国辉败后,刘超然到日本早稻田大学深造。回国后经陈佩玉介绍认识福建省省长陈仪,被任命崇安县长。在任时,曾为崇安人民和抗日战争事业做出很大贡献。陈嘉庚先生在《南侨回忆录》一文中说:“刘超然,这位闽南籍抗日县长,努力负责,廉政有余,父老都称誉之。”
  黄和平
  黄和平(1920—2008),台北市著名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民国9年(1920年)9月,黄和平出生于晋江县罗溪乡(今洛江区罗溪镇),九岁因避盗匪随家人迁居厦门,民国27(1938年)日本占据厦门后,举家回乡避难。22岁考取中央警官学校,抗战胜利后,到厦门警务局服务,民国38年秋,携眷辗转到台湾,初任公职业余学医,至55岁考取中医师,旋即辞去公职。黄和平旅居宝岛,历尽艰辛,公职退休后,一方面潜心研究医学,以高尚的医德医艺闻名遐迩,另一方面潜心研究儒学,致力社会风化教育,建树良多。
  1987年台湾对大陆探亲解禁后,1989年黄和平携眷回乡,在省亲中,黄和平深切感受到家乡经济要发展,培养好人才是关键,于是将在台悬壶所得及省吃俭用的积蓄捐出建校兴学。此后,黄和平先后捐资200多万元,分别在罗溪镇双溪村新建“敬德学校”、马甲镇前垵村新建“文华学校”,在罗溪镇洪泗村扩建“洪德学校”。2001年,黄先生捐资100万元,以报答寸草春晖为义命名建设泉州第十一中“慈恩图书馆”。2002年,捐助160万元建设泉州敬德职业技术学校。洛江区人民政府于校园里为其塑像以彰义举善行。2003年10月,黄和平先生回乡参加敬德职校落成庆典,当得知在洛江最边远的虹山乡缺乏一个像样的幼儿园,当即捐出20万元资助建设虹山敬德幼儿园。2004年11月,捐资160万元建设的洛江区教师进修学校落成,省政府授予“乐育英才”金质奖章、荣誉奖牌和荣誉证书。2008年逝世。
  杜金枝
  杜金枝(1921—1997),马甲镇人。民国19年(1930年)南渡菲律宾。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杜金枝从事抗日反奸宣传工作,参加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队。曾任菲律宾华侨民主大民盟常委、党小组长。
  民国37年5月,杜金枝回国参加解放战争,加入广东东江游击支队,任一支队五团独立分队小队长。同年11月调任闽粤赣边纵队八支队三连排长。1949年5月调任八支队四团十一连连长。
  1949年10月,调到福建省侨委工作。翌年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1950年7月调任晋江县人民武装部副部长。1952年到海军教导队受训,次年3月分配到海军东海舰队工程器材处工作,1955年在国防施工中荣立二等功。翌年3月升任海军东海舰队工程部第一建筑器材科科长。1958年参加炮击金门战斗,被评为“五好”干部,留任福建基地工程处器材科科长。1961年荣立三等功1次。1964年被授予海军少校军衔。1975年8月,调任海军福建基地后勤部工程营房处副处长。1977年10月退休,1982年改为离休(正团15级)。1988年9月获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勋章,同年10月获菲律宾退伍军人总会授予荣誉勋章。
  金枝离休后参加社会活动,担任菲律宾华侨退伍军人总会委员、泉州市侨乡协会理事等职务。
  杨维辉
  杨维辉(1925—2000),汉族,民国14年(1925年)12月10日出生,河市镇梧宅村人。民国34年初被国民党作为“壮丁”抓去当兵,中途逃脱。同年2月,参加革命加入新四军。民国3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苏浙军区第三科电话员、华东军司令部电话连机话员,组长、班长等职。1950年10月,转业到地方工作。1950年2月至1977年1月,先后担任晋江县第八区委员会公安员,晋江县第二区区长、中共晋江县金井区区长、晋江县委员、常委、副书记、副县长。1960年6月至1968年10月,担任晋江县县长。1977年2月至1983年11月,担任中共泉州市(县级)委副书记。1981年2月至1985年12月,担任泉州市(县级)第八届、九届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务。1987年5月离休,享受地专级干部待遇。2000年6月27日病逝。
  吴庆星
  吴庆星(1935—2005),汉族,缅甸华侨。祖籍马甲镇霞井侨村山边自然村。民国24年(1935年)出生于缅甸一个普通的华侨家庭,父亲吴善仰,母亲杜恩。民国3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南侵缅甸后,吴庆星随父母回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又随父母重返缅甸居仰光市郊的沃降埠。1955年,作为缅甸爱国华侨代表回国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接见。之后到北京体育学院进修,参加北京国际篮球教练员培训班。回缅后经商,1965年到香港经营粮食和饲料,创建和昌集团并任董事会主席。吴庆星先后四十余次参加“广交会”,每年成交额都在1亿美元以上。20世纪80年代,业务扩展到国内外多地,被誉为“东南亚饲料大王”。1986年5月,吴庆星为实现先父的未竟事业,回乡创办仰恩大学。
  1987年,投资7500万元,开山劈岭,创办仰恩学院,吴庆星亲自规划,亲临指挥,把小山村建成一座大学城。1988—1994年,学校为捐资公办。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作为中国教育改革试点,由仰恩基金会独立办学,成为全国第一所具有颁发国家本科学历证书和授予学士学位资格的私立大学。2001—2002年,投资开辟新校区,形成占地面积133多公顷、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依山傍湖、草木葱茏的美丽校园。
  吴庆星爱国爱乡行动,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朱镕基、贾庆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福建省及教育部领导人,曾到学校参观考察。2001年8月和2002年5月,中国侨联和福建省政府先后授予仰恩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2004年,福建省政府向仰恩大学颁发“热心兴学育才,造福桑梓,为福建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荣誉证书。吴庆星被提名为全国民办教育十大杰出人物候选人。吴庆星在海内外赢得良好声誉,《人民日报》《瞭望》杂志、《华声报》以及香港《文汇报》,美国的《侨报》等均有报道。中央台四频道《直通香港》栏目拍摄专题片。2005年病逝。
  杜成金
  杜成金(1943—2003),汉族,民国32年(1943年)10月25日出生,祖籍马甲镇蔡内村。杜成金幼年时家境贫寒,但其一心向学,刻苦读书,后就读于北京大学。1968年12月,杜成金被分配到陕西国营4320厂工作,时值“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当过搬运工、炊事员,后调入厂办公室当秘书,翌年被提拔为办公室主任。1978年10月,调入泉州国立华侨大学任助教,后继任讲师、物理系总支部委员。1983年10月起,先后任校长办公室秘书、副主任、党支部书记。1989年6月,升任校党委副书记,1994年改任副校长,为副厅级。杜成金从教从政之余,热爱文学,其诗作入选《二十世纪中华诗人代表作》《中华当代婚寿庆典诗词联集萃》。2003年9月病逝。
  杜亚美
  杜亚美(1949—1989),女,又名秀美,1949年12月出生,马甲镇人。1959年9月,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同年10月,在公私合营泉州市草席厂当织席工,1960年工厂停办。1961年,在泉州市(县级)日杂经理部当学徒,1962年转为练习生,1963年10月正式职工。1971年,杜亚美调入人民商场为营业员、出纳员,被评为“五好”职工。1973年1月,泉州市土产公司成立,杜亚美调至公司日杂批发部当出纳员。1978年11月,任公司南门日杂门市部负责人,以优异工作成绩出席泉州市“群英会”。1979年,被评为泉州市“三八红旗手”。1980年5月,杜亚美任工农兵日杂门市部主任。杜亚美倾听群众意见,采纳合理化建议,建立企业规章制度,按“五定一奖惩”落实柜组责任和制定许多公约,实行义务送货制,代客免费包装、装运,深入了解市场,开拓经营,增设家具专柜,同年,门市部超额完成购销利指标。
  1983年,杜亚美被选为泉州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同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获省“五一劳动奖章”,被选为泉州市妇女联合会第八届执行委员。同年10月,升任鲤城区土产日杂公司副经理兼南门日杂商场主任。至1989年,其负责的商场连续五年购销年增17%,上缴税利年增11%。同年,被评为商业部特级劳动模范,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同年10月初,亚美患病,仍带病坚持工作。同月17日住进医院,28日抢救无效去世。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泉州市洛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尽量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07年,记述断限内洛江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规划建设、经济总情、工业、农业、国内商贸服务业、对外经贸、金融、经济综合管理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洛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