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虹山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742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虹山乡
分类号: F299.275.7
页数: 3
页码: 675-677
摘要: 本文介绍了虹山乡的概况,包括位置、建置沿革、人口、资源特产、旅游景观、经济建设、乡村建设等方面。
关键词: 泉州市 洛江区 虹山乡

内容

一、概况
  (一)位置境域
  虹山乡位于洛江区北端,北纬25°07'、东经18°35',平均海拔450米。东、南两面与罗溪镇相交界,西与南安市为邻,北至仙游县。全乡辖区面积24平方千米。
  (二)建置沿革
  宋代属玉泉乡常建里。元至清朝属晋江县四十七都。民国29年(1940年),今域属晋江县第四区山顶乡(区署驻河市)。民国33年,撤销区建制,仍属山顶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今域属晋江县第一区(区公所驻罗溪)。1958年3月,晋江县撤区并乡,设立虹山乡,同年8月并入罗溪乡。1971年1月,罗溪公社从晋江县析出划归泉州市管辖。1987年10月,罗溪乡析出虹山、苏山、白凤、松角山4个村组建虹山乡,乡政府驻虹山村。2000年,苏山村拆分为苏山村、前坂村。2007年,全乡辖前坂、虹山、松角山、苏山、白凤5个行政村。
  (三)人口
  1997年,虹山乡辖4个行政村,53个村民小组,人口11230人。2007年末,虹山乡辖5个行政村,总人口12164人。虹山乡迁往台湾人口有千人以上,迁住日本的也有114人,侨居地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等地。村民姓氏有彭、陈、林、谢,其中彭氏占总人口95%以上。
  (四)资源特产
  1997—2007年,虹山乡年均降雨量1488毫米,全年无霜期340—350天,森林覆盖率70.1%,绿化率98.1%,仅观瀑景区就有树木180多种。全乡林地1.73万亩,山地2.73万亩,虹山乡矿产资源有辉绿岩、高岭土等。
  (五)旅游景观
  观瀑景区位于虹山村水尾,瀑布落差80多米,景区面积23.33公顷,其中风光田园16.67公顷、竹园13.33公顷,景区内有原始树林及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虹山跑马塞位于虹山入口,海拔470米,面积200亩,有良好生态环境及高度旷野,是古代屯兵练兵驻地。彭棠古民居位于苏山村,有保存较久的彭棠古大厝。虹山吾坑后生态园位于苏山村境内,面积20公顷,其完整生态系及原始生态林贯穿其中。虹山观光园位于苏山茶场,面积33.33公顷,有古老与现代的制茶机械和成片的茶园。车房街是古代往省城(福州)驿道的中转站,有保存较完整的驿道遗迹。虹山独具特色的养生文化——彭祖养生文化。
  一、经济建设
  (一)农业
  1963—1966年,虹山境域创办白凤茶场(200多亩)、苏山茶场(300多亩)、虹山茶场(100多亩),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提高。1978年后,建设大小天马茶叶基地,茶场茶叶品种改良,种植和制茶改进。1986年后,茶叶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甘蔗生产较大发展。1991年,全乡耕地面积4136亩,农作物播种面积8713亩,农牧业总产值215万元,主要作物水稻、甘薯、花生等。2000年起,虹山乡推进扶持“一村一品”特色基地建设,新种改造茶叶基地200亩、尾巨桉650亩、笋材两用毛竹基地250亩,扶持建立禽畜养殖场2个。2002年后,修复长尾坑水库,新建及修复引水渠6153米、水坝3个、管灌2000米、机耕路6400米,对红梅坑等3个山围塘进行除险加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推广种植红心甘薯1000亩和蔬菜150亩,茶园2500亩,特别是“红心甘薯”和“红心薯干”外包装统一设计、制作,打造形成虹山无公害绿色食品品牌。2007年,全乡耕地面积4740亩,农作物播种面积9750亩,农牧林产值265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359万元,畜牧业产值1200万元,林业产值58万元。
  (二)工业
  1992年,乡镇企业9家,乡镇企业总产值为250万元。2004年,新利来鞋厂成立,产品涉及运动鞋、编织鞋,年产值1000万以上,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2007年,全乡工业总产值3957万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家,主要为鞋服生产,总产值2286万元。
  三、乡村建设
  1976年,开通罗溪后溪村至虹山乡公路,长6千米。1992年,乡境内有苏山车房街一条主要街道,4条乡村公路。1993年,建设罗溪林场至虹山公路(柏油路面),全长6千米,宽6米。1993年,建设虹山农民街。2001年,进行虹山入口路段拓宽硬化改造3千米。2002—2006年,完成苏山桥头至白凤村部道路2500米、白凤村大圪组道路800米、申北公路1200米、松角山村三元坑至广桥道路2500米以及虹山村小宗边至景区道路810米共5条乡村公路的改造硬化。2006—2007年,虹山入口路段拓宽改造硬化6.5千米。
  1992年,程控电话30门,1997年后通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至2007年固定电话有400多部,移动、联通、电信信号实现全覆盖,村民手机持有率达90%,有邮政代办点1家,电信服务点1家。
  2003—2006年,建成白凤大磨山水库及镇区人饮工程、前坂村九重漈人饮工程和松角山村人饮工程,解决4000多名群众饮水问题。2007年,苏山、前坂村完成人饮工程建设,2个村1500多名群众生活用水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至此,全乡陆续建设蓄水池15处,日供水1115吨。
  1997年后,虹山乡区建设步伐加快。2002年,松角山村全境、镇区中心路段架设路灯共171盏;2002—2006年,全乡5个行政村架设770盏路灯,实现“村村放光明”。2000—2002年,松角山新村建设,建成松角山、虹山新村排水排污工程,拆旧建新48户,改水改厕138户。2003—2006年,开展“清洁家园”专项行动,新建一批环卫设施,建立完善镇区环境卫生保洁制度,建设乡垃圾填埋场。白凤村创建市级沼气池建设示范村。
  四、社会事业
  (一)科技教育
  1997—2007年,虹山乡政府配备科技副乡长1名,成立虹山乡科学技术协会,各村成立科普协会,建立科普惠农工作站和虹山乡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成立虹山乡果蔬行业协会。实施红心甘薯种苗提纯科技项目1个,建设“虹山红心甘薯”品种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每年通过科技下乡、邀请致富能手和专家开展技能培训、举办讲座等多种方式宣传科技,普及种植、养殖和加工方面实用知识。
  1969年,创建虹山附中(隶属罗溪中学)。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期,虹山旅居印度尼西亚侨胞,心系桑梓,两度捐资建校,学校规模不断扩大。1993年,应形势发展之需,附中独立办学,正式命名为虹山中学。2003年,虹山中学被确认为泉州市“初中达标校”。2007年,全乡辖区内有1所初中校、2所小学、1所中心幼儿园。
  (二)文化体育
  虹山乡拥有彩虹飞瀑、古松林、圣妈祖聚峰宫、近百座闽南古大厝、彭氏家庙、彭棠古民居、清代水尾护林碑、明代史学家何乔远诗摩崖石刻等诸多自然景观和历史名胜古迹。2001年,护林碑建筑群列入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虹山乡文化站被列入省“百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改造完善工程”之一,由一座旧的综合楼改建为综合文化站。
  (三)卫生计生
  1983年,由印尼侨胞捐资建成虹山医院,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1997年后,加强开展卫生城乡活动和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改水改厕,综合治理环境卫生。开展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在儿童中进行各种预防接种防疫,开展妇科病和流行疫病的防治,1998年初级卫生保健达标。2007年,全乡有村卫生所4家,医务人员5名;儿童疫苗接种率达95%以上,孕妇保健率达94%,妇幼保健率达87%。同年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约1.25万人参保,参保率99.8%,投入经费625万元。
  2007年,全乡初婚率10.80%,人口出生率10.19%,出生政策符合率97.5%,出生人口性别比100:108,二女占二孩比例的42.3%。
  (四)居民生活
  收入水平 1998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2478元。2007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9年的2789元,提高至5127元,是1998年的2倍。
  居住条件 2006年12月31日,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虹山乡(常住户)拥有住宅面积27.57万平方米。无住房36户,人均拥有10平方米以下55户,10—25平方米797户,25—50平方米836户,50—100平方米312户,100平方米以上73户。
  社会保障 1997年,重点保障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五保”对象及鳏、寡、孤、重病残和因灾造成生活特别困难的对象。2002年,低保覆盖面扩大至1.7%以上。2003—2006年,累计落实帮困资金50余万元,实施“造福工程”,扶持20户“二女”困难户和5户残疾人困难户解决住房问题,帮助70多户困难户发展生产,慰问500多户困难户。2007年,扶持1户残疾人安居工程建设,为172户340人发放生活低保金22.3万元,发放救灾救济救助资金10.6万元。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泉州市洛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尽量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07年,记述断限内洛江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规划建设、经济总情、工业、农业、国内商贸服务业、对外经贸、金融、经济综合管理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洛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