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马甲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74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马甲镇
分类号: F299.275.7
页数: 4
页码: 669-672
摘要: 本文介绍了马甲镇的概况,包括位置、建置沿革、人口、资源特产、经济建设等方面。
关键词: 泉州市 洛江区 马甲镇

内容

一、概况
  (一)位置境域
  马甲镇位于洛江区北郊,北纬25°07'、东经18°36',处于洛阳江上游,著名风景名胜仙公山下,仰恩系列工程所在地。在洛江、惠安、南安、仙游四县(区)交界处。东连惠安、仙游,西接南安。南与河市、万安接壤,北与罗溪、虹山为邻。马甲镇是洛江区北部地区的交通枢纽,洛江大道贯穿南北,洪(濑)园(庄)公路横贯东西。马甲镇辖区总面积114平方千米。
  (二)建置沿革
  宋代,今域属晋江县玉泉乡善政里、仙溪里。元至清朝属晋江县四十二都至四十六都。民国29年(1940年),属晋江县第四区锦凤乡、丰山乡(区署驻河市)。民国33年,撤销区建制,压缩整编乡镇,今域建制称锦丰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今域属晋江县第二区(区公所驻河市)。1952年7月,今域属新成立的第二区(区公所驻永安乡);1955年9月,改称马甲区,辖14个乡。1958年3月,晋江县撤区并乡,今域为鹫南乡、马甲乡,同年8月合并称马甲乡。同年10月,改称马甲人民公社。1971年1月,划归泉州市管辖。1984年7月,撤销公社实行乡建制,复称马甲乡。1991年10月建制改乡为镇,称马甲镇。
  (三)人口
  1997年,马甲镇辖24个行政村,人口53486人,其中非农人口2907人。2007年,全镇人口64118人,其中城镇人口12796人,畲族人口250人,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12000多人分布在8个国家和地区。村民主要姓氏有杜、林、吴、谢、王、曾等,以杜、林、吴姓氏为多。
  (四)资源特产
  矿产资源有火红土矿、高岭土矿、青草石、黑石矿。
  二、经济建设
  (一)工业
  马甲镇历史上工业一片空白,20世纪60年代公社、大队创办一些社队企业,以手工业为主,如农械厂、木器厂、竹器社、砖瓦厂。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逐步发展,主要有鞋业、针织、床上用品等。至1991年,全乡企业36家,工业总产值690万元。1993年起,马甲镇在大厅埔建设工业园区,入住企业以生产运动鞋为主,1997年全镇工业总产值1.43亿元。2001年后,工业迅速发展,主要有针织品、床上用品、服装鞋帽、日用塑料、轻工制品、建筑材料等行业,以运动鞋生产为主。2007年,全镇企业300多家,其中各类鞋业企业200多家,年产运动休闲鞋5000多万双,成为泉州市休闲运动鞋制造基地之一,产品畅销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有的销往东南亚和欧美。马甲镇针织服装企业生产的男女老少的针织衫、裤、裙、外套等系列针织品,销往北美等国家和地区。全镇工业总产值9.65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54亿元,出口交货值2440万元。
  (二)农业
  马甲镇是洛江区重要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区、畜禽基地。1958年,马甲公社创办加锥油茶场(注:1962年由晋江县接办改称“国营加锥农场”)。1959年12月,在马甲彭殊村动工建设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的大型水库—惠女水库。1964年后,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和生产技术,兴修水利,建设马甲后坂、乌石、梧峰青蛇、潘内沈友、前村七林、新民蔡山水库等一批水利设施;公社、大队组织耕山队,开发山地办果林场、茶场、畜牧场,如创办厝仔农场、新民茶场。改革开放后,马甲乡农业结构调整,甘蔗、果树、花卉、畜牧生产较快发展。1984年后,推广杂交水稻栽培示范和中低产田改造,甘薯引进新品种并继续推广“五改”措施,永安村发展形成百亩花卉基地。1991年,全乡耕地面积16278亩,农作物播种面积42808亩,主要有水稻、龙眼、甘薯、花卉、蔬菜、中药材,畜禽有生猪、番鸭,全乡农牧渔总产值1093万元。1992年,马甲农业高科技开发区养殖场引进丹麦丽佳鸭,当年繁育40多万只父母代种鸭。1993年,马甲农业大观园经省、市正式批准后,项目建设全面推进,涉及名优特水果观赏园、植物品种观赏园、观赏鲤鱼溪等。此后,各级政府鼓励和扶持山地开发,龙眼种植迅速发展,1996年全镇龙眼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1997年建区后,全镇水果、花卉、蔬菜、禽畜、水产品等特色农业产业不断发展,新建彭殊无公害蔬菜基地,引进杏川兰花、义山仙人球、溪北香草等一些农业龙头企业,永安花卉、梅岭苗木、炉田及梧峰反季节蔬菜、祁山及梅岭畜牧业逐步走向规模化。完成12个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新建库容104.6立方米的宫迹水库,除险加固小(三)型以上水库25座;营建速生丰产林3万亩,修建生物防火林带30千米。
  2007年,马甲镇耕地面积1.55万亩,其中水田1万亩,农地3300亩,全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619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465万元,林业总产值121万元,牧业总产值11184万元,渔业总产值454万元。
  (三)旅游业
  1997—2007年,编制仙公山旅游景点总体规划,新增仙公山南北亭景区,南亭五路财神殿和六十甲子神像全部完工,北亭送子观音投入使用;建设北亭四方观音殿,建设仙公山门及850米进山道路,新建碑林、地藏王殿、钟鼓楼、舍利塔等新景点。开发动植物观赏园、仰恩湖和新康济宫、洋坑农民体育公园,拓展乡村人文生态旅游内涵,旅游配套设施逐步完善,扩建各景区停车场,新建各景区服务大楼。仙公山第二旅游通道路坯基本形成。通过报刊、电视、大型广告牌,采风摄影比赛、制作宣传光盘、参加旅游推介会,宣传仙公山三教合一特色,闽南宗教圣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仙公山被评为省级风景区、文物保护区泉州十八景之一。2007年,接待海内外游客30万多人次,比1997年增加15万人次,实现旅游年收入1160万元,比1997年增加167%。
  三、镇村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马甲有石桥、拱桥、木头桥等10余座,古道(石土道路)2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乡政府驻地街道逐步改造,主要街道两侧逐步兴建供销社、粮站店铺。1952年新增马甲邮政代办所。1958年,全线修通泉州至罗溪公路。1962年开通马甲至南安梅山公路,建成马甲影剧院。70年代马甲公社在南街新建邮电所、信用社、医院、广播站、兽医站、税务所、工商所等;70年代末,工商部门在马甲镇区新建农贸市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新建乡政府办公楼。1987年6月,35千伏马甲变电站投运,成立马甲供电所,用电统一纳入福建电网供应。1988—1990年,开通马甲梧峰、炉田等公路,全乡境内实现村村通公路。1992年,镇区商业建筑占地面积24821平方米,商业街两侧建有百货店、粮店、服装门市部、五金店、饮食店、化肥饲料门市部等。1993年,马甲镇在南街新建农贸市场(二楼服装及小商品市场),新建马甲中街(80米)。1993—1996年,琯头至马甲公路分段进行拓宽改造,镇、村也筹集资金掀起乡村道路建设热潮,通往行政村道路80%以上实现砼路面硬化改造;同期,马甲供销社、粮站在马甲街两侧新建综合楼、商住楼;区粮食局在南街建综合大楼(5层)。
  1997年后,马甲镇镇区新拓东街、西街和旧粮站路,新建商住楼15座8.6万平方米,建成仰恩美岭、新庵和洋坑后城、城头等旧村改造。美岭新村新建商住楼11座4.4万平方米,洋坑新村新建商住楼20座12万多平方米,新庵新村新建商住楼15座3.5万平方米,梧埔6.3公顷库区移民安置小区新建商住房6座3万平方米。建有3.5万伏变电站1座,自来水厂1座,年供水量250万吨;新建光缆程控电话模块局1座,自动电话交换机3280门,已开通程控电话1000多门。公共建筑有大学1所,中学1所;小学24所、幼儿园15所,电影院1座、文化站1处、中心医院和各村卫生所共36所。2007年,镇区规模比1997年扩大5倍,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自来水厂扩容至日供水量1.5万吨;铺设仰恩大学供水专线12.8千米,新增自来水用户900多户;新增道路硬化里程85千米,马虹公路马甲境内全面拓宽改造,行政村道路硬化率达100%;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完成,新建2万千伏变电站。支持扩建仰恩大学城工程,10年期间累计征地0.8平方千米,拆迁房屋4.63万平方米,新建仰大教学楼、宿舍楼、办公楼、体育馆22座25万平方米,附中附小15万平方米,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硬件设施,仰大师生数由10年前的5000人增加到2007年的1.4万人。
  四、社会事业
  (一)科技
  1998年8月,成立1个镇级科技协会,依托镇农办,每年牵头或配合相关部门举办、协办定期培训60余次,不定期培训70余次,场均参加人数70人。建立科技工作制度,科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做到专款专用。整合各类科技信息资源,形成科技信息资源库,构建横、纵向互通的科技服务网,集成科普信息资源,为基层提供方便、快捷的科技信息服务。建立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协调各部门的科技力量,形成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利益共享、各种形式并存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全镇6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掌握1—2门的实用技术,科技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50%以上。
  (二)教育
  马甲在封建社会时期,教育事业相对滞后,清朝私学逐渐发展,民国期间,私塾发展迅速,马甲较大型的私塾有杏村私塾,彭殊私塾,梧峰私塾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网络逐步形成。1956年9月,创办晋江县侨星中学,1957年易名晋江县第四中学,是原晋北创办最早的一所中学,也是晋北唯一的完全中学。1994年,创办就南中学。
  至2007年,马甲镇辖区有大学1所,中学3所,小学14所,幼儿园5所。适龄幼儿入学率99.8%,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98.3%。完成马甲中心小学、马甲中学部分校舍的维修改造,就南中学运动场人工草跑道竣工投入使用,完成第二中心小学建设的选址。
  (三)文体
  1998年后,广播电视站自办节目,开辟新闻、农技、卫生与健康、计划生育、天气预报、文体活动等栏目。组织文艺队参加区、市的农村会演。各村有老人活动中心或文化室,阅览室。农村电影队定期不定期到各村放映电影。有文化站1处、1000多座位影剧院1座。成立镇级南音协会1个,村级南音协会8个,组建腰鼓队4支,广场舞6支,大鼓吹42支,南音队伍7支,健身路径55个,标准灯光篮球场3个,手提木偶和布袋戏班3个。每年举行老人体育赛3次,中小学生运动会各1次,农民运动会1次。
  (四)卫生计生
  1958年,马甲卫生院建立,全院占地面积8334.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9682平方米,全院员工71人,其中在编人员53人,2007年已成为洛江区综合医院。此外,全镇各村均有卫生所,有卫生技术人员39人。医疗保健机构开展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在儿童中进行各种预防接种防疫,开展妇科病和流动疫病的防治。1997年建区后,开展卫生城镇活动和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改水改厕,修建垃圾中转站,综合治理环境卫生。1998年全镇初级卫生保健达标。1999年,马甲镇被省政府授予“卫生乡镇”称号。至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行,参合居民约43261人,参合率达76.4%。全镇初婚率8.26%,人口出生率12.04%,出生政策符合率89.31%。
  (五)居民生活
  收入水平 1998年,马甲镇农民人均纯收入3502元,2004年为4937元,是1998年的1.4倍。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537元,是1998年1.87倍。
  居住条件 2006年12月31日,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马甲镇(常住户)拥有住宅面积215.45万平方米,出租面积6.38万平方米。无住房25户,人均拥有10平方米以下129户,10—25平方米2789户,25—50平方米5919户,50—100平方米3670户,100平方米以上993户。
  (六)社会保障
  2007年全镇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户733人,发放低保金额100.27万元。1989年,在永安村建成马甲镇敬老院,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为两层砖混建筑,建筑面积450平方米,房间12间,至2007年先后有100多个孤寡老人在敬老院安享晚年。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泉州市洛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尽量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07年,记述断限内洛江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规划建设、经济总情、工业、农业、国内商贸服务业、对外经贸、金融、经济综合管理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洛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