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道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71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道教
分类号: B95
页数: 2
页码: 628-6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泉州道教源远流长,自秦汉时期已有活动。在不同历史时期,道教兴盛或衰微,但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和宗教活动。宫观如丰山洞、玉泉康济庙、罗溪龟峰岩等是道教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此外,道教文化在戏曲、舞蹈和道教用品生产方面也有着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 泉州市 洛江区 道教

内容

一、传播
  秦汉之际,泉州已有隐者和方士巫术的活动。唐代,由于朝廷倡导,泉州道教兴盛。五代,著名道士学者谭峭著《化书》,出于黄老,又合儒家思想,闽王王延昶拜他为师,并赐号“金门羽客正一先生”,南唐主李弁召他到建康(南京),赐号“紫霄真人”。宋代,出现不少著名道士和道教学者,道士有精于医学和书法的吴夲,精于琴法的天庆观的苏绍成。明代,泉州著名的道士和学者有吴云靖、董伯华、李贽、陈用宾、李光缙。中后期,统治阶级把儒家思想奉为思想支柱,道教被视为异端,泉州道教在上层社会逐渐衰微,而民间仍然盛行。其间,许多泉州人到台湾开发,道教随之东传台湾。清代,统治阶级采取重佛抑道政策,但仍利用道教作为维护其封建统治的工具。民国期间,传统思想文化的统治地位逐渐动摇,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逐渐被削弱。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泉州开展破除迷信运动,道教受打击最为严重,许多宫观、文物、法器遭毁,道士有的改行,多数散布民间,为人斋醮、度亡、做法事,很难找到道教理论修养较高的道士。
  1980年后,政府重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道教活动逐步恢复。1992年,罗溪双溪乌窗万寿坛崇贤处隆兴靖的黄祖贤(现代道教中尊)族系(已承袭五代)。2001年3月,全区依法登记的道教活动场所4处,即仙公山、康济庙、玉虚观、龟峰岩。
  二、宫观
  丰山洞 位于甲镇双髻山,祀何氏九仙。古迹创于南朝齐代,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乡人林一麟重修,重塑九仙神像。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修。丰山洞是境内信众的重要宗教活动场所,祈神答谢仪式有除夕守岁、做仙公生日(农历九月初九日)、抽签问卜、讨药签、圆梦、结仙缘、酬神答谢和谒祖取火。1991年4月,拓展庙址,全面修复,成为闽南仙公信仰者朝拜的圣地。右有朝天阁,供奉五文昌夫子及何氏九仙之母舅苍公,为旧时读书士子朝圣地。
  玉泉康济庙 (参见第二十九篇文物第一章古遗址第三节古代战场遗址)
  罗溪龟峰岩 (参见第二十九篇文物第三章古建筑第一节宫庙寺庵)
  三、道教文化
  道教戏曲、舞蹈 道士在做功德超度亡灵时,桌上扎一纸城,寓意亡灵囚于城内,救苦道士破城门而入,救出亡灵,叫打桌头城。后来发展为打地上城,有布景、道具和剧目,在广场表演。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进一步发展为舞台戏剧,称打城戏,为境内老百姓所喜闻乐见,且驰名台湾和东南亚各地。此外,在法事活动中也形成道教的音乐、舞蹈,如《龙宫献宝》《五梅花》《玉如意舞》《土地公土地婆》《钟馗戏鬼》等。
  道教用品 道教的法事活动促进道教用品生产的发展,有些用品有较高的艺术性,如雕塑(木、泥)神像,纸扎亭台楼阁、牛马车轿,刺绣道袍,铸造神器,制造彩亭(轿的一种)等。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泉州市洛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尽量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07年,记述断限内洛江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规划建设、经济总情、工业、农业、国内商贸服务业、对外经贸、金融、经济综合管理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洛江区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丰山洞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