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丧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695
颗粒名称: 第五节 丧葬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3
页码: 620-6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泉州地区的丧葬礼仪囊括了各种传统文化习俗,包括发丧、入殓、开吊、殡葬和服丧等环节。这些习俗在不同的情境和时间点都体现了家族对逝者的深切哀悼和尊敬之情。同时也展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不同宗教信仰和新型殡葬方式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泉州市 洛江区 丧葬习俗

内容

一、发丧
  老人病笃,置卧榻于厅左。弥留之际,子孙为其洗身、梳头、更寿衣、烧库钱。寿终,举家围尸恸哭。瓦片置泥土炷香,点油灯1盏、白烛1支,露天烧邑饭1碗,炸鸭蛋1个,饭上插筷子1根,供于尸前。孝眷更换孝服,轮流守灵。派人向堂亲姻戚报丧,给在外亲人发丧电,子女后辈闻讯奔丧。
  一、入殓
  入殓前,孝男提汲水桶,带全家孝眷到附近公用井乞水,回时任桶绳曳地,至家取水一碗加温洗尸,余水倾倒阶前,俗称“上水”。然后,挟尸坐于厅中交椅上,供祭肴12碗,俗称“辞生”。入殓时刻一到,仵作抬尸入棺,尸体面蒙面布、身盖水被,盖棺时凡孕妇或生肖五行相克者回避。收殓后,孝眷将死者病中所用的碗筷、煎具、溺器、草席、垫草等物送到村郊旷地焚化,俗称“送草”。事毕,道士用桃枝蘸水遍洒室内外,撒盐米,以祓凶驱邪,俗称“收乌”。“收乌”前,外人不得进入厅堂。
  三、开吊
  旧时,出殡前,停柩3天、5天或7天,设灵堂,挂孝幔,点长明灯,棺前安放冥屋,棺旁铺稻草,子孙或坐或跪,日夜守灵。每日三餐时辰,女孝眷供点心、饭食哭灵,俗称“捧饭”。停柩期间,择日开吊,请僧道做法事超度亡魂,俗称“做功德”。亲友备奠仪前来吊唁。官绅门第择日公祭,由政府官员或社会名流主祭,俗称“公吊”。民国时期出现献花圈、开追悼会。“做功德”期间,富有人家常雇演傀儡戏或打城戏,剧目为《目莲救母》。最后一天下午,僧道表演“献罗钹”和“打桌头城”;晚由僧道讲故事,唱道情,劝亡魂西归,劝凡人事亲至孝,语言诙谐,俗称“解愿”。翌日凌晨焚化冥屋,俗称“化纸”。
  四、殡葬
  (一)土葬
  出殡时亲友齐集。旧时,境内对丧者多用土葬,出殡时,抬棺出门,孝眷跪地举哀。出殡行列以蓝横彩(民国时期改为出殡仪式牌)前导,接着是族姓灯(前蓝后红各对),纸轿、彩亭、挽幛、挽联间插其中;队列中有木雕魂轿两乘,一置木主,一置死者遗像;最后为灵柩,上覆饰龙首凤尾的棺罩,孝男孝孙披麻戴孝手执孝杖,扶棺于两旁;子孙众多者,龙首下延伸白布两条,分左右牵挽而行,俗称“拔龙须”。所经路上,交情较深的亲友在自家门口设香案祭奠,孝男谢拜并赠以红布。
  基督教信徒丧葬。人去世,教友纷纷前来慰问,灵堂上有牧师、教友读《圣经》、吟《圣诗》,为死者“劳息荣归”举行祈祷,宣扬基督教义。出殡时教友齐集送葬。
  华侨热爱乡土,叶落归根。人死在侨居地,富者运柩回国安葬,一般则就地安葬后,引魂归故土。俗于先日放纸船在溪(海)中,并插竹竿将海外寄回的死者衣服植于水中;引魂时再将衣服拉回,行归虞仪式,俗称“引水魂”。进入20世纪90年代,有在寺院超度,用纸飞机“引空魂”的。
  (二)火葬
  火葬之俗盛于宋元时期,当时民间“贫窭之家,委之火化,积习岁久,视以为常”。后因明、清统治者对士民火葬屡有禁令,清代、民国时期除佛教僧尼施火葬外,民间都用土葬。20世纪80年代后期,治丧讲排场竞奢靡之风复盛。设道场,雇人哭丧,给活人做“生功德”,搞丧葬录像;出殡汽车连成长串,沿途燃放鞭炮,招摇过市,时有所见。2002年,洛江区推行殡葬改革。2003年,洛江区本着“宜大不宜小,宜集中不宜分散”的原则,把建设公益性骨灰堂纳入城乡规划。
  五、服丧
  服丧之俗,循行古礼。新丧之后,有四十九日祭、百日祭、对年(周年)祭、三年(两周年)祭等礼仪。百日内不理发(四十九日一天除外);每逢初一、十五早,女眷备汤茶饭菜在灵前哭祭。服丧期间,新正第一年贴绿联,第二年贴水红联,联句为哀思语词,不贴红春联;岁时节日,提前一天单独祭祀,俗称“做节仔”。三年礼尽,除服纳吉。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泉州市洛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尽量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07年,记述断限内洛江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规划建设、经济总情、工业、农业、国内商贸服务业、对外经贸、金融、经济综合管理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洛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