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其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67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其他
分类号: K928.715.7
页数: 2
页码: 604-605
摘要: 本文介绍了泉州地区的几处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包括曾氏土楼、谢氏土楼、青阳室、龙潭拱桥、濠溪桥和洛阳桥等。
关键词: 洛江区 文物 古建筑

内容

曾氏土楼 位于马甲镇后坂村后曾自然村。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始建。楼坐东南向西北,平面呈正方形,为歇山顶四面坡分水,抬梁式结构。占地面积约333平方米,建筑面积603平方米,通高约6米,中心天井分作八角形。墙基石砌,墙体为三合土夯筑,外墙体四面上部各有石构瞭望口5个,铳眼5个,楼外观基本完好。2001年6月,泉州市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谢氏土楼 位于马甲镇就南村土楼自然村,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始建。楼坐北向南,平面呈正方形,为歇山顶、抬梁式结构。占地面积约79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72平方米,通高约8米。墙基条石砌筑,墙体三合土夯筑。土楼为前后两列五开间两层楼,其间以回廊连接,共计28间。一层楼南向大门,门楣上嵌“玉树流徽”青草石匾额,天井里有井1口;二层楼外墙体四面各有石构瞭望口5个、铳眼6个。2001年6月,泉州市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阳室 明洪武七年(1374年),由慈云禅师、法丛和尚开山重兴,后代有修葺。现存建筑基本呈清、民国样式。为二进三开间硬山式带双护厝建筑。门面及内部梁架20世纪50—60年代修建时略有改动。室坐南向北,门额嵌有“青阳室”辉绿岩匾额,建筑面积约710平方米。保存明正统六年(1441年)立的《清阳室开山记》碑,内容记载明洪武七年至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间慈云禅师、法丛和尚创始“清阳室”;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立的《清阳室碑记》残碑,碑文楷书,内容记载康熙十七年亘信和尚重修清阳室。在室周边尚存有石经幢残件、石槽、石臼等石构件。2001年6月,泉州市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潭拱桥 位于罗溪镇广桥村的龙潭溪上,俗称广桥。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里人彭映和僧人自昕始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赖沆重建,清康熙四十一至四十二年(1702—1703年)施韬易位重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集资重修。桥呈西南—东北走向,为辉绿岩条石砌筑的单孔拱桥,长13.8米,宽2.5米,高8.7米,孔跨13米,桥面南北各有7级石阶。桥北立有清康熙四十二年《重建龙潭广桥碑记》和乾隆五十七年《重整龙潭广桥碑记》。1992年9月,泉州市政府公布列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濠溪桥 位于河市镇河市村、霞溪村之间,又名河市桥,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僧宗爽建,后毁于火。明隆庆三年(1569年)都督俞大猷重建,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知县硕士奇命皇募造石梁,清康熙间施韬重建。桥为梁式石桥,8个孔7个墩,长75.5米,宽3.10米,桥体均用花岗岩砌就,桥墩为船形基础,保存宋元时期桥梁形制。桥两端有古榕数株,北端树下有观音宫1座,其旁保存俞大猷所立的重建濠溪桥碑等明、清石碑3方。20世纪50年代,在桥面上扩建公路桥。2009年12月,省政府公布列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桥 位于万安街道桥南社区和惠安县洛阳镇万安村之间的洛阳江入海口,又名万安桥。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四月至嘉祐四年(1059年)十二月,蔡襄知泉州时主持建造。有史料记载,宋至清重修23次,其中有碑记载的大修:明宣德六年(1431年),郡人李俊育等重修桥,桥面增高1米;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郡守姜志礼大规模重建。民国期间维修2次,其中民国22年(1933年),国民党十九路军入闽,蔡廷锴军长改洛阳桥为钢筋混凝土路面,并向两侧拓宽至7米。1993—1996年,国家文物局与福建省、泉州市政府共同拨款进行全面整修,恢复原貌。桥为海港梁式大石桥,南—北偏西走向,桥长731米,宽4.5米,舟形桥墩46座,全系花岗石砌筑。桥面两旁立有635根石柱栏杆,其中77根为狮身护栏。桥南北两侧分立4尊护桥石将军、2座亭和6座石塔。附属文物有蔡襄祠、昭惠庙、义波祠、中亭、西川甘雨亭、历代碑刻等。洛阳桥是中国第一座跨海梁式大石桥,因其独特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在中国桥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88年,国务院公布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留公陂 旧名丰谷陂,俗称“陈三坝”,位于双阳街道前埭社区,陂横拦于惠安县洛阳镇陈坝村与洛江区双阳街道前埭社区坝南村之间的洛阳江上游,为南宋右史泉州留元刚(留从效八世孙)倡筑,后人为称赞留业绩,称之“留公陂”。陂既可以外挡海水侵入,内又可以防止溪水流出,创五陡门,以时蓄泄。可以灌溉晋江之北、惠安之南413.33公顷田地,是泉州最早的水库堤坝。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太守屠倬于陂左筑石堤“三十六丈,深九丈五尺”。明嘉靖十五年,陂坏,郡守王士俊又重修;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知县王勳檄巡抚林懋懿再修筑。1963年,政府以旧堤为基础,重建为花岗岩石堤。堤南北偏东走向,长135米,坝高3米,桥面宽2.2—2.4米不等,作闸门15个孔以泄洪。坝南立有明嘉靖三十八年“屠公陂”碑1通。2009年12月,省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庆丰古厝 位于罗溪镇双溪村,亦称黄纪堂故居,俗称“进士府第”。黄纪堂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壬戌恩科中举后,诰封武显将军。黄纪堂的两名学徒—长子黄赞恩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中举人、十年中进士,钦点御前侍卫,后任江浙参戌。黄纪堂的另一学生黄培松与黄赞恩同科,是当年武状元。
  庆丰厝始建于清同治八年,为五开间双龙双护厝格局,规模宏大,占地2000多平方米,大小房间多达95间,总建筑面积为748.80平方米,由两座既相邻又独立的古厝“组合”而成,两厝背靠背,一座坐南向北,一座坐北朝南,新厝与旧厝隔通巷平行背向而立。厝与厝之间,还精心构筑了一条“S形”小水渠,将两厝巧妙地圈在了一起。古厝间“S”形水渠设计十分罕见,能便利生活用水、消防用水,体现建筑师的独具匠心。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泉州市洛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尽量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07年,记述断限内洛江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规划建设、经济总情、工业、农业、国内商贸服务业、对外经贸、金融、经济综合管理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洛江区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曾氏土楼
相关作品
谢氏土楼
相关作品
青阳室
相关作品
龙潭拱桥
相关作品
濠溪桥
相关作品
洛阳桥
相关作品
留公陂
相关作品
庆丰古厝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