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66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古遗址
分类号: K878
页数: 2
页码: 599-600
摘要: 本文介绍了河市半岭采集地、塔仔山遗址、梧宅冶铁遗址、吴觐寨址、玉泉康济庙遗址和杉植院遗址、定公万安桥院遗址等古文化遗物采集地和聚落遗址、矿冶遗址、古战场遗址和寺庙遗址等文物遗址。
关键词: 洛江区 文物 古遗址

内容

第一节 古文化遗物采集地
  河市半岭采集地 1978年8月,在河市溪口村小溪对面的半岭寺下开筑渠道,从山坡巨石下发现石捹7件,有的只经粗制,有的还加工磨平,系距今七八千年至四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遗物。采集地因开山挖沟等原因,破坏严重,未发掘。
  第二节 聚落遗址
  塔仔山遗址 位于马甲镇杏川村观音山脉,1988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面积约2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5—0.8米,包含物有砖、瓦、陶瓷片等。采集有影青碟、划花篦点纹青瓷碗、牡丹纹瓦当及青釉、影青、龙泉青瓷等瓷片。根据2007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调查,遗址保留约10平方米文化堆积层,断面厚约2.5米,宽约4米,尚见砖、瓦、陶瓷片、釉碗等。
  第三节 矿冶遗址
  梧宅冶铁遗址 1960年发现梧宅冶铁遗址,俗称“铁屎山”,位于河市镇下堡村小山坡上。原记载:铁渣分布范围长约100米,宽约50米,堆积层最厚处达4米。根据2007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勘查,遗址地表均被村道、农宅或水泥小场地、建筑材料所覆盖,找不出较大面积的冶铁遗址或断层。村道或场地边角处仍可挖出铁渣。冶铁遗址为五代、宋代时期所遗留。1998年3月,泉州市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节 古战场遗址
  吴觐寨址 位于罗溪镇后溪村的大寨山。吴觐,罗溪人。清顺治四年(1647年),发动农民起义,依大寨山建寨抗击清军,山寨称之为吴觐寨。寨址包括前哨寨、跑马场、外寨、内寨和点将台。寨方圆约10平方千米,设东、西、南三门。南门已毁。内寨墙依山崖而筑,保存较为完整,墙高约4米。现寨址内残存炮台1座、古井1口。2001年6月,泉州市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玉泉康济庙遗址 位于马甲镇洋坑村。五代,泉州刺史留从效与朱文进在此处交兵厮杀,死者甚众,遂筑“千人冢”,假此寺追荐亡灵,易名“康济院”。年代久远,寺院破落,至明永乐四年(1406年)、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民国25年(1936年)均有修葺,后毁。2000年,旅缅华侨吴庆星捐资重新改建。改建后的康济宫成为马甲镇农民休闲公园,占地面积约6公顷,前殿、后殿是主体建筑,附有望佛门、土地庙、清心园、戏台等组成一完整的建筑群。前、后殿坐东南向西北,依山缓坡而建,建筑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尚存南宋绍熙三年(1192年)重修碑记,碑已断裂。2001年6月,泉州市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五节 寺庙遗址
  杉植院遗址 位于河市镇溪井村后土楼自然村。唐咸通三年(862年)始建,宋至明多次重修,毁于清代,原建筑坐东北向西南。1981年,发现该遗址。原记载:遗址面积约600平方米,地面暴露许多砖、瓦和瓷片,局部堆积厚约0.4—0.5米,断崖尚见铺地砖。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勘察,遗址上种植大面积的龙眼等果树,呈现的堆积层厚度88—1.75米,长度约30米,尚见方砖、瓦当等陶瓷片。
  定公万安桥院遗址 位于万安街道塘西社区村院小组的庙后山。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年)郡守刘炜叔建,据传清代毁于大火。1981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遗址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50米,文化层堆积厚约0.6米,采集有“熙宁重宝”铜钱及宋代瓷片。2001年,该村院小组居民在遗址上新建万安庙,庙坐北向南,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勘察,遗址原存的3个平台仍清晰可见,2—3平台的断面依稀可见文化层堆积,遗址尚保留3通碑刻及部分古石构件。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泉州市洛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尽量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07年,记述断限内洛江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规划建设、经济总情、工业、农业、国内商贸服务业、对外经贸、金融、经济综合管理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洛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