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篇 文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659
颗粒名称: 第二十八篇 文物
分类号: K87
页数: 9
页码: 599-607
摘要: 本文介绍了洛江地区的悠久历史、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著名的历史人物,以及现存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桥。
关键词: 泉州市 洛江区 文物

内容

洛江地处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东北郊,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人才辈出,著名人物蔡襄、俞大猷、吴觐、杜中士、邱二娘等或生于洛江,或客寓洛江,留下诸多不可多得的文物史迹,其中现存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桥是比较独特的珍贵文物古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物工作得到各级政府重视和支持,多次开展文物普查,分批公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文物保护和维修。1997年建区后,洛江文博事业发展加快。至2007年,全区范围内有文物保护单位20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3处,市级16处。
  第一章 古遗址
  第一节 古文化遗物采集地
  河市半岭采集地 1978年8月,在河市溪口村小溪对面的半岭寺下开筑渠道,从山坡巨石下发现石捹7件,有的只经粗制,有的还加工磨平,系距今七八千年至四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遗物。采集地因开山挖沟等原因,破坏严重,未发掘。
  第二节 聚落遗址
  塔仔山遗址 位于马甲镇杏川村观音山脉,1988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面积约2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5—0.8米,包含物有砖、瓦、陶瓷片等。采集有影青碟、划花篦点纹青瓷碗、牡丹纹瓦当及青釉、影青、龙泉青瓷等瓷片。根据2007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调查,遗址保留约10平方米文化堆积层,断面厚约2.5米,宽约4米,尚见砖、瓦、陶瓷片、釉碗等。
  第三节 矿冶遗址
  梧宅冶铁遗址 1960年发现梧宅冶铁遗址,俗称“铁屎山”,位于河市镇下堡村小山坡上。原记载:铁渣分布范围长约100米,宽约50米,堆积层最厚处达4米。根据2007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勘查,遗址地表均被村道、农宅或水泥小场地、建筑材料所覆盖,找不出较大面积的冶铁遗址或断层。村道或场地边角处仍可挖出铁渣。冶铁遗址为五代、宋代时期所遗留。1998年3月,泉州市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节 古战场遗址
  吴觐寨址 位于罗溪镇后溪村的大寨山。吴觐,罗溪人。清顺治四年(1647年),发动农民起义,依大寨山建寨抗击清军,山寨称之为吴觐寨。寨址包括前哨寨、跑马场、外寨、内寨和点将台。寨方圆约10平方千米,设东、西、南三门。南门已毁。内寨墙依山崖而筑,保存较为完整,墙高约4米。现寨址内残存炮台1座、古井1口。2001年6月,泉州市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玉泉康济庙遗址 位于马甲镇洋坑村。五代,泉州刺史留从效与朱文进在此处交兵厮杀,死者甚众,遂筑“千人冢”,假此寺追荐亡灵,易名“康济院”。年代久远,寺院破落,至明永乐四年(1406年)、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民国25年(1936年)均有修葺,后毁。2000年,旅缅华侨吴庆星捐资重新改建。改建后的康济宫成为马甲镇农民休闲公园,占地面积约6公顷,前殿、后殿是主体建筑,附有望佛门、土地庙、清心园、戏台等组成一完整的建筑群。前、后殿坐东南向西北,依山缓坡而建,建筑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尚存南宋绍熙三年(1192年)重修碑记,碑已断裂。2001年6月,泉州市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五节 寺庙遗址
  杉植院遗址 位于河市镇溪井村后土楼自然村。唐咸通三年(862年)始建,宋至明多次重修,毁于清代,原建筑坐东北向西南。1981年,发现该遗址。原记载:遗址面积约600平方米,地面暴露许多砖、瓦和瓷片,局部堆积厚约0.4—0.5米,断崖尚见铺地砖。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勘察,遗址上种植大面积的龙眼等果树,呈现的堆积层厚度88—1.75米,长度约30米,尚见方砖、瓦当等陶瓷片。
  定公万安桥院遗址 位于万安街道塘西社区村院小组的庙后山。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年)郡守刘炜叔建,据传清代毁于大火。1981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遗址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50米,文化层堆积厚约0.6米,采集有“熙宁重宝”铜钱及宋代瓷片。2001年,该村院小组居民在遗址上新建万安庙,庙坐北向南,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勘察,遗址原存的3个平台仍清晰可见,2—3平台的断面依稀可见文化层堆积,遗址尚保留3通碑刻及部分古石构件。
  第二章 古墓葬
  第一节 名人墓葬
  陈军门墓 位于双阳街道南山社区陈厝山的半山坡上,墓主不明,俗称陈军门墓。墓坐东北向西南,由墓冢、墓碑、墓堵、武翁仲、石马、石虎、石羊、石牌坊、墓坪组成,从前至后依山缓坡递次增高,墓占地面积约3453平方米。墓室为三合土结构(早年被盗),墓冢形状不清,墓前立无字墓碑,碑已掀翻,墓碑方首。该墓规制颇大,有两层护坪,依次排列石将军、石马、石羊、石虎、石牌坊、石将军、石兽雕工精致,墓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1998年3月,泉州市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郭宗磐墓 位于双阳街道新南社区竹仔腰山上,明代始建。墓坐西南向东北,由墓冢、墓碑、护坪、望柱组成,从前至后依缓坡逐渐增高。占地面积约478平方米。墓冢呈半圆形,其前立圭首墓碑,材质为糖水灰,无碑文。两侧有1对石望柱,柱高3.7米,柱首狮形雕刻。1998年3月,泉州市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附:郭宗磐简介
  郭宗磐(1541—1607) 晋江石湖人,回族,明隆庆四年(1570年)、五年联捷进士,授新安推官,擢南京刑部广东司主事、处州知府、迁广西副使。著有《易学说海》《道德经》《南华经》注释等书。
  万正色墓 位于双阳街道办事处前埭社区埭北小组的洪厝山上,清代始建。1998年,万氏后裔集资重修。墓坐西南向东北,平面呈“风”字形。由墓冢、墓碑、祭坪、护坪、台阶、望柱组成,占地面积约708平方米。石望柱1对,高8米,平面呈六角形。2001年6月,泉州市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附:万正色简介
  万正色(1637—1691) 字惟高,号中庵,丰泽区城东浔美人。因平“三藩之乱”等战功,官至太子少保福建水师提督、福建陆路提督,后以罪谪。留世职喇布勒哈番。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卒于泉州城内第三巷万厝埕宅中。著有《平岳疏议》《平海疏议》《师中纪绩》等书。《清史稿》《府》《县》志均有传。万正色在泉州曾主持修洛阳桥、疏浚八卦沟,建晋江会馆。
  赵建郁墓 位于万安街道塘西社区东宅小组翁林山上,明代始建。墓坐东南向西北,由墓冢、墓碑、祭台和墓坪组成,从前至后依山势递次增高。墓冢为糖水灰构筑,平面呈“风”字形、立面呈“凸”字形,占地面积约39平方米。墓碑系花岗岩石材质,上刻“马夹赵公本学墓”。1998年3月,泉州市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附:赵建郁简介
  赵建郁(1478—1544) 又名世郁,字本学,号虚舟,生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泉州人,宋太祖赵匡胤十八世孙。为明代著名理学家、军事理论家。是大理学家蔡清的高徒,抗倭民族英雄俞大猷的业师。著有《周易学庸说》《韬铃内外篇》《赵注孙子兵法》等书。《赵注孙子兵法》广泛流传于琉球、日本、美国及其他国家。清同治二年(1863年),日本多次重版《赵注孙子兵法》,成为日本研究《孙子兵法》最常用的本子。经过七十多年,日本又把《赵注孙子兵法》回传中国,民国17年(1928年),上海石印出版由本洼田清音校刻的《赵注孙子兵法》。
  金谿黄氏始祖黄原斋墓 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黄原斋出生于安溪溪头,后随父黄有年移居南安十九都鹤埕洪濑芦厝,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奉葬于晋江县大罗溪杏内村(今属洛江区),穴号“风炉”,青山护后,绿水萦前。迁葬于此,距今240多年。2003年冬,原基原样进行修复。
  五因原配孺人墓 五因(林如源)原配谢氏名顺淑,英年早逝,清顺治元年(1644年)葬于暗林池头山。墓系糖水灰结构,曾被毁,现存“五因原配顺淑孺人谢氏”墓志铭碑1块,该碑由张瑞图撰文,何乔远书丹,尚有一进士,三御史前奉,敕提督江西学政按察司副使通家眷生苏茂相篆额。
  贞义姑墓 杜氏贞义姑墓,位于马甲镇杨林山上,是明代迄今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古墓。墓碑上刻有“正德辛已,贞晦姑之墓,孙杜昂立”,杜昂,就是贞义祖姑当年二世抚孤的侄孙。墓前另一行刻字说明是1983年重修。
  第二节 古墓葬群
  白洋唐墓群 1978年,发现白洋唐墓群。位于河市镇白洋村宫山南坡的龙眼树林下,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勘察,墓群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为不规则梯形。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0米,东宽、西窄。1978年发掘、清理的空墓穴仍然存在,墓室平面呈长方形,长4.1米、宽1.5米、高2.1米。墓砖侧面印双鱼纹、莲瓣纹、叶脉纹,纪年砖书“咸亨贰年”及“富贵吉利”。
  第三章 古建筑
  第一节 宫庙寺庵
  罗溪龟峰岩 位于罗溪镇双溪村龟峰山脚下。北宋开宝年间(968—976年)始建,初名“莲花庵”,供奉观音菩萨。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在莲花庵前临溪石崖上建“盟心堂”。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在“盟心堂”左右两旁增建文、武两庙,三庙并立,统称龟峰岩。龟峰岩坐西北向东南,武庙、盟心堂、文庙三庙由西向北依次排开,总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60平方米。“武庙”,也称龟峰岩,为两进三开间,硬山顶、抬梁式建筑。主殿设神龛,敬奉“关帝爷”。“盟心堂”,又称大雄宝殿,单进,面阔三间,重檐歇山顶、抬梁式建筑,大殿正中供奉三宝尊佛,并奉祀观音菩萨、三代祖师等。“文庙”,又称钟英庙,为两进三开间,硬山顶、抬梁式建筑,内祀奉五文昌夫子。现有建筑系1990年重建,仍保存明、清风格。2001年6月,泉州市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朋山岭转运使宫 位于双阳朋山岭,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始建,元大德八年(1304年)重修。结构朴陋,三楹三进。祀奉威灵侯广南转运使陈伯贤。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檀越陈清澈广为募化,拓旧规增新模。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增奉抗倭英烈曾大江、王志国、吴平章、叶猛义、蔡鸿辉、许世明。庙宇建筑由大殿、两厢、戏台、山门组成。大殿面宽五间,进深五重。由殿门、屏风与殿廓隔开。南面戏台绘制《荔枝记》传奇故事。运使宫前正中四方大窗“龙泉祠”明初文林郎曾石生书。山门“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是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大学士张瑞图书。
  暗林顺济宫 位于马甲镇溪林村高岗与双埔自然村之间,元至正六年(1346年)始建,历代均有重修。现存建筑系民国5年(1916年)重建,后又扩建护厝、石埕、围墙。祀妈祖林默娘。宫占地面积约1公顷,宫坐东南向西北,主殿建筑面积430平方米,硬山顶带双护厝、抬梁式结构,中间天井带双廊。2001年6月,泉州市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云水堂 位于罗溪镇钟山村宫边自然村的云水头山,元末始建,民国时重建,1986年和1991年均重修。堂坐西北朝东南,建筑面积57平方米,由祖师殿和拜亭组成。内主祀正觉祖师,是南安灵应寺分炉之一。正觉祖师雕像系明代制作,由樟木制成,关节能活动,通高0.5米,宽0.3米。
  昭灵宫 原名仙灵宫,古称“洪岩”,位于罗溪洪四村。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倭乱猖獗,社会动荡,洪岩保持宁谧状态,有莆仙人为避战祸,迁入洪岩定居,当时村里共有邓、傅、林、黄、陈、赖等9姓定居。九姓和睦共处,洪岩一派欣欣向荣。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由林姓倡议在村中兴建一座宫庙,主祀道教“三清天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宫庙遂被命名为“仙灵宫”。村中九姓各有信奉神灵,为延续各自信仰,把神灵的塑像请入庙中,宫庙内就此众神林立,成为“神仙俱乐部”,宫庙名称也由“仙灵宫”改称为“昭灵宫”。昭灵宫重修,大门上有石匾写着“道法自然”。宫内仍祀有多种神明,除了主祀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外,配祀有土地神、张天师、圣祖妈(妈祖)、武安尊王大相公、二相公(原型为唐将张巡、许远)、五谷王、狩猎神、大使公、舍人爷、观音菩萨和关圣夫子等各路神明。
  第二节 祠堂
  蔡襄祠 (见第二十六篇文化旅游体育第二章第一节景点与景区)
  虹山彭氏家庙 位于虹山乡白凤村,北宋年间始建,历经千年沧桑,屡圮屡修。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硬山式燕尾脊五开间三进深闽南传统古建筑风格,坐申向寅,状若双凤。1992年,由旅居印度尼西亚侨亲彭基成鸠资18.5万元再次重修。依古制,宗祠正厅神龛供奉虹山彭氏列祖列宗,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如期举行春秋祭祖大典。
  罗溪金谿黄氏大宗祠 位于罗溪镇双溪村东头崎,明正统五年(1440年)始建,民国12年(1923年)混成旅长陈国辉率部入罗溪,宗祠罹难于兵灾。后乡彦族贤鸠资重建。1993年,印尼族亲黄奕聪返梓,捐资47.8万元人民币翻建。该宗祠占地1200多平方米,三进歇山式砖木、石结构,祠宇立于金谿之畔,被载入《泉州名祠》《侨乡名祠》。
  杏宅郭氏家庙 位于洛江区万安街道杏宅村,明中叶始建,清康熙九年(1670年)修,民国36年(1947年)前辈乡老一度修葺,扩建正厅中落。1997年,春议筹重修,夏告竣。家庙为三进二天井、双护厝,清代风格建筑,占地700多平方米。步入家庙,宽敞开阔,柱联布列,匾额高悬,保存伊斯兰教古阿拉伯文字、花纹石雕数件。祠宇规模宏大,木砖石艺精湛,是泉州东门外著名的回族宗祠。
  颖川罗溪赖氏宗祠 位于罗溪镇柏山村赖厝街。明朝嘉靖至万历,赖毅庵次子赖虹山任广西思明府同知,赖南溪长子赖克绍任浙江省遂安县知县。毅庵、南溪把所居之屋拆而建祠,奉赖允用为百代不迁之祖,而以孟、促配焉,春秋匪懈享祀不忒崇先德也,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乱,焚掠郊野延及祠宇,寇退复营旧基,而年久倾圮,至明崇祯六年(1633年)百、思、惕复旧址再建祠。后匪患祠废。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再建祠。1995年,重新翻建,占地300多平方米,祠后添建一座3层文史楼,耗资近百万元。
  刘氏家庙 位于万安街道桥南社区桥南街391号。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始建。清末民国初重修、1997年再次重修。现庙保存清代格局,带有明代遗风。庙坐东南向西北,占地面积约356平方米,建筑面积220平方米。庙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悬山顶、穿斗式结构。大厅悬挂着“文化大革命”后复制的“祖孙进士”“翰林”“提学”“父子进士”等明清科举牌匾23块;照墙上嵌有《名谏清卿》的御赐匾额,其传记见于《明史》《泉州府志》《晋江县志》志等史乘。庙原敬奉南宋抗金英雄刘锜、明代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刘麟长、少卿刘宏宜、青川留守刘光鼎等刘氏先祖。2001年6月,泉州市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凤栖杜氏宗祠 位于马甲镇新民村。现存杜氏宗祠,坐北朝南,规模宏大,三进两落五开间,木构架古建筑,门庭潇洒,殿宇峥嵘,青石红砖,古朴庄重,乃典型闽南“皇宫起”之样子。此间虽历经数代,兴废不一,然叠有修建,故建筑保存基本完好。杜氏祠堂有楹联曰:“武库家声远,瀛州世泽长”。“武库”者,乃1700多年前,西晋开国大功臣杜预将军之谓也。史载,杜预博学多才,文韬武略,日理万机,为朝野叹服称羡,尊其为“杜武库”;“瀛州”者,为1300多年前,大唐帝国开国时,太宗最倚重的宰相杜如晦之谓也。李世民曾为全国最佳名士设文学院,凡获此荣誉者,美称为“登瀛州”,其中最著名的是所谓十八学士,都是天下羡仰的大名士,且以杜如晦为首,故人们将高居魁首的杜如晦称为“杜瀛州”。宗祠大门两旁有对联曰:“城南谱牒无双派,郡北簪缨第一家”。城南,乃指汉朝首都长安城之南,杜陵邑多达官,堪称高门显第之大;郡北簪缨当指温陵之北凤栖杜氏,世代英才辈出。诸如,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杜氏祖姑五世杜应楚赴京会考,进士及第,官至南昌知府;次如,清道光三年(1823年),癸未科会试中式进士。第十二世杜中士,号蕉林,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官升御史,任浙江督粮道,诰授中宪大夫。
  贞义姑祠 位于马甲镇新民村祖厝自然村,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始建,民国25年(1936年)杜氏海内外宗亲捐资重建,1982年再修建,保持清代风格,祀贞义姑。贞义姑,姓杜名晦(1445—1515),为奉母抚弟及侄,矢志终身不嫁。祠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520平方米,建筑面积410平方米。硬山顶,穿斗式结构。梁架间悬挂“文魁”“进士”“父子明经”等多方匾额,为杜氏小宗祠。附属文物有“孝节坊”。2001年6月,泉州市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霞井延陵宗祠 霞井吴氏建有新、旧二祠,分别为明、清古建筑物。旧祠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位于祈山村园内厝,二落九架,宫殿式造型,面积200多平方米。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建新祠,位于洋坑村军园埔,二落十三架,宫殿式造型,面积300多平方米。该族侨胞吴庆星捐资300多万元进行重修。宗祠在新祠原址重建,2000年5月破土兴工,2001年8月告竣,坐北面南,大门正中楣上,悬挂“霞井吴氏宗祠”6个镏金大字。东边护厝是先辈务农的生产和生活用具展览室,展品400件,教育后辈瞻前顾后,忆昔抚今,珍惜现在,开创未来。西边护厝前面是办公室和接待室,后面有教室和贮藏室各1间。霞井吴氏宗祠大门前双狮踞守,配有三个石埕。大门石埕正前方竖立旗杆,凡逢国家节日或祭祀大典可举行升国旗仪式。祠宇周围遍种花草树木美化环境。祠宇右边建有篮球场,场边有戏台,是宗族举行文体活动场地。
  暗林林氏宗祠 位于马甲镇溪林村,与溪林小学毗邻。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始建,为上下两落(两进),建筑面积210平方米,经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清咸丰十年(1861年)、清宣统二年(1910年)四次整修。2001年,翻新重建。其建筑款式,坐向依旧,为二进深五开间,歇山式砖混瓦木结构。仅东西两厢各加宽1米,建筑面积251.21平方米,祠埕铺石板材,外加围墙。现仅存原武魁匾额1块。
  龙楼苏氏祠堂 位于马甲镇美楼洋(现马甲供电站新址),清乾隆二年(1737年)兴建。据族谱记载:其形胜景,后者有丰山古院为屏风,环其前者有马夹巨溪为玉带而凌云插天,观音金马则从若,或曰“飞凤落洋”、或曰“出水莲花”。祠堂坐丙向壬兼己亥,是一座二进古建筑,上进九架二梁,中厅阔深各4.63米,高4.55米,东西两廊二架四石柱,以挡风雨,下进四架“倒吞门路”,门前石埕深一丈三尺五寸,天井平坦出,水口自辛入转癸出乾,作三井注气制作,如此盖因龙大穴小,体制宜然。厅中原悬挂有状元、进士、文魁、武魁、榜眼等字匾(牌)。1958年,被拆毁平整为田地,今被马甲供电站征用。文献可考,而无祠可观。
  罗溪尤氏宗祠 位于洛江区罗溪垵内村,存有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十一月十九日冬至祭文一篇。20世纪90年代初,海内外宗亲重修。1992年动工,按原基原向,全面整修,改为石砖木结构。宗祠坐西向东,依山而筑,背靠香炉山,前望玉叶寨,两进两厅六房一天井布局。横宽17.6米,纵深21.5米,总建筑面积378.4平方米。厅堂正中神主龛,两边墙壁为二十四孝图,厅口石柱对联:“沈系垵籍祖德佳声远,水源木本宗功世泽长。”宗祠正门上方嵌有“尤氏宗祠”青石横额,两侧门柱石刻对联:“沈水流芳声祖德,炉峰拔萃誉宗功”。前有祠埕500平方米,兼作篮球场用。
  第三节 其他
  曾氏土楼 位于马甲镇后坂村后曾自然村。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始建。楼坐东南向西北,平面呈正方形,为歇山顶四面坡分水,抬梁式结构。占地面积约333平方米,建筑面积603平方米,通高约6米,中心天井分作八角形。墙基石砌,墙体为三合土夯筑,外墙体四面上部各有石构瞭望口5个,铳眼5个,楼外观基本完好。2001年6月,泉州市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谢氏土楼 位于马甲镇就南村土楼自然村,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始建。楼坐北向南,平面呈正方形,为歇山顶、抬梁式结构。占地面积约79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72平方米,通高约8米。墙基条石砌筑,墙体三合土夯筑。土楼为前后两列五开间两层楼,其间以回廊连接,共计28间。一层楼南向大门,门楣上嵌“玉树流徽”青草石匾额,天井里有井1口;二层楼外墙体四面各有石构瞭望口5个、铳眼6个。2001年6月,泉州市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阳室 明洪武七年(1374年),由慈云禅师、法丛和尚开山重兴,后代有修葺。现存建筑基本呈清、民国样式。为二进三开间硬山式带双护厝建筑。门面及内部梁架20世纪50—60年代修建时略有改动。室坐南向北,门额嵌有“青阳室”辉绿岩匾额,建筑面积约710平方米。保存明正统六年(1441年)立的《清阳室开山记》碑,内容记载明洪武七年至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间慈云禅师、法丛和尚创始“清阳室”;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立的《清阳室碑记》残碑,碑文楷书,内容记载康熙十七年亘信和尚重修清阳室。在室周边尚存有石经幢残件、石槽、石臼等石构件。2001年6月,泉州市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潭拱桥 位于罗溪镇广桥村的龙潭溪上,俗称广桥。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里人彭映和僧人自昕始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赖沆重建,清康熙四十一至四十二年(1702—1703年)施韬易位重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集资重修。桥呈西南—东北走向,为辉绿岩条石砌筑的单孔拱桥,长13.8米,宽2.5米,高8.7米,孔跨13米,桥面南北各有7级石阶。桥北立有清康熙四十二年《重建龙潭广桥碑记》和乾隆五十七年《重整龙潭广桥碑记》。1992年9月,泉州市政府公布列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濠溪桥 位于河市镇河市村、霞溪村之间,又名河市桥,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僧宗爽建,后毁于火。明隆庆三年(1569年)都督俞大猷重建,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知县硕士奇命皇募造石梁,清康熙间施韬重建。桥为梁式石桥,8个孔7个墩,长75.5米,宽3.10米,桥体均用花岗岩砌就,桥墩为船形基础,保存宋元时期桥梁形制。桥两端有古榕数株,北端树下有观音宫1座,其旁保存俞大猷所立的重建濠溪桥碑等明、清石碑3方。20世纪50年代,在桥面上扩建公路桥。2009年12月,省政府公布列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桥 位于万安街道桥南社区和惠安县洛阳镇万安村之间的洛阳江入海口,又名万安桥。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四月至嘉祐四年(1059年)十二月,蔡襄知泉州时主持建造。有史料记载,宋至清重修23次,其中有碑记载的大修:明宣德六年(1431年),郡人李俊育等重修桥,桥面增高1米;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郡守姜志礼大规模重建。民国期间维修2次,其中民国22年(1933年),国民党十九路军入闽,蔡廷锴军长改洛阳桥为钢筋混凝土路面,并向两侧拓宽至7米。1993—1996年,国家文物局与福建省、泉州市政府共同拨款进行全面整修,恢复原貌。桥为海港梁式大石桥,南—北偏西走向,桥长731米,宽4.5米,舟形桥墩46座,全系花岗石砌筑。桥面两旁立有635根石柱栏杆,其中77根为狮身护栏。桥南北两侧分立4尊护桥石将军、2座亭和6座石塔。附属文物有蔡襄祠、昭惠庙、义波祠、中亭、西川甘雨亭、历代碑刻等。洛阳桥是中国第一座跨海梁式大石桥,因其独特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在中国桥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88年,国务院公布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留公陂 旧名丰谷陂,俗称“陈三坝”,位于双阳街道前埭社区,陂横拦于惠安县洛阳镇陈坝村与洛江区双阳街道前埭社区坝南村之间的洛阳江上游,为南宋右史泉州留元刚(留从效八世孙)倡筑,后人为称赞留业绩,称之“留公陂”。陂既可以外挡海水侵入,内又可以防止溪水流出,创五陡门,以时蓄泄。可以灌溉晋江之北、惠安之南413.33公顷田地,是泉州最早的水库堤坝。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太守屠倬于陂左筑石堤“三十六丈,深九丈五尺”。明嘉靖十五年,陂坏,郡守王士俊又重修;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知县王勳檄巡抚林懋懿再修筑。1963年,政府以旧堤为基础,重建为花岗岩石堤。堤南北偏东走向,长135米,坝高3米,桥面宽2.2—2.4米不等,作闸门15个孔以泄洪。坝南立有明嘉靖三十八年“屠公陂”碑1通。2009年12月,省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庆丰古厝 位于罗溪镇双溪村,亦称黄纪堂故居,俗称“进士府第”。黄纪堂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壬戌恩科中举后,诰封武显将军。黄纪堂的两名学徒—长子黄赞恩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中举人、十年中进士,钦点御前侍卫,后任江浙参戌。黄纪堂的另一学生黄培松与黄赞恩同科,是当年武状元。
  庆丰厝始建于清同治八年,为五开间双龙双护厝格局,规模宏大,占地2000多平方米,大小房间多达95间,总建筑面积为748.80平方米,由两座既相邻又独立的古厝“组合”而成,两厝背靠背,一座坐南向北,一座坐北朝南,新厝与旧厝隔通巷平行背向而立。厝与厝之间,还精心构筑了一条“S形”小水渠,将两厝巧妙地圈在了一起。古厝间“S”形水渠设计十分罕见,能便利生活用水、消防用水,体现建筑师的独具匠心。
  第四章 碑刻
  第一节 摩崖石刻
  洛阳桥摩崖石刻 集中在桥的中亭岩石上,共5方。“万安桥”石刻位于中亭东北侧巨石上,东南向,竖写楷书,字径0.90×1.29米。题款因年久风化,字迹难辨;“万古安澜”石刻款“南海李待问题书”,位于洛阳桥中亭北侧巨石上,南向,横写楷书,字径0.70×0.75米。李待向,字癸儒,广东南海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任晋江知县“观海潮”石刻位于中亭后东侧巨石上,北向,竖写楷书,字径0.24×0.24米,无题款。“八仙过海”位于中亭北侧巨石上,东北向,字径0.24×0.20米,无题款。
  双髻山摩崖石刻 位于马甲镇潘内村与马甲村的仙公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内。仙公山景区的隘门、白水岩寺、丰山洞、出米石等处周围,保留历代骚人墨客的摩崖石刻24处、碑刻4通,字体有楷、隶、行和草。其中有明代南京湖广道御史陈玉辉和清代太常寺少卿陈大玠分别题写的七律诗、蔡希秋摹宋代王十朋书的“佛国”两字,明代乡人林如源撰写、大书法家张瑞图书丹的4通“禅鸡塚碑”。2009年12月,省政府公布列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虹山瀑布摩崖石刻 “红日照天地,飞雪白纷纷。道者偶来此,雷霆殊不闻。”款“万历己未何乔远题”。位于虹山乡水尾村白虹山瀑布旁,楷书五行,字径0.10×0.10米,石面风化较多,字迹部分不清。2001年6月,泉州市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节 牌坊石碑
  孝节坊 位于马甲镇蔡内村团结自然村的娘公山坡上。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贞义姑十二世孙御史杜中士奉旨,为旌表其祖姑杜晦(贞义姑)而建。“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1985年,用部分原构件重建。孝节坊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约5.2平方米,坊系花岗岩筑砌,坊顶有“圣旨”牌一方,两边抱柱雕双龙戏珠,坊上雕有金鱼、石狮等。2001年6月,泉州市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蔡襄《万安桥记》碑 碑刻有2方,立于洛阳桥南岸蔡襄祠正殿内左右两侧,第一方为宋刻原碑,第二方原碑已毁,现存为1962年仿原碑重刻的。碑长2.92米,宽1.63米,厚0.26米,有座,座高0.75米,宽2.10米,厚0.60米;楷书,字径0.20×0.17米。
  河市濠溪桥碑 位于河市镇濠溪桥头观音庙旁。长方形,白花岗岩石刻制,高2.24米,厚0.22米,座高0.44米,宽1.27米。碑文为明代抗倭名将都督俞大猷撰文并亲自书写。1961年6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水利碑 位于河市镇下堡村铁山宫墙上,花岗岩石刻制。碑身露出地面高1.00米,宽0.65米,楷书,字径0.06×0.06米。文字风化不清,年代不详。
  朱公陂水利碑 位于河市镇下堡村铁山宫内墙上,花岗岩石刻制。高1.80米,宽0.52米,楷书,字径0.35×0.35米。文字已风化不清,年代不详。
  禅鸡冢碑 位于马甲镇双髻山白水岩,明代碑刻。碑石4块,合成2方,砌在边壁上。每块碑石长1.78米,宽0.36米。楷书,字径0.09×0.08米,10行,行19字,全文187字。上款“五因山人林如源记”,下款“庚午腊月白毫庵居士张瑞图书”,碑文即暗林第十世,布衣文人林如源撰写,为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书丹。
  水尾树碑 位于虹山乡虹山村山占丘自然村旁。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乡人共立水尾树保护公约并立碑为记。碑坐西南向东北,碑高1.77米、宽0.45米、厚0.24米,碑首呈圭额,为花岗岩石质。2001年6月,泉州市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凤新书房碑 位于虹山乡白凤村新书房、小宗口自然村的田园里。1983年,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是明代碑刻,材质为花岗岩石,原为花园附属物。“爱草园”石刻位于村道桥涵下,正面刻“爱草园”,背面刻“化龙池”,在距离“爱草园”石刻100米处的另一小土坡上,另一通石碑刻着“小蓬莱”三字,石刻字体均为小篆,传为著名诗僧释大圭于明初所题。
  七七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位于马甲镇杏川行政村东头自然村村道边。民国26年(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举国愤慨,共赴国难。民国28年7月7日,马甲籍杜氏宗人共集于此地,纪念“卢沟桥事变”抗战阵亡将士并立碑为记。碑材质为花岗岩,上刻楷书“七七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2001年6月,泉州市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五章 管理
  第一节 机构
  解放前,没有专门文物管理机构。1949—1978年,晋江县文物工作由县文化馆兼管。1950年,晋江专署建立文物管理机构,为全省最早建立文物机构的地市之一。1952年,正式成立晋江专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后改称福建省文管会晋江办事处。1959年,省决定将晋江办事处下放泉州市,更名为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文化大革命”中,文博业务一度中断,1973年恢复。1982年4月,泉州市文管会进行机构调整和充实。1986年,原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与晋江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合并,鲤城区不设文物管理专门机构。2002年8月,洛江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成立,编制2名。2004年3月,洛江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2005年,对原洛江区文物管理会成员进行调整。
  第二节 文物考古
  文物调查 2001年,组织编写申报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7月17日,洛江区“七七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暗林顺济宫、龟峰岩、贞义姑祠、“孝节坊”、刘氏家庙、青阳室、吴觐寨、谢氏曾氏土楼、玉泉康济宫、万正色墓、“水尾树碑”等11处被市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2006年,组织全区涉台文物普查。洛江区有2处文物点涉台。2006年,组织编写申报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组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考古发掘 1978年,河市公社溪井村社员挖渠道,从山坡的巨石下发现石磷(残)11件。1988年,双阳华侨农场场员在詹公山农垦时发现石磷(残)2件、石戈1件,为新石器时代的石器。2001年12月,由省考古队进行考古发掘洛江塘西古木棺。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泉州市洛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尽量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07年,记述断限内洛江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规划建设、经济总情、工业、农业、国内商贸服务业、对外经贸、金融、经济综合管理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洛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