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62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文化
分类号: G127.57
页数: 9
页码: 567-575
摘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洛江区文化方面的相关内容,包括文艺创作、演唱艺术、群众文化活动、档案和地方志编纂等。
关键词: 文化事业 洛江区

内容

第一节 文艺创作
  一、小说 散文 诗歌 音乐
  1997—2007年,洛江区文联编印《俞大猷》历史著作,出版《洛江风采》《洛江摄影家》《洛江风光》《洛江采风》《陈三五娘闽台论文选》等作品集。吴文安诗歌集《亮丽的眼睛》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生活的声音》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诗歌《英雄》获得第四届“新世纪之声”全国征文二等奖。诗歌创作还有林世铨的《我愿是沃土》,郑平忠的《默想与张望》,杜成金的《杜成金诗文集》,赖再发《诗文选集》。吴文安的报告文学《岁月的碎片》获泉州市刺桐文艺奖三等奖。卢希德的小说《糕凹》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类的还有杜成维的《悬案》《缉私队长》,郑新铎的《罗马欲望》《罗马风流》,王毓钦《啊,木兰树》《活宝阿乐伯》《我和香港表哥》《分家》。散文类有廖伏树的散文集《阅读人生》,蔡飞跃的散文集《紫阳行吟》《红尘笛韵》《白园滋味》《绿叶菩提》。彭耕耘的散文集《槐荫拾萃》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卢希德的摄影散文集《榕趣》由海潮摄影艺术出版发行。洛江区文联出版歌集《洛江美》及其CD光盘及吕金蔓音乐演唱专辑《梦归汉唐》。
  一、摄影
  20世纪80年代后,彩色摄影冲印迅速发展,摄影逐渐向新闻、广告、艺术照发展,境内摄影艺术创作开始活跃,20世纪90年代后逐步形成一批摄影爱好者。1999年,组织摄影作品参加泉州市文化局举办的“泉州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摄影展”活动,洛江区选送的摄影作品《古桥新姿》《仙山烟云》荣获优秀作品奖。
  2002年,吴继凡的摄影作品《建设者之歌》在第九届佳能杯“亚洲风采”华人摄影比赛中荣获社会生活类三等奖。《与时俱进》获中国·上海第六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新闻组)优秀奖。《大地旋律》在“爱我中华、照我大地”全国摄影大赛中荣获最佳作品奖。《归港》《沙滩美景》《源》《海》专题在全国摄影大赛中获入选奖。
  2003年,吴继凡的摄影作品《西岸渔市》获“千禧之爱”全球华人摄影比赛佳作奖。《原始与未来》入选中国摄影家协会西双版纳全国摄影大赛。《欢腾安平桥》入选中华传统节日全国摄影大赛。
  2004年,张明忠的摄影作品《两雄相遇》《牧羊曲》《夕照》,入选第四届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摄影比赛。《腾飞吧,都匀》入选第六届中国摄影艺术节暨都匀国际摄影博览会。吴继凡的摄影作品《科学种田》入选中国·丽水国际摄影大奖赛。《金色旋律》获大众摄影景友联谊赛佳作奖,《金色乐章》《幸福水》入选中国·上海第七届国际摄影展,《赶盛会》入选中国凉山国际火把节摄影大赛。
  2005年,张明忠的摄影作品《父子》获中国环境文化节“光大环保杯”首届全国环保美术、书法、摄影展优秀奖。
  2006年,吴继凡摄影作品《小村盛事》《会心》入选第十五届奥地利超级摄影巡回展照片组,《协作》《水花》入选第十五届奥地利超级摄影巡回展水专题组,《烈火狂欢》《节节甜》入选第十五届奥地利超级摄影巡回展中国专题组,《盛事》《梦里水乡》《庆丰收》入选上海第八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交流展作品,《滩涂之韵》入选《摄影世界》杂志2006年“尼康奖”摄影季赛大奖。同年,张明忠的摄影作品《土楼盛事》入选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建设社主义新农村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摄影艺术展”。《坚持到底》入选CCTV-12“平安家园”全国摄影展。
  2007年,张明忠的摄影作品《擎天接力》入选第十二届国际摄影艺术展。吴继凡摄影作品《阳光灿烂》入选中国第12届国际摄影艺术作品展,《落英缤纷》获22届全国摄影艺术作品展优秀奖,《盐田小曲》入选香港37届国际摄影沙龙。黄速明的《祥龙狂舞》《欢乐的童年》等多幅作品在世界华人摄影大赛、全国群众书画摄影大赛入选或获奖,黄志强、邱英振等多幅作品获奖。
  三、书法 美术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进士郭咸善隶书;两任泉州郡守的蔡襄,为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今存有《万安桥记》碑石;朱熹墨迹有题不二祠(今第三医院内)的“小山丛竹”,文庙的“明伦堂”。北宋时泉州郡学重刻淳化阁帖十卷,为历代丛帖,称“淳化阁帖泉州本”,或称“泉州帖”,盛行一时。1999年虹山籍彭新国的书法作品获第三届国际金鹅奖书画大赛铜奖,2000年获世界华人艺术展铜奖、入展中国近现代书画展(1840—2000年),2001年获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中国书画家精品赴海外大展二等奖,2003年获首届少林功夫杯中国书画名家邀请展金奖,2004年获第七届当代书画家作品邀请展金奖、首届中国比干文化艺术节(河南卫辉)中外名家书画展一等奖,2007年入展红色之旅——走进狼牙山国际书画艺术大展。
  2005年,虹山籍画家彭传芳油画作品“东海晨曦”入选第二届《北京国际双年展中国中青年艺术家精品展》并被国家收藏。2007年,“都市瑞雪”入选“第二届风景、风情全国油画展”并获优秀奖(最高奖)。
  第二节 演唱艺术
  一、南音
  (一)乐器与演唱
  洛江南音演奏演唱形式为右琵琶、三弦,左洞箫、二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与汉代“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歌表现形式一脉相承。其工尺谱记法自成体系,是古代音乐记写形制之遗存。横抱演奏的曲颈琵琶、十目九节的洞箫、二弦、三弦、击拍板等,也都沿袭古乐器遗制。南音曲目有器乐曲和声乐曲2000余首,蕴含晋清商乐、唐大曲、法曲、燕乐和佛教音乐及宋元明以来的词曲音乐、戏曲音乐等内容。南音以标准泉州方言古语演唱,读音保留中原古汉语音韵。演唱时讲究咬字吐词,归韵收音。南曲曲调优美,节奏徐缓,古朴幽雅,委婉深情。
  (二)洛江南音传承
  唐宋以来,洛江今域民间就流传南音,明末清初流传比较广泛,长期以来南音在民间代代相传。新中国成立后南音活动遍及各个乡村。1995年,河市镇成立南音社。2005年6月,洛江区南音艺术家协会成立,设立万安、河市等6个乡镇(街道)分会,近300多名会员。协会收集传统曲目,在洛江区各乡镇(街道)开展南音大汇唱等巡回会演,开展陈三曲艺学术研讨,促进南音艺术普及与提高。泉州市“南音”申报世遗成功后,为推进南音传承工作,洛江区开展“南音进校园”、洛江区中小学生南音演唱比赛,洛江区方志办与奕聪中学合编《乡音相伴》一书成为奕聪中学校本教材,奕聪中学每周各班开设一节南音课。
  附:南音传承人刘贤伙简介
  刘贤伙,男,民国37年(1948年)7月出生于洛江桥南,汉族,初中毕业,洛江区南音协会常务理事,“洛江区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南音代表性传承人”“市级南音进校园先进工作者”。1965年开始学南音,师承陈荣艺、刘以贵,属第三代南音传承人,教授第四代学生刘秋宁等人、第五代学生刘静云等人,学生参赛多次获奖。任万安街道南音协会会长期间,无偿为中小学生南音传承提供教学,经常带领团队参与演出。研究南音琵琶、洞箫、三弦、二弦乐器制作,配合洛江区陈三文化研究。
  二、戏剧
  (一)梨园戏
  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泉州(含洛江今域),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距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广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及中国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洛江区梨园戏保存宋元南戏的诸多剧作、唱腔和演出规制。它分小梨园(七子班)和大梨园的“上路”“下南”3个流派,每个流派各有号称“十八棚头”的保留剧目,保存《朱文》《刘文龙》《蔡伯喈》《王魁》等25种南戏剧目。
  (二)高甲戏
  高甲戏孕育于明末清初,是洛江境域主要地方剧种。明末,社会黑暗,政治腐败,群众有冤无处申,于是常借戏剧敷演历史故事,英雄义士除奸惩恶,为民申冤,剧终每有杀奸臣平民愤场面,成为早期的高甲戏。清初,武戏吸收民间武术及宋江阵的刀捧套路、队列阵法,用于戏中武打场面。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引进四平戏剧目、声腔、行当表演,渐与四平戏(又称大班、九角戏)混合,泉州方言“角”与“甲”谐音,遂称九角戏为九甲戏,清末则雅称为高甲戏。早期高甲戏擅演武戏,后衍化为文武戏,表演四平戏的剧目和北宋历史故事,也表演竹马戏《桃花搭渡》《唐二别妻》《士久弄》《番婆弄》《公婆拖》等丑旦戏。武戏内容为杀奸臣贪官,为民除害,以明快昂扬的曲调,配上雄劲有力的帮腔、洪亮热烈的大小唢呐、曲笛、大锣、钹等乐器,构成气势磅礴的声腔,富有民族性、人民性、斗争性。生旦戏大都反映爱情生活,以优美典雅、缠绵的曲调,配上明快抒情的曲笛、二胡、二弦、琵琶,表现生离死别、儿女情长的戏剧场景。
  (三)剧团
  至2007年,洛江区有戏剧团5家,分别是青华剧团、长城高甲剧团、福金星高甲剧团、群众剧团和实验剧团。青华剧团常代表洛江区参加泉州市的戏剧表演比赛。
  附:剧团简介
  泉州市青华剧团 1998年该团创办,投资20余万元。全体演职员35人,年演出300场次。剧团演职员实行工资年薪承包制,全团付出工资及费用100万元左右。曾多次荣获“威远楼”戏剧展演剧团演员优秀奖。常演剧目:《仁义缘》。
  洛江区实验高甲戏剧团 2005年1月,洛江实验高甲剧团(前身,原泉州市鲤城小开元高甲戏团)创办,该团演员聘请名师专业指导,舞台、服装、灯光一流。常演剧目《母子逼宫》《知县审包工公》《审皇亲》等经典剧目。
  洛江区福金星高甲剧团 1997年1月创办,该团演员阵容宏大,舞台、服装配备齐全。常演剧目《驿馆认母》《双凤奇缘》《情义仇》《皇帝赐婚》。
  泉州市长城高甲剧团 1999年,泉州市长城高甲戏团创建,总投资金额20余万元,全体演职员30余名(其中优秀演员数名)。常演剧目《管甫送》《大闹花府》。
  洛江区群众剧团 1998年,该剧团建团,剧团人数32人,3辆剧团车及配套的剧团设备。常演剧目:《皇帝赐婚》《母子逼宫》。
  三、杂艺 曲艺
  (一)泉州提线木偶戏(洛江)
  源流 提线木偶形成于宋代,称悬丝傀儡,历来作为隆重大礼上演于宾婚嘉会及酬神、丧事活动之中,俗称嘉礼戏。南宋,包括洛江今域的泉州、杭州两地提线木偶戏互相融合,南外宗正司年老的艺师流散民间,促进泉州提线木偶戏艺术的提高与繁荣。泉州提线木偶戏经过历代继承、发展、创新,流行于闽南、台湾、香港和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地。泉州傀儡戏至2007年保存700余出传统剧目和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特剧种音乐“傀儡调”(包括“压脚鼓”“钲锣”等古乐器及相应的演奏技法),形成一整套精巧成熟的操线功夫“传统基本线规”和精美绝伦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
  (二)泉州布袋木偶戏(洛江)
  泉州称掌中木偶戏为掌中班,因木偶内有形似布袋的布制内套,又俗称布袋戏,相传明清间传入泉州府五县。清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年),泉州布袋戏顶手师傅金猪和林九二人技艺杰出,颇负盛名,几十出拿手好戏皆系二位大师薪火相传下来,如《士久弄》《鸳鸯扇》《朱箔艺》等。布袋戏偶人形象,仿提线木偶而略小,吸收梨园戏的表演和提线木偶戏的声腔,文武戏并重。
  在洛江区,掌中木偶渐渐消失,所剩的掌中木偶剧团甚少。黄德模是洛江区罗溪镇掌中木偶剧团团长,其表演技艺精湛。其曾祖父黄掀奕在清末创办溪东木偶剧团,后经由其祖父黄世廉、父亲黄嘉种四代人传承这项技艺。
  附:木偶戏优秀演员简介
  黄德模,男,1962年出生于罗溪罗东村,1980年高中毕业后拜师泉州木偶剧团团长陈天恩,在严师悉心指导下,刻苦学艺10年,得其真传。1990年,黄德模参加国际木偶节,获得优秀演员奖,节目获得优秀奖,省电视台对其进行采访并播放节目。洛江境内每逢民间婚嫁、寿辰、婴儿生日、新建屋厦奠基、上梁或落成、迎神赛会、谢天酬愿,当事人都请他去表演以示大礼。逢年过节,人们请他去表演布袋戏。黄德模深厚的功底,程式运用丝丝入扣,角色塑造形象生动,把角色内在的情和外在的美传递给观众,被称为“木偶才子”。
  四、传统技艺
  (一)妆糕人制作技艺
  源流 “捏面人”始出古代礼俗,始于对天地神鬼的崇拜。“捏面人”是中国农业社会中的民间传统艺术,创作原料皆以粮食为主。捏面人在中国流传很广,因南北的地形、气候、农作物、传统文化的不同,在制作原料(麦、米)、叫法上而有所不同。如陕西合阳统称“面花”(此称也是捏面人之学名);关中叫“面虎”;晋北、陕北及内蒙古西部地方称“面人人”;河北称“面羊”;山东郎庄称“面老虎”;河北广宗也叫“面老虎”;胶东称升虫“花馍”;山东莱州叫“巧饽饽”;还有些地方叫“花糕”“混沌”“果实”等。南方人则称呼“捏面人”“江米人”;台湾、泉州等地又称:“妆糕人”“米稞雕”“糯米尬仔”。
  技艺传承 盛唐时期,疆土扩张,部分张姓黎民开始入闽,部分定居南安四都。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一世祖张德山由河南省开封府入闽,将“妆糕人”制作工艺带到福建省南安县四都洋山,时称张氏一世。二世张鸣风再由南安四都洋山张厝徙居晋江县吕埔(今洛江区双阳镇)洋山张厝,是为双阳“妆糕人”艺人的始祖。双阳“妆糕人”经历清代、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兴盛时期,至“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传统节日皆被废除,“妆糕人”遭遇冷落、沉寂期。至2007年经历238个春秋。世代繁衍,人多地少,双阳前洋张氏后裔又陆续移居海外,“妆糕人”工艺亦陆续传到印尼、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改革开放后,“妆糕人”传统制作工艺有长足的发展。2004年后,泉州市政府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妆糕人”民间艺术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进入复苏期。“妆糕人”从原材料的处理、颜色的调制、作品的设计制作都有创新发展。如今双阳“妆糕人”艺人主要有张志勤、张丽水两家。
  制作工艺 “妆糕人”的作品种类有卡通人物、动物、花鸟、鱼类、虫以及戏剧人物等,戏剧人物又以传统故事《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主要人物为创作题材。“妆糕人”最重要的是面谱创作。面谱创作主要来自于“妆糕人”艺人对戏剧、电影、舞台、故事等人物塑造或描述的印象,加上“妆糕人”艺人对故事、舞台人物面谱或拟创作作品的想象、理解所进行的再创作。制作同一个题材的“妆糕人”,在不同的“妆糕人”艺人手中,制作出来的作品可能就各不相同。
  (二)十音铜锣制作技艺
  洛江区“十音铜锣制作技艺”在全国可称得上绝无仅有,具有较高历史、科学、文化价值。十音铜锣由10个内径8厘米、外径11厘米、厚度约1毫米的帽形铜锣组成,按一定要求排列,用琵琶线穿挂在一个特制的架子上。演奏时,把特制的十音铜锣架平架腰身,悬空部分用绳子系好挂在脖子上,左手扶住铜锣架,右手拿着由橄榄核制作而成的锤子敲打。每个铜锣可分别敲出一个音,10个铜锣分别敲出5、6、1、2、3、4、5、6、1、210个音。“十音铜锣制作技艺”始祖黄瑞台研究发明十音铜锣制作技艺,为泉州南曲“下四管”增添一种音色柔和的打击乐。十音铜锣制作技艺主要是制作时的“刨、削、调音”工艺技术堪称独特。十音铜锣是闽南音乐所特有的一种乐器,主要配合南音“下四管”器乐,“下四管”声音铿锵,十音铜锣声音柔和,是南音不可缺少的一种铜乐器。历经明代、清代、民国的兴盛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追求西方流行、时尚音乐,逐步淡忘传统、古典音乐,十音铜锣遭遇冷落,造成整个传统铜锣市场大量萎缩。罗溪铜寮村黄氏后裔中有第十三代孙黄平水(1941年11月出生)、黄伙伦(1949年7月出生)兄弟,分别办厂生产铜器乐。黄氏后裔尚有11人会制作铜器乐,但仅有第十三代传人黄平水、黄伙伦和第十四代传人黄成余3人能创制十音铜锣。十音铜锣制作技艺是民俗民间文化的研究范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性项目。
  附:十音铜锣制作始祖和代表性传承人简介
  “十音铜锣锻制技艺”始祖黄瑞台男,汉族,罗溪镇人,明万历十年(1582年)出生,因被人贩子拐骗,被贩卖到广东省潮州。其养父是位制作铜锣的能手,便将技艺传授给黄瑞台。黄瑞台后来被在两广任按察司佥事的黄仕藻(罗溪镇人)设计营救回罗溪老家。回家后,黄瑞台靠着从广东潮州养父处学来的技艺,在罗溪制作经营铜锣生意,其铜寮村由此得名,发展至今有400年的历史。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黄平水民国30年(1941年)11月12日出生,男,汉族,罗溪镇人。1958年,从师于彭梦师,于1960年出师后当两年打铁师。
  1963年,罗溪综合厂设立铜锣生产车间,黄平水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制锣技术和各种乐器(南音“十音”“小叫”“双铃”等)的制作。后和其弟黄伙伦合作生产出22寸大锣(当时清朝黄培祥高中状元祝贺时,用三四个师傅才能生产18寸的大锣)。“文化大革命”期间,铜锣生产供不应求,达到高峰期。后由于资金和原材料缺乏无法扩大再生产,便与厦门华成琴行合作,委托厦门工程机械厂研究响铜配料(纯铜纯锡),利用黄杂铜制作出学校用的课钟。还和洪秀生等共同研究配合纯锌铸造出32.5千克大课钟,售往南安、永春、德化等地。随后,黄平水又把铜锣制造技艺传授给儿子黄成余和黄成典,父子三人均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983年,重建响铜乐器厂,黄平水任厂长,并进行技术改革,用“空气锤”“车锣机”“剪边机”,用柴油溶化铸造,生产质量大大提高,产品远销浙江、江苏、安徽、广东、江西、湖南、湖北及东南亚各国和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其铜锣产品中的大锣和五音曾送往省城和北京展览,被评为“优秀产品”。2000年,体制下放,建立泉州洛江协源铜锣厂,黄成典任厂长,黄成余任技术员,黄平水任顾问。
  四、文艺参演
  2001年,创作话剧小品《公鸡下蛋》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群星奖”评奖活动,获“群星奖”银奖;组织男声四重唱参加福建省首届社区文化艺术节获得声乐类比赛铜奖。2003年,洛江区编排的《南少林雄风》和《异国风情舞》在泉州市大型文艺踩街中双双获表演一等奖;百人大型踩街表演《古港迎蕃货》参加泉州市政府承办的中国民间(闽南)文化节暨第二届中国泉州“海丝”文化节活动获一等奖,南音踩街表演方阵荣获“四海一家亲”二等奖。
  2004年,组织演员参加省经贸委、文化厅等单位举办的全国企业家活动日暨企业松绑放权20周年“企业雄风”大型文艺晚会。2006年,组织选手参加由泉州市广播电视事业局、泉州市文化局联合举办的泉州市首届“清品茶王杯”讲古人电视大赛,洛江区选手杜筑成在100多名选手中以94.214分的成绩获大赛亚军;组织选拔中小学生南音选手参加泉州市第十六届中小学生南音演唱演奏比赛,3人获得演唱二等奖,4人获得器乐合奏二等奖,1人获得器乐独奏三等奖。
  第三节 群众文化活动
  1997年起,每年元旦、春节期间,组织区、镇(乡、街道)“迎新春”文化系列活动。举办新春“电影节”“迎新春”书画展及灯谜竞猜活动;组织全区民间剧团开展戏剧巡回演出;组织南音、花灯、武术表演等项目参加泉州市政府举办的“海丝”文化节。2004年,配合宣传部举办纪念邓小平100周年诞辰文艺会演。2005年,与区消防大队在万安街道举办“关爱生命,情系消防”文艺演出,既宣传消防安全的重要性,又丰富中心城区居民和外来工的文化生活;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期间,精心选择一批优秀抗战影片,组织爱国主义电影到各乡镇(街道)展演。2006年,洛江区选送花灯被灯会组委会评为最佳花灯:组织开展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五四青年节系列文化活动;举办洛江区首届十佳创业青年、十佳外来务工青年表彰暨纪念五四运动86周年“动感地带之夜”文艺演出;开展文化进社区活动,在万安街道吉源小区举办“和谐社区、活力社区”文艺演出及南音大会唱;组织文艺节目进企业进行慰问演出;举办“平安洛江”专题文艺演出;承办市文化局开展宣传贯彻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和泉州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和谐泉州”文化艺术下基层百场活动。2007年,省委宣传部主办的“情满海西”新农村百镇行文艺巡演在洛江区马甲镇进行慰问演出;组织20名“妆糕人”队伍参加中央电视台第四频道直播“感受文化泉州”文化之旅表演活动;组建洛江区“大鼓吹”表演队首次代表洛江参加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开馆庆典仪式广场民俗表演及首个文化遗产日活动;以区南音协会为依托,引导南音爱好者开展南音演唱活动,举办第三届中小学生南音比赛;组织《印尼风情舞》《南少林武术表演》《天山姑娘》3个项目参加第二届“两岸青年联欢节·海西行”开幕式暨海峡两岸大型民俗文化广场展演;在万安街道、双阳街道、马甲镇开展“讲礼仪迎农运”3场专题文艺演出活动;在双阳街道举办“活力泉州·人文农运”为主题的迎农运倒计时1周年文艺晚会。
  附:影剧院简介
  洪四影剧院 位于罗溪镇洪四村,始建于1968年。设计者借鉴泉州市区“群众戏院”的建筑风格。双层结构,占地504平方米。正中间处,两根大圆柱撑起廊下空间,左右各开一门,方便观众进出。二楼三个拱顶红砖窗,左右略小,中间较大,内置木栅隔扇。在建筑物的东西方各置一个角屋,旧为大队办公所在。中间两根立柱的顶端各有一个醒目的红色五角星,在两旁的角柱顶端则是两粒红色圆帽石,年代感浓郁。约能容纳150人的大礼堂。礼堂的顶端是一个大舞台,后面悬挂着长约7米的幕布。在礼堂的另一端是一个双向通道的大木梯,从这里可以直登二楼。在舞台和木梯之间则是一排排整齐的桌椅。礼堂两侧的墙壁上,则悬挂着一批几十年前的电影海报,如《智取威虎山》《地道战》《南征北战》《平原游击队》等。影剧院可以放映电影,也可以用来演出戏剧、话剧等。当时一楼设有化妆室、道具室,舞台上有手拉布条、木滑轮、垂条等一套完整的设备。20世纪60—70年代,村里活跃着一支宣传队,演出的节目有《桃花搭渡》《三句半》《沙家浜》,新编南音《颂洪四》《忆苦思甜》等,演员们精湛的表演打动观众,这些剧目在当地群众的心中烙下了很深的印象。1974年,宣传队在泉州农村文化宣传调演中荣获二等奖。当时,在大队干部号召下,泥水工、石匠、木工自发报名参加建设的。洪四村民自行组织到山里采石取木,到溪里捞沙,制作砖瓦。洪四村民心无旁骛,自力更生,用勤劳的双手建起属于村里洪四影剧院。洪四影剧院是泉州市最早的村级影剧院之一,烙有特殊时期的文化特征,其建筑具有重要纪念意义和史料价值。
  第四节 档案
  一、管理机构
  1998年1月13日,洛江区档案馆成立,加挂洛江区档案局牌子,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为区委直属事业单位,暂定编制4名。1999年8月,洛江区党政机构改革,核定内设办公室、监督指导科、管理编研利用科,馆(局)暂定编制4名。其中,馆(局)长1名,副馆(局)长1名。2007年12月,经省委组织部批准,洛江区档案局(馆)参照国家《中国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
  二、档案管理与利用
  (一)接收与保管
  2000年,接收虹山、罗溪、马甲、河市和双阳等乡镇、场到期(单位档案室保管年满10年)永久长期档案601卷(册),包括婚姻登记档案200卷、农村第二轮土地延包档案332卷(盒)。2003年,接收区重点建设项目(310省道河市路段)工程竣工档案95盒;征集“纪念俞大猷诞辰500周年活动”材料两套(其中一套移交市档案馆)。至2007年,洛江区档案馆馆藏档案65个全宗,5040卷(盒、袋)、9225件。档案成分有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专门档案(包括婚姻登记档案、会计档案、复退士兵档案、死亡干部档案、土地延包档案、勘界档案)、重大活动档案、风景名胜档案等;档案载体形态主要为纸质,部分为实物和磁质。馆藏资料及政府公开信息4000多册(件)。
  (二)档案利用
  2004年11月,区档案馆设立现行文件资料服务中心,集中向社会公众提供已公开现行文件查阅利用服务工作。服务中心实行开架服务,在洛江区政府公众网档案馆子网站上设立文件中心栏目,公布经区政府清规后的部分文件。至2007年,区档案馆提供档案1300多卷次,资料270册次,接待利用800多人次。主要为利用者提供婚姻、职工身份证明和落实政策、工作查考等服务。
  (三)档案编研
  1998—2007年,区档案馆利用和挖掘馆藏档案资源,编纂《地方史大事记》《历年政府工作报告》《历届“两会”概况》《洛江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汇编》等10多种资料汇编。
  (四)档案保护
  1998年,制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灭火抢险预案》,配备消防自动报警、防火防盗监控、空调、去湿和防磁、消毒柜等设施设备,库房档案保管基本达到“八防”(防高温、防潮湿、防光、防火、防盗、防虫霉、防雷电、防尘)要求。2000年,洛江区检察院、人民法院档案管理室通过“省级先进档案室”认定。2003年,对各立档单位全宗档案进行系统编号(划分全宗号),编制全宗名册,同时,建立健全《洛江区档案馆(局)保密工作制度》《档案库房安全管理制度》《档案库房出入库制度》等6种管理制度。2007年,洛江区社区档案工作合格认定比率100%。
  三、档案监督与指导
  1997年,区委办、政府办下发《关于做好我区档案工作的通知》,对区各单位档案工作地位、档案人员配备、立卷归档时间、建章立制等作出明确要求。1998年6月,区档案局和区人大教科文卫委组织有关人员对本区域内各单位档案工作进行执法检查,随后每两年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档案安全保管、档案质量、档案登记办理情况检查。2001年,试行文书立卷改革,即将传统以“卷”为立卷单位改成以“件”为整理单位,按单份文件进行整理归档。2002年、2007年以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15周年、20周年组织开展全区性“宣传月活动”,2003年、2004年分别以《福建省档案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为契机,开展“档案行政法规知识学习月”活动。1998年、2002年、2004年、2006年与本级人大教科文卫委、司法局、政府法制办联合开展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及时下发限期整改意见书。至2007年7月,洛江区档案事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四、档案馆(室)建设
  区档案馆位于区政府大院三楼,该馆建筑面积180平方米,库房面积100平方米,安装空调、吸湿机、自记式温湿度记录仪等设备。2001年10月9日起,对区直机关、事业单位档案室进行达标定级考评,全区52个机关、事业单位档案工作达到“区级合格档案室标准”,区审计局、区检察院等13家单位档案管理通过“省级先进档案室标准”认定,50个行政村建档工作合格,琯头社区被市档案局认定为“市级档案管理示范社区”。
  第五节 地方志编纂
  一、志书编纂
  2007年12月27日,洛江区召开地方志工作会议,启动《洛江区志》编修工作。区委副书记、区长朱团能,市方志委常务副主任邱哲宏,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吴新文,副区长杨青青,区政协副主席黄清凯,区地方志编纂领导机构成员,区直各部门、省市驻洛各单位主要领导参加会议。会上,区长朱团能对修志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市方志委常务副主任邱哲宏作指导讲话。《洛江区志》编纂初步计划全书33篇,由80多个单位(部门)承编。
  一、地情丛书编纂
  2003年6月,由区政府办公室牵头,区公安局配合,对全区各姓氏人口分布情况进行摸底,整理出《洛江区百家姓氏顺序及其分布》情况表,制定《洛江姓氏资料》编纂工作方案,并下发文件对编纂的重点内容、资料的收集、编纂要求以及编纂时间和步骤等进行具体部署。2003年底形成初稿,分为28章,按洛江姓氏人口从多到少分布排序,每个姓氏从源流、人口分布、谱牒、字辈排序、楹联、人物、文物分篇整理。2004年6月,完成《洛江姓氏资料》总纂稿并将印发给各乡镇、街道编纂小组进一步补充、修订和核对。洛江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成立后,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对稿件反复打磨修改,完成定稿。
  2007年10月,《洛江方志》创刊,是洛江区政府主管、洛江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的内部交流刊物,刊物设立《编纂研究》《聚焦洛江》《历史典故》《人物春秋》《史海钩沉》《乡土文学》《乡村风情》等栏目,反映洛江区地情的历史与现状,挖掘洛江历史积淀,记述洛江区自然、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为领导施政和决策提供借鉴,为海内外人士认识和了解洛江提供资讯。
  三、机构设置
  洛江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成立前,地方志相关工作由区政府办公室负责。2005年12月,洛江区方志办成立,为区政府直属正科级事业单位,核定编制3名,实际于2006年8月挂牌运行。2007年12月26日,洛江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立,区委书记为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顾问,区长兼任主任,设副主任若干名,成员由各有关单位负责人组成。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泉州市洛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尽量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07年,记述断限内洛江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规划建设、经济总情、工业、农业、国内商贸服务业、对外经贸、金融、经济综合管理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洛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