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教学 教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582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教学 教研
分类号: G639.2
页数: 2
页码: 541-5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洛江地区中学在教学和教研方面的发展历程,包括1956年至2007年间的教学管理政策、教学内容调整、教师进修学校等情况。期间涵盖了教学变革、教师培训、教研活动的丰富内容,反映了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探索与完善。
关键词: 泉州市 中等教育 教学教研

内容

一、教学
  1956年,注意培养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1958年4月起,贯彻“教学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开展勤工俭学;下半年,师生参加“大炼钢铁”等各项活动,打乱正常教学秩序。1959年以后,各中学进行文化补课。
  1961年,贯彻《中学教育工作暂行条例》(50条),开展创“三好”(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活动,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抓好“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因材施教。1964年,传达毛泽东在春节座谈会上关于减轻学生负担的指示,各校采取改进措施。1969年复课后,废除考试、留级制度。1972年,一度恢复高考制度,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教学秩序逐步好转。1973年,破“师道尊严”,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以阶级斗争为主课,强调加强体力劳动,每周只上26节课,教学质量下降到最低点。1977年后,逐步建立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加强教学工作。1981年起,加强初一、高一起点年段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基础学科的教学工作。1987年后,在中青年教师中广泛开展创优评优活动。1989年后,开展张思中教学法和布鲁姆教学法实验。2000—2007年,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二、教研
  1958年,泉州市(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成立,组织各学科校际教研组。1979年,召开中学各科校际教研组组长会议,布置开展教研活动。1987年,鲤城区教师进修学校成立教研室,下设中学组,聘请离(退)修骨干教师负责组织学科校际教研组,1989—1990年,评选教坛新秀和评定中年教师优质课;每学年有200—300科次的教研活动。1990年后,开展沿海版教研活动,探索适应新教材的教学法。1997年,洛江区教师校际教研组成立,开展新课程标准的教研活动,组织教师观摩骨干教师优质课,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2005年,洛江区教师进修学校成立。
  附:洛江区教师进修学校
  洛江区教师进修学校系台胞黄和平捐建,2004年建成。学校占地面积3467平方米,拥有一幢教学和办公大楼,建筑面积4870平方米。学校办公条件和教育教学设施较为完备,建有普通教室18间,拥有一间150座位的多媒体专用教室,一间50台电脑的标准计算机室,每人配一台电脑用于办公,学校设有8M光纤宽带接入的校园网,基本实现办公“无纸化”。
  2005年,根据区编委批复设立泉州市洛江区教师进修学校,机构为正科级事业单位,编制30名,内设办公室(共4名,含正副校长各1名)、教研处(共23名,其中中学教研员15名,语数英各2名,政史地理化生体计各1名,音美劳技1名;小学教研员7名,语数各2名,英信各1名,体音美技能1名;幼儿教研员1名)、培训处(共2名),规格为股级。2007年,学校领导班子和各处室人员29人,平均年龄40.1岁,本科学历28人,中专学历1人。教师队伍以中青年骨干为主,省级骨干教师2人,市级骨干教师17人,高级职称16人(中学15人、小学1人),中级职称11人(中学2人、小学9人),初级职称2人(中学1人、后勤1人)。专任教师96%以上参加信息技术考试,100%接受新课改的通识性培训。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泉州市洛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尽量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07年,记述断限内洛江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规划建设、经济总情、工业、农业、国内商贸服务业、对外经贸、金融、经济综合管理等。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洛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