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初等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572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初等教育
分类号: G629.2
页数: 9
页码: 531-53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泉州市洛江区初等教育的情况,其中包括了学校设置、教育计划实施、学制、课程、教材、教学、教研等。
关键词: 泉州市 洛江区 初等教育

内容

第一节 学校设置
  民国期间,洛江境域创办多所小学,均地方人士和归侨创办。民国38年(1949年9月31日止)共有小学17所。1951年,政府接管私立小学,学校的校董会大部分解散,实行民办公助或逐步接办。政府新创办的小学,学生学杂费、书本费低廉,困难户子女甚至可以减免。1950—1966年,实行初考、中考、高考制度。“文化大革命”中停课,1969年复课。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扩建新建许多小学且生源逐年增加。至1997年6月底,洛江境域有小学71所593个班级。
  1997年后,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实现逐年增长,全区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加。区财政对教育拨款逐年增加,2005年5788万元,2006年7063万元,2007年8279万元。加强教育专项资金、转移支付资金和学校预算外资金管理,确保各项教育经费投入落实到位,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区政府“不盖办公楼,先盖教学楼”,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购置教育设施设备,实施远程教育工程,建成一批计算机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全区小学实现校校通,生机比达到1:7。所有乡镇达到小学“十配套”建设标准,教学资源配备基本均衡。至2007年底,有省级农村示范小学3所,市级示范小学3所。2006年春季,在全省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含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全部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全区小学寄宿生、初、高中贫困住宿生、低保户子女予以生活费补助。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全区教育结构优化,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稳步推进。推行小学教师队伍优化,全区小学专任教师大专以上学历占70.6%。2007年,全区“双高普九”工作通过省级评估验收。
  第二节 教育计划实施
  1953年起,执行省教育厅、晋江专区教育局每年下达指令性教育事业发展计划,重点控制招生数和教职工数。1980年起,普及小学教育,抓“四率”(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普及率)达标。1985年达到省颁普及初级义务教育标准。
  1998年5月,洛江区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泉州市洛江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各乡镇、街道实施初等义务教育。
  第三节 学制课程教材
  一、学制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规定学制,初等五年、高等四年。清宣统二年(1910年)年改为初等、高等各四年。宣统三年创办简易学校。境内小学堂多数为初、高等两级合办。民国元年(1912年)规定初小四年,高小三年。民国11年改为初小四年,高小二年(推行至民国38年),春秋两季始业。民国25年为普及初等教育,增办三年制小学和一年制短期小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沿用四二制和春秋两季始业。1952年起,推行小学“五年一贯制”,秋季始业。1953年秋,恢复四年制。1960年,试行“五年一贯制”。1966年秋,全部改为五年制。1974年,实行秋季始业。1980年12月,规定五年制与六年制并存。1983年,各乡镇创办三年制小学。1987年,小学全部改为六年制。1992年,取消简易小学。
  1997年,洛江区全面实施普及“六三”制九年义务教育。2001年7月,小学入学年龄由原来7周岁半调为6周岁半。至2007年,洛江区学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二、课程
  清末,官立小学学堂初等设修身、经学、算术、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乐歌等学科,高等增设国文科(以经学为主);私立小学堂除文、史、数科外,重尺牍、珠算。
  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读经,初等小学设修身、国文、算术、游戏、体操、图画、手工、唱歌,女生加学缝纫;高等小学设修身、国文、算术、中华历史、中华地理、博物、理化、乡土志,音乐、劳作等科,男生加农业、商业,女生加缝纫。民国9年,国文改为国语,文言文改为语体文,初小设国语(包括读文、作文、写字)、算术、社会、自然、劳作、音乐、体育等科;高小社会一科分为:公民、卫生、地理、历史。民国17年,初高小都设三民主义、公民、童子军等科目。次年,初小社会、自然两科合为常识,高小合公民、卫生、历史、地理四科为社会,三民主义改为党义,另增国音字母(民国19年改称注音符号)。民国21年,增设国民训练及卫生等科,党义科内容融化于国语、社会、自然之中。民国25年,把卫生习惯、卫生知识分别归并在公民信念及常识科中,国语、公民、算术、自然历史、地理常识等科为必修科,劳作、体育、美术、音乐等科酌情开设。
  1949年10月,废除公民、童子军课程,分低、中、高三个学段开设课程。低年段开设国语、算术、唱歌;中年段开设国语、算术、常识、体育、音乐、美术;高年段开设国语、算术、政治、历史、地理、体育、美术、音乐。1952年,一年级增设常识、图画和手工,高年级增设自然。1955年,高年级从算术科中抽出科时教授珠算,国语科分阅读、作文、写字。1957年,增设周会、手工劳动课,高年级增设农业常识课。
  1969年复课后,设语文(包括写字)、算术、体育、劳动、革命文艺等科,高年级增设政治,各年级每周一节班会,以后又增设晨读(天天读)。1977年秋,设语文、政治、数学、音乐、体育、美术、写字和劳动,四、五年级增设自然常识。1981年秋,政治改为思想品德,各年级均开设,四年级增设地理,五年级增设历史,自然常识改为自然,三年级起开设。1992年起,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社会、自然、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课程,有条件的小学增设英语。
  1997年,小学每周按5天安排,一、二年级26节,三至六年级30节。配上计算机的学校,在科技文体活动中安排计算机课,上英语课的小学,在总课时内调整安排。教材沿用“沿海版”;乡土教材列入一至六年级的地方课程。
  2003年9月,洛江区开始在全区小学起始年段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采用知识面广、信息量大的“北师大版”。一、二年级增设品德与生活课,三至六年级增设品德与社会课,三至六年级增设科学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增加体育课课时数,设置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随着新课程的持续推进,呈现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不断丰富。主要有虹山中心小学的《家乡的语言——泉州话》、罗溪中心小学的《可爱的家乡——罗溪》、敬德中心小学的《花样跳绳》、罗溪翁山小学的《跳绳》《竖笛进课堂》、世壁小学的《书法》、奕聪小学的《南音伴我行》、柏山小学的《手抄报制作》、马甲中心小学的《我是小导游》、河市中心小学的《河市,养我的热土》、霞溪小学的《闽南文化进校园》、新告小学的《生态环境与植物》、双阳中心小学的《快乐小足球》、万安中心小学的《洛阳桥导游》等。
  三、教材
  清末与民国前期的小学教科书由各书局编印,学校自行选用。境内一般采用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两家版本。民国31年(1942年),小学用书由国家统一编印,教材趋于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使用部编统一教材。“文化大革命”初期,语文课以“毛泽东语录”“毛泽东诗词”为教材,中、后期各科采用省编教材。1980—1981年,采用华东六省、市统编教材,后又使用部编教材。1990年起,采用广东省编九年义务教育沿海版适用课本。2003年起,采用北师大版教材。
  第四节 教学 教研
  一、教学
  清末至民国初期,教学一般采用跟读然后串解或逐字分解,再由学生硬记熟背。民国8年(1919年),引进杜威教育方法,运用启发、直观式教学。民国9年后,推行普通话教学。民国21年,规定一律用国语教学,初小准用方言说明,初小以上师生用国语对话,不用方言。
  1953年后,组织学习凯洛夫教学理论,强调以课堂教学为主,提倡按不同教学任务确定课的类型和结构的教学法和毛泽东的“十大教授法”,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填鸭式,提出因材施教。60年代,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大纲钻研教材,掌握教学重点、难点。
  1969年复课后,学工、学农、学军、批林批孔,教学常规被取消,教学质量降到最低点。1977年后,逐步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重点抓语文、数学两科。1981年后,越来越多的小学购置幻灯机、投影仪、收录机、电视机、电脑等教学设备,建立电化教室,开展电化教学。同时注重开辟第二课堂,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举办由上而下的各项竞赛活动。1990年秋季开始至2007年,实行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实行沿海版教材,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试验。
  二、教研
  民国35年(1946年),晋江县成立国民教育研究会,举办自制教具展览,进行注音字母单元设计公开教学,出版《晋江国教通讯》。
  1953年,泉州市(县级)初等教育教研室成立,教研室成员深入各校课堂,总结经验,通过省内教育刊物介绍推广。1954年后,组织教研组、备课组,开展周前备课。“文化大革命”中,教研活动停顿。
  1980年,泉州市教育局开展“文化大革命”后首次语文、数学讨论会,强调加强“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智力,注意课内外结合。1982年,成立泉州市小学教育研究会。至1992年,召开3次年会,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交流经验。
  1997年建区伊始,依托洛江区教育局成立校际教研中心组,开展校际教研活动。2000年1月成立洛江区中学教育研究会,深化教学研究。自2004年起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附:2004—2007年洛江区小学教研简况
  2004年
  1.启动“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年”活动,以《小学管理规程》和《福建省关于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的若干意见》为依据,开展督校工作,并确立“管室管理和使用”“文书档案管理”两个专题,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2.暑假期间,组织各中心小学校长一行10人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参加第三十四期基础教育改革动态专题研修班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学习活动,深化校长对当时教育形势的认识;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认真落实《洛江区新课程师资培训计划》,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005年
  1.出台《洛江区课改实验师资培训方案》《洛江区校本教研指导意见》,继续实行联片教研活动,根据“边实验、边培训、边研究”的原则,采取“骨干教师—中心组成员—实验教师”三级拉动式的研、训、教一体化的培训研究方法,及时解决执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过程中碰到的疑难和迷惑。
  2.成立区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领导小组,制定区课题管理办法,课题实验研究取得长足的进步,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各中心小学积极探索课题研究的有效管理办法,力争做到课题研究的平民化、经常化、制度化,这对提高全区教师教科研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程改革起着很大促进作用。
  3.制定出台《洛江区小学校本教研工作指导意见(修订稿)》《洛江区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指导意见(修订稿)》,以此指导学校顺利开展校本教研及校本课程开发,结合督查校本教研制度的制定、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及案例评选活动、优秀教研员评选、校本教研现场研讨会等校本教研系列专题活动,提高学校、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识,取得较好成效。
  2006年
  1.加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学习,努力使课改理念落实到教学行为中。树立培训是最大福利的观念,精心组织全区教师各学科特别是新开设课程的业务培训。全力培养反思型、研究型教师,鼓励教师上研究课,对自己或他人的课堂进行研究、反思、改进,在分析教育行为中反思自我。
  2.抓好区域内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加快样本校、基地校及校际教研中心组建设,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示范辐射作用。依托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校际教研中心组力量,树立服务、指导意识,在学校中、校际间、区际发挥专业引领作用。针对全区学校规模不大、校内教研氛围不浓实际,继续开展区域内联片教研活动,包括教研片、镇区、全区间等不同形式联片教研,实现同伴间相互协作。
  3.开展两年一度教坛新秀评选活动,开展语文、数学学科优质课评选观摩活动,开展各级立项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活动。
  4.编印《小学生习作》《小画家》报纸、《洛江区小学教研通讯》。
  2007年
  1.制定《洛江区小学“留守儿童”管理方案》,与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开展“社会各界扶贫助学”等多渠道的助学方式。
  2.开展小学“十配套”乡镇创建工作,促进区域内学校办学条件均衡发展。进一步做好小学布局调整工作。2007年合并两所小学(虹山白凤小学、河市蛟南小学)。同时,重新规划南片区学校布局。计划10年内在万安、双阳片区及河市镇镇区扩建、新建、迁建、改建20所学校(其中中学2所、小学8所、幼儿园10所),为形成科学合理教育发展新格局打下良好基础。
  3.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加强对薄弱学校内部管理的指导和扶持,制定《洛江区小学、幼儿园“手拉手”活动方案》,促进区域内小学、幼儿园(学前班)均衡发展。
  4.大力推进本土名师工程。开展洛江区骨干教师讲学活动,为骨干教师成长提供展示平台和成长环境。加大教师培训、培养力度,提升队伍素质。在暑假组织参加10场课改学科业务培训及一场全区幼儿教师暑期业务培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实施新课程能力。
  5.强化教育科研,完善校(园)本教研制度建设。制定《洛江区课题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教育科研制度,推广“联校教研、集体备课”的校本教研方式,促进学校间教科研的均衡发展。在虹山中心小学成功地召开“洛江区小学课题现场研讨会”。做好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根据《洛江区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指导意见》,因地制宜,发掘学校自身的传统优势和隐含的潜力,结合各地情况和学生兴趣,开发各具特色、符合社区和学生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
  附:洛江区小学选介
  虹山中心小学 虹山中心小学位于虹山村下坪岭,原系虹山村属小学。民国20年(1931年),彭慎斋倡办2所小学并任校长,教职工仅有6人,学生60人。1988年,第十二学区改为第十二中心小学;1993年9月,更名泉州市虹山学区;2003年6月,学区改为中心小学,学校18个教学班,学生总数547人。学校教师49人,教师学历合格率100%。教师中有小学高级职称24人,市级骨干教师4人,区级“业务能手”3人。全校教师参加提高学历教育,大专毕业39人,本科2人。
  罗溪中心小学 民国9年(1920年),罗溪中心小学创办,位于罗溪镇区。其前身为金谿私塾,当时学生仅有二三十人。民国13年,学生不断增加,私宅拥挤,校舍迁到西头埔,命名为“金谿小学”。民国18年,经省教育厅批准为“晋江县私立金谿小学”,成为六年制完小,学生增至130余人。民国20年,经晋江县府批准为“晋江县立金谿小学”。民国29年,由县府统一以地名改为“罗溪中心小学”,学生增至400多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以地名定为“西头埔完全小学”。至1951年,学校又以村名改为“双溪中心”。20世纪80年代后,更名为“泉州市第十一中心小学”,17个行政村,各办有完全小学,学生增加到7000多人。1993年9月,更名为“泉州市罗溪学区”。2003年6月起,学区改为中心小学,学校更名为“泉州市洛江区罗溪中心小学”,一直沿用至今。
  改革开放后,校舍扩建,设备更新,教学质量提高。中心辖8所完全小学和1所中心幼儿园,有73个教学班,7000多名学生(含幼儿园及学前班),178名教职工,大专以上学历132人,其中本科毕业13人,专任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79.5%,本科在读53人。2004年1月,全镇小学通过泉州市“小学‘十配套’达标镇”验收。小学均配有计算机专用教室,生机比8:1,敬德、奕聪、柏山、翁山、世壁、洪德6所小学及奕聪中心幼儿园拥有大型多媒体专用教室,奕聪小学、世壁小学建有班小多媒体设备,奕聪小学还拥有“校园小电视台”。
  马甲中心小学 1965年,马甲中心小学创办,位于马甲镇区。学校前身是杏川中心小学。学校占地6500平方米,运动场用地6000平方米。校内建有四层教学楼1栋,三层办公楼、综合楼各1座,校舍总面积3425平方米。校内各普通教室和专用教室符合要求,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学校在校生1076人,教职工人数50人,教学班21个。专任教师中取得本科学历10人,在读本科8人,大专学历39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100%,取得相应教师资格100%,取得信息技术合格证100%。教师队伍中小学高级教师12名,市级骨干教师8名,区级校际教研员4人。至2007年,学校先后被授予福建省“文明学校”、福建省农村示范小学,泉州市示范小学等称号。
  河市中心小学 民国4年(1915年),陈巽东创办私立学校“奎峰学校”。民国20年,留日绅士刘超然念及乡情,集资修建一幢综合楼,学校更名为“大猷中心小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名为“河市中心小学”。2003年,旅澳校友杨添丁捐献320万元重建,历时一年竣工。校园占地32035平方米,校舍面积8102平方米,绿化面积10718平方米。学校有教学班23个,学生1033人,教职工72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人、小学高级教师37人)。按照教学规划,学校办学规模控制在24—30个教学班,学生数控制在1200—1500人之间。
  双阳中心小学 民国27—28年(1938—1939年),双阳中心小学创办,位于双阳中学内,校舍原为高维国兴建的“同”字框的水泥平房,原名为福岭小学。教师3—4人,学生50多人,设高小班。1952年起,校长是公派的,教师全部由政府统一安排。20世纪60年代初,印尼排华,双阳作为安置归国侨胞的农场,兴办华侨小学1所,学生近300人。1963年,双阳学区成立。1966年,双阳学区从原来的两所小学扩展至5所,即双阳中心小学,前洋小学,坪山小学,南山小学,阳江小学,教师近60人,学生1300名左右,中心小学12个班级,每个年段2个班级,各分校都是单班。1976年,学生参加泉州市(县级)每年一届的田径运动会均获得较好成绩,尤其是小足球。1979年9月,随着学校建设的资金与年俱增,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小足球特色凸显,赴上海参赛取得好成绩,为学校办出特色奠定基础。通过“四率”(普及率、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达标的验收。1980年,为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各级政府增加投入,学校加强硬件建设,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参加扫盲。1996年,通过福建省“两基”检查组的验收。
  万安中心小学 1997年建区后设立万安学区,由原鲤城区城东学区(今为丰泽区第五中心小学)所属的洛南小学、杏村回民学校、塘西小学三所完小组成。2003年6月,学区改为中心小学,更名万安中心小学。中心小学负责协调三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及其他行政事务,办公地点租用吉源小区6幢3楼一套居民住房。2004年8月,由原杏村回民学校和塘西小学并校为“万安小学”,学校位于洛江区万安街道杏宅新村,校园占地面积18736.29平方米。学生765人,教师49人,设有18个教学班。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泉州市洛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尽量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07年,记述断限内洛江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规划建设、经济总情、工业、农业、国内商贸服务业、对外经贸、金融、经济综合管理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洛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