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民国时期货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24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民国时期货币
分类号: F82
页数: 2
页码: 243-2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民国初期,市面交易混用多种货币。民国22年,废两改元,停用银锭,概用银圆为正式国币。民国31年,滥发法币和关金券,导致金融崩溃。民国38年7月,改用银圆券,但未及流通,泉州解放。
关键词: 洛江区 货币 民国时期

内容

民国初期,市面交易混用银圆、银角、铜圆和铜钱。民国3年(1914年),以袁世凯头像银圆为国币,同时使用银圆票。民国5年起,中国银行和中南银行的兑换券与银圆混合使用。民国14年后,银圆逐渐代替铜钱。
  民国22年,废两改元,停用银锭,概用银圆,以铸有孙中山半身侧面肖像的银圆为正式国币,但其他银圆同样流通。泉州流通的银圆多达10余种。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中南银行、中国实业银行、通商等发行的纸币均可兑换银圆。民国24年11月以后,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4家国家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明令禁止银币、铜币流通。法币面额有1元、5元、10元及1角、2角、5角等6种。民国25年,晋江县各银行法币流通额600万元,其中中央银行占28、3%,中国银行占21.7%,中国农民银行占16.7%,福建省银行占16.7%,交通银行占13.3%。民国26年,法币面额扩大到50元、100元、500元。
  民国29年以后,法币面额不断增大,滥印滥发,丧失信用,为商民拒用。民国31年,中央银行发行关金券。至民国37年,关金券滥发,面额日增,币值日贬,如同废纸。同年8月,取消法币,通行金圆券,不到10个月,发行额增加65万倍,金融崩溃,银圆、银角、铜圆等旧币恢复流通。民国38年(1949年9月30日止)7月,改用银圆券,未及流通,泉州解放。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泉州市洛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尽量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07年,记述断限内洛江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规划建设、经济总情、工业、农业、国内商贸服务业、对外经贸、金融、经济综合管理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洛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