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篇 金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242
颗粒名称: 第十二篇 金融
分类号: F83
页数: 9
页码: 243-25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泉州市洛江区金融的情况。其中包括货币、业务、机构等。
关键词: 泉州市 洛江区 金融

内容

洛江今域的金融活动起始无考。五代以前,货币都由外地流入。五代,闽王曦永隆四年(942年),泉州始铸“永隆通宝”铁钱。明朝中叶,外国银币(俗称“番银”)开始流入市面参与流通。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始有当铺、钱庄和侨批信局。清末至民国中期,泉州民间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相当活跃。民国5年(1916年),设立首家银行机构——中国银行泉州汇兑所。民国23年,中央银行、福建省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等相继在泉州设立分支机构,银行业务发展。民国27年5月厦门沦陷后,许多金融机构及业务迁移泉州,泉州一度成为闽南侨汇承转中心。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侨汇断绝,交通受阻,百业凋敝,泉州的金融机构先后迁至内地,业务一度萧条。抗日战争胜利后,侨汇复通,市场复苏,金融业日渐活跃。民国36年后,国民政府滥发纸币,引发恶性通货膨胀,金融业全面崩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立中国人民银行泉州支行,恢复中国银行泉州支行,加强金融市场管理,大力吸收存款,沟通侨汇,支持生产,促进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1954年2月起,发展初级农村信用合作组织。1955年3月,农村信用社实施整改,乡设大社,村设分社,过渡到高级形式的信用社。年底,罗溪、马甲、河市、双阳设立信用社或分社。1958年,信用社成为公社信用部,信用分社成为生产大队信用分部。1962年初,公社信用部改为公社信用社,分部改为信用站。
  1979年以后,农村信用事业蓬勃发展。1984年10月,成立泉州市信用合作联社,提高协调能力;洛江境内有信用社4个、信用分社2个。
  1980年以后,中国农业银行在境内各乡和双阳华侨农场设立营业所。90年代初,建设银行在马甲仰恩大学设立营业所,金融业务较快发展。
  1997年建区后,建行、工行、农行、中行等在洛江先后设立分支机构,各基层信用社开展清产核资,改进完善服务功能。随着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洛江区金融业务迅猛增长,金融网点遍布城乡。2003年,全区各项存款余额12.97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1.97亿元。2007年,各项存款余额30.29亿元,是2003年的2.34倍,其中城乡居民储蓄16.23亿元,是2003年的2.08倍;建行、工行、农行、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29.16亿元,对洛江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支撑作用。
  第一章 货币
  第一节 民国时期货币
  民国初期,市面交易混用银圆、银角、铜圆和铜钱。民国3年(1914年),以袁世凯头像银圆为国币,同时使用银圆票。民国5年起,中国银行和中南银行的兑换券与银圆混合使用。民国14年后,银圆逐渐代替铜钱。
  民国22年,废两改元,停用银锭,概用银圆,以铸有孙中山半身侧面肖像的银圆为正式国币,但其他银圆同样流通。泉州流通的银圆多达10余种。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中南银行、中国实业银行、通商等发行的纸币均可兑换银圆。民国24年11月以后,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4家国家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明令禁止银币、铜币流通。法币面额有1元、5元、10元及1角、2角、5角等6种。民国25年,晋江县各银行法币流通额600万元,其中中央银行占28、3%,中国银行占21.7%,中国农民银行占16.7%,福建省银行占16.7%,交通银行占13.3%。民国26年,法币面额扩大到50元、100元、500元。
  民国29年以后,法币面额不断增大,滥印滥发,丧失信用,为商民拒用。民国31年,中央银行发行关金券。至民国37年,关金券滥发,面额日增,币值日贬,如同废纸。同年8月,取消法币,通行金圆券,不到10个月,发行额增加65万倍,金融崩溃,银圆、银角、铜圆等旧币恢复流通。民国38年(1949年9月30日止)7月,改用银圆券,未及流通,泉州解放。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货币
  一、流通人民币
  1949年,泉州区域交易以银圆、银角、铜圆、黄金、港币、美钞混杂流通,金融市场混乱。1949年9月15日,福建省第五专员公署宣布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为唯一合法货币,金圆券为非法货币,禁止流通,对银圆、铜圆、外币实行管制,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挂牌收兑,人民币占领流通领域。人民币票面值为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1万元、5万元共12种。银行以金圆券10万元比人民币1元的比值收兑金圆券。
  1955年3月,发行第二套人民币,以旧人民币1万元比新版人民币1元的比值收兑,5月10日旧人民币停止流通。1957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发行1分、2分、5分铝镁合金辅币。1962年4月,发行第三套人民币。1980年4月,中国银行发行外汇兑换券。1980年、1981年、1983年、1985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1角、2角、5角铜币和1元铜镍合金币。1987年4月,发行第四套人民币,增加50元、100元两种,与第三套人民币同时流通使用。1991年起,发行1角铝镁合金币、5角铜锌合金币、1元钢芯镀镍硬币。
  1999年10月1日起,流通第五套人民币中的50元、100元券。2000年10月,流通20元券。2001年9月起,陆续流通5元、10元券2种和金属人民币1角、5角、1元3种。2003年1月,1990年版50元、100元券人民币实行“只收不付”。2005年8月31日,流通第五套2005年版人民币,面额有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券6种。至2007年,第三、四、五套人民币在全区混合流通使用。
  二、纪念币
  1997—2007年,在洛江区域流通纪念币和纪念钞:1997—1998年,分别发行“朱德、周恩来、刘少奇诞辰100周年”;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纪念币10元、纪念钞50元;2000年,“迎接新世纪”纪念币10元、纪念钞100元;2001年,“辛亥革命90周年”纪念币5元;2003年,“宝岛台湾——朝天宫”;2004年,“邓小平诞辰100周年”;2005年,“陈云诞辰100周年”;2006—2007年,“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等。洛江区流通纪念币、纪念钞既可流通,又有收藏价值,多数为钱币爱好者收藏,极少在市面上流通。
  第二章 业务
  第一节 存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境内各金融机构开办的储蓄种类有活期、零存整取、存本取息、整存整取、通知存款;发行节约建国储蓄券、乡镇公益储蓄券及有奖储蓄会单;农村信用社开办以稻谷为主的实物储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物价波动,为保障储户利益,银行开办折实(物)储蓄和侨汇原币存款业务。1950年5月起,折实储存转入保本保值储蓄。1951年,开办华侨储蓄,存期1年以上的给予利率优惠。1952年下半年,实行统一的储蓄利率,增办活期、定期、有奖定额储蓄,农村信用社开办社员储蓄。1958年,实物储蓄对象扩大到金银、杉木、猪羊等实物。1959年后,开展群众性储蓄活动,广开储源,开办预约储蓄。因三年经济暂时困难,1961—1962年,储蓄存款滑坡。1963年后,经济好转,金融机构协助各单位开办互助储金会,储蓄存款余额上升。1978年后,城乡储蓄余额大幅度增长。金融机构展开储蓄业务竞争,增办定活两便、大额可转让、住房储蓄、长期定期保值储蓄等业务。1992年末,储蓄网点遍布各乡镇,方便群众存取。
  1997年后,洛江区经济发展较快,居民收入提高,企业存款、财政性存款、农业存款、储蓄存款等相应增加。2003年,各项存款129747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80395万元。2004年,各项存款余额156717万元,比2003年增长20.79%。2005年,各项存款余额224904万元,比2004年增长43.5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139986万元,增长18.02%,历年最高。2007年,各项存款余额302941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167376万元,是2003年2.82倍。11年间,年均增长20%。
  第二节 贷款
  1991—1993年,各行、社贯彻执行“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强化管理,适时调节,提高效益”的货币信贷政策,贷款主要向国有重点工商企业、农业和乡镇企业倾斜。1994—1996年,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金融的中心工作,贯彻执行适度从紧的信贷政策,优化贷款投向。
  1997年,执行长期以来旨在抑制通货膨胀转为防止通货紧缩的货币信贷政策,境内各行、社适时调整信贷结构,适度增加信贷资金投入,拓展信贷业务。2000年,加大支农贷款力度,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同时试办“农户联保贷款”,增加对涉农贷款额度。2001—2007年,执行稳健的信贷政策,各行、社优化贷款结构,拓宽融资渠道,开办业务新品种,加大对城建、交通、通信、电力、自来水等
  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的信贷资金投入。2004—2007年,建设银行洛江支行发放贷款10.63亿元。2005—2007年,工行洛江支行发放贷款133783万元,支持地方重点项目建设、房地产开发建设以及企业的生产发展。2007年,农行洛江支行择优实现有效投放23336万元,从紧年关实现优质有效投放。
  第三章 机构
  第一节 中国建设银行泉州洛江支行
  一、机构
  1998年11月,中国建设银行泉州洛江支行(以下简称“建设银行洛江支行”)成立,是中国建设银行下属的分支机构。2004年9月15日,中国建设银行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制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更名为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分支机构的中国建设银行泉州洛江支行相应更名为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泉州洛江支行。建设银行洛江支行内设办公室、营业部、客户部,有员工27人。
  二、经营范围
  1998—2007年,建设银行洛江支行办理人民币存款、结算;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办理建设银行泉州分行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业务范围内授权的人民币贷款、票据贴现及其他业务:办理外币储蓄存款业务;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经营情况
  1998—2007年,中国建设银行泉州洛江支行经营侧重于传统的存贷业务,把存贷利差作为利润的主要来源。结算方式有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外汇方面开办外币储蓄业务。接受客户的委托、代为办理客户指定的经济事务、提供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业务,包括代理证券业务、代理保险业务、代理商业银行业务、代理中央银行业务、代理政策性银行业务和其他代理业务。
  2004—2007年,建设银行洛江支行发放贷款10.63亿元,支持地方重点项目建设、房地产开发建设以及企业的生产发展。落实上级行有关扶持小企业发展的精神,以“速贷通”“成长之路”“个人助业贷款”为重点,发放小企业贷款2.78亿元,对核心企业供应链、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特色市场、外向型等优质小企业,给予重点扶持,解决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第二节 中国农业银行泉州洛江支行
  一、机构
  2003年,中国农业银行泉州洛江支行(以下简称“农业银行洛江支行”)成立。至2007年12月31日,下辖有仰恩支行、罗溪支行、营业厅、双阳分理处、河市分理处、万安分理处和5个内设综合部、业务管理部、会计结算部、客户部、电子银行部。员工总数73人,其中,女员工35人。
  二、经营范围
  人民币业务 2003—2007年,农业银行洛江支行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等。
  外汇业务 2003—2007年,外汇存款、外汇贷款、外汇汇款、外币兑换、国际结算、外汇票据的承兑和贴现、外汇借款、外汇担保;结汇、售汇;发行和代理发行股票以外的外币有价证券;买卖和代理买卖股票以外的外币有价证券;代客外汇买卖;资信调查、咨询、见证业务。
  电子业务 2003—2007年,通过推广“95599”电话银行、网上银行、自助银行等高科技手段,除了常规国内国际金融产品以外,还为客户在证券、保险、基金等行业架设沟通桥梁。
  “三农”金融服务 2003—2007年,为打造城乡接合部“三农”金融服务“样板行”,“三农”办成员到各乡镇调研,确定“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以探索支持生态旅游、特色农业和特色资源开发模式为要点,支持农村中小企业、个体私营主、种养大户发展和农村商贸物流体系、农村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的农村业务发展思路,制定《洛江农行服务三农实施方案》。支持罗溪粮油经营部、腾达粮行等主要粮食贸易企业发展;支持辖区内一养殖大户10年发展,培育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为好利来鞋业、恒踏鞋业、超盛鞋业、佘氏织造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加工劳动密集型企业服务,提供信贷支持5000万元,为2万多农民工提供代发工资等服务。扶持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特色农业龙头企业。该行对辖区内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和昌(福建)食品有限公司发放1000万元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沿产业链向产前、产后和流通领域的金融服务延伸,探索“公司+农户+基地+经销商”的服务模式,支持2500户特约养殖户和和昌公司发展。金博士发卡量达12.3万张。全行农户个人生产经营和个人综合消费贷款250笔,余额超过1亿元,支持农村创业和农民生产生活需求。该行将原罗溪分理处升格为罗溪支农专业支行,创建全国农行首家支农专业支行。通过支持罗溪镇“六大农业示范基地”、虹山乡“五大农业基地”和生态旅游发展,探索支持特色种植园服务模式;通过与罗溪后溪村签订社会主义新农村合作协议,带动全村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繁荣,搭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平台,谋求分散和防范风险新路;成立流动客户经理组,提升农村服务覆盖面;加大电子银行设备投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层次。
  三、经营情况
  2007年12月31日,农业银行洛江支行各项存款余额116819万元,比年初增长15015万元,其中,对公存款51681万元,比年初增长9702万元;储蓄存款65138万元,比年初增长5313万元。分类别来看,财政性存款1034万元,企事业单位存款38760万元。各项贷款余额76961万元,比年初增长23365万元,其中,个人贷款28841万元,单位贷款48120万元;实现经营利润2606万元,人均创利37.77万元。分类别来看,工商贷款19006万元,基本建设贷款600万元,房地产贷款2800万元。
  四、经营管理
  营销兴行 2003—2007年,农业银行洛江支行以“营销兴行”为战略,其重大项目、重点客户营销成效显现,如“嘉琳广场”项目全年利息收入超千万元。2007年,经营利润2606.1万元,实现经营业绩翻番。
  中间业务 2007年,代理基金、代理保险手续费、金博士发卡量均比同期增多,全年实现中间业务收入551万元,在经营利润占比中首次突破20%大关,达23.21%,为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多元化盈利结构奠定基础。
  国际业务结算 2003—2007年,农业银行洛江支行通过主动加强同区外经贸局、各街道办事处和乡镇招商窗口的沟通与联系,捕捉客户投资兴业的资本金信息和新申请开户企业的信息,从源头上争取营销主动权,至2007年,洛江区外汇资本金账户新增11户,该行营销9户,占比同业最高,实现国际业务结算量从立行时14万元到3426万跃升,国际业务驶入一个新的“快车道”。
  信贷资产营销 2007年,择优实现有效投放23336万元,从紧年关实现优质有效投放。通过严格贷前审查、贷后管理和及时有效化解风险工作,同年,支行成为全市农行系统唯一一家信贷资产“零不良”支行,
  存款存量 2006—2007年,在人民币升值、存款准备金率连续九次上调、存贷利息多次调整、资本市场持续升温的宏观经济大背景下,支行牢固树立存款基础地位意识,千方百计进行存款组织工作,弥补储蓄存款增量不足劣势,成为全市农行存款优胜单位和流动性管理较好单位。至2007年底,全年存款存量、增量排名区域同业第一,实现“四连冠”。
  内部控制管理 2004—2006年,支行连续三年被省行评为“内控综合评价一类行”,市级安全保卫先进单位,实现全年安全经营无事故,全行内控管理水平提升;推进“5S”管理工作,培养全行员工做小事习惯,对制度、规范严格执行;实现考核、激励机制创新,如对柜员的考核在全市率先引入现场业务办理测试,实现从单纯的理论知识、点钞速度、录入速度考核到实际操作考核的转变,搭建理论和实际结合的桥梁;对会计主管、主任和客户经理进行量化式的绩效考核。
  第三节 中国银行泉州洛江支行
  一、机构
  2003年6月,中国银行泉州洛江支行(以下简称“中国银行洛江支行”)成立,是中国银行下属的分支机构。2004年8月26日,中国银行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制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更名为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分支机构的中国银行泉州洛江支行相应更名为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泉州洛江支行,共有员工11人。
  二、经营范围
  2004—2007年,中国银行洛江支行办理人民币、外币存、取款、外汇买卖、结售汇、境内汇款、光票托收、代理外卡柜台取现(VISA、MASTER、JCB、AE、大莱)、长城国际卡柜台取现、国际卡购汇还款、中银信用卡购汇还款、零售贷款、存款证明业务;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经营管理
  中国银行洛江支行运行经营侧重于传统的存贷业务,并将存贷利差作为利润的主要来源。至2007年12月31日,中国银行洛江支行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5891万元,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12451万元,企业贷款余额4000万元,零售贷款余额11950万元。主要结算方式有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开办外币储蓄、外汇买卖、结售汇、代理外卡柜台取现(VISA、MASTER、JCB、AE、大莱)、长城国际卡柜台取现、国际卡购汇还款业务。接受客户的委托、代为办理客户指定的经济事务、提供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业务,包括代理证券业务、代理保险业务、代理商业银行业务、代理中央银行业务、代理政策性银行业务和其他代理业务。
  第四节 中国工商银行泉州洛江支行
  一、机构
  1998年9月,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泉州洛江支行(以下简称“工行洛江支行”)成立,是中国工商银行下属的分支机构。2005年10月27日,中国工商银行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制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更名为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泉州市洛江支行相应更名为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泉州洛江支行。工行洛江支行内设业务部、营业部、华城分理处,共有员工39人。
  二、经营情况
  业务范围 1998—2007年,工行洛江支行办理人民币存款、结算;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办理其分行在人行批准的业务范围内授权的人民币贷款、票据贴现及其他业务;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其他业务。
  存款 1998年,工行洛江支行个人存款总余额776万元。2007年,个人存款总余额11403万元,是1998年14.69倍。同年,工行洛江支行财政性存款9105万元,主要是洛江区财政局和华侨大学的财政性存款。企事业单位存款6963万元,主要是机关团体存款。
  贷款 2005—2007年,工行洛江支行发放贷款133783万元,支持地方重点项目建设、房地产开发建设以及企业的生产发展。
  利润 1998—2007年,利润构成主要以传统利差为主,中间业务比重逐年上升。2007年,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达12.7%,人均利润54万元。
  第五节 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民国24—28年(1935—1939年),福建省农村合作指导委员会在泉州设立农村信用合作指导员办事处,组织农村信用合作社。至民国25年10月,晋江县有农村信用合作社35个,洛江今域设立3个。民国27年,晋江县政府成立合作指导委员会,境内督导合作业务归其督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农村信用合作社解散。
  1954年2月起,发展初级农村信用合作组织。1955年3月,农村信用社实施整改,乡设大社,村设分社,过渡到高级形式的信用社。年底,罗溪、马甲、河市设立信用社,下设分社。1958年,信用社成为公社信用部,信用分社成为生产大队信用分部。1962年初,公社信用部改为公社信用社,分部改为信用站。
  1971年2月,洛江境内有农村信用社有4家。1979年以后,农村信用事业蓬勃发展。1984年10月,成立泉州市信用合作联社,提高协调能力。1992年末,洛江今域有2个信用社、2个信用分社。
  1998年,以规范信用社,加强联社建设为重点,推进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改进完善服务功能、强化内部管理和稳健经营,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联社在市人民银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办公室的统一部署下,根据中央关于把农村信用社真正办成“由社员入股、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的原则,吸收各种经济成分入股。
  至2007年底,洛江辖区各项存款54030.12万元,各项贷款28224.1万元。辖区内机构总数9个,其中信用社5个,信用分社4个。营业网点分布在万安街道、双阳街道、河市镇、马甲镇、罗溪镇和虹山乡。
  第六节 洛江邮政储蓄所
  2000年3月,洛江邮政储蓄所成立,下设6个邮政储蓄专柜,分别是华大、万安、双阳、河市、马甲、罗溪邮政储蓄专柜。经营管理工作由洛江邮政分局下设的储汇分局负责,业务受洛江邮政分局及泉州市邮政储汇局双重管理。至2007年12月31日,洛江邮政储蓄期末余额达26357万元。
  2000—2007年,洛江邮政储蓄所存贷业务包括活期储蓄、定期储蓄、定活两便、零存整取、通知存款、存单质押贷款。结算业务是个人国内汇兑业务。代理业务有代发工资(养老金)、代理保险、代销基金、代缴三机话费、代收电费、代收税款等。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泉州市洛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尽量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07年,记述断限内洛江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规划建设、经济总情、工业、农业、国内商贸服务业、对外经贸、金融、经济综合管理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洛江区
相关地名